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聲音與憤怒   》 第14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3)      張鐵志 Zhang Tiezhi

  這是音樂介入社會鬥爭的最基本形式。當歌麯在抗爭現場被吟唱時,不論是通過動人的旋律或是深刻的歌詞,都能凝聚參與群衆的力量,成為飄揚在空中,無形但更鼓舞人心的反抗旗幟。
  在更廣泛的意義上,音樂也可以通過收音機、唱盤的傳送,以及各種無形的傳遞方式,撼動無數不在現場的聆聽人,並形成集體的情感以及共同的社會實踐藍圖。
  尤其,社會變遷的關鍵之一就在於參與者個人認同的轉變。流行音樂正是在和集體的結合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流行樂乃是打造集體認同的重要媒介,尤其在歷史上,搖滾樂的誕生本身就和青年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歷史時刻,流行音樂把政治激進主義轉化成更讓人接近的形式,指出社會的不義和壓迫,有助於分享集體的願景。表演者和歌麯成為了政治、文化變遷和流行音樂間的紐帶。
  革命需要社會條件,搖滾樂要展現政治效果也有一定的社會脈絡。
  但若衹有社會條件的成熟,沒有創作者在音樂上的美學表現和對時代精神的準確掌握,也很難産生龐大的撼動力。
  不論任何時代,能夠衝擊歷史的創作者總能把復雜的社會矛盾,用一首首簡短但銳利的歌名或歌詞,化作一句句具體的抗議標語。
  或者,創作者會在新的脈絡下挪用既有歌麯,讓一首首歌麯成為流動於不同時空的政治標語。例如約翰·列儂的GivePeaceaChance,從七○年代唱到2003年,是所有反戰運動的國歌;U2在九○年代完成的One,可以從波黑唱到北愛爾蘭,成為真正的和平之歌;而從1964年的美國柏剋萊大學到1986年臺灣大學的"自由之愛"學運,BlowingintheWind的旋律更在運動現場賦予無數憤怒青年勇敢反抗體製的力量。
  6.
  不過,當流行音樂有喚醒意識和凝聚認同的潛能時,也就可能被音樂工業吸納且商品化。對具有反叛性格的樂手而言,最大的難題當然是如何在唱片工業體製下保有創作自主性。而對樂迷而言,當他聆聽具有政治意含的音樂、參與宣揚社會議題的演唱會時,是否真的接收了那些政治訊息?更進一步來看,這些本質上是商品的流行樂是否反而轉移了青年的反叛能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1)第2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2)
第3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3)第4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4)
第5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5)第6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6)
第7節:自序·那些憤怒的光影與聲音(7)第8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1)
第9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2)第10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3)
第11節:導讀·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變的(4)第12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1)
第13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2)第14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3)
第15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4)第16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5)
第17節:導論·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6)第18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1)
第19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2)第20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3)
第21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4)第22節:60年代:搖滾革命的原鄉(5)
第23節:華麗搖滾:一場豔美曖昧的情欲欲革命(1)第24節:華麗搖滾:一場豔美曖昧的情欲欲革命(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