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学思考 》 魔鬼式解讀:像李敖一樣幽默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vil: the same humor as Li Ao 》
第14節:火首,放火者,煽動者(1)
何平 He Ping
第三章 一個火首,一個放火者,一個煽動者
還是投槍和匕首幽默不僅屬於英國,屬於紳士傳統,就像有人說的那樣:“與英國式的紳士幽默大異其趣,法國的喜劇思想中滲透着鮮明的批判精神或革命精神。”(閆廣林:《歷史與形式》)幽默可以是熱情的參與、介入現實,可以帶有攻擊性。中外文化史都證明着一個基本的事實,當人民的聲音被壓製着的時候,人民就不得不通過幽默和諷刺來表達自己。現代中國的魯迅這樣以為着,在西方大抵也是如此。瑪麗·李·堂森德在《幽默與19世紀德國的公衆場合》中說到過:“在那些革命前的年頭裏,大衆幽默蓬勃發展,這使德國也像冷戰期間的東歐諸國一樣,參與了生機勃勃的地下異議文化運動。在東歐,幽默變成了一件主要的政治武器,反對壓製人和壓製人權的社會制度。”所以在有專製和壓迫,有不合理和不平等,有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地方,幽默還是投槍和匕首。要在“合理世界的來臨”的道路上擔負起幽默的責任,幽默不能不是投槍和匕首。事實上,李敖的幽默許多都來自他政治鬥爭、文化鬥爭的現場,是當代臺灣的官場現形記和儒林外史。這也是李敖的人和文富有魅力的重要方面,而且也因為幽默,李敖纔可能做一個“快樂的戰士”,時刻體驗着一種“殺豬”的快樂,就像李敖事後回憶的一樣——我在上海,因為是外地人,知道外地人常常被本地人呼為“豬玀”;我在臺灣,因為是外省人,知道外省人常常被本省人呼為“豬”;幾十年後,且進而演變成“中國豬”,不但豬,且有國籍矣。其實這算什麽,有一種豬叫“波蘭中國”(Poland China),在美國培養成功,身兼二國之名,衹是“中國豬”又算老幾呢?
這種以豬視人的人,其實自己正是中國古典說法中的“豕視”,自己如豬者也,並不是說這種人長得像豬,而是頭腦中是豬腦,是“侏羅紀”時代的頭腦。我在臺灣,每每感到到處是豬腦,而我自己仿佛活在豬玀紀裏,因此不論振筆為文,或登臺傳教,我都寓有殺豬味道,此乃憤世使然、玩世隨之,不足怪也。
我李敖在豬玀紀殺豬,打遍天下無敵手,最後人見人怕鬼見愁。其實所以能如此,憑有文名是不夠的,而要有驍名、有悍名,這樣才能有上述效果。關於我的驍名與悍名,有一個小故事。一九九一年,活了九十六歲的青年黨頭子李璜死了。他死前幾年,李寧訪問他,回來告訴我:“李敖你可真可怕,李璜談到你的時候,都特別把聲音放低,並且面露恐懼之色。你說你李敖多可怕!”我聞之大笑。李敖所做的,一如《紐約時報》評論文星時代的李敖,是一個火首(fire-brand),一個放火者、煽動者。
這樣的評論用在李敖身上所指的其實是現代知識分子之所以具有“現代性”,之所以為“現代”,歸根到底是因為現代知識分子的血管中先天就流淌着批判精神的血液。作為現代知識分子重要精神資源的法國知識分子傳統,他們將喜劇精神和批判精神融合的革命實踐證明幽默並不是批判的敵人,幽默不僅不會妨礙知識分子的獨立批判精神的彰顯,幽默、喜劇和批判結盟反而會使知識分子的批判變得從容和優遊。從中國現代幽默的生成來看,中國現代幽默文學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應該是由魯迅、周作人、林語堂為代表的《語絲》所開創的。《語絲》的“自由思想,獨立判斷和美的生活”的精神追求是和“任意而談,無所顧忌”的“語絲”文風密不可分的,而“語絲”文風的精神內核,我以為本質上就可以表述為“幽默”的人生態度和批判姿態。就像法國知識分子所證實的那樣,“語絲”的歷史存在同樣證實着,現代中國幽默伴隨着現代知識分子群體的成長,是和現代知識分子獨立批判精神一起發育的。而這常常是我們追溯現代幽默起源時所忽略的。能夠體現現代知識分子群體精神的是對現實的審視和批判,這樣的批判不應該是鄉願的、妥協的,但作為一個現實的批判者他的心理狀態可以是見着幽默的爽朗和輕鬆。所謂舉重若輕,就是這樣的一種狀態吧。
因此,李敖的力量是作為“一個火首(fire-brand),一個放火者、煽動者”的批判的力量,同樣也是幽默的力量。在這裏李敖從容地駕馭着憤激和幽默,幽默的攻擊性和調侃性,從而將生活中的“憤”牽引到一種“諧”的釋放上去。
冷眼看臺島李敖的幽默多嬉笑,但也有冷峻的現實批判,這些批判揭破現實的假面,正面慘淡的現實,是李敖政治幽默中不能忽視的冷風景。
因此,就着上面的話題,考量李敖,李敖的幽默首先體現着現代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這樣的幽默,即便有“講笑話”、“討便宜”為其表,但因為有着內在的批判“風骨”做支撐,也不會顯得輕佻。所以,如果離開了李敖和他所置身的世界之間的緊張和對抗,是不能讀出李敖“講笑話”、“討便宜”中的沉重的。李敖的幽默是行動着的,而不僅僅是語言和修辭裝飾的花邊。事實上,一個人選擇“講笑話”、“討便宜”的說話和寫作方式是很冒險的,其冒險性在於它對說話和寫作者自我約束的強調。就李敖而言,他不僅有這樣的自律,而且他人生道路的磨難,也成就了他。從李敖幽默的生成機製上去考察,我們就會發現李敖幽默有着其自己風格化的運行軌跡。李敖是首先選擇了作為一個不妥協的批判者,然後纔是幽默傢。也許以下的這些實例最能證實我們的判斷。故事一:我準備死在金門
李敖大學畢業後應徵入伍,開始進入部隊有半年的受訓期。出於提高軍人的思想覺悟的目的,國民黨當局便想方設法動員剛入伍的同學們入黨。可動員歸動員,大多新兵並不想急於入黨。後來當局想出一個辦法,說不入黨的將會被分到金門前綫。意思是,不入黨很可能就會做炮灰了。這一招還真管用,當時除僅有的少數非黨員同學,其他新兵大都入黨了。然而李敖卻不為所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
|
| 第1節:“後李敖”時代的來臨(1) | 第2節:“後李敖”時代的來臨(2) | 第3節:“後李敖”時代的來臨(3) | | 第4節:“後李敖”時代的來臨(4) | 第5節:“後李敖”時代的來臨(5) | 第6節:“後李敖”時代的來臨(6) | | 第7節:比較從魯迅開始(1) | 第8節:比較從魯迅開始(2) | 第9節:比較從魯迅開始(3) | | 第10節:比較從魯迅開始(4) | 第11節:比較從魯迅開始(5) | 第12節:比較從魯迅開始(6) | | 第13節:比較從魯迅開始(7) | 第14節:火首,放火者,煽動者(1) | 第15節:火首,放火者,煽動者(2) | | 第16節:火首,放火者,煽動者(3) | 第17節:火首,放火者,煽動者(4) | 第18節:火首,放火者,煽動者(5) | | 第19節:火首,放火者,煽動者(6) | 第20節:火首,放火者,煽動者(7) | 第21節:火首,放火者,煽動者(8) | | 第22節:火首,放火者,煽動者(9) | 第23節:火首,放火者,煽動者(10) | 第24節:火首,放火者,煽動者(11)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