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細述金瓶梅 》
四 重要論文(9)
楊鴻儒 Yang Hongru
論文全面論述了《金瓶梅》滿文譯本中的幾個問題:(一)介紹了它的基本情況,認為是“根據張竹坡第一奇書本翻譯的全譯本,但又並非是第一全書本的翻版”;(二)滿文本《金瓶梅》序深受張竹坡的思想影響,認為小說的創作主旨乃在懲惡揚善,宣講因果報應,不同意視為“淫書”,有較進步的意義;(三)探討了它的譯者,認為可能是和索;(四)評價了它的意義,認為在溝通滿漢文化交流和國內外的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橋梁作用。
1987年
《論吳月娘》 文章見於《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一期,瀋伯俊撰。這是作者的《金瓶梅》人物係列論文之一。該文論析了吳月娘的主要性格特徵是一個“冷”字。它具體表現為是對西門慶荒淫生活的冷淡,對他人命運的冷漠,是一個從“冰窟裏出來的女性”。這是她對封建末世所采取的一種人生態度,折射出時代的影子。作者在將她和《紅樓夢》中的王夫人作了對比後指出,吳月娘並不是一個單色調的人物:她的性格也包含着某種程度的豐富性。她在小說中是作為正面人物的形象出現的,主要是為了和潘金蓮形成鮮明對比和反襯。但作者對吳月娘的肯定,主要是從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出發的,故在她的身上,缺乏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
《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校點後記》 文章見於山東齊魯書社版《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王汝梅撰。作者論述了張評“康熙本”與“崇禎本”以及其他《第一奇書》本的關係,可資參考。其總結張評《金瓶梅》的貢獻是:以不憤不作的進步文學思想來評價作品,認為小說是一部具有太史公筆法、泄憤的世情書,而非淫書;重視對作者閱歷的研究,知人論世,方能知小說藴含之感慨;總結《金瓶梅》的寫實成就,以閱歷為基礎的藝術真實和作傢激情的統一,是小說成功的奧妙;論述《金瓶梅》刻畫人物性格的藝術特點,豐富了他們的典型性格。
《金瓶梅的方言特點》 該文發表於《中國語文》1987年第2期,張鴻魁撰。文章分析了《金瓶梅》的諧音材料、韻語和異文別字,其方音特點為:一m尾韻並入一n尾韻,入聲韻脫落輔音韻尾,濁音清化,舌面音産生,全濁上聲變去聲。文章認為:《金瓶梅》的作者不會是操吳語的南方人。近年來,隨着《金瓶梅》研究的深入,小說的作者是山東人或是南方人的爭論重新挑起,在小說使用方言的問題上也存在着各種對立的意見。本文從方言特點的角度,支持了“山東人”說,使這場討論逐漸引嚮深入。
《金瓶梅與明代戲麯》 文章發表於《戲劇藝術》1987年第2期,徐扶明撰。
文章認為,《金瓶梅》大約寫於明代嘉靖末年到萬歷初年,書中描寫的戲麯活動,為考察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戲麯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尤其是對笑樂院本、北雜劇、海????腔、弦索調的描寫,往往為其他麯話和筆記所未載。作者從《金瓶梅》中所反映的戲劇史料、戲麯活動(包括劇目)和演劇的情況等三個方面探討了小說與明代戲劇間存在的密切關係。作者指出:《金瓶梅》中描寫的戲麯活動,大多是為了刻畫人物性格的需要而安排的,並非僅僅是知識廣博的自炫。從作品中的戲麯材料來看,與明代的戲麯史實都相符合。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小說的真實性。
《如意君傳的刊刻年代及其與金瓶梅之關係》 文章發表於《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7年第3期,劉輝撰。文章首先介紹了《如意君傳》其書,認為它是一部話本小說。在此基礎上作者着重探討了它的刊刻年代,應在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至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仔細對照《如意君傳》和《金瓶梅詞話》,兩書的相似之處很多。本文材料充實,考證有據,持論公允,為多數研究者所接受。
1988年1月
《金瓶梅詞話的時代特徵》 文章見於《金瓶梅研究集》,馬美信撰。由山東齊魯書社1988年1月出版。文章認為,《金瓶梅詞話》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和時代精神,是晚明文學的傑出代表。小說在揭露和批判封建統治者追求金錢和財富的過程中所犯罪惡的同時,並沒有籠統否定人們為滿足生活欲望而對金錢財富的追求,而且主張人們在為滿足自己的生活欲望而奮鬥時,不應侵犯別人的正當權益。該文着重論析了《金瓶梅詞話》中的“情欲”描寫,認為這是時代風氣所致,又是人們對自身認識的深化。小說通過西門慶、龐春梅之死,批判了過度的縱欲,但沒有否定人的正常的、有節制的情欲,認為正當的情欲的滿足能給人帶來快樂、幸福。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千古一奇梅 |
|
|
序 言 | 一 關於《金瓶梅》創作之傳說(1) | 一 關於《金瓶梅》創作之傳說(2) | 二 《金瓶梅》是一部偉大的寫實小說(1) | 二 《金瓶梅》是一部偉大的寫實小說(2) | 二 《金瓶梅》是一部偉大的寫實小說(3) | 三 新中國成立後《金瓶梅》之際遇(1) | 三 新中國成立後《金瓶梅》之際遇(2) | 三 新中國成立後《金瓶梅》之際遇(3) | 三 新中國成立後《金瓶梅》之際遇(4) | 四 《金瓶梅》是比較難以研究的小說 | 一 版本流傳(1) | 一 版本流傳(2) | 一 版本流傳(3) | 二 作者之謎(1) | 二 作者之謎(2) | 二 作者之謎(3) | 二 作者之謎(4) | 二 作者之謎(5) | 一 西門慶 | 二 潘金蓮(1) | 二 潘金蓮(2) | 三 李瓶兒(1) | 三 李瓶兒(2)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