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类 》 閱世心語 》
第14節:漫談倫理道德(2)
季羨林 Ji Xianlin
寫到這裏,也許有人要問:你不是談倫理道德問題嗎,怎麽跑野馬跑到正確處理三個關係上去了?我敬謹答曰:我談正確處理三個關係,正是談倫理道德問題。因為,三個關係處理得好,人類才能順利發展,社會才能闊步前進,個人生活才能快樂幸福。這是最高的道德,其餘那些無數的煩瑣的道德教條都是從屬於這個最高道德標準的。這個道理,即使是粗粗一想,也是不難明白的。如果這三個關係處理不好,就要根據"不好"的程度而定為道德上有缺乏、不道德或"缺德",嚴重的"不好",就是犯罪。這個道理也是容易理解的。
全世界都承認,中國是倫理道德的理論和實踐最發達的國傢。中國倫理道德的基礎是先秦時期的儒傢打下的,在其後發展的過程中,又摻雜進來了一些道傢思想和佛傢思想,終於形成了現在這樣一個倫理體係,仍在支配着我們的社會行動。這個體係貌似清楚,實則是一個頗為模糊的體係。三教信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絶不是涇渭分明的,但仍以儒傢為主,則是可以肯定的。
儒傢的倫理體係在先秦初打基礎時可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孔子的學說的中心,也可以說是倫理思想的中心,是一個"仁"字。這個說法已為學術界比較普遍地接受。孟子學說的中心,也可以說倫理思想的中心,是"仁"、"義"二字。對此,學術界沒有異詞。先秦其他儒傢的學說,我們不一一論列了。至於先秦以後幾千年儒傢學者倫理道德的思想,我在這裏也不一一論列了。一言以蔽之,他們基本上沿用孔孟的學說,間或有所增益或有新的解釋,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不足為怪。不這樣,反而會是不可思議的。
多少年來,我個人就有個想法。我覺得,儒傢倫理道德學說的重點不在理論而在實踐。先秦儒傢已經安排好了的: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是大傢所熟悉的。這樣的安排極有層次,煞費苦心,然而一點理論的色彩都沒有。也許有人會說,人傢在這裏本來就不想講理論而衹想講實踐的。我們即使承認這一句話是對的,但是,什麽是"仁",什麽是"義"?這在理論上總應該有點交代吧,然而,提到"仁"、"義"的地方雖多,也衹能說是模糊語言,讀者或聽者並不能得到一點清晰的概念。
秦代以後,到了唐代,以儒傢道統傳承人自命的大儒韓愈,對倫理道德的理論問題也並沒有說清楚。他那一篇著名的文章《原道》一開頭就說: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勿待於外之謂德。
句子讀起來鏗鏘有力,然而他想什麽呢?他衹有對"仁"字下了一個"博愛"的定義?而這個定義也是極不深刻的。此外幾乎全是空話。"行而宜之"的"宜"意思是"適宜",什麽是"適宜"呢?這等於沒有說。"由是而之焉"的"之"字,意思是"走"。"道"是人走的道路,這又等於白說。至於"德"字,解釋又是根據漢儒那一套"德者得也",說了仍然是讓人莫名其妙。至於其他朝代的其他儒傢學者,對仁義道德的解釋更是五花八門,莫衷一是。我不是倫理學者,現在也不是在寫中國倫理學史,恕我不再一一列舉了。
我在上面極其概括地講了從先秦一直到韓愈儒傢關於仁義道德的看法。現在,我忽然想到,我必須做一點必要的補充。我既然認為,處理好天人關係在道德範疇內居首要地位,就必須探討一下,中國古代對於這個問題是怎樣看的。換句話說,我必須探討一下先秦時代一些有代表性的哲學家對天、地、自然等概念是怎樣界定的。
首先談"天",一些中國哲學史傢認為,在春秋末期哲學家們爭論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天"是否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這些哲學家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陣營:一個陣營主張不是,他們認為天是物質性的東西,就是我們頭頂的天。這可以老子為代表。漢代《說文解字》的:"天,顛也,至高無上",可以歸入此類。一個陣營的主張是,他們認為天就是上帝,能决定人類的命運,决定個人的命運。這可以孔子為代表。有一些中國哲學史襲用從前蘇聯販賣過來的辦法,先給每一個哲學家貼上一張標簽,不是唯心主義,就是唯物主義,把極端復雜的思想問題簡單化了。這種做法為我所不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人生 | 第2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 第3節:不完滿纔是人生 | 第4節:走運與倒黴 | 第5節:緣分與命運 | 第6節:牽就與適應 | 第7節:謙虛與虛偽 | 第8節:時間 | 第9節:成功 | 第10節:愛情(1) | 第11節:愛情(2) | 第12節:知足知不足 | 第13節:漫談倫理道德(1) | 第14節:漫談倫理道德(2) | 第15節:漫談倫理道德(3) | 第16節:漫談倫理道德(4) | 第17節:論朋友 | 第18節:談孝 | 第19節:老年談老 | 第20節:老年四"得" | 第21節:老年十忌(1) | 第22節:老年十忌(2) | 第23節:老年十忌(3) | 第24節:老年十忌(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