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唯识与中观 》
唯识与中观(十四)
Na Huaijin
唯识与中观(卷十四)
南怀瑾先生讲演
妙音缘录入
要能够认清楚自己的现象,比如我们心理的现状的话,我们心里一边在思想,一边有一个意识晓得自己在想些什么,我这个想得对不对。譬如说,我想黄金的股票了,该不该买呀?这两天黄金会不会跌价啊?石油会不会涨价啊?想去看个电影,选哪个好啊?心里头有另外一个意识又看到自己:哎呀,怎么昨天刚看了电影今天又想去看!为什么要去买黄金的股票?这个见分马上看到这个相分。那么这个见分等于心理学现在所讲有监察的作用,有监察、督查自己的作用。心相、这个心态的变化有时候不一定,情绪的变化、思想随便出来,这个见分随时可以见到,这是普通的。
所以我们修持的人,心理到达某一种禅定的境界,我们的见地就是我们的见分,知道自己已经到达这里了:“噢,这是空了。哎,这一下我空了。啊,这个我证清净了。”——这个是见分的作用,这两个还是粗浅的。
还有一个功能——证分,自己晓得我证果了、到达了。一切都可以求得证明。但是,你证果的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呢?这个中间五见里头是不是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身见,这要证自己——证分;证自己证分——般若智慧。心意识的作用同相分业力习惯的心态转成了真正般若智慧,才算悟道、才算明心,才算见性;或者证自证分才算见性。所以此中,因此学教理唯识的人,看禅宗看密宗看一切的人(对净土不大批评),看密宗,认为即身成佛、顿悟成就——胡闹!不可能!含糊笼统。
事实上,所谓禅宗达摩祖师当时传佛心印,他叫你印证不是用《金刚经》,那是五祖、六祖改的;所谓以《楞伽经》印心,《楞伽经》是唯识大经、重镇。
那么我们刚才提到四禅中间,初禅“离生喜乐”,我上次提到,大家应该注意。喜的境界是心理状况;乐是生理的状况,身体上发乐。所以,那么二禅是“定生喜乐”,也得喜乐。三禅呢?心理状况的“喜”宁静了,“离喜得乐”,这个快感在。这都要身安和哦!这个身要安、要和。身安和,这个气脉,所以我们现在所讲的所谓气脉通了,证得初禅就应该通了,气脉不通不会证得初禅。因为你身的感受还很严重嘛。你说打坐坐在这里,还觉得背上——哎呀三关啦、前三关啦、后三关啦,左脉、右脉,那里通、这里通,通了半天通个什么?你身的感觉还在、这个肉体的感觉还在、色法的感觉肉体还在,你初禅都没有到。你只是坐在那里,“内守幽闲,尤为法尘分别影事”,就是在玩那个意识状态,在玩、玩弄。所以真得禅定,色法一定跟到转。因为色法四大是心意识的相分,你心真转了,相、现象一定转了。所以我们看普通一个人,为什么人要看相呢?看这个人的相,这个人心好、心坏,人好、人坏,事业、功名、富贵、前途、穷通、寿夭,看得出来,因为这个面相、身体这个相,这个相分就是他业力所发生的相分,呈现这个现象;由这个、透过这个现象,就可以知道他的业力的见分,他的妄见所生的、三世的因果所得的,就是这个“相”。
所以我们知道身体——心意识的相分,身不得安、和,这个安、和,唯识在偏重于心意识的修法,因此不谈身体,因为谈身体的修法多容易走入五见里头的邪见、边见,身见忘不掉的,很严重。所以修密宗、修道家的,我几十年所看到的,几乎越走越被身见困得厉害,没有办法解脱。其原因呢?很难讲了。他认为一天修持有功夫啊!这个我在很年轻的时候有一个观念,现在几十年了还没有变动过。
我过去曾经有一次在云南大学一个研究会上讲到这个问题,佛家跟道家的比较入手就有个大的差别:佛家的法门入手,不管如何,反正以“空”入手。假定一个人思想功夫真正从空的入手啊,比较洒脱得多、解脱得多。心态态度上比较解脱,那么人也比较可以谦和一点,既然空嘛,有什么值得傲慢的。道家等等乃至其他外道,自然要傲慢的,我见很重,为什么?有道可修,我修一步有一步功夫啊!一步硬是有一步的功力不同。所以功夫越高,慢心越大。这两个不同。这个入手,一个修有为法入手,一个修无为法入手。修有为法入手的人容易困住就在这里。所以走色身气脉之路,因为道家跟密宗就偏重在这一方面。
是!你说身不能安不能得定,不错的。我们生理假设有病,你打坐都坐不住,哪里还谈得到得定呢。叫你站着也可以入定啊!站也站不住,有时候躺下来躺也躺不住啊——身体真的痛苦的,身不安嘛。这个病体的业报来,你哪里能够入定呢?当然不能。所以色身是很重要。
但是要知道,色身是心识的相分、它的功能,要转色身,你作功夫还是你心意识去作的嘛!它并不是功夫来作你心意识啊!所以你只转自己的心意识呀,它生理气脉就很快容易转了。所以讲修气脉、管色身的修炼,就是现在我经常这两天我就天天碰到这种机会,我经常讲,又有人说、又有一个修密宗的,又是哪里,我说:奇怪啊!这十来年怎么不晓得是无色界天、色界天掉下来那么多修密宗的!哪里来的啊?
西藏在哪里大概地图看过的,西康在哪里地图上看过。那些活佛大概照片上看过的,谁传他的法我也不知道,怎么那么多修密宗的钻出来?奇怪呢!还都传人,传这个传那个,有些还传得乱七八糟,什么都传。唉呀!真是叫做“佛曰不可思议”啊!真奇怪啊!我想不出道理来。老实讲,我再告诉你们,真正的密宗,上乘的修法,三脉七轮一念之间可以通!
那你说:“老师啊,你传给我好不好?”等我学来传给你!
有也不传。所以向上一路,千圣不传!为什么不传?你们都会,心转就会。所以呀,八十八结使、见思惑,你转掉一层,气脉就换了一层、脱胎换骨一层,就是习气转了。习气转了,“天花”不会“落满护身云”。所以你在那里搞这个干嘛?玩了一辈子坐在那里搞气脉干什么呢?天地间那么多要紧的事情做啊!偏要在那个身体上转来转去,一天弄得蚯蚓在上面爬一样:“哎哟!通过这里了!通过那里了!”怪不得我有个学生前天报告,他也是副教授,在屏东,他打坐坐了半天,哎哟感觉到动,先是腿上动,后来慢慢手心动:糟糕!老师把我姿势一改进就不同!气脉通了!不过手上手心动的厉害,最后实在——不敢啊,老师改好的,不敢看。后来一看哪,原来一个蟑螂在手里爬(众笑)!——气脉通了!这是事实哦!他们同学都听到,不过这位同学是我们这里的特邀研究员,今天晚上不在,他回去上课了,是当场在这里报告的。所以,我们大家气脉通了——所以我当场给他取个名字,我说你这篇文章写下来,题目叫“蟑螂三昧”(众笑)。哈!我们休息一下。
照对天人表,这个“离生喜乐”有出离之感。那么,这个时候,出离啊出离到哪里?出离三界,有离身(身体)之感。我们在座有许多朋友功夫很好,困在见思惑的“贪”上面。我们一定有一个观念:“身体是假的呀!”一定是学佛学的人,“没有关系,我看得很通啊,明天死、后天死都可以。”我们就给他攻击一下,就请他明天死,干不干?吓死了!——贪恋此身。一定说:“哎哎哎!我明天还不死,虽然是假的,要借假修真啊!”哈,都借这些理由来。
所以我们实际上在入定、在打坐、在学佛,觉得自己看空了,你看你仔细这样一反省,当你这一念住下去,完全在定中,你为了什么修这个?贪!尤其身见的贪一下都离不开。不但是欲界如此,色界的天人也是如此,这就是“我”嘛!无色界天人也如此。所以无色界的这个身、这个世界、这一层世界同他无色界天人的身,怎么样来的呢?上次我讲到这里提出来请大家提起注意的,二百七十三页,“邬陀夷经,是此诚证,无色亦名意成天故”。无色界,这部经说是“意成天”。就是说,意,不是我们思想意识的妄想;第六意识的空、真正空了,此空为身、此空为我,所以叫五空天,无色界的,有人也叫五空天。
这些理我们都要晓得,为什么要晓得呢?你说我又不研究佛学,把这些记得干什么?哎,你这个见不到,你修持一步一步功夫到某一个境界,自己没有办法解答。你不晓得自己到了什么程度,也不晓得自己应该怎么样进步,就是无智。所以刚才有位同学那写在黑板上,《大智度论》翻译灭尽定叫做“灭受想定”,他刚才跑来跟我讲,是不是这样更清楚一点?我说对。《大智度论》(大乘的经典、经论)同《唯识论》,一个是般若宗、讲性宗,尤其学禅的人更注重;一个是相宗《瑜伽师地论》,这两部论,都是真正的佛学大纲。所以我们不要写佛学大纲,没有资格写,太多了。但是,他这两部论写了很多了。当然组织得科学、条理、严谨的,还应该推《瑜伽师地论》;要读得痛快而读得能够心花怒放、心安理得的是《大智度论》。这两个是同等价值、同等的功德,而两部书性能不同。龙树菩萨著的《大智度论》这部书比无著菩萨著的《瑜伽师地论》还要早。换句话说如果拿学术立场来讲,《大智度论》是龙树菩萨的学术系统,《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的学术系统。
那么现在我们讲到意成天,所以三界天人之身也都是意成,岂止无色界而已!也都是意的熏炼,熏修自己成功。此外再告诉大家(接近于密宗了啊,反正我是没有什么密不密的,我认为道是天下的公道,不是不肯跟你们说,你们真到那个程度就讲),现在大概告诉你:这个身体也代表了三界。我们由心窝子以下,差不多快到肚脐这一部分到下部是欲界,统统是欲界。由这个中宫,肚脐以上,要这样每个人自己的四个指头这样并拢来,所以我们中国话说丹田在哪里?肚脐以下一寸三分,那么中国的一寸三分是公尺还是英尺啊?还是汉尺?还是唐尺?你没有办法了。中国古代就是每个人自己左手这个指头这一节,算一寸三分。那么再准确以后,四个指头自己并拢来,这算是一寸三分。两个尺度有大小的不同,不过你四指并拢差不多。肚脐以上八个指头,这两只手,这里开始一直差不多到这儿——色界。由这里(师比划)以上是无色界。所以,修持到气脉通(色界的气脉很难打通哦,换句话说,头脑的脑神经这一部分气脉是很难很难打通),换句话脑神经的气脉打通了,你在禅定中随便你站着也好、睡着也好、随时也好,呼吸等于没有了,那么才谈修无色界的禅定。所以这个时候至于身上的什么任督、奇经八脉、三脉七轮,那不在话下、不需要多谈了,那自然也一下可以成就了,意念。
所以啊,三界天人的修持,一切等等都离不开意念。至于其中修的方法,譬如说修到某一步禅定的功夫,有没有可以躐等、快速的方法,很快离开了、分离了这个肉体,很快进入某一个情况,或者某一个层次的三界、四禅、三十三天的任何一个层次(拿三十三天作标准)?不过三十三天有两种,我们注意拿到的表。我们中国人经常讲三十三天,这是欲界天的中间有一层天叫忉利天,就是我们这个表上的这个数字的第七位。忉利天的中心天叫三十三天,等于三十三个联合国的区域一样的组织。这个忉利天的中心,是这一个欲界天的天主。在佛学里头嘛——释提桓因所管辖的欲界天的天主,就是中国人道家所讲的玉皇大帝所住,忉利天的中心。这个中间有个三十三天。那么整个的由地狱起到三界分位,你看一直到顶还是三十三,合忉利天的中心三十三,六十六。当然忉利天中心三十三暂时不算。这个里头的数字又有一个秘密了,又是很妙的。所以这个宇宙与生命的秘密都很妙的。
那么你说三十三天这个表,我们可以作自己修持的一个测验、一个成果,所以把天人的因果、果报都应该研究清楚了。所以一点理不透啊,在那里尽是静修,没有用啊!尤其到了头轮、头脑这一部分,最容易受骗的,有时气脉差不多在这个背脊骨上来(噢,我们那个白骷髅拿下去了,不放在这里好,有些人看到怕的,虽然是个假的也怕),我们这个骨节到这里这个头轮的气脉这个连接涵接这个中间——这是两层,很难通过。所以身体这个电能、气在这里通不过的时候,就影响了眼睛的神经变化,那么这个时候往往打坐啊最容易看到东西了,都是气脉在这个地方。如果这个部分上来以后,他又看不见了,就到了无色天了——比方啦,什么都没有了。在这个里头看到东西实际上都是生理的变化。
那么这个东西看到了,有没有眼通的作用呢?有时候很相近。这个中间又是一个大问题了,这是什么问题?也是气脉的问题,也是生理问题,也是物质的问题。所以到达——最可怜的,你们大家现在打坐修持啊马马虎虎——真到达了头轮气脉通,凡是在座近视眼的朋友啊,都准备看眼科,起码眼科的上师,自己对于怎么治疗,反正这个五官的毛病统统要出,完全要出来。不是功夫到了出毛病,是你里头本来有毛病,它怎么样一个一个交换给你排泄出来,去除了这个毛病,所以祛病延年、脱胎换骨是非常痛苦的。
还有你们老年的朋友,不管功夫做得怎么好,到了某一个阶段,你看每一个糖尿病,内五腺出问题,都在所难免。什么气脉通啊、通啊,功夫何在?这又是什么道理?尽管你打坐坐得好,气脉通了,对不对?但是在年龄的限制上,那一部分的老病,这个现象你还是逃不过去。那么,这个里头我们推开了佛法讲,这个东西不能修了,可见这些东西都是骗人了,那我们上当大了!甚至上当一生都滚进去了。
但是真骗人吗?决不骗人!可是我们看到许多的事实都摆在那里,我们这个讲实际作功夫的,你看很多修道修得好,或者是吃素吃得好的,做功夫做得好,没有哪个不发胖的,十个中有六七个吧,都有糖尿病的,这很严重了!当然也活到了,可是呢,你说我们作功夫修道或者内五腺出毛病,或者是哪里出毛病,连这个祛病都做不到,那还能够谈延年吗?就是拿身见来讲。那么其中道理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参究了。那么这叫禅那,这就是禅那,这是话头,话头就是问题啊!有问题怎么不参呢?有问题又不参,光是在那里傻坐,这就是思惑里头什么?——痴,我痴嘛。思惑里头的我痴嘛。痴就是笨、愚痴。一定有个问题。像我们学佛学道,碰到任何一个问题没有办法问的时候,至少佛的三藏十二部还在这里,道家的所有《道藏》还在这里,那种好几天昼夜不睡之列硬要去翻呐,硬要去找,总有个道理给我找出来:“一个什么道理呢?”再不然我们这个修道是拿身来作试验,绝对是拿自己的生命丢到实验室里头来做实验,你就胆子大一点,我这个方法这样做试试看,充其量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呀?死。本来要死的嘛!万一我今天一做这个功夫这个境界死掉,死掉也蛮好,早走迟走一样的。床上死同死在那个水沟里头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两样。那个烂了、臭了是一样的,此身同我不相干啊!要有这样的精神去研究去。所以啊,这个地方我特别耽误久一点。
那么,所以有些道友们用功夫到某一个程度,你还是不管我有时间没有时间,你跟我约时间再谈。不约时间,我没有办法有空来找你的;也没有分身,“分身千百亿”还没有到、还没有入了灭尽定呢!哈!入了灭尽定又看不见了。
现在我们再来,把原文耽误得很久了。现在《成唯识论》开始有个麻烦的事。关于观待道理,逻辑思想方面多一点,但是观待道理虽然多一点,我们要注意啊,你们听起来很痛苦、很吃力,因为这两次觉得好听,前天都有点功夫啊,有些青年朋友是有些兴趣啊,是好奇的心理。真谈到观待道理、逻辑方面,但是同实际修持功夫有绝对关系的,你听得就痛苦了,你们可以试试看。现在我们继续下去,讲二百七十六页,第五行开始了,继续上文。
“是故八识,一切有情,心与末那,二恒具转。”
所以我们拿八识来讲,一个心,就是八识心王,我们心的作用分成八个识。前面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第六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所以他说一切有情、一切众生,“心与末那,二恒具转。”当我们心念一起作用(这个心是心王,就是心的功能),同末那第七识,第七识普通叫做“我执”。第七识的“我执”刚才有位道友问起的,三界九地见思惑里头的思惑里头这四个,末那识“四惑八大相应起”,我们《八识规矩颂》都讲过了,“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哪四惑?就是这个我贪、我慢、我瞋、我痴,末那识与这四样,这四样只要末那识一动,有生命来就有“我”,任何一个众生一有生命,所以“俱生”,同生命同时存在,就有我相、我执来了,这个我执里头就有“四惑”。“四惑”就是这个表上有的:我瞋、我贪、我慢、我痴。这个我相里头贪、嗔、痴、慢四样牢固得很,这是末那识。所以“一切有情,心与末那,二恒具转。”这两个东西彼此随时随地、没有刹那之间脱离关系,“恒”,常常的,同时转的。心念一动,我相就来、我执就来。所以说你打坐我觉得空了,空了——你注意!你说我空了。这两天坐得很好,很有进步,真空了!“你空了吗?”“是啊,我空了!”这个观念你听听看,“我”还在,所以无我做不到。说你怎么样?我空了嘛!——“我”还在。就是那个空的境界就是“我”,这个“我相”;那个境界里头是我贪那个境界——我痴在。所以啊,“心与末那,二恒具转”,同时来。
所以起第六(识)呢?“则三俱转”。最厉害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一动啊,八识、七识、前五识(转不转是另外的问题),所以啊第六意识动,七、八(识)一定跟着动。所以我们觉得我们思想,譬如我们睡着了,或者打坐时候觉得没有思想——在思想,意识没有停嘛。这个意识既然在思想,“我”的作用在,第八阿赖耶识能藏、执藏、所藏的作用都还在。所以:
“若起第六,则三俱转。余随缘合,起一至五,则四俱转,乃至八俱。”
所以“余随缘合”,前五识:眼识、耳识……那不一定,看因缘,眼睛要九个缘才看到东西,我们大家带那个《八识规矩颂》就知道。眼睛必须要有距离、有空间、有光、有眼睛,三个缘,其他等等这几个配合,九个缘看东西。耳朵只要八个因素、八缘听声音,耳朵不要光,只要空就听得见。鼻子、嘴巴、舌头只要七个因素,所以“九缘八七好相邻”,《八识规矩颂》你们不是有些同学都背来了吗?所以啊,前面五个识,其他的,是因缘凑合起作用。“一至五,则四俱转”,或者一缘动,眼睛只看东西耳朵不想听,一缘动。或者四个五个一起动,“一至五,则四俱转。”一个动,有时候四个不动——有的;有时一个动,四个跟着动,就是五识都来了。甚至有些事情,我们看书或者看一个东西,或者看一个可爱的股票、黄金的股票市场,看数字报的,今天什么价、什么价,“两块、两块!三块、三块!要不要?要不要?”那个时候八识俱转啊!眼睛要看着数字,耳朵要听着声音,心里紧张啊!不晓得干啥,一身紧张,肚子也不饿了,阿赖耶识都在转,所以啊“乃至八俱”。有时候要听一个音乐,那个音乐家听音乐听醉了,发疯了一样,人家打他一下都不知道,他由这一个带到八识俱转。
“是谓略说,识俱转义。”八识心意识统统在转,转就是动,动相的这个道理。
好了,这一段作过交代了。你看到都是逻辑的论辩,但是你把所谓见思惑,见地到了、这个理搞透了,用起功来就快了、修持就快了,就怕你理不透,就落我痴了。
“若一有情,多识俱转。如何说彼是一有情?”这是个问题,有人提一个问题。有情就是众生了,有生命。他说假使一个人、一个众生,刚才听你说的,都是眼耳鼻舌身意,乃至七识八识都可以同时起作用;转,就是转动、起作用。他用“转”字用得很好,转就是轮回,我们的思想就在那里动,转快了的时候,所以思想用得很快的时候,自己反是觉得没有思想。所以有时候用到思想用到极度,脑筋崩溃了,好像自己没有思想,实际上他在思想。一个血压高、脑筋快崩溃了,你说他——无记:没有思想嘛,那就是意识正在无记状态中;是在思想,不是没有思想,自己检查不出来。如果检查出来的人,悟道了。所以修行的功夫,一句话:统统在反省自己。
所以呀,他说,这个“转”字用得好,一切有情都是……那么怎么样可以说是一个众生呢?因为这一个众生,譬如我们每一个人是一个众生,你看:眼睛在看、耳朵在听,作用很多啊,他里头这个六根、八识都在转,怎么样可以说你理论上叫他这是一个人?怎么可以算一个单元呢?也可以那么讲。
他的答复:“若立有情,依识多少。汝无心位,应非有情。”他说你观念搞错了。一切众生,所谓众生啊,就是这个人。如果你根据这个人心理内在识,分成八个(乃至印度各家还分成十一个、十二个呢)心理状态。你照现在人照心理状态的分析,其实一个人里头这个心理变化有(现在当然还没有那么多)足有几百种吧,百多种有了。现在心理学还没有那么高明。那照这样分析下去,他说那就难讲了。那他说我问你,一个人修到无心位,不管是无想定、无想天、灭尽定,这种到了无心位的时候,那么既然无心啊,意识都不动了,那就不应该算是人喽,不应该叫众生喽!所以这个逻辑不通嘛。他说你问的问题的观念不合逻辑,不合因明的道理。“又”,详细地又答他:
“又他分心,现在前位,如何可说自分有情。然立有情,依命根数或异熟识,俱不违理。”你看玄奘法师《成唯识论》比翻的《瑜伽师地论》还难念,呵,但是他是尽了最大的能力,人家翻得真老实!这个不是翻译,而且有些都是他的著作,所以熊十力他们学他的文章,叫一般大学生看熊十力《新唯识论》,那不是叫“我的妈”,要叫“我的外婆”!看这个书已经叫“外太公”都看不懂了!别说叫妈了!
他说怎么讲呢?“又”,第二、再说,答复你;“他分心,现在前位”,唯识所讲的:相分、见分;自分、他分(我的一分,他的一分),因为我为大家,譬如我们今天楼上的大家,我们的有一个根本的生命所有人同体的;不但我们,一个猫咪、一个狗、一切众生,同一个真如本性来的。等于大海水是一个,大海水起了浪,浪是海水起来,浪上又起了小波,小波上面又起了个浪花,浪花上又起了泡沫,我们根根还是一个大海水,一切众生同体之悲。所以大菩萨证到这个,看你同我、看一切众生就同我自己——同体嘛;等于这个电一样,电灯分好多盏,电能电源只是一个。我们扩音器也是用电,同电灯的电这个电源是一个,作用不同,所以众生同体。那么既然起了作用以后,我现在是我,你们诸位是你,他是他,这个我是“自分”——每个人自己这一分,“他分”——你这一分。阿弥陀佛有他的“他分”,观音菩萨有他的“他分”。所以我们念佛、念观音,心到极点了,自他(跟他)合一了,所以要至诚念佛,自分、他分合一了。等于水波浪不起,又归到那个本体的平静里头去了,那这个功力就大了,所以叫感应、感应,自分、他分互相这个电流交叉了。
所以他说,“他分心,现在前位。”假设我现在想一个朋友,或者我想我的妈妈,我这里(尤其是父子之间、父母之间)往往很特殊有感应。我今天早晨在这里想妈妈,我妈妈在那边她就有感应,这是很怪的。就是妈妈在想我,我也有感应,觉得这两天我很不舒服,所以有几天我告诉朋友:“我很不舒服,大概我母亲这两天不舒服。”[断录]
他说那么讲起来,自他都同体的,为什么还有个自我的表现呢?自我、众生,我只是个单位。“然立有情”,那么所谓叫有情众生是什么作一个标准呢?“依命根数。”现在告诉我们,命根,命根分两种,研究佛学要注意了。一个生命存在的命根,活到多少岁数这是命根,暖寿识有一定的,业报不同,命根的长短不同。一个戒律上的命根,男女生殖器是命根。所以谈命根佛学不同,以戒律上命根的讲法你不要作唯识的看了,那是生理上的命根,就是寿命的命根。所以一个众生“依命根数”,命根的寿数,那么所以叫一个众生。我们今天还活着,这个寿命还在:暖寿识,生命的活力——暖;寿命;心意识,三位一体的。所以身体毁坏、冷却到哪一部分,冷掉了、死亡冷到哪一部分,识就消灭在哪一部分,但是阿赖耶识是最后走的。所以“立有情”,所以讲一切众生,“依命根数”,依这个数字建立,就是活一百岁的,这一百岁的众生。
“或(者)异熟识”,异熟我们讲过的,所以你看其他的经典上翻译的:中阴身或者是果报报身。只有这个法相宗玄奘法师翻的啊,他小心得很,他不是随便翻,不叫报身,叫异熟。我们这个身体就是报身哦,大家现在都是报身。佛是佛的那个报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菩萨是菩萨的报身,相好庄严。都是功德来的。人的一生活着,寿命的长短或者身体的衰弱多病,一切都是受报而来的,所以这一个肉体就是报身,我们的也是报身。诸佛菩萨成就的是“应化身”,为了教化众生而来的,自己愿力来的;我们的报身是业力来的。胖的、瘦的、长的、短的,长的漂亮不漂亮的、多病不多病的、五官俱全不俱全的,乃至生理健康,都是业报的关系。
那么这个业报什么怎么来的呢?异熟。果报包括无数的时间、无数的空间。所以再三向大家提,学佛的人这两首偈子一定要注意:“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学佛的人第一个先要了解这个。这个已经写了好几次了,不要写了吧?黑板上还要不要(写)?如果每一次靠笔、靠纸来记,很麻烦哦!再念一道:“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修持都是从第六意识起始,清净意根、断意根的结使,这是基础。好,所以说他说众生来讲,或者依业报的异熟识,异熟识就是一个。
“俱不违理。”[断录]
……你有什么问题呢?不需要问。就是这个意思。
“彼俱恒时,唯有一故。一身唯一,等无间缘。”好了,问题答到这里,一路又钻出问题来了,所以啊,学唯识的人非常讲逻辑的,也非常科学,一个一个问题,鸡蛋里头挑骨头,必须要把这些问题挑完了,下面再有别的东西。这又是作功夫的。“彼俱恒时,唯有一故”,他说好了,那么所谓命根,一个众生一个单元啦,一个生命的单元,随时随地,只有一识,异熟识的众生。譬如我们死了,完全昏过去了、闷绝位,真的死亡了——闷绝位。闷绝位过了以后,觉得醒转来了,我们普通叫灵魂喽,就是中阴身;中阴身是异识,中阴身就是阿赖耶识所呈现的。当然他也感觉到有身体,也看得到。中阴身自然同一切得了五通的人一样,山河墙壁都没有阻碍的。中阴身任何墙壁像这种也没有高矮随时可以来,算不定我们旁边站的都是,这没有什么稀奇。但是这里来不了。
中阴身什么地方可以去?两个地方不能去,一个菩提道场不能进入,一进入成道了嘛,他成佛了,中阴身也可以;一个是不能入产门,一入产门投胎了,就转生了,不叫做中阴身了。所以中阴身连产房都不能进的,一进到那里譬如一股吸力一样,他就入胎了。所以中阴身只有一识,“一身唯一”,中阴身只有一个。噢,他说中阴身这个识只有一个,“一身唯一”,那么好了,一个身体上,整个讲起来八个识只有一个识——阿赖耶识,怎么样叫“等无间缘”呢?
“如何俱时,有多识转。”他说,那么一身为什么有“等无间缘”?这学唯识的要知道了。我们讲因缘会遇,就是逻辑问题,你不要好像同我们作功夫没有关系啊!修道作功夫这些都要搞清楚。好了我们现在先解释因缘。因缘,先讲生命的来源。
第一个,我们本身的因缘——亲因缘,我们自己带来的,多生,也是“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亲因缘。这个亲的因缘是哪里来的呢?过去生的所作所为,“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我们这一生的行为,变成他生来世(不管做人、做牛、做马),个性不同,遭遇不同,这个业识的种子带来的不同,“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变成未来的种子,就是亲因缘,本身带来的。
那么父母的后天的遗传,社会时代的环境、历史时代的环境、家庭的教育,这些是“增上缘”。所以一娘、一个母亲生九个儿子,十二个儿子、三个儿子,“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一个个性都不一样。也许哥哥很仁慈、兄弟很暴力,或者妹妹很坏,那不一定。他自己带来的种子不同。再加上父母遗传,怀孕的时候或者喝过酒以后,或者她是阴天怀孕的、她是晴天怀孕的,她是上半个月怀孕的、她是下半个月怀孕的,乃至于上半夜、下半夜,中间微细分析起来太多了!在一个房子里头住着,前一个房间怀这个孩子、后一个房间怀这个孩子,向东怀孕、向西怀孕,都有问题,这是增上缘不同,因缘会遇不同。
增上缘以后,生下来以后我们受后天的教育以后——所缘缘。由这些因缘,我们有了生命以后又造业,善业、恶业或无记业,不管你怎么样造了,这个所缘缘,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很聪明,尤其读书……所以昨天下午我们跟他们一起吃饭讲,讲到我们陈教授说:唉,有感慨哦,时代教育普及了,究竟有好处、有坏处是个问题!我说我的结论告诉你: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当然长的道理很多了,短的结论——我们正在吃饭,我说譬如我们这几个人,就是因为受教育之害,如果不读书,不懂事,做个愚蠢的人不是蛮舒服的(一笑)!只是那么讲法啊,这是所缘之缘。一个连锁关系、一个连锁关系。等于说,知识越多、烦恼越生、痛苦越大,所缘之缘不同。那么这些业果呢?连锁起来,又变成来生的种子,“等”,等就是平等,也可以“等流”,像一股水一样流过来是平等的,只要有坑就一起流过去,它不分,只要可以有下流的地方,这个水是一定流——等流,平等地流过去。这个生命之流就是一股流水一样,平等地流。“等无间”,永远没有间断过,就是轮回、在转,所以俱转——等无间断的缘。
只有因缘是亲因缘,本身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后面三个是疏因缘。增上缘等等变成亲因缘——种子生现行的疏因缘。这个我们要注意的。
现在因缘不只讲生命的道理,乃至我们作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因缘具备。我们现在这四缘的道理听懂了,任何做一件事情,都要四缘具备。譬如我们拿现有的世间法来讲,你要做生意:资本,你要本身资本这是你的亲因缘;我有了本钱,还要找个地点,做工厂或者做店面,租给你或者买来——增上缘。还要人来入股,或者要请到好的干部、好伙计,帮你忙的好的职员,这是增上缘。然后啊,拿这个资本去买货啊,或者开工厂啊——所缘之缘。把赚来的钱又投资进去,投资进去又更发展,发展、投资,投资、发展——所缘缘。搞了半天最后还是垮了台或者赚了钱——等无间缘。最后发了财的人以后啊,最后死的时候还是两手空空走掉了,走掉了以后给子孙,子孙再败了,败了后子孙又去赚钱——等无间缘。世间就是那么流动。所以是等流,没有间歇。
好,他现在问:这个一身唯一个等无间缘,只有一样,四缘里头一种,等无间缘是促成你轮回,这果报,生命的三生因果。
“如何俱时有多识转”呢?同一个时间怎么样有八识在等无间里头一起转动?他说,你问得很有趣,等于说啊:“既许此一引多心所,宁不许此能引多心?又谁定言此缘唯一。说多识俱者,许此缘多故。”他说你既然了解了,我们这个心识的作用,任何一点一动,譬如眼睛一动看到东西,“引多心所”:“哎呀,这个人好看、这个画好看,打听一下多少价钱。”耳识什么都来,还要自己又在看、分别,“由一引多”。所以你们大家看禅宗的,你们因为研究禅宗啊,不懂教理,都同文学境界迷去了,我经常告诉你们林酒仙悟道那个歌,喝酒的那一首诗,作得非常好,他说“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一引多心所”,或者一念一动——“一点动随万变”,一点动,万象都变了,所以“江村烟雨蒙蒙”。一念一动,无明起来了,到处都看不清楚了。这个“许此一引多心所”,一可以引出多种心所,“一引多心所”,心理的心态,譬如贪嗔痴慢疑,这是心所。“宁不许此,能引多心”吗?他说这个理由,逻辑是一样的,所以一心可以引起多识同时俱转。他说,再告诉你,谁又说、一定讲这个缘只有合于一、只有一缘呢?为什么等无间缘一动,“说(于)多识”眼耳鼻舌身意一起同时转呢?
“又,欲一时取多境者,多境现前,宁不顿取。”他说,再告诉你,我们要在这个地方体会:我们在同一个时间,眼睛需要看、耳朵也需要听,尤其一个人忙的时候,眼睛要看、耳朵要听,等于刚学开汽车的时候,眼睛要看着,身体还要感觉,脚还要踩油门,这里手还要拿方向盘转来转去的,在这个时候,“一时取多境者,多境现前”,各种境界、外境界现前。你眼耳鼻舌身意一起都会来接受,同时顿现。因为这个时候,“诸根”,生理的意识眼耳鼻舌身功能;“境”,同外面的境界色声香味触,内外相合,他的心理的作用、意识力量,“力齐”同心协力的现象一样,他说是这个道理。
你看我们听了这些好无聊,在论辩来、论辩去,听得一点意思都没有。所以啊,为什么法相学在中国始终吃不开?我们的民族喜欢文学,不大喜欢逻辑科学思辨,一碰到科学思辨,我们民族性不大喜欢,因为我们是“差不多先生”,“大概这样,差不多啦,就是那个样子啦!”“酱油跟醋俩差不多啦!”酱油里头倒一点点,多滴一点点去,“酸,太酸了!”“差不多啦,可以吃就行了!”科学精神不能差不多,不可以差不多。真正的佛法是个科学精神,不可以差不多。所以呀,法相学就是不可以“差不多”,差就是差,不多就是不多,你“差不多”不能连起来用,这是学科学的头脑。差就是差,不多就是不多,不多就是少,他会那么跟你俩论辩下去。
所以唯识学,如果真到了西方人研究——但是也困难,他基本文化不相信唯心,这个问题在这里。那么现在我们了解了,顺便给你们报告这个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差异的问题。
现在我们说,当我们对着一境,多识同时俱转,对不对?这个大家理论上承认。我请问大家,这里静坐做功夫好的人很多,当我们在静坐的时候、你觉得空灵的时候,是不是多识一时俱转呢?江尼彬你说对不对?怎么样说法?(同学答话。)哦,对!我刚才讲错了,“宁不顿取”,这里不是转——取证,当你正确的,很好的,“宁不顿取”,顿取,多识顿取。第六意识真到清明,真到了禅定境界(禅定千万不要搞错了,以为什么也不知道,除了无想定以外,那你就不是定了,统统不是,那是昏沉。真的禅定是非常清明的,清明到极点。)所以真得定了的时候,所以告诉你,“闻蚁斗如雷鸣”,蚂蚁打架你听到如打雷一样大的声音,任何一个灰尘落地几乎都知道。心境的清明,所以照见了,照天照地,更清楚了。说我入定了不知道,你那个不晓得叫无记定、昏沉定啊!当然不是无想定,更不是灭尽定。这千万注意啊!所以,这个还不是定的境界。
我们在心境清明上的时候啊,“诸识”六根可以顿用。[此时引磬响]所以大家心思在忙乱的时候啊,你当时只能够思想,不能看东西了。当你想一个问题想专心了,东西过来都看不见,跟你讲话听不见,这是意识阻碍住了,尤其是意识;这个意识心乱的时候、烦恼的时候,什么都挡住了。所以真到清明的时候,可以顿时俱转。因此得定了的时候,此心可以多用,一念之间可以多用。所以小说《三国演义》上写,那个人还不是作功夫哦,跟诸葛亮一样的——庞统,在做官的时候,同一个时间叫所有的犯人一起报告(问案),手里还拿着批公文,个把两个时辰,不过三四个钟头,把几百件案子统统又批好又判决好,统统都没有错。那个头脑是不得了!没有什么——宁静,宁静到了就可以这样,可以顿取。因为“诸根境等,和合力齐”故。所以这个地方如此体会。我们今天到时间,只好到这里。
二百七十七页还没有完,现在有同学提问题。上次讲到一个人真正证入禅定的境界,第六意识清净的现量,六根的互用更清明,不是在昏迷昏沉的状态,那么有一位同学提出来问:一个人进入禅定以后,对于外来的一切音声,比平常更清楚若干倍,甚至不以数量计数、很清楚,是不是每一个禅定境界都是这样?
这个问题很重要!不是每一个禅定境界都是这样的。所谓经典上说“无量百千三昧”,每个境界不同。比如进入无想定,那么外界一切关闭了,可以使它关闭,六根六识同外界都可以不接触了。譬如进入大休息定,也是一切外界同内境是毫不相干。例如把清明意识配合我们根尘的任何一种境界,例如说,我们有意的修光明定,那么在光明的感受就增强。例如我们假设修观音法门“音声定”,第六意识在清明的境界上,音声的感受那听得很遥远,但是不能著境、著相,一切著境、著相就进入魔境。不著境、不著相,那就是很自然的。所以呀,上次所讲的只是举一个例子,不能说全体的例子都是这样。现在这个问题我们答复了。
继续《成唯识论》上次问题没有(讲)完的原文,二七七页的第四行,上次的问题没有答复完。“又欲一时取多境者,多境现前,宁不顿取。诸根境等,和合力齐。识前后生,不应理故”。这是答复问题的。
就是说我们心意识的作用,譬如这个意识同前五识,“一时取多境”,同一个时间眼睛在看、耳朵在听,身体譬如还在发冷,或者是发热,感受、身体的感受等等,都是同时来的,当然可以。就是说,第六意识“一时取多境,多境现前”是可以的。所以上次我们提到,一个人在绝对的冷静、意识清明之下,一心可以多用,六根清净。所以这个是修定、宁静的功夫与不修定的差别。譬如我们有时候,当我们普通一个人,你要去看一个东西、注意一个东西,第六意识譬如配合眼睛看电视、又在听声音,旁边再有第二个、第三者给你讲话,你或者是听不见,或者是很厌烦。如果是一个第六意识非常宁定有修养的,不一样了,电视也看到、声音也听到,其他人的讲话同时一时具觉、都显现,所以在一刹那间、同一个时间可以做很多件事,所以佛经上佛也讲:“六根并用”,同一个时间都可以用。但是意识还是一个。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因为定的功夫、定的修养。譬如一个明镜擦亮了,假设一个大镜子擦亮了,拿来一照,我们全堂人所有的影像都在内,一时之间顿取,不是渐取,不是一个一个来的。顿取。
如果没有正定的修养,所以啊,我们普通就很呆板、很死了,譬如普通人看书,假设在看一个公文、看一个重要的书、看一封信,旁边人讲话、做事都不知道。所以也有人可以,天然的修养高的,那么同时在看一个重要的书看什么,再有人同时讲话,嘴里还可以答复他,事情处理得清清楚楚,并没有乱搞,这都是宁定、意识清明的道理。所以他说,“一时取多境者,多境现前,宁不顿取”。“宁”字,在古文的用法,就是说人家问问题的人认为“识”、一个识只能一个用处——他说不是这样的,可以多用途的,我们心境的现状就有那么伟大。凡夫境界没有经过宁定、禅定的修养,做不到而已。所以说“宁不顿取”,“宁”就是“哪里”,哪里可以说同时之间可以接触到外境?为什么能够如此呢?“诸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意的根在哪里?意的根古人说在心,实际上意的心,古人把心脑连起来就是脑,连脑,所以说“诸根、境”,同外境,根是六根,境是外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等,和合力齐”,同一个时间。譬如说我们大家现在坐在这里,自己要体验,不要光讲学理的思想,对自己听了、研究了佛经没有用处,何必去研究佛学呢!我们学佛学是为了自己,严重地为了自己,求证、了道,自度而后度他。所以现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比如我们大家现在手里拿一本书看,这是意识配合眼睛在看书;同时意识又配合了耳识在听我讲;同时左右旁边的人坐在这里大概都知道,光线亮不亮、感受空气好不好,六根并用,意识还是一个。可是大家我们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场合、在这个楼上,因为在研究一个佛学、听一个佛学,虽然不是最高的禅定,心境自然比平常宁定,所以你就可以体会到。因此晓得有人读书不是那么辛苦。古人说某某人读书是一目十行,一个眼睛一下来,不是一个字一个字来,这一行统统来了都读完了,这一行一翻就过去了看完了,道理是什么?不是他眼睛厉害——心境的宁定,意识的清定。所以这个时候,他说“诸根境等和合”,像我们现在一样坐在这里,身体有感觉,又看到书,又在听着,根境和合、同心协力,讲他的作用同心协力,所以心境很专一,听得很清楚。所以专一并不是把自己捆绑在某一个小点上,扩而大之呢,所以真得定的人,神而通之,所谓真正神通不是那么怪眉怪眼的。真正神通所谓天眼通并不是一般人说的眼睛那么翻上去看、有些是眯起看——没有这回事。真正的天眼通很自然,普通人的眼睛一样,他的视力扩大得等于雷达一样,就照见了、就透视了,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定的修持。
所以,“识前后生,不应理故”。他说,一般错误的观念,认为眼睛看到了、眼识看到了前面的东西,眼识通知了意识,意识说:哦,这是一幅画。这个中间有生灭次序的,他说不是道理。识、六识起用的时候同时俱生,是顿起,不是渐起。这是一个答复,一个理由。
现在又是一个理由:“又心所性,虽无差别,而类别者。”他说再一个问题答复你,像第一次问的问题。我们心所性,注意这四个字,研究佛学、研究唯识的佛学,非常仔细,它是个科学,不要随便读过去,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容易读过去,这个不可以的。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王是“能”,我们的所有思想,一切的作用、六根作用、起来的思想、情感、情绪等等,就是“心所”。一个能,一个所。譬如电是能,电灯、电话、电视、扩音器是电能所发出来工具不同的“用”,这许多不同的用叫做“所”。譬如我们意识心指挥了眼睛可以去看,指挥耳朵可以去听,听、看、感受等等,这是我们心“所”的作用。能够听、能够看、能够感觉,那是心的“能”。能、所要分开。所以这个文字告诉你,玄奘法师综合了这个文字,“又”,又一个问题,说清楚地答复你这个问题:心所性——这个性就不是明心见性本体的性——每一个不同的性质。所以我们讲,千多年来,尤其是最近一个世纪以来,讲唯识很多好笑的地方、搞错了的:这个三无性,因为抓住一个无自性、三无性这个名词,所以你们禅宗啊、什么宗啊讲明心见性根本是外道——法相经典上讲“三无性”嘛!都是这个“性”字。所以这个也可以说对我们中国中文不了解。中国佛经上有一个困难,是满困难的,常常看到“心”字、“性”字。词汇不够用,都拿一个字借用,懂了中国古文学就晓得都是假借的方法。妄想的思想这个心,妄心我们也可以用这个“心”字代表。所以心所也可以用“心”字代表,心的能也可以用“心”字代表。所以你看唯识常常说:“心心”,两个心字,你就要注意了,上一个“心”是讲心的能,下一个“心”是讲心所。所以诸法无自性,是一切法、一切有为法、心法等等,他自己本身念念空、没有永恒的存在,所以他自己的性质是不存在的。譬如这个茶杯,它是化合物、化学的物品做拢来,经过一百年或者十年,它是没有,本来是空的,人为把它做拢来,因缘凑合。将来毁掉,这个东西变成灰尘,还是回到空,茶杯无它的自性。这是讲无自性,一切现象界“诸法无自性”。那么这些茶杯都是因缘凑合,它的根本那个能是什么东西?那个能没得名称,叫它“如来”也可以,“真如”也可以,“阿赖耶”也可以。所以诸法无自性,那句话是讲有为法没有自性的存在、不能永恒地存在,它并不是说明心见性那个“性”字无自性——讲错了。因此一般搞唯识的人,通这个有,不通空宗、性宗、不通般若啊,又错了,错得一塌糊涂!那真是叫做罪过无边啊!为什么?所以现在人,我经常劝一般同学们懂了一点佛学,不要轻易写文章啊!现在的见解写下去,一错了,害人那比杀人都厉害,叫做杀人的慧命(智慧的寿命),耽误了后人的见解,就是杀人慧命,比现在杀了别人、害了别人还严重。所以不要爱发表欲、不要爱出风头。我常常说,我要写文章啊,卖小说啊乱七八糟地写,那我一个月光写文章我可以稿费拿到十几万,因为我自己认为文章乱七八糟旧的新的我都会写,黄色、绿色、红色什么色都会写。但是你看我不轻易写一篇文章,除了佛学以外我很少写。乃至别人让我写寿序,我不会给人家写,写个序文我都不写。你说人家作寿你写啥?好还是坏呢?所以我能说他“你这个人很坏”吗?不能。这个人绝对好吗?那不能说假话。所以我宁肯送礼送得很重,你让我写“寿序”我不会干的。对文字的负责。不能杀掉人家的慧命。尤其一般喜欢玩笔杆的朋友要特别注意呀!一篇文章一下去不得了啊!你的错误,千千万万人跟着你错误了。所以马克思一个东西的错误,共产主义、唯物思想,你看,这个几十年、百把年,全世界死了多少人!这个风潮还没有过去。文人笔下写一寸,军人、武人就把命都送掉了千千万万,你不要看文人,“百无一用是书生”哦!所以啊,有许多写佛学的文章不要乱搞啊,小心啊!这是因果很大的啊!好,现在我们回来。
“又心所性,虽无差别,而类别者。”这怎么讲呢?我们心理的现状发出来作用,譬如说我们念佛,什么佛、什么佛,这是好事;可是我们同时也可以骂人:你这个混帐!好讨厌啊!我在念佛,你来打扰!这个家伙,这个人真可恶啊!一边还在“阿弥陀佛”,心里在念;一边还在骂“可恶啊”,这两个作用,乃至于三个作用,都是心所——心理、心态、心理现状,这个没有差别,都是心起了作用。“而类别者”,可是“类”、有分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不空佛、南方宝生佛、东方药师佛……”我们尽管念,一边骂“好讨厌啊,位置也不给我摆好!”心里在怨恨。同时这个心理当中,心所是一样的,有类别,一时善、一时恶,有类别,所谓分类的差别。
“许多俱生,宁不许心,异类俱起。”他说这个问题你们不要怀疑的,因为上面的问题我们前几天讲了。提出问题的人,现在这个问题一路答下去。
“许多俱生”,“许”就是等于现在的白话“你已经承认”。这个心啊,可以一时、刹那时间,多种心理一时起用,这是你承认的,我们也了解了,“许多俱生”,同时生起。“宁不许心,异类俱起”啊?那么你难道就不了解自己这个心理状况、这“异类俱起”,一边“心”善、恶、无记乃至各种心理同时可以起用,对不对?我们凡夫也做得到。譬如我们到人家那里去应酬,或者人家结婚,或者到一个会场开会的地方,或者什么典礼开会,你忽然一来了以后,大家都:“哎!您好!我好!”其实心里一点都不好,心里还在埋怨,很不愿意来开会,只好拉来开会;然后看到这个人说:“噢!你也来了!好久不见哦!您好您好!”心里想:这个家伙走开远一点去,我不想跟他两个来往。对不对?有没有这个心理?明白“异类俱起”,心的作用,不同的种类,厌恶同爱好。譬如我们去买一个东西,看到这一盆花,想买,哎呀很好看哪!多少钱?十块钱。心里想:好贵!——那,一边好这个花,认为好;一边又讨厌,这个钱拿出来心痛。异类心理同时起。所以要我们认清楚心理的现状是如此。
你说这些道理懂了同我们修持有什么关系?绝对的关系。所以学佛修道,从做人很平凡的心理开始,千万不要取稀奇。你能够把此心染污两种:一个是黑的、一个是白的,拿两个符号作标记。坏的心理,所谓修行、修行,慢慢同时俱起,把这个坏的心理,黑的转成洗净了,变成纯白了,没有不成功的。这是心理状况。所以呀,他跟我们讲的普通的心理状况,我们懂进去了,是“异类俱起”,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我们在座许多人学佛打坐的,最大不要走入一个错误的路,以为坐起来入定什么都不知道。可是我现在这两天反是不对呀,精神特别好,越坐嘛坐是坐得住,哎哟可是什么事情越清楚。——并不坏啊!是这样啊!那是因为你生理在静态以后,慢慢生理气机变好了,健康起来,健康起来这个过程当中精神就是六根特别旺、强健。六根强健加上你这个意识因为经过念佛或者静坐的训练修持,更清明了,所以啊,反是变得多了。变得多了以后你把这个理一通啊,这个镜子一样擦亮了,它能够一时之间多照见别的东西,你不管嘛!你镜子摆在那里照,而不起作用,不迎不拒;念头来,我也不欢迎;念头跑掉,我也不追寻。慢慢就进入一个好的境界了。可是因为你这些理不明白,不晓得这个心异类可以俱起的,所以你在清明境界里精神好了反而讨厌了,这怎么办?因为你下意识有个错误观念:以为入定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就犯这个错误。所以教理不通,佛所教我们的修持的道理不通,三大阿僧祇劫、你再加三倍也不能成佛,白修了。所以要特别注意教理啊!好,刚才讲,对于心理状况到某一种是不迎不拒。
“又”,又一个问题,最后他讲,“如浪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识俱转。”他说这个道理啊,结论告诉你,我们心境的心识、心意识应用状态,佛经常拿海水、拿波浪来比喻。譬如海水,譬如我们看一池水、很清明的水,外境界风一动,水上就起波浪了,“依一起多”,波浪起了多少啊,一层一层的浪,再加上海水的话,一层一层浪,大的叫做“浪”,浪的上面又是小浪,那叫做“波”,波跟浪不同。海水起浪,浪上面小浪又是波,波上面还有泡沫,泡沫上面还起水花呢!同一个时间,一个风一来,或者海水一动、这么一打,你看,波、浪、泡沫、水花,同时俱起。但是同海水有没有妨碍?我们都晓得,现在人学科学应该都了解,不管波浪滔天有多大,深海底层海水动还没有动过的,还是清静的,还是非常宁静的,同我们心境一样。所以我们的心境起作用,意识前六识波一起来就有波浪,那么这个波浪什么变化的?依心而来。所以我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识的意,不过是心境上起的波浪而已。所以说,要“如浪像”,“像”是什么呢?刚才讲过一个镜子里头的像,一个镜子摆在这里头,一个人来照,镜子里一个人;这个镜子很大,如果有一万个人来照,它同时之间一万个人都站在里头,但是始终是一个镜子。所以波浪滔天始终是水的作用,都是心所变相。所以我们自己不要被自己心念的变相骗住了。
譬如大家学打坐,哎哟我又听到声音了,我又看到什么,那是心的变相,根本不要理。有些人不知道这个理,“哎呀真的啊,有个声音叫我名字啊,吓死了!那是魔啊!”我说那是你魔你自己嘛,你爱魔你就去魔去了嘛!知道了,一笑。常常说你懂了佛学,“噢,这里头有鬼呀!”我说我一生啊就是要去求证这个鬼,常常到黑夜地方一看,一进来突然一进,哎哟!那里是一个鬼一样,我立刻一分钟一秒钟不停留,一定过去要抓他!到那里什么都没有,哦原来是个纸盒子啊!这是识变,就是这个识变、心浪的变化。所以你不要被自己心境的现象骗了。你要抓自己心的根本,你不要把浪当成水,你要认整个的大海水,浪花是它的现象而已。像镜子的相,是它的相,你管镜子不要管相,你就能够照见一切了。所以《心经》上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要“照”。你不用照的功夫,就糟了,五蕴就不空。(卷十四终,雨辰首校。玉树临风二校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唯识与中观(一) | 唯识与中观(二) | 唯识与中观(三) | 唯识与中观(四) | 唯识与中观(五) | 唯识与中观(六) | 唯识与中观(七) | 唯识与中观(八) | 唯识与中观(九) | 唯识与中观(十) | 唯识与中观(十一) | 唯识与中观(十二) | 唯识与中观(十三) | 唯识与中观(十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