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讀史方輿紀要   》 捲一百十六      顧祖禹 Gu Zuyu

  ◎雲南四
  ◇楚雄府東至雲南府祿豐縣一百八十裏,南至沅江府三百裏,西至景東府四百裏,西北至大理府四百二十裏,北至姚安府百九十裏。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二十裏,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五百七十裏,至京師一萬一千二十裏。
  《禹貢》:梁州徼外地。漢屬益州郡,後為雜蠻耕牧地《一統志》:晉鹹康中,嘗於此分置安州,尋罷入寧州。據《宋志》:晉成帝鹹康四年,分、夜郎、朱提、越四郡為安蠻州。安州未嘗治此也,名峨碌。後爨酋威楚築城峨碌賧居之,因名威楚城。唐貞觀末,諸蠻內附,此為傍、望、覽、丘、求等州地《唐史》:貞觀二十三年,遣將擊西爨,開蜻蛉、弄棟為縣,其西徒莫祗蠻、儉望蠻皆內屬。以其地置傍、望、覽、求、丘五州,隸郎州都督。《滇志》五州惟求州在江新興州境內,餘俱在府境。天寶末,沒於南詔,屬銀生節度,尋改置銀生府於此。大理時,以銀生屬姚州,此為富箸,又改白鹿部,後改威楚郡。元初內附,置威楚萬戶府。至元八年,改為威楚路。後又置威楚開南等路宣撫司於此。明初,改為楚雄府近郭有羅婺諸蠻,領州二、縣五。今因之。府當四達之衝,東衛滇郡,西連大理,南控交趾,北接姚安。山川清秀,土壤肥饒。????井之利,商民走集,稱為大郡。
  楚雄縣附郭。南詔時為安州威楚縣,後為爨蠻所據。大理時,屬於姚州。元初置千戶所。至元十五年,改置威州。二十一年,降為威楚縣。明初,改今名。縣丞楊氏世襲,編戶十裏。
  ○德江城在府城西北二裏。《志》雲:威楚在蒙詔時,為銀生黑觜之鄉,因置銀生節度。至段氏中葉,高泰執國柄,封其侄高量成於威楚,築外城,號德江城。傳至其裔高長壽,附於元。今府西北二裏有德江村,或云即故城處也。今城明初洪武十六年徵蠻都督袁義所築。義以南山高峻,逼近城郭,倘寇據以臨城,是資敵也。因繪城山圖以獻,報可。義遂改築石城,緣山為險,歲久漸圮,隆慶四年改築。萬歷二十八年,東南城圮於水,尋復修築。四面有濠,城周八裏有奇,有門六。
  富民廢縣在府東。元至元中置,尋省入威楚縣。今為富民鄉。又有淨樂縣,亦元置,後省,今為淨樂鄉。
  ○南山在府治南。舊名雁塔,山亦名金礦山。其麓有武侯祠,相傳孔明曾營於此。又慈烏山在府治東,城跨其上。○鳴鳳山,在城西,亦名臥竜岡。《志》雲:岡在府西十裏,以孔明曾過此而名。又城北青峰坡有峨碌山,古峨碌城之名本此。今有峨歸驛。《志》雲:城北五裏,又有錦囊山,形如錦囊布地,因名。
  薇溪山城西二十五裏。山高千仞,峰巒百餘,而溪箐如之。每溪皆有泉,分流三十裏。乃合而註臥竜江,又西五裏有紫溪山。
  ○竜川江在府城北。源出鎮南州平夷川,東南流經府城西,合諸水至青峰下而為峨川。又東會諸水,經定遠縣境而入武定府界。○平山河,在府東三裏。源出南安州山中,流經府北而入竜川江,跨河有平山橋。
  波羅澗在府西八裏。《志》雲:其麓有夜合榆,榆下有鹵水。元至正間設官開井,煎????輸課,今廢。又搗練溪在府西三裏,水宜釀酒。又鳳泉在城東,四時不竭。
  城南堰在府南三裏,可灌田千餘畝。《志》雲:府東三十五裏,有梁王堰。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所築也。
  ○呂閣驛府西四十裏。古名合關灘。元至正末梁王孛羅敗明玉珍將萬勝於關灘。既而玉珍入雲南,大理段功進兵至呂閣,敗玉珍兵於關灘江,焚其衆於古田寺。又追敗之於回蹬關,又追至七星關,是也。《輿程記》:今呂合驛郎呂閣也。又呂合巡司北至姚安百五十裏,西至鎮南州沙橋驛六十五裏。旁有合襟水,因改名呂合雲。古田寺在呂閣東七星關,見貴州重險。
  廣通縣在府東七十裏。東至雲南府祿豐縣百三十裏,北至姚安府百六十裏。蠻名古路賧。元初,置路賧千戶。至元十二年,改為廣通縣,隸南安州。明初,改今屬,編戶四裏。
  ○東山在縣治東。勢若魚躍。又東三裏,曰高登山。元時有????井,建????司於此,今廢,亦名????倉山。又鶴翥山在縣東北十裏。山形如鶴,環繞縣治。其相近者又有蟠竜山,山形蜿蜒,中有竜泉,甚甘冽。或曰即九盤山也。迴旋險峻,道路九盤,立關其中。又東為凋林山,高插霄漢,登之則祿豐、定邊諸境一覽在目,為楚雄衆山之長。
  和茶山縣南十五裏。清水河源出焉。其東有阿納香山,一溪河出焉。二山相連,高聳峭拔,延亙二百餘裏。○鳳山,在縣西一裏,又裏許有營盤山,相傳山下為武侯屯營地。又《圖經》雲:青峰即峨碌山,其支在廣通之南者,名阿浮煉山,是縣之主山也。
  回蹬山縣西十八裏。相傳南詔閣羅鳳攻雲南,柘東城至此山,以雷雨回兵而名。一云閣羅鳳叛唐,唐師討之,不剋,返轡於此,故名也。有回蹬關,為趣府之道。元末明玉珍將兵三萬來攻鄯闡,大理段功赴救,敗其兵,追至回蹬關。又有泉出山之東,為觀山河。○翠屏山在縣西北四十裏,有湯糰箐。相傳諸葛武侯出師時遺跡。又西十裏為羅苴甸山,一邑物産,此出大半。稍東為臥象山,地名羅苴村。其東南又有臥獅山,相對拱峙,山麓俱産銀礦。阿陋雄山縣東北十五裏。高逾千仞,有泉出山西,為羅申河。出山南,為阿陋河。○竜街山在縣北七十裏,有竜街洞,為縣之勝。
  ○捨資河縣東五十裏。源出武定府東,流入南安州界,至元江府境,下流入交趾河。今有鋪,有堡,有巡司,有驛,有村,皆以捨資為名。巡司之前有陡澗橋,跨捨資河上。《志》雲:捨資巡司在縣東七十裏。
  立竜河縣西一裏,源出馬鞍山下,流經城西,又北會於大河。大河在縣北三十裏,自府境流入,匯縣境群流而西北出,流入定遠縣境之竜川江。又羅繩河在縣西南三十裏,流經定遠縣之黑井,亦入於竜川江。
  蒙七塔溪縣東二十裏。有翠微橋跨其上,其後即蒙七塔鋪。《志》雲:縣東三裏,有清風河。發源於縣東北之趙普關,流至枯木村,有清風橋跨其上。又城東北十裏有雕竜河,源出阿陋雄山。又有竜泉,出縣東北之蟠竜山。山勢蜿蜒,出泉甘冽,環繞縣治,交會於大河。
  阿陋井在捨資村中。又有猴井,俱産????。置????課大使,屬黑????井提舉司。《志》雲:縣産????之井凡四十七區,俱環????課司四旁。或以人名,或以地名,今多淹沒,總以奇興大井為名。
  ○回蹬關在回蹬山上,有巡司戍守。又九盤關在九盤山上,二關為縣境東西之險。○沙矣舊箐在縣東北七十裏,有巡司戍守,司南三十裏,即捨資驛也。
  捨資驛縣東四十裏,有巡司戍守。《滇程記》:自云南府祿豐縣七亭而畸達捨資驛,中途有窩石炮南平坡、六裏箐、響水橋、響水鋪諸境,自捨資驛四程而達縣,為路甸驛。有十八灣坡、清川橋之勝。
  定遠縣府西北百二十裏。西北至大理府趙州雲南縣百二十裏。地名日直賧,雜蠻所居。唐為姚州地。一云:本{髟矛}州地,天寶中,沒於南詔,使爨酋築新城於此,曰耐籠,後入於段氏。元初,曰牟州,置牟州千戶,牟與{髟矛}同音也。至元十二年,改置定遠州,後降為縣,屬威楚路。明屬楚雄府,主簿李氏世襲。城周一裏有奇。編戶五裏。
  ○南寧城在縣南,地名黃蓬。《滇二志》:宋紹聖中,段氏時臣高泰專國政,命雲南些麽酋徙民三百戶於黃蓬。元初,立黃蓬百戶。至元十二年,改為南寧縣,尋省入定遠,今為南寧鄉。
  ○赤石山縣西二十裏。《圖經》雲:定遠鎮山曰赤石味山,鄧楚雄之峨錄山也,亦曰赤土山。多赭石,林木幽翳,延亙二百餘裏。其東有泉,下流為零川。其相近者又有雲竜山。山勢峭拔,起伏非一。亦名伏虎箐。
  會基山縣南四十裏。高三千仞,連亙數百裏。有五十餘峰,群山之脈皆起於此。上有會基關,嚮設兵戍守。《志》雲:縣之清和鄉有木剌答村,山多岩怪石。又有馬蹄石,一路峻崖,凡七裏許。畔有石池,方廣各丈餘。泉香而甘,石上有馬蹄痕數處。又紫甸鄉有自久山,方廣四十裏。明初,有土酋名自久者據為寨,因名。
  玉璧山縣東六十裏,高千仞。旭日照之如玉璧然。東有鳳羽山,南有易者山,北有絶頂峰,皆丹崖壁立,高出群山之表。又諸葛山,亦在縣東六十裏,一名獨立山。世傳孔明過此,令掘斷山岡左右以厭勝,亦名破軍山。山畔有井,舊出鹵水,下有白石泉。
  ○竜川江在縣東。自府境流入,又東北入武定府元謀縣界,而為西溪河。
  黃蓮池縣東南五裏,廣二裏許。池常産黃花如蓮。又竜馬池,在縣西南五裏,方廣四裏。相傳有竜馬現池中。《志》雲:近城有浪溪,産????泉。
  黑????井縣東七十裏。有釜????。設提舉司。其産????之井曰復隆井,舊名岩泉。又有大井、東井,凡三井。其東又有琅井,亦産????。元李源道記雲:滇池西走六驛,有郡曰威楚。東北五捨,沿浪山入長𠔌,有鹺井,取雄於一方。井西裏許有山曰萬春,墻立屏峙,束竜江之水,踞虎嶺之麓,為最勝處。又環黑井上者曰金榜山,近琅井者曰筆架山。今為黑????井及琅井兩????課提舉司。又有黑????井、琅井二巡司。《志》雲:琅井提舉司本名安寧,在雲南府安寧州治西。明天啓三年,移置於縣界,改曰琅井。
  ○羅平關縣西南三十裏,有巡司戍守。或訛為羅那關。元至大二年,梁王老的與大理構隙,引兵至羅那關,以計殺其守將高蓬。蓋關為大理之界雲。又會基關,在會基山上,與廣通縣接界,有會基巡司。○諸葛營,在縣西十裏,相傳武侯討南中,過日直賧北傍山下築營。夷稱望子洞,基址尚存。《志》雲:營在縣境者有三:一在磨盤山,一在羊牟山,一在光法山。
  自久寨在縣東紫甸鄉。明永樂初,蠻酋自久據險犯順處。
  定邊縣府西三百十裏。西南至景東府一百八十裏。地名南澗,為濮落蠻所居。元至元二十二年,置定邊縣,隸鎮南州。二十四年,省縣入州。明初,復置今縣,改屬府。土縣丞阿氏世襲,編戶五裏。
  ○蒼山在縣北。《圖經》雲:青峰山在定邊之北者名曰蒼山,蓋一山高大,分為五縣之鎮也。《志》以縣治後真武坐臺山為鎮山雲。○涌翠山,在治北十裏,有刁思郎遺壘。又北有蠃盤山。山頂盤旋,形如蠃髻,故名。明初西平侯沐英與刁思郎戰於此。山之西産青緑石礦,上有自普關。又陶羅山,《一統志》雲:在縣治西,高可千仞。
  無量山在縣西五十裏。《志》雲:山高萬仞,為西南天塹。俗傳孔明南徵至此乏糧,亦名無糧山。即景東府之蒙樂山矣。
  ○定邊河在縣南。其上流一自大理府趙州流入,即禮社江也。一自蒙化府羅丘場流入,即陽江也。合流經縣之和木村。五六月間,漲水洶涌,人不敢渡。縣東又有環川,縣西又有牟苴河,一名零川。相近又有剌崩川,下流俱合於定邊河,入鎮南州府界。
  ○自普關在縣北蠃盤山上,為控扼之地。○武侯臺,在縣東五裏劉村,相傳武侯屯兵處,遺址尚存。
  定邊驛在縣治西。又北百裏即大理府趙州之定西驛矣。又有新田驛,在縣南。石洞哨,在縣南六十裏。
  咢嘉縣府南四百五十裏。東至臨安府新興州百裏。本蠻獠地,曰虛初。元至元中,置咢嘉千戶,後改為縣,屬威楚路。明屬楚雄府,編戶二裏。縣今省。
  ○黑初山在縣治西。高千餘仞,五峰聳列,連亙百裏。《志》雲:蒙古滅段氏而赦段興智,興智於黑初山設寨自守。時有星殞化為黑石,以為祥,因名咢嘉寨雲。○臥象山,在縣治東,形如蹲象,上有元咢嘉千戶所。舊址泰定間所建,屬景東路。
  卜門山縣東北三十裏。高可千仞,最為險峻。《志》雲:即楚雄峨錄之支也。高聳入雲,其泉下繞,為卜門河。自縣入郡,路必經此。凡三十六折,乃至其巔,亦曰北門山。又羅甸山,在縣西南二十裏。○丙竜岩,在縣北十裏,岩高數丈,下有水自景東府流入境,下流亦入於卜門河。
  ○卜門河在卜門山下。縣西四裏,有馬鹿塘河流合焉。二河合流之處,有西竜橋跨其上,在縣北十裏,又東北入於馬竜江。
  馬竜江在縣北。自鎮南州流入境,又東入新化州界,又有上江河,在縣西五十裏,與南安州分界。
  南安州府東南五十裏。東至雲南府易門縣二百裏,東南至新化州四百三十裏,西南至鎮沅府三百裏。
  古為黑爨蠻所居,寨名摩芻。元初,置摩芻千戶,屬威楚萬戶。至元十二年,改置南安州,隸威楚路。明屬楚雄府編戶五裏。今仍曰南安州。
  州山嶺稠疊,林麓四周,為險固之地。
  ○南安城古摩芻寨也。元築土城,明初因之,城周一裏有奇。
  ○健林蒼山州東五裏。今訛為阿姑娘山。山半有泉,昔黑爨祖瓦晟吳立柵居其上。子孫漸盛,不屬他部。至大理時,高氏封威楚,始隸焉。蓋蠻酋據險處也。○紫石山,在縣東一裏。又裏許為烏籠山,樹木叢密,望之鬱蒼,泉出下註,為黑竜潭。
  表羅山州西南四十裏。中産銀礦。俗名老場。滇中銀場以此為最。○安竜堡山,或云在州東南。山高險,賊蠻潛伏於此。明嘉靖間,有奚德、奚本者,倡衆為亂。知州苟詵出奇設伏,躬入巢穴,率師格殺,仍立哨於要地,民用以安。
  ○黑竜潭在州東七裏。水深莫測。州東三裏,又有白沙泉,土人資以灌溉。又石井在縣東北二裏,其泉涌出,隨取隨滿。
  鎮南州府西北七十裏。北至姚安府一百二十裏,西至大理府趙州二百八十五裏。
  古濮落蠻所居,川名欠捨,亦曰沙卻。中有城,曰雞和。唐上元中,蒙氏置俗富郡於此,後屬於段氏。元初,置欠捨千戶。至元二十二年,改為鎮南州,屬威楚路。明屬楚雄府編戶四裏,州同楊氏,州判陳氏世襲。今因之。
  州山川環帶,舟車往來,走集之郊也。○和子城州東二裏。唐上元中,南詔閣羅鳳擊東爨,侵峨錄,取和子城,即此也。元始築土城為州治。明初廢,弘治間改築,嘉靖中圮。四十年,因舊址築。萬歷四十三年,易以磚,周三裏有奇,門四。石鼓城州東三十裏。舊名雞和城,閣羅鳳侵東爨,取雞和城,置石鼓縣,段氏因之。元初置石鼓百戶。至元二十二年,改為縣。二十四年,省縣入州,為石鼓鄉。
  ○石吠山州東南二十裏,産煤炭。相傳上有石如犬,兇年則吠。又金雞山,在州東五裏,高出群峰,每日出則先照其上。《一統志》:州治西北有鸚鵡山,平地突出,甚高聳,鸚鵡産焉。○十八盤山在州北十五裏,登之者迂回山岡,十八折乃至其巔。
  石鼓山州東三十裏。上有石行列如鼓,舊石鼓縣以此名。又五樓山,亦在州東三十裏太乙村後。嵯岩峭拔,最為幽勝。《一統志》:州東十裏有會逢山,峭拔聳空,草木叢茂。
  ○馬竜江州西南百八十裏。其上流即定邊河也。自定邊縣流入境,東南流經咢嘉縣東,又東南入元江府界。
  平夷川州西三十裏。源出衆山中,經州城西,東南流至府城,西而入竜川江。《志》雲:州西四十裏有苴力橋,州西三十裏有白塔橋,州西十裏有平夷橋,俱跨平夷川上。
  南堰在州南。又州西有西堰,可溉田二千餘畝。○子甸溪在州東北,亦溉田至數千畝。
  ○英武關州西七十裏有巡司戍守,亦曰鸚鵡關。《志》雲:英武關躡山脊,越峻阪,箐莽陰翳,行者寒心,為郡境之險。又有阿雄關,在州西北,亦有巡司戍守。《志》雲:州境又有鎮南關巡司。
  沙橋驛州西三十裏。又有鋪,有堡,有巡司,俱以沙橋名,皆在州西三十裏。又西七十五裏為普氵朋驛。《滇程記》:自州三亭而畸達沙橋,有鴛鴦、白塔二坡,自茲徂西山確道,修凡八亭而遙達普氵朋。土人稱陂堰為氵朋也。途經小孤山、鸚鵡關、七裏坡、普昌關、麥地哨,道列巨箐危石,為險厄之所。
  附見:
  楚雄衛在府治東。洪武十五年,廢徵緬招討司,置衛。又定遠千戶所,在定遠縣治東。洪武二十一年置,隸楚雄衛。
  ◇姚安府東至武定軍民府元謀縣三百二十裏,南至楚雄府百九十裏,西至大理府三百七十裏,北至北勝州四百五十裏,東北至四川威竜長官司四百八十裏。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裏,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七百六十五裏,至京師一萬一千二百十裏。
  古滇國地,屬楚。漢屬益州郡。後漢因之。蜀漢屬雲南郡,晉初因之。東晉鹹康初,析置興寧郡治弄棟縣。宋齊因之。梁末,沒於群蠻。唐武德中,置姚州初為姚州總管府。貞觀四年,改置都督府於戎州。《通典》:姚州,麟德元年置,其人多姚姓,因名。劉句曰:武德四年,安撫大使李英奏置姚州。麟德元年,始自云南移於弄棟川也。又鹹亨三年,永昌蠻叛,寇姚州。調露二年,永昌蠻復寇姚州,敗州兵。於是廢姚州。垂拱四年復置,仍為都督府督,羈縻諸州。天寶初曰雲南郡。既而蒙氏據其地天寶七載,州為南詔蠻所陷。十二載,復置戍守於此,尋為蠻所陷,改置弄棟府又置弄棟節度於此,為六節度之一。宋時段氏改為統矢邏,又改為姚州,亦曰姚府歐陽玄曰:段氏以姚州為姚府,居八府之一。《滇志》:段思平改弄棟府為統矢邏。段政嚴時,封高太明之子明清為演習官,世有其地。元憲宗三年,內附。七年,立統矢千戶所。至元十二年,改置姚州,屬大理路。天歷初,升為姚安路。明初,改路為府,尋又改姚安軍民府府州佐皆高姓,高明清之後也。明清七世孫曰泰祥。宋理宗二十二年,蒙古攻略至境,泰祥悉力拒守,被執不屈,見殺。忽必烈因官其子伸,至今不易。所屬蠻曰散摩都玀玀,強悍好鬥。領州一、縣一。今仍曰姚安府。府通道越,絡繹滇洱,為南北之要會。諸葛武侯平南中,渡瀘水而南,隋史萬歲略西洱,亦自青蛉、弄棟而入。唐永徽三年,趙孝祖平青蛉、弄棟西白水蠻,遂請略定西裔孝祖上言:貞觀中,討昆州烏蠻,始開青蛉、弄棟為州縣。弄棟之西有小勃弄、大勃弄二州。勃弄以西與黃瓜、葉榆、西洱河相接,人衆殷富,多於蜀川,請因破白水蠻之兵,隨使西討。從之,遂略定大小勃弄之地。麟德初,武陵縣主簿石子仁建言:姚州在永昌之北,越之南,此地有崇山修𠔌,平疇廣川,東有金沙江之利,西接雲南州之勝。距威楚,瞰點蒼,最為險要。請置都督府於昆明之弄棟川,屯兵鎮守,以治葉榆、彌河諸蠻。則群蠻不敢橫,而中國長有????貝之利矣。從之,因置府於弄棟川。鹹亨以後,南中漸多事。姚州廢置不恆。神功二年,蜀州刺史張柬之表言:姚州絶域荒外,山高水深。諸葛破南中,使其渠帥統之,不置漢官。國傢既置姚州,叛亂屢見。延載中,司馬成琛更置瀘南七鎮,戍以蜀兵。自是蜀中騷擾,乞罷姚州,隸府,並廢瀘南諸鎮,於瀘北置關。禁止中國百姓不得與蠻無故交通往來,以防亂萌。不納。景雲中,姚州蠻叛,引吐蕃攻陷姚州,於是姚路絶。開元二年,姚蠻復來寇,州軍討之,為所敗。天寶以後遂沒於南詔,恆以重兵守之,閉塞漢人南入之道。貞元中,西川帥韋臯復通南詔,自清溪關出工卩部,經姚州清溪見四川重險清溪關,工卩部見四川建昌行都司,入雲南,謂之南路。蓋自姚安而北,則度金沙,入越。自姚安而西,則指葉榆,趣大理。自姚安而南,則出威楚,嚮昆明。郡為全滇之要會。西南有事,爭於滇蜀間者,自古恆在姚州也。
  姚州附郭。漢為弄棟縣,屬益州郡。蜀漢屬雲南郡,晉因之。東晉成帝析置興寧郡於此。宋、齊因之。梁末沒於蠻。唐置姚城縣,為姚州治。天寶末,沒於南詔,為弄棟府治。大理段氏仍置姚州。元為姚安路治。今因之,編戶四裏。
  ○弄棟廢縣今州治。《志》雲:州北有舊城,漢弄棟故縣也。縣境有蠻曰棟蠶。王莽時,益州郡蠻棟蠶、若豆等起兵殺郡守。後漢建武十八年,棟蠶與姑復、葉榆、弄棟、連然諸種叛,殺長吏,尋擊平之。自晉至梁,皆為晉寧郡治。唐貞觀二十二年,平西爨,開青蛉、弄棟為縣。既而以弄棟地改置姚城、瀘南等縣。景雲初,御史李知古改築姚州城。蒙氏為弄棟府治,大理至元皆因故址。明初易以磚石,周二裏有奇。嘉靖七年,築月城於南門外。三十九年,復於城南增築土城,四關皆繚以土垣。萬歷四十六年,復增拓舊城,創設敵樓以壯形勝。今城周六裏有奇,門四。
  瀘南廢縣在府東北。唐置。《新唐書》:武後垂拱初,置長城縣,屬姚州。天寶初,更名瀘南縣,以地在瀘水南也。天寶十載,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討南詔蠻,大敗於瀘南,即此。又廢長明縣,亦在州境,唐置,屬姚州。天寶以後,沒於南詔,與瀘南俱廢。
  澄川城在府東。杜佑曰:澄川守捉在雲南郡東六百裏,唐開元中置,屬劍南節度。即此城也。《新唐書》:姚州有澄川、南江二守捉城。○廢於、異州,在府境。《唐史》:武德四年,置姚州都督府,並置於、異、五陵、袖、和往、捨利、範鄧、野共、洪郎、日南、眉鄧、備、洛諾共十三州隸焉。《會要》:麟德初,姚州都督府管五十七州,蓋皆羈縻蠻地雲。
  ○龜祥山府治西。一名赤石山,以山石皆赤也。山頂有泉,亦曰龜祥泉,旁有萬花𠔌。又西五裏曰金秀山,陽氵瓜河出焉。其相接者為竜馬山。○白馬山,在府東十五裏,又東五裏曰燕子山,形如燕壘。又府西七十裏有稽肅山,泉流入於陽氵瓜河。
  東山府東十裏,一名飽堙蘿山。其西有武侯塔,相傳諸葛武侯南徵駐兵於此。後人建塔其上。山之南又有古城。《志》雲:唐天寶初,雲南太守張乾陀所築,以防南詔。又寨子山在府東八裏。明洪武末,土爨自久叛,結寨於此,官軍討之,敗賊於東山箐,即此山也。有泉流入烏魯氵朋。○筆架山,在府南二十裏,有三峰並峙,上有井,雲出即雨。又三窠山,在府南六十裏,青蛉河出焉。
  九鼎鐘山府東北二十裏。峰巒凡九,狀若懸鐘,一名華山,以春時多花木也。又仙景山在府西北十五裏,一名西山,亦名石雲山。山麓有赤甲、西嶺二泉。○矣保山,在府北十五裏。又北五裏曰竜鳳山,山有白塔。石晉天福間建,高十五丈。一名白塔山。
  寶關山在府北百二十裏。東去????井提舉司一裏,山高百仞,以通????要路,因名。又司東一裏曰回竜山,司南一裏曰北極山,司北一裏曰象嶺山,俱以形似名。○緑蘿山,亦在府北百二十裏,一名盤麯山,其相接者曰黎武山。
  ○金沙江府東北百四十裏。從北勝州流入界,府境之水皆流入焉。又東入武定府界,詳見大川金沙江。
  青蛉河在府南。舊名三窠戍江。源出三窠山,流至府南四十裏,瀦為石池氵朋。周廣三百餘畝,分為東洶溪、西洶溪,灌溉田畝。至府城北復合流,至大姚縣南合於大姚河。又東入於金沙江。○陽氵瓜河,在府西。自金秀山發源,東流匯為陽氵瓜湖,入西洶溪而合於青蛉河。
  連水府西十三裏。源出楚雄府鎮南州北之磨盤山,流經此亦曰連場河。西北流七十餘裏,入大姚縣之竜蛟江。又香水河源出府北黎武村,與白????井提舉司之觀音箐步水合流,亦入竜蛟江,而註於金沙江。
  七氵朋在府城西南,土人稱陂堰為氵朋。凡七,皆前代所築,瀦水灌田,民皆賴之。○金龜井,在府西十裏,水甚清洌,土人皆汲於此。
  白????井府北百二十裏,本大姚縣地。有????課提舉司,旁有九井:曰觀音,曰舊,曰界,曰中,曰灰,曰尾,曰白石𠔌,曰阿拜,曰小。皆産????,為公私之利。《滇略》:羝羊石在司西裏許,蒙氏時有羝土,驅之不去,掘地得鹵泉,因名。白羊井後訛為白????雲。明初土爨自久作亂,官軍敗之於白????井。遂進,敗賊於東山箐,今有白????井巡司。
  ○三窠關在府南三窠山上,為南面之險,有巡司戍守。○諸葛壘,在府東十五裏,又府北十二裏有孔明遺壘,蓋武侯渡瀘南徵道出於此。
  普氵朋驛府西南百五十裏。西至大理府雲南縣六十裏,南至楚雄府鎮南州百裏,為往來必經之道。兼設巡司戍守於此。《滇紀》:姚安有白石村,官軍敗賊自久於此。又蹙賊於馬哈山、蘆頭山,皆在府境。
  大姚縣府北三十裏。漢青蛉縣地,屬越郡。蜀漢屬雲南郡,晉因之。鹹康中,改屬興寧郡。梁末廢。唐武德四年,置西濮州。貞觀十一年,改曰{髟矛}州,治濮水縣,後沒於南詔。大理段氏時,屬姚州,蠻名大姚堡。元初,置大姚堡千戶所。至元中,改置大姚縣,屬姚州。明初,改屬府,今編戶四裏。
  ○青蛉廢縣在縣北,漢縣蓋治此。常璩曰:青蛉縣有????官。是也。亦曰青蛉川。隋開皇十七年,史萬歲擊南寧叛爨,自青蛉川入,至南中。唐貞觀四年,擊西爨,開青蛉、弄棟。二十三年,復遣將擊西爨蠻,開青蛉、弄棟,皆為縣,尋以青蛉縣屬{髟矛}州。天寶中,沒於南詔。又有岐星、銅山二縣,亦唐{髟矛}州屬縣也,俱天寶中為南詔所廢。揚波廢縣在縣東。唐武德四年置裒州,領揚波、強樂二縣,後廢。又廢靡州,在州西北,唐武德四年,置西豫州。貞觀三年,改曰靡州,領靡豫、七部二縣。又靡州之西曰廢徽州。唐武德四年,置利州。貞觀十一年,改徽州,領深利、十部二縣。後俱廢。
  馬西廢縣在縣北。《唐志》:武德四年,置尹州,治馬邑縣,兼領天池、????泉、甘泉、涌泉四縣,其地與{髟矛}州接。是也。後俱廢。《志》雲:縣東北馬鞍山麓,有武侯土城。
  ○四奇山在縣南七裏,有四峰高聳。又有幾山,在縣治東南一裏。東隅有石穴,一名石壁洞,俗名紗帽山。○文筆山,在縣西一裏。《志》雲:山之後曰鳳凰山,左曰觀音山,相去約二裏。縣西北三裏,又有玉屏山。
  馬傢山縣北十裏。高出群山,林木深鬱。又北二十裏有方山。《漢志》青蛉縣禺同山有金馬碧雞,或以為即方山也。○書案山,以縣東北百五十裏。山形如幾案,大姚河出焉。
  赤石崖在縣西北,與大理府十二關長官司接界。明嘉靖二十三年,增設姚安府督捕通判,駐赤石崖。萬歷中省。蓋北渡金沙,東出武定,此為要地也。又柴丘嶺在縣東二十裏,上有古砦。
  ○大姚河在縣北。源出書案山,流經縣西北,合鐵索箐之水。又南流至縣西南,合姚州小橋村之水。又東流繞縣南,復東北會於青蛉河。或以為即《漢志》所稱僕水也。
  竜蛟江縣西北百二十裏。源出鐵索箐,合姚州連場、香水二河,東北註於金沙江。俗名茸泡江,音訛也。水産金。
  ○鐵索箐在縣西北,逶迤千裏。山阿水隈,徑深險。蠻人每聚於此,恃險出沒,剽掠幾百餘年。明萬歷初,鐵索箐力些蠻畔,撫臣鄒應竜討之。七十二村悉平,因置戍守此,四境乃安。
  附見:
  守禦姚安千戶所在府城北。明洪武二十八年建。又姚安中屯千戶所,在大姚縣東二裏,舊為土城,亦洪武二十八年築。永樂初,易以磚石,周一裏有奇。
  ◇武定府東至雲南府富民縣百裏,東南至雲南府二百裏,西南至楚雄府四百三十裏,西北至姚安府五百四十裏,東北至四川建昌行都司會川衛四百五十裏。自府治至布政司見上,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三百九十裏,至京師一萬八百三十裏。
  《禹貢》梁州南境。漢屬越、益州二郡。蜀漢屬建寧郡。晉以後屬晉寧郡。隋為昆州地。唐為宋州地,屬戎州都督府。天寶以後,沒於南詔。宋時,大理段氏使烏蠻阿歷刂治此《元史》:昔犭盧鹿等蠻所居。段氏使阿歷刂治納洟尼共籠城。又於共甸築城,名曰易籠。其後裔孫法瓦寢盛,稱羅婺部《志》雲:以其遠祖羅婺為部名。元憲宗四年內附,尋置羅婺萬戶府。至元八年,更置北路總管府。十二年,更為武定路《元志》:至元八年,並仁德、於矢二部入北路總管府。十二年,復分二部,更置武定路。明初改為武定軍民府《通考》:府為南詔二十七部之一。明初以阿歷刂裔孫弄積妻商勝者歸附,世襲知府。正德中,弄積三世孫阿英改姓鳳,畜異謀,死。子朝文嗣。嘉靖六年叛,附尋甸土捨安銓,犯會城,死。子幼,妾瞿氏撫之守土,久之復死。朝文養子繼祖謀奪嫡。四十五年,作亂。官軍討平之。隆慶初,遂革土官改設流官,領州二、縣一。今仍曰武定府。
  府四維千裏,削壁懸岩,水甘草茂,宜於畜牧,亦蠻服之雄也。且北渡金沙,接壤戎。蜀境之險,府實共之,而地接昆明,旦暮可達。府境有變,禍必中於會城明嘉靖六年,鳳朝文助尋甸之亂,直犯會城。四十二年,鳳繼祖復構釁,掠富民、羅次,糾東川蠻酋攻麯靖、尋甸,所至騷動。萬歷三十五年,土酋阿剋等復作亂,直抵會城。城外坊市悉被焚劫,還攻元謀、和麯諸城,未及一月,陷一府、三州、四縣。尋甸叛目亦應之,陷嵩明,逼楊林。官軍拒卻之。還攻尋甸,陷祿豐。官軍四面合擊,追至東川,盡擒其黨。綢繆之慮,烏可略哉?
  和麯州附郭。舊治在府城西南三十裏,蠻名叵甸,、諸種蠻所居。蒙氏時,白蠻據此。段氏改屬烏蠻,因並吞諸種聚落三十餘處,統於羅婺部,初改叵甸曰和麯。至元中,升為和麯州。明初因之。嘉靖末,改築府城,移入郭內。今編戶十一裏。
  ○南甸廢縣舊在郭內。蠻名洟陬籠,又名甸,訛曰南甸。元至元中,置南甸縣,為武定路治。明初,改屬和麯州。嘉靖末,縣廢,尋又改築土城,移和麯州入郭內。隆慶三年,復移建石城於獅山之麓,即今府治也。萬歷四十六年、崇禎十三年,屢經修築,周六裏,門四。
  宗居廢縣在府西北。唐武德四年,置西宋州。貞觀十一年,正稱宋州,治宗居縣,兼領石塔、河西二縣,後廢。○諸葛城,在府東二裏。《志》雲:武侯初過大渡河,駐節於此,今故城遺址猶存。
  ○獅子山城西五裏。高千餘仞,頂平曠,有石岩,狀如獅子。中藏深𠔌,可容萬人。又有泉自山岩噴出,瀦為小池,郡郭群山錯立,此為最勝。又三臺山在府西北六裏,高可千仞,疊起如臺。明隆慶初,土官鳳繼祖叛,築寨於此,為拒守處。○五峰山,在府東三裏,攢列郡前。又府南二十裏有天馬山,其相接者曰筆架山,連峰並峙,為南境之勝。
  佐丘山府西北二十五裏。中平坦,有澤,廣五畝,水泉無盈,涸名洗馬池。分流東註,一為勒溪洟,一為東波洟。又雄軸竜山在府西北八十裏,形勢峭峻,林麓茂密。○猗朵山,在和麯舊治西北。有泉,下流為南甸河。又哇山在府西南五十裏,山勢險隘,有懸瀑千餘丈,下註成池。蠻名哇咦。
  紅崖峽府東北四十裏。東枕溪流,險峻難涉。明弘治中,土知府鳳英始築路以便行者。又武陵洞,在府北八十裏夾甸西,山洞深不測,內有流泉。其西又有三石塔洞,泉石甚幽勝。
  ○金沙江府北三百八十裏,自姚安府流入界。又東達四川會川衛界之廢黎溪州,有金沙江巡司戍守。楊士雲曰:自府境金沙江渡而北,達會川衛,不過七十餘裏。蒙氏四瀆之一也。詳大川金沙江。
  烏竜河在府北五裏。源出祿勸州之烏蒙山,繞流經此,溉田數百頃。下流入於金沙江。又西溪河在府西北,即楚雄府之竜川江也。自定遠縣北流入界,又西北至元謀縣,西而入於金沙江。又勒溪洟在府東北,出佐丘山與東波洟皆分流而東北出,註於金沙江。
  惠弱湖在府西北八十裏。湖方五裏,茂林掩映,水色清碧,深不可測。○廣翅塘,亦在府西北。《志》雲:安寧州螳螂川經富民縣境,又北入武定府界,為普度河。匯於廣翅塘,入於金沙江。
  衹舊????井《志》雲:距州百六十裏。又草起????井,距州二百裏,俱産????,以為民利。
  ○虎市橋府東北一裏。相近又有竜潭橋,兩崖石壁,峭立相對。跨以木橋,下臨竜潭,淵深莫測。又仙人橋,在府西北三十裏,地名竜三藏澗。出崖壑間,澗邊有石,兩隅擁出,相接而成梁。
  虛仁驛在府北。《圖經》:府北有勒站及虛仁、環州、薑驛等站,達於四川會川衛境,自昔往來通道也。○利浪驛,在府南八十裏。《輿程記》:又東南七十裏,即雲南府城矣。
  元謀縣府西北百九十裏。北至四川會川衛界九十裏,西至姚安府三百二十裏。蠻名華竹,一名環川。元至元中,置縣,屬和麯州。明初因之。土官吾姓。嘉靖中,改流官,編戶五裏。
  ○馬頭山在縣南。連亙四十裏,地勢最高。東望尋甸,南見楚雄,北眺黎溪,西瞻大理,縣境之鎮山也。○吾梁山,在縣北三十裏,孤圓秀拔,登臨最勝。相近者曰雷應山,高三十餘裏,綿遠深秀,頂有古剎。應元溪經其下。又西北四十裏為盤竜山。《志》雲:縣西北又有火焰山。
  住雄山縣西北十裏。壁立萬仞,頂摩蒼空,西枕陋甸,東連諸山,環於縣境。一名法靈山,俗名環州山。○竹沙雄山,在縣西北二百裏,四面卓立,高出群山。竹木叢密,人跡罕至。
  ○金沙江在縣北百八十裏。自姚安府東流經此,縣境群川悉流入焉。○西溪河,在縣西,其上流為竜川江。自府境北流經縣境,又東北流入於金沙江。
  應元溪在縣南。《志》雲:自和麯州之虛仁驛流經馬頭山下,合於紀寶溪。○紀寶溪,出楚雄府定遠縣界之苴寧山,北流入縣境,合於應元溪,居民多引以灌溉。下流皆註金沙江。
  祿勸州府東北二十裏。東至尋甸州界二百三十裏,東南至雲南府富民縣九十裏。
  唐羈縻宋州地,蠻名洪農碌券甸,雜蠻所居。元至元中,置祿勸州,屬武定路。明屬武定府編戶七裏,今仍舊。
  州接壤、蜀,控扼群蠻,山川險固,稱為要地。
  ○石舊廢縣州東五裏。舊有四甸:曰掌鳩,曰法塊,曰抹捻,曰麯蔽。後訛掌鳩為石舊。元至元中,置石舊縣,屬祿勸州。明初因之。正德中,廢入州。《志》雲:今州城,舊係土垣,不及一裏。萬歷七年,改築今城,周一裏有奇。
  易籠廢縣州北百八十裏,地名倍場。有二水相合,繞城而東。蠻謂水為洟,城為籠,又訛洟曰易,故曰易籠也。昔為羅婺大酋所居,群酋會集於此。元至元中,置易籠縣,屬祿勸州。明初,省入州。
  ○法塊山州北二十五裏。四面削立,惟東南有一徑,可容單騎,旁有裒阿竜山。又哇匿歪山,在法塊山西。巔凹而平,可容萬傢。○幸丘山,在故易籠縣東北。四面陡絶,頂有三峰,可容數萬傢。昔為羅婺寨,有天生城,牢不可破。
  烏蒙山在州東北二百八十裏。一名絳雲露鬆外竜山。與四川東川府接境,山北臨金沙江。山有十二峰,聳秀為一州諸山之冠。八九月間,其上常有雪。又頂有烏竜泉,下流為烏竜河。蒙氏封此山為東嶽,今附見前名山玉竜。
  ○烏竜河在州北。源出烏蒙山下,流入於金沙江。○普渡河,在廢石舊縣東南,北流入於烏竜河。普渡河巡司置於此。又撒裏巡司,在州治南二百裏。
  掌鳩水在石舊廢縣,繞縣三面凡數十渡。東南流,合普渡河。其合處形如獅子,一名獅子口。
  ◇景東府東至楚雄府四百裏,南至威遠州界四百裏,西至雲州界三百六十裏,東北至楚雄府定邊縣百八十裏。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一百八十裏,至江南江寧府八千一百八十裏,至京師一萬一千六百裏。古荒外地,名曰柘南,蠻名猛𠔌一名君南川,分十二甸,昔樸和泥蠻所居。漢、唐未通中國。南詔蒙氏立銀生府於此為六節度之一。尋為金齒白蠻所陷,移府治於威楚。白蠻遂據其地,歷大理段氏莫能復。元中統三年,平之,以所部隸威楚萬戶。至元中,置開南州,仍隸威楚路。明洪武中,改為景東府編戶八裏。土知府陶姓,土知事姜姓。今因之。
  府山川環繞,群蠻錯列,亦控扼之所也洪武二十年,沐英自楚雄至景東,每百裏置一營,率兵屯種,以備蠻寇。蓋州與群蠻迫近。
  ○景東城《志》雲:府舊無城池,治北有衛城。洪武二十三年建,周二裏有奇。又別為小城,在衛城之西,據景董山之頂,周三十餘丈,開東北門以望遠,名玉筆城。萬歷三年及十八年,相繼增修,而府治則在衛城南門外之東。
  ○景董山在府治西。昔為酋寨,明洪武中,建衛城於山上。其城西據山巔,又有小城,亦據山頂,形如偃月,謂之月城。
  邦泰山在府治東。高聳延長,有險可恃。土官世居其麓,曰陶猛田。○錦屏山,在府南一裏。其相接者又有孟沼山。《郡志》:東有邦泰之秀,南有孟沼之雄。是也。又鶴籠山,在府北三十裏,一峰突兀,絶頂盤圓。
  蒙樂山府北九十裏,與者樂甸長官司接界。一名無量山。高不可躋,連亙三百餘裏,中有石洞,深不可測。一峰突出,狀若崆峒。其南有泉,流為通華河。北有泉,流為清水河。俱東流入於大河。山上又有毒泉,人畜飲之,皆斃。蒙氏封此山為南嶽。《志》雲:城西景董山,即此山之支隴也。餘附見名山玉竜。
  ○瀾滄江府西南二百裏。自云州流入境,又東南入鎮沅府界。詳見大川瀾滄江。
  大河在府東。其上流即定邊河也。自楚雄府定邊縣南之阿笠村流入府境,有三岔河流合焉。又引而東,蒙樂山之清水河、通華河俱流合焉。又東入楚雄府鎮南州境,流入於馬竜江。
  筧泉在府北衛城內。明洪武中,建衛城,中無井泉,指揮袁賢以竹筧引蒙樂山泉入城,鑿池瀦之,上覆以亭,取汲於此,因曰筧泉。又府有土井,産????。
  ○母瓜關府南百裏。又府北一百五十裏有安定關,又府東南百二十裏有景闌關,皆控禦處也。
  板橋驛府東北六十裏。又北六十裏為定邊縣界之新田驛,又六十裏即定邊驛矣。○保甸,在府西北百裏。有巡司戍守,宣德中置。又有三岔河巡司,在府東。明弘治中置,轄一碗水、九窯坡二哨,地多盜。
  蘭津橋《滇紀》雲:舊在府西南,跨瀾滄江上,後漢永平初所建。永樂初修,高廣千仞,兩岸峭壁林立,飛泉急峽,復磴危峰,森羅上下,熔鐵為柱,以鐵索係南北為橋。自古稱為巨險。○大河橋,在府東二裏,跨大河上。上覆瓦屋四十九楹。
  附見:
  景東衛在府北衛城中,洪武二十三年建。
  ◇鎮沅府東至者樂甸長官司界二百裏,南至威遠州界三十裏,西至景東府界三十裏,東北至楚雄府南安州界三百裏。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裏,至江南江寧府八千六百裏,至京師一萬二千四百五十裏。
  古荒外地,濮洛雜蠻所居《元史》作昔樸、和泥二蠻。唐天寶以後,南詔蒙氏為銀生府之地。後金齒夷侵奪其地,大理段氏不能復。元初內附,屬威遠州。後置案板寨,屬元江路。洪武末,改置鎮沅州《志》雲:州境有刁猛混及孟婆、遺定、案板等寨。洪武末,元官土官刁平剿平之。因置州,以平典州事。永樂四年,升為府府無城池,編戶五裏,土知府刁氏世襲,領長官司一。府今省入沅江府。
  府群山環峙,介於群蠻,亦控扼地也。
  ○案板山在府治北。高百餘仞,形如幾案,元以此名寨。○鳥連山,在府東北。山高林茂,群鳥常集,因名。又府治東有石山,以巑岏少土而名。
  波弄山在府治西。山勢起伏,形如波浪。山之上下有????井六所。土人掘地為坑,深三尺許,納薪其中,焚之,俟成灰,取井中之鹵澆灰上,明日皆化為????。????色黑白相雜而味苦,俗呼為白雞糞????,用以交易。
  ○杉木江在府治南。源出者樂甸,流經府境,下流入威遠州界,合於𠔌寶江。江岸多杉木,因名。
  ○者章硬寨在府西南。明正統五年,麓川叛酋思任發屯孟羅大掠,據者章硬寨,沐昂督兵進剋之,賊宵遁威遠州。
  者達寨在府境。又有石崖等寨。《滇紀》:永樂初攻石崖、者達寨,外夷整綫來降。又有六𠔌等三十三寨,亦近府境。
  祿𠔌寨長官司府東北二百五十裏,永樂十五年置。
  ○馬容山司北八十裏,高千餘丈,盤亙數百裏。石路隘狹,僅容一馬。又石羅山,在司南百裏。又司東百裏有小不舊山。
  納羅山司西百裏。山深險,中多虎豹。土人呼藏為納,虎為羅。南浪江出於此。
  ○南浪江在司南。源出納羅山,下流經司治南,又西南流,合於杉木江。○馬涌江,在司東,源出臨安府納樓茶甸長官司,流入司境,又西南合於南浪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敘寧都魏禧敘南昌彭士望總敘一總敘二總敘三凡例二十六則
目次歷代州域形勢紀要序捲一捲二捲三捲四
捲五捲六捲七捲八捲九北直方輿紀要序
捲十捲十一捲十二捲十三捲十四捲十五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