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全面论述了《金瓶梅》满文译本中的几个问题:(一)介绍了它的基本情况,认为是“根据张竹坡第一奇书本翻译的全译本,但又并非是第一全书本的翻版”;(二)满文本《金瓶梅》序深受张竹坡的思想影响,认为小说的创作主旨乃在惩恶扬善,宣讲因果报应,不同意视为“淫书”,有较进步的意义;(三)探讨了它的译者,认为可能是和索;(四)评价了它的意义,认为在沟通满汉文化交流和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桥梁作用。
1987年
《论吴月娘》 文章见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一期,沈伯俊撰。这是作者的《金瓶梅》人物系列论文之一。该文论析了吴月娘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一个“冷”字。它具体表现为是对西门庆荒淫生活的冷淡,对他人命运的冷漠,是一个从“冰窟里出来的女性”。这是她对封建末世所采取的一种人生态度,折射出时代的影子。作者在将她和《红楼梦》中的王夫人作了对比后指出,吴月娘并不是一个单色调的人物:她的性格也包含着某种程度的丰富性。她在小说中是作为正面人物的形象出现的,主要是为了和潘金莲形成鲜明对比和反衬。但作者对吴月娘的肯定,主要是从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出发的,故在她的身上,缺乏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校点后记》 文章见于山东齐鲁书社版《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王汝梅撰。作者论述了张评“康熙本”与“崇祯本”以及其他《第一奇书》本的关系,可资参考。其总结张评《金瓶梅》的贡献是:以不愤不作的进步文学思想来评价作品,认为小说是一部具有太史公笔法、泄愤的世情书,而非淫书;重视对作者阅历的研究,知人论世,方能知小说蕴含之感慨;总结《金瓶梅》的写实成就,以阅历为基础的艺术真实和作家激情的统一,是小说成功的奥妙;论述《金瓶梅》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点,丰富了他们的典型性格。
《金瓶梅的方言特点》 该文发表于《中国语文》1987年第2期,张鸿魁撰。文章分析了《金瓶梅》的谐音材料、韵语和异文别字,其方音特点为:一m尾韵并入一n尾韵,入声韵脱落辅音韵尾,浊音清化,舌面音产生,全浊上声变去声。文章认为:《金瓶梅》的作者不会是操吴语的南方人。近年来,随着《金瓶梅》研究的深入,小说的作者是山东人或是南方人的争论重新挑起,在小说使用方言的问题上也存在着各种对立的意见。本文从方言特点的角度,支持了“山东人”说,使这场讨论逐渐引向深入。
《金瓶梅与明代戏曲》 文章发表于《戏剧艺术》1987年第2期,徐扶明撰。
文章认为,《金瓶梅》大约写于明代嘉靖末年到万历初年,书中描写的戏曲活动,为考察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尤其是对笑乐院本、北杂剧、海盐腔、弦索调的描写,往往为其他曲话和笔记所未载。作者从《金瓶梅》中所反映的戏剧史料、戏曲活动(包括剧目)和演剧的情况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小说与明代戏剧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作者指出:《金瓶梅》中描写的戏曲活动,大多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而安排的,并非仅仅是知识广博的自炫。从作品中的戏曲材料来看,与明代的戏曲史实都相符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小说的真实性。
《如意君传的刊刻年代及其与金瓶梅之关系》 文章发表于《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刘辉撰。文章首先介绍了《如意君传》其书,认为它是一部话本小说。在此基础上作者着重探讨了它的刊刻年代,应在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至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仔细对照《如意君传》和《金瓶梅词话》,两书的相似之处很多。本文材料充实,考证有据,持论公允,为多数研究者所接受。
1988年1月
《金瓶梅词话的时代特征》 文章见于《金瓶梅研究集》,马美信撰。由山东齐鲁书社1988年1月出版。文章认为,《金瓶梅词话》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是晚明文学的杰出代表。小说在揭露和批判封建统治者追求金钱和财富的过程中所犯罪恶的同时,并没有笼统否定人们为满足生活欲望而对金钱财富的追求,而且主张人们在为满足自己的生活欲望而奋斗时,不应侵犯别人的正当权益。该文着重论析了《金瓶梅词话》中的“情欲”描写,认为这是时代风气所致,又是人们对自身认识的深化。小说通过西门庆、庞春梅之死,批判了过度的纵欲,但没有否定人的正常的、有节制的情欲,认为正当的情欲的满足能给人带来快乐、幸福。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