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歐陽修集   》 捲一三七 集古錄跋尾捲四      歐陽修 Ouyang Xiu

  【魏受禪碑〈延康元年〉】
  右魏《受禪碑》,世傳為梁鵠書,而顔真卿又以為鐘繇書,莫知孰是。按
  《漢獻帝紀》,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稱天子。又按《魏志》,是
  歲十一月葬士卒死亡者,猶稱令。是月丙午,漢帝使張愔奉璽綬,庚午王升壇受
  禪,又是月癸酉奉漢帝為山陽公。而此碑雲十月辛未受禪於漢。三傢之說皆不同。
  今據裴鬆之註《魏志》,備列漢魏禪代詔册書令、群臣奏議甚詳,蓋漢實以十月
  乙卯策詔魏王,使張愔奏璽綬,而魏王辭讓往返三四而後受也。又據侍中劉廙奏,
  問太史令許芝今月十七日己未可治壇場。又據尚書令桓階等奏,雲輒下太史令擇
  元辰,今月二十九日可登壇受命。蓋自十七日己未至二十九日正得辛未。以此推
  之,漢、魏二《紀》皆繆,而獨此碑為是也。《漢紀》乙卯遜位者,書其初命而
  略其辭讓往返,遂失其實爾。《魏志》十一月癸卯猶稱令者,當是十月衍一字爾。
  丙午張愔奉璽綬者,辭讓往返,容有之也。惟庚午升壇最為繆爾。癸卯去癸酉三
  十一日,不得同為十一月,此尤繆也。禪代,大事也,而二紀所書如此,則史官
  之失以惑後世者,可勝道哉!嘉祐八年九月十七日書。
  【魏鐘繇表一〈建安二十四年〉】
  右鐘繇法帖者,曹公破關羽賀捷表也。其後書云“建安二十四年閏月九日,
  南蕃東武亭侯鐘繇上”。集賢校理孫思恭精於歷學,餘問孫君建安二十四年閏在
  何月,思恭為餘以漢傢所用四分乾象歷推之,是歲己亥,二歷皆閏十月。而陳壽
  《三國志》所書時月雖為簡略,然以思恭言考之則合。按《魏志》,是歲鼕十月,
  軍還洛陽,其下遂書孫權請討關羽自效,於《吳志》則書閏月權討羽。以魏、吳
  二《志》參較,是閏十月矣。《吳志》又書十二月權獲羽及其子平,《魏志》明
  年正月乃書權傳羽首至洛陽。蓋二《志》相符,乃權以閏十月方徵羽,至十二月
  獲之,明年正月始傳首至洛,理可不疑。然則鐘繇安得於閏十月先賀捷也?由是
  此表可疑為非真。而今世盛行,復有兩本,字大小不同,小字差類繇書,然不知
  其果是否。姑並存之,以俟識者。治平元年七月二十六日書。
  【魏鐘繇表二】
  右魏鐘繇書,其辭雲“戎路兼行,履險昌寒”,因述曹仁、徐晃破關羽事。
  其後題雲“建安二十四年閏月九日,南蕃東武侯臣繇上”。按建安二十四年鼕,
  曹公軍於摩陂,而仁等破羽後,未嘗出徵履險冒寒之役。又古人箋啓不書年。此
  二事可疑。又云“羽已被手刃”。據《三國志》,羽圍曹仁於樊,為仁所敗而走,
  後為孫權兵斬於沮。與此帖不同。
  【魏公卿上尊號表〈黃初元年〉】
  右《魏公卿上尊號表》唐賢多傳為梁鵠書,今人或謂非鵠也,乃鐘繇書爾,
  未知孰是也。嗚呼!漢、魏之事,讀其書者可為之流涕也!其巨碑偉字,其意惟
  恐傳之不遠也,豈以後世為可欺歟?不然,不知恥者無所不為乎!
  【魏劉熹學生塚碑】
  右魏《劉熹學生塚碑》,在襄州𠔌城縣界中。餘為乾德令時,嘗以公事過𠔌
  城,見數荒塚在草間,傍有古碑傾側,半埋土中,問其村人為何人塚,皆不能道,
  而碑文摩滅,不暇讀而去。後數年在河北,始集錄古文,思嚮所見𠔌城碑,疑為
  漢碑,求之又數年乃獲。按《襄州圖經》雲“學生塚在縣東北”。《水經註》
  “魏濟南劉熹,字德怡,博學好古,立碑載生徒百餘人,其不終業而卒者葬於此,
  號學生塚。”今碑雖殘缺,而熹與生徒名字往往尚可見。蓋餘昔所見乃學生塚,
  而碑魏時碑也,熹𠔌城令也。治平元年正月十日書。
  【魏賈逵碑】
  右魏《賈逵碑》。《魏志》逵傳云“逵為絳邑長,為賊郭援所攻,絳人與援
  約不害逵乃降。而援欲以逵為將,怒逵不肯叩頭,欲殺之。絳人乘城呼曰:‘負
  要殺我賢君,寧俱死。’援義之遂,遂不殺”。又按裴鬆之註引《魏略》雲“援
  捕得逵,怒不肯拜,促斬之。諸將覆護,囚於壺關土窖中。守者祝公道,釋其械
  而逸之”,與《魏志》不同。而此碑但雲為援所執,臨以白刃,不屈而已,不載
  絳人約援事。如傳所載,不獨逵有德於絳人,而絳人臨危能與逵生死,亦可謂賢
  矣。自古碑碣稱述功德,常患過實,如逵與絳人德義,碑不應略而不著,頗疑陳
  壽作傳,好奇而所得非實也。鬆之又註“《魏書》:逵年五十五”,而碑雲“五
  十有四”,亦當以碑為正。嘉祐八年十一月十四日書。
  【魏鄧艾碑】
  右《鄧乂碑》,考其事跡終始,即魏鄧艾碑也。艾嘗為兗州刺史,據碑雲
  “晉初嘗發兗州兵討叛羌,艾降巫者傳言,授以用兵之法,因以破羌。兗人神之,
  遂為艾立廟建碑紀其事”。艾於三國時為名將,嘗有大功,其姓名聞於世甚顯,
  史與兗人皆不應誤。而“艾”、“乂”二名不同如此,此君子所以慎於傳疑也。
  餘謂古人“艾”、“乂”常通用,《漢書》曰“黎民艾安”,與“懲艾”、“創
  艾”,註皆讀為“乂”。豈非鄧侯名“艾”音“乂”,而書碑者從省歟?後人讀
  史無音註,乃直以為蒿艾之艾,而流俗轉失,久而訛繆,遂不復正。此理或然,
  覽者詳之。熙寧壬子正月晦日六一堂書。
  【吳九真太守𠔌府君碑〈神鳳元年〉】
  右𠔌朗者,事吳,為九真太守。碑無書撰人名氏。其序雲“府君諱朗,字義
  先,桂陽耒陽人。豫章府君之曾孫、公府君之孫、郎中君之子也。其先出自顓頊,
  益為舜虞,賜姓嬴氏。至於扉子,封於秦𠔌,因而氏焉。𠔌氏在吳不顯,史傳無
  所見,所謂豫章府君而下三世,皆莫知其名字。按《秦本紀》,非子邑於秦,而
  此與朗子永寧侯相碑皆為“扉子”,莫詳其義也。治平元年四月二十六日書。
  【吳國山碑〈天册元年〉】
  右吳《國山碑》者,孫皓天册元年禪於國山,改元天璽,因紀其所獲瑞物,
  刊石於山陰。是歲晉鹹寧元年,後五年晉遂滅吳。以皓昏虐,其國將亡,而衆瑞
  並出,不可勝數。後世之言祥瑞者,可以鑒矣。熙寧元年中元後一日書。
  【晉南鄉太守頌〈泰始中〉】
  右南鄉太守司馬整。按《晉書》,宣帝弟曰安平獻王孚,孚次子曰義陽成王
  望,望第三子曰隨穆王整。整先望卒,後武帝分義陽之隨縣封整為王,謚曰穆。
  整以魏鹹熙二年為南鄉太守,是歲晉武受禪,改元泰始。泰始三年,徙整南陽,
  而南鄉人為整建此碑。《晉書·地理志》,當魏末荊州分屬三國,而南鄉、南陽
  皆屬魏,後晉武改南鄉為順陽。此碑今在光化軍,軍即襄州𠔌城縣之陰城鎮。陰
  城當魏、晉時,為南鄉屬縣也。餘貶乾德縣令時得此碑,今二紀矣。嘉祐八年九
  月二十六日書。
  【晉南鄉太守碑〈泰始四年〉】
  右《南鄉太守碑》,不著書撰人名氏,題曰《宣威將軍南鄉太守司馬府君紀
  德頌碑》。雲“君諱整,字孔修,太宰安平王之孫、太尉義陽王之子”。按《晉
  書》,宣帝弟曰安平獻王孚,孚次子曰義陽成王望,望第三子隨穆王整。整先望
  卒,後武帝分義陽之隨縣封整為王,謚曰穆。整以太始三年自南鄉太守徙南陽,
  而南鄉人共立此碑,今在光化軍。軍即襄州𠔌城縣之陰城鎮。按《晉志》不列南
  鄉郡,據此碑所載縣令名氏,有武陵、築陽、丹水、陰城、順陽、析六縣,此蓋
  南鄉郡所治也。《晉志》但雲南鄉魏時屬荊州,武帝平吳,改為順陽郡,而不著
  順陽治所、興廢、屬縣之名,而獨此碑可見也。又整《傳》但雲整歷南中郎將,
  封青泉侯,薨贈冠軍將軍,亦不言其為宣威將軍、南鄉南陽二郡守,皆其所漏略
  也。
  【南鄉太守碑陰】
  右南鄉太守將吏三百五十人,分為二捲,其摩滅者猶有二十餘人。人皆有邑
  姓名字,而無次序。其名號有令,有長,有南閣祭酒、門下督、主簿、部督郵、
  監汀督郵、部勸農、五官掾、文學掾、營軍掾、軍謀掾、府門亭長、主記史、待
  事掾、待事史、部麯將、部麯督,又有賊曹、功曹、議曹、戶曹、金曹、水曹、
  科曹、倉曹、鎧曹、左右兵曹,曹皆有掾,又有祭酒,有史,有書佐,有修行,
  有從掾位,有從史位,有史,有小史等。魏、晉之際,太守官屬之製蓋如此,他
  書或時見一二,不能如此之備也。
  【晉陸喈碑〈鹹和七年〉】
  右晉《陸喈碑》。喈為宣威內史,建武元年卒。碑以鹹和七年立,而碑後題
  雲“鹹和七年歲在庚辰”。鹹和,成帝年號也。成帝以泰寧三年八月即位,是歲
  乙酉,明年改元鹹和。據歷,七年當為壬辰,而此為庚辰者,繆也。陸氏有二碑,
  余家《集錄》皆有之。據《陸禕碑》後題雲“泰寧三年歲在乙酉”,與今歷合,
  則當時歷官不應至鹹和而頓爾差失,然則庚辰特書碑者誤爾。治平元年六月二十
  九日書。
  【晉樂毅論〈永和四年〉】
  右晉《樂毅論》,石在故高紳學士傢。紳死,傢人初不知惜,好事者往往就
  閱,或摹傳其本,其傢遂秘藏之,漸為難得。後其子弟以其石質錢於富人,而富
  人傢失火,遂焚其石,今無復有本矣,益為可惜也。後有“甚妙”二字,吾亡友
  聖俞書也。論與文選所載時時不同,考其文理,此本為是,惜其不完也。
  【晉蘭亭修禊序〈永和九年〉】
  右《蘭亭修禊序》,世所傳本尤多,而皆不同。蓋唐數傢所臨也,其轉相傳
  摹,失真彌遠。然時時猶有可喜處,豈其筆法或得其一二邪?想其真跡,宜如何
  也哉!世言真本葬在昭陵,唐末之亂,昭陵為溫韜所發,其所藏書畫皆剔取其裝
  軸金玉而棄之,於是魏、晉以來諸賢墨跡,遂復流落於人間。太宗皇帝時購募所
  得,集以為十捲,俾摹傳之,數以分賜近臣,今公卿傢所有法帖是也。然獨《蘭
  亭》真本亡矣,故不得列於法帖以傳。今予所得,皆人傢舊所藏者,雖筆畫不同,
  聊並列之,以見其各有所得。至於真偽優劣,覽者當自擇焉。其前本流俗所傳,
  不記其所得。其二得於殿中丞王廣淵,其三得於故相王沂公傢。又有別本在定州
  民傢。三傢各自有石,較其本纖毫不異,故不復錄。其四得於三司蔡給事君謨。
  世所傳本不出乎此,其或尚有所未傳,更俟博採。嘉祐八年六月十日書。
  【範文度摹本蘭亭序一】
  餘嘗集錄前世遺文數千篇,因得悉覽諸賢筆跡。比不識書,遂稍通其學。然
  則人之於學,其可不勉哉!今老矣,目昏手顫,雖不能揮翰,而開捲臨幾,便別
  精粗。若範君所書,在餘《集錄》,實為難得也。竊幸覽之,為之忘倦。嘉祐七
  年夏五月二十八日,廬陵歐陽修書。
  書雖列於六藝,非如百工之藝也。蔡君謨以書名當世,其稱範君者如此,不
  為誤矣。滁山醉翁題。
  【範文度摹本蘭亭序二】
  自唐末幹戈之亂,儒學文章掃地而盡。宋興百年之間,雄文碩儒比肩而出,
  獨字學久而不振,未能比蹤唐人,餘每以為恨。今乃獲見範君筆法,信乎時不乏
  人,而患知之不博。不然,有於中必形於外。若範君者,筆跡不傳於世,而獨傳
  其傢,蓋其潛光晦德,非止其書閟不傳也。
  【晉王獻之法帖一】
  右王獻之法帖。餘嘗喜覽魏、晉以來筆墨遺跡,而想前人之高緻也。所謂法
  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敘睽離、通訊問,施於傢人朋友之間,不過數行而
  已。蓋其初非用意,而逸筆餘興,淋漓揮灑,或妍或醜,百態橫生。披捲發函,
  爛然在目,使人驟見驚絶。徐而視之,其意態愈無窮盡,故使後世得之以為奇玩,
  而想見其人也。至於高文大册,何嘗用此!而今人不然,至或棄百事,敝精疲力,
  以學書為事業,用此終老而窮年者,是真可笑也。治平甲辰秋社日書。
  【晉王獻之法帖二】
  獻之帖,蓋唐人所臨,其筆法類顔魯公,更俟識者辨之。
  【晉賢法帖】
  右晉賢法帖。太宗皇帝萬歲之餘,留精翰墨,嘗詔天下購募鐘、王真跡,集
  為法帖十捲,摹刻以賜群臣。往時故相劉公沆在長沙,以官法帖鏤版,遂布於人
  間。後有尚書郎潘師旦者,又擇其尤妙者別為捲第,與劉氏本並行。至餘集錄古
  文,不敢輒以官本參入私集,遂於師旦所傳,又取其尤者,散入錄中。俾夫啓帙
  披捲者時一得之,把玩欣然,所以忘倦也。治平元年五月十日書。
  【晉七賢帖】
  右晉七賢帖,得之李丕緒少卿傢。丕緒多藏古書,然不知此為真否?七子書
  跡,世罕傳,故錄之。
  【宋文帝神道碑】
  右《宋文帝神道碑》,雲“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凡八大字而別無文辭,惟
  以此為表識爾。古人刻碑,正當如此,而後世鎸刻功德、爵裏、世係,惟恐不詳。
  然自後漢以來,門生故吏多相與立碑頌德矣。余家《集古》所錄三代以來鐘鼎彝
  盤銘刻備有,至後漢以後始有碑文,欲求前漢時碑碣,卒不可得,是則塚墓碑自
  後漢以來始有也。此碑無文,疑非宋世立。蓋自漢以來,碑文務載世德,宋氏子
  孫未必能超然獨見,復古簡質。又南朝士人氣尚卑弱,字書工者率以纖勁清媚為
  佳,未有偉然巨筆如此者,益疑後世所書。按《宋書》,文帝為元兇劭所弒,初
  謚曰景,廟號中宗。孝武立,改謚曰文,號太祖,其墓曰長寧陵也。治平元年三
  月十六日書。
  【宋宗愨母夫人墓志〈大明六年〉】
  右《宗愨母夫人墓志》,不著書撰人名氏,有志無銘。其後雲“謹牒子孫男
  女次第名位婚嫁如左”,蓋一時之製也。按愨本傳與此志歷官終始不同。本傳云
  “宋孝武即位,以愨為左衛將軍,纍遷豫州刺史,監五州諸軍使,討竟陵王誕,
  入為左衛將軍。廢帝即位,為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卒”。此志乃大明六年作,
  志雲“為右衛將軍,監交、廣二州,湘州之始興,冠軍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
  刺史,始遷豫州,監五州軍事,又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領太子中庶子,荊州
  大中正”。而傳皆略之也。愨,南陽涅陽人,而此志雲涅陽縣都鄉安衆裏人,又
  雲窆於秣陵縣都鄉石泉裏。都鄉之製,前史不載。
  【齊鎮國大銘像碑〈天統三年〉】
  右齊《鎮國大銘像碑》。銘像文辭固無足取,所以錄之者,欲知愚民當夷狄
  亂華之際,事佛尤篤爾。其字畫頗異,雖為訛謬,亦其傳習,時有與今不同者,
  其錄之亦以此也。
  【南齊海陵王墓銘】
  右《南齊海陵王墓銘》,長兼中書侍郎謝朓撰。海陵王昭文者,文惠太子次
  子也。初,明帝鸞既廢鬱林王昭業,而立昭文,又廢為海陵王而殺之,遂自立。
  按《謝朓傳》,朓當海陵王時為驃騎咨議,領記室,又掌中書郎,後遷尚書吏部
  郎。此志題雲“長兼中書侍郎”,而據傳,朓未嘗為中書侍郎,史之闕也。按
  《南齊書》,劉悛為長兼侍中,後魏臨淮王彧為長兼御史中尉,《南》、《北史》
  多有此名,蓋當時兼官之稱,如唐檢校官之類也。嘉祐八年九月十七日書。
  【梁智藏法師碑〈普通三年〉】
  右梁《智藏法師碑》,梁湘東王蕭繹撰銘,新安太守蕭幾作敘,尚書殿中郎
  蕭挹書,世號“三蕭碑”。法師者姓顧氏,幾、挹皆稱弟子,衰世之弊,遂至於
  斯。餘於《集古錄》而不忍遽棄者,以其字畫粗可佳,捨其所短,取其所長,斯
  可矣。嘉祐八年五月晦日書。
  【陳浮屠智永書千字文一】
  右《千字文》,今流俗多傳此本為浮屠智永書。考其字畫,時時有筆法不類
  者雜於其間,疑其石有亡缺,後人妄補足之。雖識者覽之,可以自擇,然終汩其
  真,遂去其二百六十五字。其文既無所取,而世復多有,所佳者字爾,故輒去其
  偽者,不以文不足為嫌也。蔡君謨,今世知書者,猶雲未能盡去也。嘉祐八年十
  月十八日書。
  【陳浮屠智永書千字文二】
  《梁書》言武帝得王羲之所書《千字》,命周興嗣以韻次之。今官法帖有漢
  章帝所書百餘字,其言有“海鹹河淡”之類,蓋前世學書者多為此語,不獨始於
  羲之也。
  【魏九級塔像銘〈天保三年〉】
  右魏《九級塔像銘》,不見書撰人名氏,蓋北齊時人所作也。其年號見於文
  者三:曰真君九年者,後魏太武號也;又曰武定四年者,東魏孝靜號也;又曰天
  保三年者,北齊文宣號也。按高洋以後周大統十六年受東魏禪,是歲庚午改元天
  保,三年壬申,此碑雲“歲在涒灘”是矣。碑文淺陋,蓋鄙俚之人所為,惟其字
  畫多異,往往奇怪,故錄之以備廣覽。治平元年三月二十三日書。
  【大代修華嶽廟碑〈興光二年〉】
  右《大代修華嶽廟碑》。按《魏書》,文成帝興光二年三月己亥改元為太安,
  故《魏書》興光無二年,而此碑雲“二年三月甲午立”者,蓋立碑後六日始改元
  也。其曰“闡皇風於五葉”者,自道武、明元、太武至於文成,纔四世爾。太武
  之弒南安王餘,立不逾年亦被弒,不得成君。而景穆太子文成父也,追尊為帝,
  立廟稱宗,故以為世也。魏自道武天興元年議定國號,群臣欲稱代,而道武不許,
  乃仍稱魏。自是之後,無改國稱代之事。今魏碑數數有之,碑石當時所刻,不應
  妄,但史失其事爾。由是言之,史傢闕繆可勝道哉!然予於史傢非長,故書之以
  待博學君子也。嘉祐八年歲在癸卯,七月三十日書。
  【懷州孔子廟記〈後魏太和中〉】
  右《宣尼廟記》,文辭事實皆不足采,其書亦非佳。獨其字畫多異,故特錄
  之,以備博覽。
  【後魏孝文北巡碑〈太和二十一年〉】
  右魏《孝文北巡碑》,雲“太和二十一年,修省方之典,北臨舊京”,又云
  “涉西河,出平陽,斜順唐逵,指遊鹹櫟,路邇竜門,遂紆雕軒”。按《後魏》
  本紀,是歲正月乙巳北巡,二月次太原,至平城。四月幸竜門,以太牢祭夏禹,
  遂幸長安,泛渭浮河,乃東歸。與此碑所書皆合也。碑無題首,故依本紀為《北
  巡碑》也。治平元年三月二十二日書。
  【後魏定鼎碑〈景明三年〉】
  右魏《定鼎碑》,景明三年建,在今懷州,流俗謂之定鼎碑也。景明,魏宣
  武年號也。碑雲“定鼎遷中之十年”。按魏孝文以太和十七年遷都洛陽,至此景
  明三年,蓋十年矣。
  【後魏石門銘〈永平二年〉】
  右魏《石門銘》,雲“此門蓋漢永平中所穿,自晉氏南遷,斯路廢矣。皇魏
  正始元年,漢中獻地,褒斜遂開。假節竜驤將軍、梁秦二州刺史羊祠開創舊路,
  詔遣左校令賈三德共成其事。起四年十月,訖永平二年正月畢功”。其餘文字尚
  完,而其大略如此。石門在漢中,所謂“漢永平中所穿”者,乃明帝時司隸校尉
  楊厥所開也。厥自有碑,述其事甚詳。正始、永平,皆後魏宣武年號也。治平元
  年五月十日書。
  【後魏神龜造碑像記〈神龜三年〉】
  右《神龜造碑像記》,魏神龜三年立。餘所集錄自隋以前碑志,皆未嘗輒棄
  者,以其時有所取於其間也。然患其文辭鄙淺,又多言浮屠,然獨其字畫往往工
  妙。惟後魏、北齊差劣,而又字法多異,不知其何從而得之,遂與諸傢相戾。亦
  意其夷狄昧於學問,而所傳訛繆爾,然錄之以資廣覽也。此碑字畫時時遒勁,尤
  可佳也。神龜,孝明年號。按《魏書》,神龜三年七月辛卯改元正光,而此碑是
  月十五日立,不知辛卯是其月何日也?當俟治歷者推之。嘉祐八年七月十一日書。
  【魯孔子廟碑〈興和三年〉】
  右《魯孔子廟碑》。後魏、北齊時書多若此,筆畫不甚佳,然亦不俗,而往
  往相類。疑其一時所尚,當自有法。又其點畫多異,故錄之以備廣覽。
  【東魏任城王造浮圖記〈武定四年〉】
  右《任城王造浮圖記》,不著其名,雲“武定四年建”。武定,東魏孝靜年
  號也。按《後魏書》,景穆皇帝子云,雲子澄,相襲為任城王,其後國絶不封。
  其去孝靜時差遠,不知武定四年王任城者為誰也。治平元年八月八日書。
  【東魏造石像記〈武定七年〉】
  右東魏《造石像記》,其碑雲“大魏武定七年歲次己巳”。武定,孝靜年號
  也。今世所行歷譜,惟龔潁《運歷圖》與今亳州宋退相《紀年通譜》為最詳。而
  以潁所書推之,武定七年歲當己巳,與此碑合。武定止於八年,是歲庚午東魏滅,
  其事與《東魏》、《北齊書》亦合。而《通譜》以七年為戊辰,八年為己巳,又
  有九年為庚午而東魏滅。按孝靜以後魏永熙三年立,在位十七年,至大統十六年
  滅。是歲庚午,則知宋公所記甲子不繆。惟武定不當有九年,而七年不得為戊辰,
  此其失爾。蓋孝靜始即位,改元天平,盡四年,而五年正月改為元象。今《通譜》
  天平止於三年,以四年為元象,蓋自元象以後遞差一年,故以武定七年為戊辰也。
  苟不見斯碑,則《運歷圖》與《通譜》二傢得失,其何以决?然後知餘之《集錄》
  不為無益也。治平元年閏五月九日書。
  【北齊常山義七級碑一〈天保九年〉】
  右不著書撰人名氏,文為聲偶,頗奇怪,而字畫亦佳,往往有古法。碑雲
  “常山太守、六州大都督、儀同三司綦連公,以天保九年造浮圖”。天保,齊文
  宣年號也。《北齊書》有綦連猛,而不為常山太守、都督、儀同等官,不知此所
  謂綦連公者何人也。嘉祐八年九月二十日書。
  【北齊常山義七級碑二】
  右《常山義七級碑》,不著書撰人名氏,文辭聲偶而甚怪,書字頗有古法。
  其碑首題雲《慕容儀同麹常山石氏諸邑義七級之碑》。其文雲“常山太守、六
  州大都督、儀同三司綦連公,以天保九年為國敬造七級浮圖一區。至天統中,
  復持節都督瓜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瓜州刺史、常山太守、六州大
  都督、頻陽縣開國子、樂平縣開國男慕容樂,及散騎常侍郎、驃騎大將軍、前給
  事黃門侍郎、繕州大中正、食新市縣幹、新除常山太守麹顯貴,與功曹石子和等
  增成之。”蓋北齊時碑也。綦連公不見其名。北齊有綦連猛,不為常山太守,不
  知此何人?而慕容樂官兼刺史、太守,並封兩縣,不可詳也。“食縣幹”入官銜,
  蓋當時之製,亦不可詳也。“義”者,衆成之名,猶若今謂義井之類也。
  【永樂十六角題名】
  右《永樂十六角題名》,不著年月,列名人甚多,皆無顯者,莫可考究,不
  知為何時碑。其字畫頗怪而不精,似是東魏、北齊人所書。十六角者,庸俗所造
  佛塔。其後又書云“造十六角鎮國大浮圖”,則知為塔矣。其謂之十六角,衹見
  此碑,而後魏時又有“常山義七級碑”,蓋當時俚俗語類皆如此。治平元年八月
  八日書。
  【北齊石浮圖記〈河清二年〉】
  右齊《造石浮圖記》,雲“河清二年,歲在癸未”。河清,北齊高湛年號也。
  碑文鄙俚而鎸刻訛繆,時時字有完者,筆畫清婉可喜,故錄之。又其前列題名甚
  多,而名特奇怪,如馮戩郎、馮貴買之類,皆莫曉其義。若名野義伽耶者,蓋出
  於浮圖爾。自鬍夷亂華以來,中國人名如此者多矣。最後有馮黑太者,予謂太亦
  音撻,意隋末有劉黑闥、吳黑闥,皆以此為名者,太、闥轉寫不同爾。然隋去北
  齊不遠,不知黑闥為何等語也。
  【後周大像碑〈大象三年〉】
  右周《大像碑》,宇文氏之事跡無足采者,惟其字畫不俗,亦有取焉,玩物
  以忘憂者。惟怪奇變態,真偽相雜,使覽者自擇,則可以忘倦焉。故餘於《集古》
  所錄者博矣。嘉祐八年六月二日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居士集捲一捲二 居士集捲二捲三 居士集捲三
捲四 居士集捲四捲五 居士集捲五捲六 居士集捲六
捲七 居士集捲七捲八 居士集捲八捲九 居士集捲九
捲十 居士集捲十捲十一 居士集捲十一捲十二 居士集捲十二
捲十三 居士集捲十三捲十四 居士集捲十四捲十五 居士集捲十五
捲十六 居士集捲十六捲十七 居士集捲十七捲十八 居士集捲十八
捲十九 居士集捲十九捲二十 居士集捲二十捲二十一 居士集捲二十一
捲二十二 居士集捲二十二捲二十三 居士集捲二十三捲二十四 居士集捲二十四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