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断代 》 亡天下:南明痛史 》
弓弦一鉸送君王(1)
梅毅 Mei Yi
——永歷政權的終結
一世雄傑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即使在他最恐怖的夢魘中,肯定預料不到,大明建國二百多年後,他的皇裔聖種朱由榔,會喪傢犬一樣,流落到蠻荒緬甸,渡過他人生最艱苦的歲月。
緬甸,在《明史》中,並非能側身於《外國傳》中,這個蕞爾小邦,衹列於《雲南土司傳》的最後一編。
洪武二十七年,緬酋上貢,明朝設緬中宣慰使司。永樂元年,明廷又設置緬甸宣慰使司。所以,最早緬甸有二個宣慰使,皆是當地土酋,二百多年內嚮大明入貢不絶。
從明初到天啓年間,緬甸對雲南邊地時有侵襲擾,特別是萬歷年間,屢生兵端,但這個土邦倒是一直奉明正朔,受明朝黔國公沐氏傢族的“直轄”。
深入荒蠻群山中的蕞爾小邦,做夢也想不到,一夜之間,天上會掉下來個“朱皇帝”。
1659年(永歷十三年,順治十六年)正月二十六日,守衛緬關的緬甸蠻兵發現,有兩千多服色鮮明、臉色難看、行色匆匆的明朝人,或文或武,或步或馬,擁簇着一個明黃大轎,忽然出現在關門之外。
派出通事(翻譯)一打聽,方知來人一行非同小可,乃大明堂堂天子,“永歷皇帝”。
世事如斯難逆料。
窮山惡水,競睏真竜!
註定要凝固的“歡樂”——永歷君臣的昆明大撤退
孫可望勢力泡沫般的崩潰,使得李定國,永歷帝等人一時間忘乎所以,覺得西南之地,大可安樂平靜。
永歷君臣沒把進取或者恢復當作要務,反而在昆明城內慶功發賞,升官許願,歌舞升平,上至君王下至重臣,沒有任何憂患意識。
永歷朝臣中的兩個官員,高績和金簡,很感憂心忡忡,嚮李定國等人進諫:“今內患雖除(指孫可望),外憂方大。清軍一直屯兵虎視,等我內鬥方酣之時,很可能突然進擊。我們如今情形,恰似酣歌於漏舟之中,熟睡於積薪之上,良可堪憂!二位王爺兵略頗悉,怎可懈怡如此1
如此苦勸良言,李定國竟然聽不進去,並嚮永歷帝告狀,二臣幾乎挨到杖責。
要說李定國完全沉浸在“勝利”中沒想事,也不盡然。當時,他主要的想法是攘外先安內,把註意力放在孫可望心腹部將王自奇、張明志等人身上。這幾個人擁兵於楚雄、永昌一帶,很讓李定國放心不下。
於是,他親自率軍,迢迢跋涉,進攻永昌的王自奇。
衆寡不敵之下,王自奇敗走騰越(今雲南騰衝),窮途自刎。張明志見情勢不妙,請降受撫,總算少了一番折騰內鬥。
從對明朝的忠誠角度方面講,李定國絶對沒有問題。他曾這樣對手下人講過:“曹操、司馬懿有戡亂之才,喋血百戰,摧大敵,扶弱主,如果他們博取萬世美名,如探囊取物般容易,但他們一念之差,篡人國傢,猶持黃金換死鐵,落得後人笑駡,直是太不值得1
如此價值觀,保證了他對明王朝的絶對忠誠。
擊走孫可望之後,李定國本人有所膨脹,開始對劉文秀表現出排擠的態度,否决他請永歷帝移駕貴陽的建議,並把他從前綫召回,卸其軍權。同時,李定國把在邊諸將皆招回昆明,論功分兵,多寡不一。不料,清軍猝至,兵失其將,將不得兵,所以導致日後的兵敗如山倒。
為此,劉文秀對手下講,“退狼進虎,晉王必敗國傢1雖然把李定國和孫可望相提並論有些過分,但對李定國的獨斷專行,此語極其貼切。
鬱鬱之下,加上軍旅過勞,劉文秀竟然一病不起,僅一個多月時間就含恨而死。
臨終前,劉文秀仍然嚮永歷帝進獻忠言:“清兵日漸逼近,國勢日危,臣之妻子族屬,一定會盡忠大明。倘事急,望陛下駕臨蜀地,聯合十三傢之兵(昔日的大順軍餘部),出營陝洛,說不定能轉敗成勝。此臣區區之心,望聖上鑒查1
耿耿忠心,至死不罰
永歷十一年(1657年,順治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清朝三路大軍開撥。
平西王吳三桂一路嚮陝西漢中出發,經蜀地攻貴州;卓布泰一路嚮湖南出兵,經廣西與綫國安部清軍會合攻貴州;寧南靖寇大將羅託與洪承疇一路,從湖南往攻貴州。
洪承疇裏裏外外一把手,從孫可望降官中挑選出十九名精習雲南地理的漢人人作為嚮導,帶領各路人馬前進。
由於老漢姦沿路軍養、後勤安排妥當,預見性強,清朝三路大軍皆進展順利。
洪承疇、羅託一軍連剋沅州、靖州,把湖南一帶的南明軍隊擊潰,直接攻入貴州境內的鎮遠、平越(今福泉)等地,並在四月已經攻占貴陽。
吳三桂一路軍,自沔陽進至朝天驛,三月初已經到達保寧,三月十四日到達合州。南明總兵杜子香在江邊沒能組織任何有效的攔截,棄重慶而逃,堅城一下子落入清軍手中。
卓布泰一軍從廣西深入,招撫南丹、那地,撫寧等地的土司,攻剋狄山州、都勻等地。
清朝三路人馬,在貴州順利會師。也就是說,僅僅用了二個月時間,三路清軍順利實現貴州會師的計劃,在全省範圍內對南明軍隊各個擊破,基本沒遇到重大抵抗。
當清軍開始進攻的初期,三路分兵,倘若南明能擊敗其中任何一支,就有可能使戰事發生全局性變化。但是,直到清軍三路會師貴陽,永歷君臣纔真正開始着慌。此時,已經去了先發製人的寶貴機會。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1)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 | | 半明半滅大明朝(3) | 半明半滅大明朝(4) | 半明半滅大明朝(5) | 半明半滅大明朝(6) | | 半明半滅大明朝(7) | 半明半滅大明朝(8) | 半明半滅大明朝(9) | 半明半滅大明朝(10) | | 半明半滅大明朝(11) | 半明半滅大明朝(1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3) | 半明半滅大明朝(14) | | 半明半滅大明朝(15) | 半明半滅大明朝(16) | 半明半滅大明朝(17) | 半明半滅大明朝(18) | | 半明半滅大明朝(19) | 半明半滅大明朝(20) | 半明半滅大明朝(2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2)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