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细述金瓶梅   》 四 重要论文(8)      Yang Hongru

  《金瓶梅中杭州一带用语考》 文章发表于《中国语文》1986年第3期,张惠英撰。1985年第4期《中国语文》上,刊载了作者的另一篇文章:《〈金瓶梅〉用的是山东话吗》,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明《金瓶梅》的语言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吸引了其他方言,其中,吴方言特别是浙江吴语显得比较集中”。
  本文则是在前文的基础上对杭州一带的用语作进一步的考察,作者列举《金瓶梅》中的用具的名称,如凉簟、凉床、拣妆、瓯子、地平、丁香儿;食物的名称,如乌菱、枇杷、沧螺、黄芽菲、老酒、鲫鱼;一般用语,如耍子、驮、坐草、鸣咂、已定、子尾、儿尾等词汇,以证明小说的用语较多的是采用了杭州一带的方俗用语。这对考证《金瓶梅》的作者提供了新的语言资料,亦引起了有关学者专家的非常重视。
  《金瓶梅原是评话说》 文章发表于《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5期,陈辽撰。作者认定《金瓶梅词话》是一部“评话”,它是下层知识分子出身的评话艺人的口头创作,但在不断演出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最后由“兰陵笑笑生”加以记录、整理、加工、润色和再创造。“兰陵笑笑生”是一位有相当文化水平但道德教养并不高的评话爱好者。本文着重从小说的内证,例如第三十一回的“话捷说”和《水浒全传》,《武松》评话的相关段落比较,回目的不工,以及插入的大量诗、词、歌、赋、曲、赞、快板、小调、谜语、笑话、对联和唱词等,证明其确是评话之一种。1988年第一期《扬州师院学报》发表了作者的《〈金瓶梅〉原是评话说再论》,在仔细比较了《金瓶梅词话》和“张评本”《金瓶梅》后,提出了九条证据以证明此说。
  1986年11月
  《我对金瓶梅及其研究的几个看法》 文章见于《金瓶梅论集》,吴小如撰。1986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全文分为五大部分:(一)《金瓶梅词话》非文人独立创作,而是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一样,是民间口头创作与文人加工相结合的一部长篇小说;(二)研究《金瓶梅》“应该把力气用在作品的研究分析上,而不宜只在那些一时无法得出结论的牛角尖里兜圈子”;(三)《金瓶梅》是第一部有成就的“世情小说”,但却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例如大量的淫秽描写就是有害的糟粕。“与其说它是现实主义的,还不如说它是自然主义的更为恰当”;(四)《红楼梦》与《金瓶梅》两者之间不能画上等号,我们不能用前者的伟大来为后者的严重局限进行弥缝掩饰;(五)要实事求是地评价《金瓶梅》,既不贬低,亦不拔高。
  《从人物形象看金瓶梅与红楼梦》 文章见于《金瓶梅论集》,曦仲撰。1986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着重就人物形象的塑造问题论述了《金瓶梅》与《红楼梦》的异同。作者首先批评了“没有《金瓶梅》就不可能有《红楼梦》”的观点,认为颠倒了源与流的关系。《金瓶梅》对于《红楼梦》来说,是流而不是源。文章具体分析了《金瓶梅》和《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认为《金瓶梅》在人物塑造上已经在努力追求从单一的、“扁平”的性格发展到复杂的“凸圆”的性格,但是它并没有能够完成这个发展。而只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实现了这一小说史上的飞跃——打破传统思想和写法。过分地夸大《金瓶梅》人物塑造的成就,有失之于片面之嫌。
  《略论金瓶梅评论中的溢美倾向》 文章见于《金瓶梅论集》,宋谋玚撰。1986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指出近两年来的《金瓶梅》评论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溢美倾向,作者认为,作为“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确实更近似自然主义的。”这决不意味着贬低《金瓶梅》。
  《略谈满文译本金瓶梅》 文章见于《金瓶梅论集》,黄洎华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1月出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千古一奇梅
序 言一 关于《金瓶梅》创作之传说(1)一 关于《金瓶梅》创作之传说(2)
二 《金瓶梅》是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1)二 《金瓶梅》是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2)二 《金瓶梅》是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3)
三 新中国成立后《金瓶梅》之际遇(1)三 新中国成立后《金瓶梅》之际遇(2)三 新中国成立后《金瓶梅》之际遇(3)
三 新中国成立后《金瓶梅》之际遇(4)四 《金瓶梅》是比较难以研究的小说一 版本流传(1)
一 版本流传(2)一 版本流传(3)二 作者之谜(1)
二 作者之谜(2)二 作者之谜(3)二 作者之谜(4)
二 作者之谜(5)一 西门庆二 潘金莲(1)
二 潘金莲(2)三 李瓶儿(1)三 李瓶儿(2)
No.   [I]   [II]   [III]   [IV]   V   [V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