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权力“深喉”   》 第136节:伊拉克:萤火虫在飞(24)      黄誌 Huang Zhi

  曾经在2004年6月30日,"权力移交"时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当伊拉克人被问及今后一年最急需的是什么时,只有31%的人说是民主,而50%的人认为伊拉克最急需的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美国之所以不同意在主权移交后立即举行伊拉克全国大选,就是担心大选很可能会选出另一个反美强人,尤其担忧选出一个亲伊朗的什叶派政府。
  一个国家采取何种政体,从根本上讲是由本国的具体条件所决定的,受本国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因素制约,政治制度的完善过程同样反映了该国当时的实际情况,移花接木往往水土不服。
  非洲国家在1957年到1964年期间,有40多个新独立的国家采取了西方式的民主选举制度,但是接二连三的军事政变,推翻了"速食化"的民主。中东是美国早已瞄准的一个目标。但观察家指出,中东有极为特殊、复杂的宗教因素,各种政治力量互相制衡,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进程。民主是一个从各国实际情况出发的缓慢过程,不可能像可口可乐,把原汁从美国运到中东各国加水后就能兑成产品。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主编奈姆指出,运用外部干预来解决中东问题的想法,已经遭到重挫。通过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在这一地区强行推广民主的想法,更难让当地人民接受,美国仍难走出泥沼。伊拉克的民主进程将十分缓慢,伊拉克大选后的政治制度也很难是美国标榜的民主模式。
  国际舆论认为,向中东地区输出民主是布什的危险幻想。英国《卫报》认为布什关于"传播民主"的十字军东征是建立在危险的幻想上的,因而必将失败。虽然布什毫无妥协之意的连任就职演说未提伊拉克、阿富汗、反恐战争等字眼,但他和他的支持者将继续致力于一项重建世界秩序的计划。
  据说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只不过是一项全球性努力的一部分,目的在于通过"传播民主"来建立世界秩序。
  可事实并非如此。20世纪证明,世界历史进程是无法改造、也无法简化的。一个国家也不可能通过向境外输出制度,轻而易举地影响社会变革。
  伊拉克政治重建的"乱局":无战线的"战争"。伊拉克战后,混乱局面始终未得到扭转,为此,美国和伊拉克过渡政府加快了伊拉克战后的政治重建进程,然而,道路却荆棘满途。
  2005年1月30日,伊举行了首次全国大选,产生了新一届过渡国民议会,4月底组成了以库尔德爱国联盟领袖塔拉巴尼为总统的伊拉克过渡政府,正式宪法的起草工作随即被提上日程。5月初,伊过渡国民议会任命了由55名议员组成的宪法起草委员会,但由于其中只有2名逊尼派代表而遭到逊尼派的反对。6月16日,伊各方经过艰难谈判最终达成扩大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协议,同意增加15名逊尼派代表。
  伊拉克大选后,制宪成为政治重建的关键一环。在制宪过程中,由于伊拉克各方在国家政体、属性、宗教地位、对前复兴党的处置以及国家资源的分配问题上分歧严重,未能在预定的2005年8月15日完成新宪法草案的起草工作。8月28日,在几度"加时"后,宪法草案在逊尼派的反对声中出炉。
  为让宪法草案在全民公决中获得通过而不被逊尼派否决,2005年10月11日,伊各派政治领导人在美国和阿拉伯有关方面的斡旋下,再次对宪法草案作了多项修改,并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对有争议的宪法条款进行重新审议和修改达成了共识,这使逊尼派中较大的反对派"伊斯兰党"立场发生转变,奠定了新宪法草案在全民公决中获得通过的基础。
  2005年10月15日,伊拉克新宪法草案全民公决的最后计票结果统计完毕,新宪法草案最终获得全国78%的登记选民的支持高票通过。根据政治重建日程表,伊拉克于2005年12月15日举行议会选举,新一届政府也随之诞生。
  2005年12月15日,一向车水马龙、繁华喧嚣的伊拉克全国各大城市,突然显得格外的冷清、寂静。除了偶尔有几辆伊拉克军警和美军的军车、装甲车在街上巡逻和美军直升机在空中盘旋警戒之外,只有赤手空拳的选民在街上行走,前往各个投票站点投票,选举自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以来伊拉克第一个正式国民议会,以取代此前的过渡议会。
  这是伊拉克战争爆发近3年之后,也是伊拉克2005年1月过渡议会选举之后的第三次大选。选举由275名议员组成的伊拉克永久性国民议会,每届任期4年,它是伊拉克的最高立法机构。
  竞选异常激烈,因为新议会大选意义重大,它是伊拉克新宪法草案通过之后,选出的第一个永久性国民议会,是伊拉克最高权力机构,并将在此基础上选出新政府、新总统和总理。它关系到伊的前途和各方的切身利益。因此,伊拉克各政党、宗教团体进行了紧锣密鼓的磋商、重组和洗牌。最后由307个政治实体组成了19个竞选党团和联盟,一共推选出了6655名候选人,角逐议会275个议员的席位。选前,各党派在各种平面和视听媒体进行的竞选活动也是铺天盖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前言 让理想与命运和解(1)第2节:前言 让理想与命运和解(2)第3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
第4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2)第5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3)第6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4)
第7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5)第8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6)第9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7)
第10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8)第11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9)第12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0)
第13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1)第14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2)第15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3)
第16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4)第17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5)第18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6)
第19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7)第20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8)第21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9)
第22节:叶利钦:权术者无常(1)第23节:叶利钦:权术者无常(2)第24节:叶利钦:权术者无常(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