人文学者 卓越媒體:對話美國頂尖雜志總編   》 第14節:《新聞周刊》 助理副總編輯(4)      王棟 Wang Dong

  王棟:對中國雜志市場的前景,您怎麽看?
  羅恩·嘉維斯:這是一個成長中的市場,在一段時期內,它的規模不會很大,比歐美投資者想象的要小。我想,中國政府、中國企業界希望在對外國媒體開放之前,讓本土媒體充分成長和發展,這是合情合理的。而外國媒體也已經進入中國,這會促進本土媒體的發展,既為後者樹立榜樣,提升行業標準,也在競爭中實現優化
  在中國雜志行業,有許多聰明、見識廣博、專業的人才,我見過不少這樣的人,他們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王棟:像《新聞周刊》這樣的美國雜志,進入中國有哪些障礙?
  羅恩·嘉維斯:發行是一個問題,最大的難題是經濟方面的:我們不能定價太高,而由於中國中産階級的可支配收入還不多,這限製了在雜志上投放的廣告的量。當中産階級壯大了,雜志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我們在俄羅斯出版雜志,情況和中國頗為相似,我們也在等中産階級發展起來。在國土遼闊的俄羅斯,我們感興趣的也就是莫斯科、聖彼得堡,以及最多兩三個其他城市。所以目前來說,市場是非常有限的,不過這種狀況會改變。
  在我看來,中國的雜志市場比俄羅斯穩定,會迅速發展起來,而俄羅斯的情況要棘手一些。
  王棟:根據目前的法律和政策,《新聞周刊》在中國是合法運作的嗎?
  羅恩·嘉維斯:是的,我們有合法的執照,《新聞周刊》從不會亂來。《新聞周刊》有七十年的歷史,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須是公開、合法、上得了臺面的,我們不會輕率行事。現在,我們被認為是一份"進口"雜志--在香港出版印刷,然後通過合法渠道進入中國內地發行,我們希望以後能在內地出版發行。
  王棟:很多外國媒體公司在香港或者臺灣出版雜志,然後在中國內地發行,這樣做,需要獲得有關政府部門的特別許可,你們是否得到了正式的許可?
  羅恩·嘉維斯:是,我們從來不會無證運作。我們希望,在一個合理的時間內,獲得在內地出版發行的許可,然後我們會整體搬遷到北京,事情正在進展之中。香港出版商和《新聞周刊》總部對這本雜志的發展狀況都感到滿意。
  王棟:以前,臺灣和香港的傳媒比內地媒體先進,但現在內地媒體發展很快,在有些領域比港臺媒體做得更好,而不少進入內地市場的港臺媒體表現並不怎麽樣。
  羅恩·嘉維斯:我在中國內地出版過一些特刊,我們在香港組建一個團隊,把雜志翻譯成中文,然後在美國再組織另一個團隊,進行校譯。在這個過程中我知道了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的區別,甚至香港和內地兩地在用詞和語法方面也是不同的。我也知道了香港人和內地人互相是怎麽看的:內地很多人把香港人視為傲慢自大的有錢人,趾高氣揚;而在香港人眼中,內地人是"窮光蛋"。我清楚兩地的文化差異。
  王棟:這種差異會給《新聞周刊》中文版帶來什麽問題?
  羅恩·嘉維斯:做特刊的時候我們遇到了不少問題,幫我解决難題的是一位女士,她是我們美國團隊中的一員,在北京出生長大,她成為這個團隊的明星,她告訴香港人該怎麽做,她說:"如果你要辦一本在大陸發行的雜志,就得做這個,做那個。"他們接受了她的意見,並取得了成功,這讓我學到不少東西。我之所以贊賞潘先生,就是因為他也是這樣的。我們要辦一本在中國內地發行的雜志,那就得尊重大陸的習慣,聘請大陸的記者和編輯,這纔是正確的做法。總之,我們很註意兩地存在的差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大都市》,執行總編輯(1)第2節:《大都市》,執行總編輯(2)
第3節:《大都市》,執行總編輯(3)第4節:《大都市》,執行總編輯(4)
第5節:《紐約客》 執行總編輯(1)第6節:《紐約客》 執行總編輯(2)
第7節:《紐約客》 執行總編輯(3)第8節:《紐約客》 執行總編輯(4)
第9節:《紐約客》 執行總編輯(5)第10節:《紐約客》 執行總編輯(6)
第11節:《新聞周刊》 助理副總編輯(1)第12節:《新聞周刊》 助理副總編輯(2)
第13節:《新聞周刊》 助理副總編輯(3)第14節:《新聞周刊》 助理副總編輯(4)
第15節:《新聞周刊》 助理副總編輯(5)第16節:《新聞周刊》 助理副總編輯(6)
第17節:《箴言》 時任總編輯(1)第18節:《箴言》 時任總編輯(2)
第19節:《箴言》 時任總編輯(3)第20節:《箴言》 時任總編輯(4)
第21節:赫斯特國際出版公司 總裁兼首席執行官(1)第22節:赫斯特國際出版公司 總裁兼首席執行官(2)
第23節:赫斯特國際出版公司 總裁兼首席執行官(3)第24節:赫斯特國際出版公司 總裁兼首席執行官(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