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高端專傢訪談:共享中國   》 第139節:鄧國勝:怎樣靠“社會資源”實現“共享”(15)      楊林林 Yang Linlin

  鄧國勝:具體數字說不太清。其中兒童類的有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婦女兒童基金會等等。
  楊林林:對,至少有10多個,但為什麽在涉及到全社會那麽關心的那些教育問題時,人們覺得似乎很少聽到那些有關青少年的民間組織的聲音?有人甚至提出,那麽多“基金會”,到底都在幹什麽?!
  鄧國勝:我個人覺得,中國未來事業單位改革的出路之一,包括事業單位內部,比如學校,可能需要加強這種“問責”和“績效評估”。(楊:嗯——,有意思!)今後的方向應該是,提高對學校的微觀管理水平,而不是讓它市場化。
  楊林林:嗯,您這個觀點很明確?
  鄧國勝:對。因為像教育、醫療、衛生這個領域,畢竟都是“準公共産品”,而我們現在的情況已經證明,在這些領域采取市場化取嚮,會産生很多的弊端!所以更多的,還是需要改善微觀層面的管理。(楊:比如說?)比如改善事業單位的“治理結構”——比如建立一個董事局或者理事會。學校設立的董事局呢,由相關的利益群體代表組成。比如說,可以有已經畢業的學生代表,還可以有傢長的代表、政府的代表、教師的代表。這樣由各個利益群體的代表共同組成一個董事局,來完善自己的結構。
  楊林林:我看您提出的這個問題,到了需要盡快實施的時候了。而且應該說,建立這樣的董事局或者理事會並不難。對嗎?
  鄧國勝:對呀。這樣的話呢,政府對學校的關係主要是出錢,而學校的業務和管理呢,自己可以相對獨立地進行自治,搞好治理結構。另外就是要加強這種獨立事業單位對社會的“問責”交代——要經常定期地嚮社會交待,公佈學校的發展狀況。我覺得,現在的醫院和學校,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公開、不透明!沒有一個完善治理的結構。所以管理者個人的權力很大,幾乎是什麽决定都可以做,就像貸款上百億的事情,他也可以不受任何約束。
  楊林林:這應該說是一個更大的問題?
  我國的學校和醫院,絶不能簡單地市場化!
  而應成為名副其實的“非營利性機構”
  鄧國勝:是。所以我個人覺得,學校和醫院,絶不能簡單地市場化!(楊:嗯。不是說交給市場就完事了?)對。那麽我剛纔所說的加強他們的問責性和績效評估、考核呢,也不應該是自上而下地進行,更多的應該由社會來評。
  楊林林:哦!——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改革。
  鄧國勝:我想,這是一個層面的改革。另一個層面的改革,我們就要引申出另外一個話題了。(楊:什麽話題?)那就是中國未來的社會事業,也需要註重發展那種民辦的、非營利性質的,這裏頭包括應該允許民間多開辦一些私立的學校和醫院。
  楊林林:現在不是已經允許開辦民營的私立醫院和學校了嗎?
  鄧國勝:但是我覺得,我們國傢有必要把這類組織都統歸為在民政部門登記註册的“非營利性機構”——這也是學習國外的經驗。比如在日本、美國,這些機構很多都是私立的,而且是非營利的。像哈佛大學等很多著名的大學都是“非營利性”的。
  楊林林:對了,說起這個概念,我覺得現在國內相應的理解比較混亂。您說究竟怎麽叫“非營利機構”,如果不讓他們“營利”,他們今後發展的經費從哪裏來?衹允許他們接受企業的捐贈嗎?
  鄧國勝:對,它的主要經費來源就應該是吸引社會籌款,而且關鍵是他們不能搞“分紅”——不能像企業一樣,掙了錢之後就讓董事局去分錢。
  楊林林:這也就是說,您認為,今後的民辦學校和醫院,不應該總琢磨着怎麽從學生傢長和病人那裏多收費。而是應該多想辦法,通過自己的良好服務和信譽,去爭取更多的社會捐款。這纔算是真本事?
  鄧國勝:哎!發達國傢的民辦學校和醫院等事業單位,有很多都是這種模式,他們就是非營利的機構。
  我國事業單位的改革若首先從“管理手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出版社
第1節:林毅夫簡介第2節:林毅夫訪談(1)
第3節:林毅夫訪談(2)第4節:林毅夫訪談(3)
第5節:林毅夫訪談(4)第6節:林毅夫訪談(5)
第7節:林毅夫訪談(6)第8節:林毅夫訪談(7)
第9節:林毅夫訪談(8)第10節:林毅夫訪談(9)
第11節:林毅夫訪談(10)第12節:林毅夫訪談(11)
第13節:林毅夫訪談(12)第14節:林毅夫訪談(13)
第15節:林毅夫訪談(14)第16節:湯敏簡介
第17節:湯敏訪談(1)第18節:湯敏訪談(2)
第19節:湯敏訪談(3)第20節:湯敏訪談(4)
第21節:湯敏訪談(5)第22節:湯敏訪談(6)
第23節:湯敏訪談(7)第24節:湯敏訪談(8)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