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卓越媒体: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   》 第14节:《新闻周刊》 助理副总编辑(4)      王栋 Wang Dong

  王栋:对中国杂志市场的前景,您怎么看?
  罗恩·嘉维斯:这是一个成长中的市场,在一段时期内,它的规模不会很大,比欧美投资者想象的要小。我想,中国政府、中国企业界希望在对外国媒体开放之前,让本土媒体充分成长和发展,这是合情合理的。而外国媒体也已经进入中国,这会促进本土媒体的发展,既为后者树立榜样,提升行业标准,也在竞争中实现优化
  在中国杂志行业,有许多聪明、见识广博、专业的人才,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人,他们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王栋:像《新闻周刊》这样的美国杂志,进入中国有哪些障碍?
  罗恩·嘉维斯:发行是一个问题,最大的难题是经济方面的:我们不能定价太高,而由于中国中产阶级的可支配收入还不多,这限制了在杂志上投放的广告的量。当中产阶级壮大了,杂志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我们在俄罗斯出版杂志,情况和中国颇为相似,我们也在等中产阶级发展起来。在国土辽阔的俄罗斯,我们感兴趣的也就是莫斯科、圣彼得堡,以及最多两三个其他城市。所以目前来说,市场是非常有限的,不过这种状况会改变。
  在我看来,中国的杂志市场比俄罗斯稳定,会迅速发展起来,而俄罗斯的情况要棘手一些。
  王栋:根据目前的法律和政策,《新闻周刊》在中国是合法运作的吗?
  罗恩·嘉维斯:是的,我们有合法的执照,《新闻周刊》从不会乱来。《新闻周刊》有七十年的历史,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是公开、合法、上得了台面的,我们不会轻率行事。现在,我们被认为是一份"进口"杂志--在香港出版印刷,然后通过合法渠道进入中国内地发行,我们希望以后能在内地出版发行。
  王栋:很多外国媒体公司在香港或者台湾出版杂志,然后在中国内地发行,这样做,需要获得有关政府部门的特别许可,你们是否得到了正式的许可?
  罗恩·嘉维斯:是,我们从来不会无证运作。我们希望,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内,获得在内地出版发行的许可,然后我们会整体搬迁到北京,事情正在进展之中。香港出版商和《新闻周刊》总部对这本杂志的发展状况都感到满意。
  王栋:以前,台湾和香港的传媒比内地媒体先进,但现在内地媒体发展很快,在有些领域比港台媒体做得更好,而不少进入内地市场的港台媒体表现并不怎么样。
  罗恩·嘉维斯:我在中国内地出版过一些特刊,我们在香港组建一个团队,把杂志翻译成中文,然后在美国再组织另一个团队,进行校译。在这个过程中我知道了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的区别,甚至香港和内地两地在用词和语法方面也是不同的。我也知道了香港人和内地人互相是怎么看的:内地很多人把香港人视为傲慢自大的有钱人,趾高气扬;而在香港人眼中,内地人是"穷光蛋"。我清楚两地的文化差异。
  王栋:这种差异会给《新闻周刊》中文版带来什么问题?
  罗恩·嘉维斯:做特刊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不少问题,帮我解决难题的是一位女士,她是我们美国团队中的一员,在北京出生长大,她成为这个团队的明星,她告诉香港人该怎么做,她说:"如果你要办一本在大陆发行的杂志,就得做这个,做那个。"他们接受了她的意见,并取得了成功,这让我学到不少东西。我之所以赞赏潘先生,就是因为他也是这样的。我们要办一本在中国内地发行的杂志,那就得尊重大陆的习惯,聘请大陆的记者和编辑,这才是正确的做法。总之,我们很注意两地存在的差异。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大都市》,执行总编辑(1)第2节:《大都市》,执行总编辑(2)
第3节:《大都市》,执行总编辑(3)第4节:《大都市》,执行总编辑(4)
第5节:《纽约客》 执行总编辑(1)第6节:《纽约客》 执行总编辑(2)
第7节:《纽约客》 执行总编辑(3)第8节:《纽约客》 执行总编辑(4)
第9节:《纽约客》 执行总编辑(5)第10节:《纽约客》 执行总编辑(6)
第11节:《新闻周刊》 助理副总编辑(1)第12节:《新闻周刊》 助理副总编辑(2)
第13节:《新闻周刊》 助理副总编辑(3)第14节:《新闻周刊》 助理副总编辑(4)
第15节:《新闻周刊》 助理副总编辑(5)第16节:《新闻周刊》 助理副总编辑(6)
第17节:《箴言》 时任总编辑(1)第18节:《箴言》 时任总编辑(2)
第19节:《箴言》 时任总编辑(3)第20节:《箴言》 时任总编辑(4)
第21节:赫斯特国际出版公司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1)第22节:赫斯特国际出版公司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2)
第23节:赫斯特国际出版公司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3)第24节:赫斯特国际出版公司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4)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