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解“毒”於丹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徐晉如 Xu Jinru    楊昊鷗 Yang Haoou

  例如孔子,他是宋湣公(前691~前682)的後代,曾祖父防叔奔魯當了大夫,父叔梁紇孔武有力,是個典型的武士。孔子學習過“六藝”,善長射禦,但已“貧且賤”,曾當過魯國季氏的小吏。退職以後,開始聚衆授徒,先後有門徒三千,其中精通六藝的也有七十二人之多。孔子積極傳播自己的思想,成為先秦儒傢的始祖。
  由於春秋戰國時代劇烈的社會變化,加上有了像孔子這樣的老師,一些普通的勞動者,也接受了文化教育,加入了士的行列。
  秦漢時期,士的內涵又發生了一些變化。用來稱呼士大夫的“士”,此時既可以指軍隊中的將士,也可以泛指在中央和州郡縣供職的官吏;士人的內涵則比較豐富,主要是指具有較高的封建文化素養的知識分子,士人可以進一步區分為朝士、白衣士人、隱士、處士等。
  朝士一般指那些具有較高的學識又在在朝廷當官的人,他們可以一邊做官,一邊教學生、授弟子。白衣士人、隱士、處士他們之間的共同特點就是頭上沒有官帽,但他們之間也有區別。白衣一般出生低微,是庶民的子弟。隱士往往終生隱居山林,聚徒講授。處士涵蓋的範圍要更大一些,可以包括白衣士人,也包括在太學等官學中研習經典的諸生。
  由知識分子組成的士人,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價值標準。到漢代,士人特別註重“士名”,強調人格名望、風骨氣節和學識才能。為求取“士名”,士人們必須註意提高自身的修養,恪守封建綱常名教,以便得到統治者賞識,在朝堂博取一官半職。當然,也有士人為沽名釣譽,會到處拉幫結派,相互吹噓。東漢後期,士人之間清議品題人物的風氣進一步盛行,這種人物品題屬於民間自發行為,標準當然也不一定與官方完全相同。
  民間的清議品題,多少會觸痛封建王朝敏感的神經,魏晉時期,開始實行九品中正製,品評士人之權收歸政府,按照官方的標準進行中正品評。那些德行才能高的人,被給予不同品第(鄉品),然後授以各種官職;那些沒有通過中正品評的人,不能當有品級的官員,衹能當普通的辦事人員。
  這個制度看似公正,其實裏面有太多的問題。這就好比取消高考,取消公務員考試,然後用一套思想品德規範來給大傢打分,分數高的就當大官。我們就是用大腿思考也知道哪些人的分數會比較高,當然是與打分的官員有着千絲萬縷聯繫的人可以得高分,比如品評官的姑姑的舅舅的二嬸的鄰居的小孩的朋友。這種制度衹會讓權力永遠掌握在有權有勢的大傢族手裏,真正有聰明才智的庶民衹能永遠處於底層。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事實也的確如此,這一時期,九品以上官吏和得到中正品第的人,都成為士,其他人就成了庶人。進入權力中心的所有機會幾乎都被士人壟斷了,士人和庶人之間的對立越來越尖銳。士族家庭出身的男子,一出生註定要做官,士人代代相傳,個個錦衣玉食,榮華享盡,迅速地腐朽墮落。當時有諺雲:“上車不落則著作(衹要從車上掉不下來的小孩,就可以當著作郎),‘體中如何’則秘書(衹要能在信中寫幾句問候的話,就可以當秘書郎)。”(選自《顔氏傢訓·勉學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長期養尊處優的生活,士族子弟從精神到體能都開始全面衰退。梁朝時的建康令王復,出身士族,見到馬噴氣和跳躍,就嚇得要死。他對人說:“這是老虎,為什麽叫馬呢?”
  士族自身的腐朽加速了他們的敗亡,士族在東晉時達到極盛,到南北朝時開始衰落。隋唐以後,士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士作為一個特定階層的觀念仍然保留着。有官爵的人,仍稱為士;免掉官爵的人,就成為庶人。到宋朝以後,“士”或“士人”纔逐漸成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不再特指品官。
  於丹告訴我們“士”這個階層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階層,如果她接下來說的是宋朝以後的某部作品,還情有可原;但如果接下來說的是《論語》,那麽她的解釋就未免太過籠統,太不體諒讀者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1)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2)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3)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3)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1)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2)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3)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4)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2)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3)“冕”就是指當官嗎(1)
“冕”就是指當官嗎(2)“冕”就是指當官嗎(3)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1)“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2)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3)“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