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讀史方輿紀要   》 捲一百十四      顧祖禹 Gu Zuyu

  ◎雲南二
  ◇雲南府東至麯靖府二百九十裏,東南至江府百八十裏,南至臨安府四百二十裏,西南至楚雄府四百二十裏,西北至武定府二百裏,東北至尋甸州二百六十裏。自府治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二百裏,至京師一萬六百四十五裏。
  《禹貢》梁州南境。殷周時,為徼外西南夷地有、鳩、獠慄、裸毒、犭盧咢、烏蠻諸種居此。戰國時,楚莊喬略地至此,竊王其地,號曰滇國。漢元封二年,滇王降,始置益州郡取疆壤益廓之意,治滇池。《漢書》:武帝求身毒道,始通滇國。是也。蜀漢建興三年,改為建寧郡徙治味縣。晉初因之。惠帝太安二年,置寧州,尋又增置益州郡仍治滇池。懷帝永嘉二年,改為晉寧郡。宋、齊並因之宋治建伶縣,齊因之。梁、陳間廢。隋初,立昆州,尋廢。唐武德初,仍置昆州,屬姚州總管府。貞觀四年,改屬戎州都督府。天寶末,沒於南詔。廣德五年,鳳伽異增築之,曰拓東城南詔於東境置拓東節度,言將開拓東境也,為六節度之一。六節度者,曰拓東,曰弄棟,曰永昌,曰銀生,曰劍川,曰麗水雲。六世孫券豐拓改稱鄯闡府鄯闡,猶言別都也。《滇紀》:蒙氏名都曰苴咩,別都曰鄯闡。《志》雲:尋閣勸嘗改太和城為西京,善闡曰東京。隆舜時又改西京曰中都,東京曰上都雲。大理因之段氏時以高智領善闡牧,遂世有其地。元初,置鄯闡萬戶府。至元十三年,改中慶路。明洪武十五年,改雲南府,領州四,縣九。今仍曰雲南府。
  府控馭戎蠻,藩屏黔、蜀,山川明秀,屹為西南要會。《史記》:楚威王時《後漢書》《華陽國志》俱作頃襄王時,使將軍莊喬將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至滇池,地方三百裏,旁平地肥饒數千裏,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衆王滇也。秦時,常略通五尺道。說者曰:滇池險,置棧道,廣不過五尺雲。漢興,滇與中國絶。及元狩元年,會王然於等間出西南夷求身毒國,乃至滇。使者還,因盛言滇大國,足事親附,天子註意焉。後數平西南夷。元封二年,又發巴蜀兵擊滅滇旁東北勞浸、靡莫二國浸,《漢書》作深。以其與滇同姓相結,且數侵漢使也。遂以兵臨滇,滇降。滇自是入版圖矣。歷東漢以迄六朝之際,皆郡縣其地。然大抵因其故俗,羈縻勿絶。隋、唐之間,地雖益斥,而羈縻未改。天寶以後,遂成異域。歷五代以及宋季,至理宗淳十二年,而大理亡於蒙古。自是蒙古縱橫於宋之西南,而宋之天下如捧漏卮矣。明初,以雲南闊遠,盡平中原,然後以師臨之。雲南降下,而西指大理。破竹之勢遂成,於以經理強索,豈非西垂要地歟?
  昆明縣附郭。漢滇池、建伶二縣地。隋為昆州境。唐為晉寧縣地。元初,立二千戶所,後改置善州,領昆明、官渡二縣,州尋廢,又並官渡入焉。明因之,編戶二十七裏。
  ○拓東城今府城也。唐廣德中南詔所築。後改曰善闡府城。元曰中慶城。明洪武十五年,建雲南府,改築府城。周九裏有奇,設六門,南曰崇正,東曰鹹和,西曰廣遠,北曰保順。西南曰洪潤,俗謂之小西門。東北曰永清,俗謂之小東門。萬歷四十八年重修。門各有樓,四隅亦各有樓。環城有河,可通舟楫,外有重關,形勝頗壯。
  苴蘭城府北十餘裏。相傳莊喬所築。一名昌城。《漢志》:益州郡有昌縣。後漢因之。《華陽國志》:漢武遣將軍郭昌平滇中,因名縣為郭昌,以威蠻人。孝章時,始改曰昌。今《班志》作昌城,則非章帝時改也。晉仍為昌縣,屬建寧郡。宋、齊因之。梁、陳間,為蠻所廢。傍有玉女城。《志》雲:元梁王所築也。○秦臧城,在府西,漢縣,屬益州郡,後漢因之。晉屬建寧郡,南渡後屬晉寧郡,宋、齊因之,後廢。唐復置秦臧縣,屬昆州。天寶中,沒於南詔。
  建伶廢縣在府西北。漢縣,屬益州郡。蜀漢屬建寧郡,晉因之。大安二年,分建寧置益州郡,治此。永嘉末,改為晉寧郡。宋因之。元嘉十八年,晉寧太守爨鬆子叛,寧州刺史徐循討平之。齊亦為晉寧郡,梁末沒於蠻。○益寧廢縣,在府西,唐昆州治也。《唐志》昆州所領有益寧等縣,後廢。又官渡廢縣,在府東南三十裏,元置縣於此,尋廢入昆明。
  高關城在府城西雲津橋北,為關津總要處。《碧精捨記》:滇海西斥捨舟登陸,俗亦曰高橋。稽之古志,橋實曰,以山形似秦關也。高與碧雞相望,如箭括然。
  ○五華山在城內。上有五華寺,俯見昆明池。○蠃山,在城北,舊名盤坤山。山童然皆石,作深碧色。蟠旋如蠃髻,因名。下有二洞,曰潮音,曰幽𠔌,深杳莫測。自滇池中望之,惟蠃山與碧雞獨高。○商山,在蠃山北,去城二十裏。連峰疊嶂,丹崖翠壁,有鶴停鵠峙之態。冷泉在其下,或曰商山,一名蛇山,即《漢書》所謂繪山也。《漢書·志》註:來唯縣有從陘山,出銅。繪,鬍工反,似非此山矣。
  玉案山府西二十五裏。一名列和蒙山。山秀麗多泉石,南去滇池十餘裏。遠望出西南諸峰之上,一名棋盤山。下有菩提山泉。又府北二十五裏有文殊山,一名蒙滯雄山,文殊泉出焉。流過鬆花堰,入於西湖。
  金馬山府東二十五裏。西對碧雞山,相距五十餘裏,其中即滇池也。漢宣帝神爵元年,方士言益州金馬碧雞之神,可祠而至。乃遣諫議大夫王褒求之,即此。山不甚高,而綿亙西南數十裏,源泉出於山巔。又上有長亭,下有金馬關。元至順二年,雲南為諸王禿堅所據,官兵擊之,戰於金馬山。獲其黨伯忽。又至正末,明玉珍將萬勝攻雲南,梁王孛羅走金馬山,勝入城。孛羅復攻之,勝敗走。明初沐英等師至雲南之板橋,進駐金馬山是也。○竜泉山在府東北二十裏,下有竜湫。
  碧雞山府西南三十裏。東瞰滇池,蒼崖萬丈,緑水千尋,下有碧雞關。又碧雞西北有太華山,有太華寺。下瞰滇池,左環右繞,稱滇城絶勝。○萬德山,在滇池南十裏,又南十裏許曰進耳山。天外三峰,形如筆架。
  海源洞在城西二十裏。中容數百人,四崖削立,石乳奇幻。下有竜湫,其水清淺,四時不竭,流入鴛鴦池,又註為黑竜潭。潭深不可測,一名黑魚池。《志》雲:池在府西北二十五裏。又西為白竜池。自白竜池西十裏曰橫山水洞。一山橫立如墻,鑿山凹為東西洞,引泉以灌八村之田。洞高五尺,廣二尺。自西跨東,五十有八丈。得泉二十二道,宛延縈迂四千一百八十三丈,奇勝不一。《滇紀》:橫山水洞,隆慶六年左布政陳善始成是役。溉田四萬五千六百餘畝。
  ○滇池在府城南。府西南八十裏為海口,池水繇此北入。富民縣匯於廣翅塘,通金沙江處也。海口財賦,歲以億計。咽喉通塞,利害最大。元至元中,張立道瀎之,以泄滇池之泛溢。明弘治十四年,撫臣陳金亦瀎治之,歲一疏瀎,在田賦正供,謂之海夫。餘詳大川昆明池。
  西湖在府城西,即滇池上遊也。亦名積波池。俗曰草海子,又曰青草湖。周五裏,蒲藻常青,為遊賞之勝。又九竜池在城內,中多廢圃。亦曰萊海。其平者為稻田,下者為蓮池。沿五華之右,貫城西南,流入順城橋,匯於盤竜江,達滇池。
  盤竜江在府東五裏。源出嵩盟州故邵甸縣之東西二山,凡九十九泉,合流西註,麯折而南,入於滇池。
  金棱河在府治東十裏,俗名金汁。引盤竜江水,繇金馬山麓流經春登裏,灌溉東鄉之田,為利甚廣。蒙段時,堤上多種黃花,名繞道金棱。元賽典赤贍思丁復修築為堤,今廢。又府西十裏有銀棱河,俗名銀汁。亦引盤竜江水,繇商山麓流過沙浪裏,南繞府治。蒙段時,堤上多種白花,名縈城銀棱。明弘治中,嘗瀎二河,亦謂之東西溝,今涸。○寶象河,在府治南,源出楊林縣之上板橋。分瀉至此,註於滇池。
  鬆花壩在府城東北,為滇池上流。元賽典赤贍思丁增修二堰,灌田萬頃。又有南壩閘,在府城南。東北諸泉,舊繇銀棱河入滇池,恐其泛溢,故築此障之。元賽典亦嘗增修,今廢。
  ○金馬關在府東七裏金馬山下。舊有關城,元築,今廢。又碧雞山之北麓為碧雞關。○雲津橋在府城東二裏,跨銀棱河上。本名大德。明初修造,更今名。稍西為通濟橋,跨金棱河支流。元末梁王殺平章段功於此。今水涸而橋存。又伽橋在府西北。元至順初,躍裏迭木兀收復雲南,取安寧州,將抵中慶,賊拒戰於伽橋右壁中,復敗之。
  板橋驛府東三十裏。又東達楊林廢縣六十裏。明初沐英等徵雲南,師至板橋,即此。又滇陽驛,在府城外東南,洪武中建。《志》雲:昆明縣西北五十裏有清水江巡司,與富民縣接界。武定夷入犯,必取道於此。又赤水堋巡司。在縣東七十裏。○常樂寺,在城南,俗呼西寺。又有覺照寺,俗呼東寺。唐貞觀初建。各有塔,高十三丈,俗呼白塔。覺照寺亦名慧光寺雲。
  富民縣府西北九十裏。東至嵩明州百七十裏,西北至武定府祿勸州九十裏。唐初為昆州地,天寶以後沒於蠻。烏蠻酋些門些末始築馬舉竜城,號黎氵囊甸。元至元中,立黎氵囊千戶所,尋改今名。今城周三裏有奇,編戶三裏。
  ○富民故縣舊治在安寧河南梨花村旁,尋徙大河北。明嘉靖中,以河流泛濫,復遷河南土主村。萬歷中,復徙治大河北。舊無城垣,崇禎十三年,始營城瀎隍,即今治也。
  ○靈芝山縣西南二裏。舊名赤晟化山。元延中,改今名。又縣東南三裏有洞口山,下有洞,水從中出。流經縣南,入安寧河。《志》雲:縣南十餘裏有三臥山:一曰顛臥山,今名滇和山。一曰嚕臥山,今名魯和山。一曰蒙課臥山,今名無怯和山。又縣北十五裏有黃弄山。
  ○螳螂川在縣東。源自滇池,縈流安寧州境,又東北入縣界,又北歷武定府境,入金沙江。晉大寧二年,蜀李驤寇寧州,刺史王遜使督護姚嶽與戰,敗之於螳螂川。或以為即此地。
  安寧河在縣西南。《志》雲:河出安寧州入縣界,又經羅次縣,為沙摩溪。至祿豐縣,為大溪。至易門縣,為九渡河。流入元江府界。
  洟札郎水縣東北十裏,西入大溪。又縣北五十裏有農納水,源出武定府界,亦西南流入於大溪。
  宜良縣府東南百五十裏。東北至麯靖府陸涼州百三十裏。唐昆州地。後蠻酋羅氏築城,號裒籠。蠻謂城為籠也。元初,立宜良匡城及大池千戶所。至元中,改置宜良州,領大池、赤水二縣。後改州為縣,並二縣入焉,今因之,城周三裏許,編戶四裏。
  ○大池廢縣在縣東。元大池千戶所治此。後改為縣,尋廢。又赤水廢縣在縣西,元置縣。後為赤水堋巡簡司。《志》雲:赤水,今入昆明縣境。
  ○水井山縣西十裏,本名觀音山。頂有泉,因改今名。其南有岩泉山。○客爭容山,在縣東十裏,縣之鎮山也。
  諸葛洞在縣南小石嶺。諸葛武侯南徵時,嘗置營於此。亦名諸葛營。
  ○大池江在縣東八十裏。一名盤江,一名大河。從麯靖陸涼州流入境,流六十裏出縣界,入江府界,謂之鐵池河。○大城江,在縣東,源自江府楊宗縣,流經縣界,下流入盤江。
  ○湯池驛在縣西北八十裏,有湯池,水如百沸湯。湯池巡司亦置於此。西去府城七十裏。
  晉寧州府東南百裏。東南至江府百裏。南至臨安府三百五十裏,西南至昆陽州九十裏。
  漢益州郡滇池縣地,晉屬晉寧郡瀋約《宋志》:晉惠帝大安二年,分建寧西七縣為益州郡。懷帝永嘉中,更立晉寧郡,治建伶縣,而滇池屬焉。隋開皇中,置昆州尋廢。唐武德初,開南中,復置昆州,領晉寧等縣。後入於蒙氏,為陽城堡部。段氏因之。元初,置陽城堡萬戶府。至元中,改置今州。明初因之編戶五裏,領縣二。今仍曰晉寧州,領縣一。
  州拱翼會城,指臂旁郡,亦要地也。
  ○晉寧廢縣《志》雲:州有內城,蒙氏所築,即陽城堡也。有外城,周七裏,九門,十二衢,隋刺史梁昆所築,在今州城西北,俗呼為古土城。明成化、弘治中,皆因故址築土墻。萬歷四年,始築磚城,周三裏。
  天女城在州西。晉大安中,李毅為益州部南夷校尉,病卒。女秀明達,有父纔,權領南中,城蓋秀所築,因名。○大甫城,在州南二十裏。元至正中,置縣,尋省入州。
  ○萬鬆山州東五裏。山多松樹,形如盤竜。一名盤竜山。又州西三裏有海寶山,相傳山下有竅,滇池之水繇此泄入江府之竜泉溪。又西二裏曰金砂山,以砂石如金而名。○五竜山,在州南五裏,上有五竜泉,一名小石屏山。又光長山,在州西南十裏,北瞰滇池。
  ○大堡河在州西。《志》雲:源出江府新興州界,經州之永興鄉,分流入於滇池。
  ○忽納寨在州西。明初瓦爾密聞麯靖破,走入晉寧州忽納寨,赴滇池死,即此寨也。○儒寧驛,在州西北,去府城八十裏。又南七十裏而達江府之江川驛。
  歸化縣州東北二十裏,東南至江府百二十裏。本名安江城,有吳氏居此,因號大吳籠。後為些莫徙蠻永偈所據。元初,隸呈貢千戶所。至元中,分大吳籠安江、安氵朋之地置歸化縣。明嘉靖中,因舊土城砌以石,周不及二裏。編戶一裏。縣今省。
  ○羅藏山在縣東十裏。山高聳,將雨,則有白雲捲舒其間。
  ○交七浦縣東北二十裏,廣二百餘畝。《志》雲:滇池之下流也。○金鯉潭,在治南六裏之白馬勒村,舊為平原,恆苦亢旱。明隆慶六年七月,田中忽水涌成深潭,有金鯉遊泳其中,遂為一方灌溉之利。
  呈貢縣州北六十裏。舊有呈貢城,為烏、白、些門、些莫徒、阿茶五種蠻所居。元初,立呈貢千戶所。至元中,改為晟貢縣。明初改今名,編戶四裏。
  ○伽宗城在縣治西。大理段氏時,土官伽宗所築,因名。
  ○三臺山在縣治北。三山相屬如臺星,因名。一名萬福山。○象兔山,在縣西南十五裏,舊有蠻寨,為恃險之處。
  ○滇池縣西南三十裏。煙雲萬頃,支流環繞,邑中資以灌溉。又落竜河,在縣北十裏,南流入於滇池,上有天生石室。
  安寧州府西七十裏。西至楚雄府三百一十五裏,北至武定府二百十裏。
  古滇國螳螂川地。漢為益州郡之連然縣。晉初,屬建寧郡。大安後,屬晉寧郡。宋、齊因之。隋初,屬昆州。唐武德初,改置安寧縣,仍屬昆州。天寶初,陷於蠻《滇紀》:天寶初,越都督竹靈倩置府東爨,通安南,因開步頭,築安寧城。賦役煩重,群蠻作亂,攻陷安寧,即此城也。步頭,今臨安府治。後為蒙氏所據蒙氏以蘇閉阿裒治此。《滇紀》:初群蠻陷安寧,唐發兵南討,命南詔皮羅閣合軍擊平之。九載,南詔益強。諸爨微弱,寇陷姚州,遂攻安寧。會鮮於仲通將兵南討,乃解圍去。及仲通敗,遂取安寧。十三載,李宓討南詔,自安南而北進,取安寧及????井。未幾敗沒,安寧遂沒於南詔。段氏因之使高氏守其地。元初,取其地隸於陽城堡萬戶府。至元初,立安寧千戶所,後改為安寧州。明初因之土知州董氏世襲,編戶十裏,領縣一。今仍曰安寧州,領縣二。
  州東屏會城,西聯楚雄,為往來孔道。南詔閣羅鳳謂安寧雄鎮,為諸爨要衝,是也。
  ○江東廢縣在州東南。又州北有青籠城,皆昔蠻酋恃險處。《州志》:州舊有安寧守禦所土城,明洪武二十四年所築。周二裏有奇。萬歷四年,始建磚城於舊土城北,為州治,周四裏有奇。
  ○呀山在州西北五裏,州之主山也。山有煎????水。《漢志》:連然有????官。《華陽國志》連然縣有????泉,南中所共仰。《滇程記》:安寧民食馬蹄????。????産象池井。今州治西古阿寧地有????課提舉司,轄????井四,列於司治之東西。
  洛陽山在州東十裏。山頂平曠,峰巒峭立,下有泉流經東橋下,入於螳螂川,灌田三千餘畝。《志》雲:州治西有羅青山,出泉極甘美。又城內有太極山,亦高聳,與虎丘連山而分岐。○岱晟山,在州北十五裏,山高聳,今名筆架山,亦曰坎山。又蔥山,在州西北二十裏,高聳冠諸山,其北復起,為鳳城山。
  ○螳螂川在州南。源出滇池,縈回州治東北,流入富民縣界。川中有沙洲,形似螳螂,因名。又有安寧河,在州西,亦流入富民縣界。
  湯池州北十裏。亦名碧玉泉。《滇略》雲:滇溫泉至多,而州之碧玉泉為冠。四山壁立,中為石坎,飛泉註焉。
  ????井在州治西。《志》雲:安寧提舉司有大井、石井、河中井、大界井、新井,其新井舊無今有,故止稱四井。
  祿驛州西五十五裏。兼置巡司於此,亦曰祿票。地食釜????,産黑井中。又西八十裏而達祿豐縣之祿豐驛。
  羅次縣州西北九十裏。東至府百四十裏,北至武定府和麯州百二十裏。古壓磨呂村烏蠻羅部農落彈居此。宋時,大理高量成令高白連慶治其地。元至元中,置羅次州,隸中慶路。後改為縣,屬安寧州。明初因之。弘治十二年,改屬府。今改屬安寧州。縣無城,編戶三裏。○羅部城在縣北,舊為蠻酋恃險處。亦曰羅部府。《元史》:兀良合臺從忽必烈攻大理,分兵取附都善闡,轉攻烏蠻之合剌章水城,屠之。前次羅部府,其酋高集諸部兵拒戰,大破之於夷可浪上下。遂進至烏蠻所都押赤城。城際滇池,三面皆水,既險且堅。選驍勇以炮摧其北門,縱火焚之,皆不剋,乃大震鼓鉦,進而作,作而止,使不知所為。如是者七日,伺其乏,夜五鼓潛師躍入,亂斫之,遂大潰。至昆澤,擒其王段興智,押赤城。蓋在縣東南境雲。
  扶邪城或曰在縣境。南詔有扶邪都統。《實錄》雲:扶邪縣屬羅次州,南詔所置。羅次一作羅伏。○九戍山在縣南五裏,以九峰高起而名。一名九涌山。又有玉竜山,在縣東南五裏,中有碧石竇,涌泉如玉竜,因名。○穹蕩山,在縣南十五裏,烏蠻謂之堀峰。又有苴麽﹀裒山。譯雲子望母山也。有二:一在縣舊治東北四十裏,一在縣南三十裏,兩山相望,因名。
  ○沙摩溪在縣西。自富民縣流入境,即安寧河也。流入祿豐縣界,謂之大溪。○星宿河,在縣西北,自武定府和麯縣流入縣境,又西南入祿豐縣界。
  ○煉象關在縣東百裏,有巡司戍守。《滇程記》作棟橡關。關北二十五裏曰矣者村,東十五裏曰清水溝
  祿豐縣州西百八十裏。西至楚雄府廣通縣百三十裏。古為祿奉甸之白村,烏蠻居之。其地瘴熱,遷徙不常。大理時,高智子義勝治其地。元初隸安寧千戶所。至元中置今縣,屬安寧州。明因之。今編戶三裏。
  ○驥琮籠城在縣東北山上。又縣南有巔裒城,皆昔蠻酋恃險處。
  ○南平山縣西十五裏。三面陡峻,惟南稍平,因名。縣東北三十裏有姚陵山,本名驥琮籠山。群山之中,一峰高聳,有泉。又有古營壘,即驥琮籠城也。《志》雲:治西五裏有蒙答縛山,勢如屏障,今名三次和山。
  ○星宿河在縣西。源出武定府,過易門縣而入元江府境。○大溪,在縣東,其源即安寧河也。自羅次縣流入縣界,又南流入易門縣境。
  ○老鴉關在縣東四十裏。有巡司。又有獅子口,路迮臨澗壑。諺雲:獅子口,十騎九下走。又有棟橡坡、棠梨哨,皆險厄處也。楊用雲:十裏棠梨哨,三重棟橡坡,是矣。其間有草,名金剛鎖。碧幹而蝟芒,形肖刺桐,其漿能殺人。
  蘭𠔌關在縣西,與楚雄府接界。兩山夾水,鳥道羊腸,自縣之楚雄者,為必繇之道。又有六裏菁,溪𠔌蒙籠,林木茂密,與蘭𠔌並稱深險,皆行旅所經也。○南平關,在縣西南平山上,有巡司。《志》雲:司東二十五裏有清水河,西三十裏為稗子溝。
  昆陽州府南百五十裏。東至江府二百二十裏,東南至臨安府二百八十裏,西至楚雄府四百六十裏。
  漢益州郡昆澤縣地。晉屬建寧郡。宋、齊因之。隋屬昆州,尋廢。唐初,亦屬昆州,後復廢《一統志》:蕭梁時土人爨瓚者據此,隋時南寧夷爨玩來降,拜為昆州刺史,治於此。麟德初,置河東等處二十四羈縻州,隸州都督府,後改隸黎州。天寶中,沒於南詔。五代時,大理段氏有之,為巨橋城段氏以高氏世治其地。元立巨橋萬戶府。至元中,改為昆陽州。明因之編戶四裏,領縣二。今仍曰昆陽州,領縣一。
  州北負滇池,南臨番部,稱為雄勝。
  ○巨橋城今州治。即大理段氏時所置巨橋城也,本屬善闡府。元立巨橋萬戶府於此,尋為州治。明正德四年,始築州城,周三裏,有門四。沿海附山,又築堤以廣城基雲。
  望水廢縣在州西南。唐武德七年,置南竜州。貞觀十一年,改鈎州治望水縣,兼領唐封一縣,尋廢。劉句曰:鈎州東北接昆州界,又廢。《河西縣志》雲:在州之河西鄉。元至元中置,尋省入州。
  ○長鬆山在州西五裏。望之鬱然深秀。又州北十裏有望州山,其勢昂聳,回顧州治。○珊蒙果山,在州西十裏,頂秀三峰,奇分八面。
  ○渠濫川州東南五裏,東北流入於滇池。隋開皇中,史萬歲為行軍司馬,自蜻蛉川至渠濫川,破夷落三十餘部,即此。
  三泊縣州西北七十裏。西北至祿豐縣一百六十裏,舊為獠所居。大理時,築那竜城於此,隸善闡府。元初,隸巨橋萬戶府。至元中,改置三泊縣,以溪為名。明因之。縣無城,編戶二裏。縣今省。
  ○河東城在縣北十五裏。唐河東州置於此,土人稱為華納城,天寶中廢。
  ○雲竜山縣西北十五裏。岡巒秀聳,四時蒼翠,將雨則雲凝其上。○蔥蒙臥山,在縣北十五裏,山之東即河東城舊址。又滑光習山在縣西南三十裏,岩上有一小城,蓋蠻壘雲。
  ○三泊溪在縣南。《志》雲:望洋、鳴矣、利資、三河,縈抱縣治,是為三泊,下流入於滇池。又有烏蟻河,在縣北,流合於三泊溪。
  易門縣州西百五十裏。西南至楚雄府故咢嘉縣二百二十裏。舊為烏蠻酋仲磨繇男所居,地名市坪村。大理時,高福世守此。元立洟門千戶所,隸巨橋萬戶府。至元中,改置今縣。明因之。城周二裏,編戶三裏。
  ○易門城在縣南三十裏。舊縣治此。明洪武二十四年,建易門守禦千戶所,隸雲南都司,築城戍守。萬歷三年,遷縣於所城內。《元志》:縣西有泉,曰洟源,訛曰易門。
  ○娘當山在縣治北。舊名戈晟智桶山。三峰聳秀。《縣志》:山一名智勇山,又名娘當山。○蒙低黎岩山,在舊縣治南五十裏,高插雲漢,下有平𠔌,宜畜牧,異馬多産於此。《志》雲:山一名馬頭山,又名黎崖。明萬歷初,撫臣鄒應竜斬馬誓蠻於山上,亦名斬馬山。又祿益惡危山,在舊縣西百裏,上有依主城,昔善闡邊戍之所,今名祿益山。
  ○九度河在縣西,即祿豐縣之大溪也。流入縣境為九度河,下流入元江府界。
  嵩明州府東北一百十裏。東至麯靖府一百十裏,西至武定府二百五十裏,北至尋甸州三百三十裏。
  古滇國地,漢為益州郡地,隋為昆州地《一統志》:古烏蠻車氏等據此。築沙札臥城,後為枳氏所奪,因名枳。後有漢人築金城於此,曰長州,因築臺與蠻盟,故名其地曰嵩盟。唐時嘗立長州,蒙氏改為嵩盟郡,段氏因之。初置嵩盟萬戶府。至元中,改為長州,尋升嵩盟府,後復改為嵩盟州,領楊林、邵甸二縣。明初因之。洪武中,省邵甸縣。成化間,省楊林縣。俱並入州,改盟為明編戶九裏。今仍曰嵩明州。
  州山川環結,土田饒沃,居然奧區也。而東連麯靖,西走會城,尤為形要。
  ○金城在州西南,漢人所築。《志》雲:金城南有諸葛武侯與夷插盟臺,嵩盟之名蓋本此。明弘治十三年,於州治建土城。隆慶二年,易以磚,周三裏有奇,門四。○邵甸城,在州西四十裏,本名束甸。蠻語束為邵。元初,立邵甸千戶所。至元中,改置縣,屬嵩盟州。明洪武中省。
  楊林城在州東南三十裏。城周四裏。昔為枳氏、鬥氏、車氏、麽氏四種蠻所據。元初,立羊林千戶所。至元中,改為楊林縣,屬嵩盟州。明初因之。成化中省。又有楊林舊城,在今州西南二十五裏。今為楊林驛,西去府城百裏,為往來必經之道。
  集興籠城在州南。南詔時,清平官楊者,築梅堂、阿葛籠、蒙琮籠、白籠、集興籠諸城,周回相望,為犄角之勢,撫定蠻民,甚有威績,此即其所築也。
  ○羅錦山在州東北十五裏。岩石峭立,文彩若羅錦,因名。下有羅錦泉,裏中之田資其灌溉。《志》雲:州治北有蛇山,形如盤蛇,一名黃竜山。○秀高山,在州東二十裏。聳出霄漢,環州衆山皆出其下,俗呼搖鈴山,相傳蜀漢時孟獲立寨於此。
  彌雄山州北三十裏。蒼崖疊出,望之鬱然,土壤肥沃,果蔬繁美。今名彌秀山,彌雄水出焉,南入羅婆澤。
  束山州東四十裏。世傳蒙世隆徵烏蒙,得四女,歸經此。四女登山嘆望,忽山巔霧起,結為三峰。蠻語三為束,註為。其山酉特峻,登眺則郡境悉在目中。一名峻蔥山。
  東葛勒山在故邵甸縣西北,高三十裏,為南中之名山。○烏納山,在廢楊林縣西南十裏,有石若馬頭,土人以烏納名之。山周百餘裏,西距呈貢,東接宜良,多水草,利閑牧。又楊林山,在廢縣治東,群峰屏列,山麓有石如羊,本名羊林。元至元初,改今名。
  ○竜巨江在州東。一名竜濟溪。源出尋甸州西南果馬山,流入境,至州東南入嘉利澤。○牧樣水,在州西南,源出烏納山之牧樣澗,西南入於滇池。
  嘉利澤在州東南十五裏,周百餘裏。水可以溉,魚可以食,即楊林澤也。或謂之楊林海子。又或謂之羅婆澤。《志》雲:州西中和裏有兩泉對流,名對竜泉,流百餘步,復合流入於嘉利澤雲。邵甸河在州西六十裏。楊慎雲:河有泉源二,皆發尋甸府梁王山西北。一自牧羊村歷核桃村,至高倉入河。一自崛澤屯入河。二水交流,至回犁灣鬆花壩,石遏流,入於盤竜江,帶滇池匯昆池,氵彪流浸腴田殆萬餘頃。
  ○易竜驛在州東南。《輿程記》:自麯靖府之馬竜驛西行八十裏,至易竜驛,又七十裏至楊林驛,又百裏達雲南府治。
  附見:
  廣南衛在府治東南。又有雲南左右中前後五衛,俱在府城內。洪武十五年所建也。
  楊林堡守禦千戶所在廢楊林縣東五裏。洪武三十五年,建有所城,周二裏,屬雲南都司。又安寧州宜良、易門二縣,俱置守禦所於城內。
  ◇麯靖府東至貴州普安州三百四十裏,南至廣西府二百七十裏,西北至尋甸州二百四十裏,北至四川故烏撒軍民府三百十裏。自府治至布政司二百九十裏,至江南江寧府六千八百六十裏,至京師一萬三百五裏。
  《禹貢》梁州南境。漢為益州郡地。蜀漢改置建寧郡治味縣。晉置寧州,宋、齊因之。梁改置南寧州,後為爨氏所據大寶初,湘東王徵、南寧州刺史徐文盛赴荊州,屬東夏尚阻,未遑遠略,土民爨瓚遂竊據其地。《一統志》雲:後分東、西二爨,而麯靖為西爨地。隋開皇中,亦置南寧州,又為恭州、協州地先是,蠻酋爨玩請降,其後復叛。開皇十七年,命史萬歲南討,疆理其地。唐武德四年,復立南寧州,改恭州為麯州,分協州置靖州,俱屬戎州都督府。貞觀八年,改為郎州《新唐書》:武德初,開南中,置南寧州。四年,置總管府。五年,僑治益州。八年,復治味縣,更名郎州。貞觀初,罷都督。開元五年,復曰南寧州。天寶九載,沒於蠻。大歷初,南詔置石城郡,段氏因之。後為磨彌部所據。元初,取其地置磨彌部萬戶府。至元八年,改為中路。十三年,改麯靖路總管府。二十五年,升宣撫司。明洪武十五年,改為麯靖軍民府,領州四、縣二。今亦曰麯靖府,領州五、縣一。
  府東連貴竹,南通交廣,北屆川蜀,西上滇藩,為四達之衝。而其係于云南也,猶人之有頭目然。麯靖一破,而云南之全壤必不支矣。漢兵臨滇國,自而來。武侯入南中,使降督李恢案道嚮建寧。恢大破群蠻,南至盤江,東至。隋初梁睿言:南寧州,漢世之地。其處去益路止一千,朱提比境即與戎州接界,幸因平蜀士衆,即略定南寧。自瀘戎以北,軍糧須給。過此即於蠻夷徵稅,以供兵馬。唐初,亦開東西二爨地。天寶十載,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將兵討南詔,分道出戎州,進次麯靖,大敗,其地遂悉沒於蠻。蒙古將兀良合臺自鄯闡而東平夷蠻,而後略定諸裔,引兵從交廣而北。明初,命諸將收雲南,分軍一自烏撒而南,一自普安而西,皆以麯靖為之噤喉。麯靖既剋,而云南大理次第舉矣。麯靖所係顧不重哉?
  南寧縣附郭。漢味縣地。唐初,置南寧州於此,有石城,後沒於蠻,因置石城郡。段氏時,有烏蠻莫彌部據此。元初,置千戶所,屬莫彌部萬戶。至元十三年,升為南寧州。二十二年,改為縣。今因之,編戶三裏。。
  ○南寧城在府西平川中,地名三岔,舊名共範川。《志》雲:唐武德初,南寧州治共範川,時段綸為益州刺史,遣使俞大施至南寧州,治共範川,諷喻諸部納款是也。尋徙石城。鹹亨三年,南寧州爨歸王殺東爨首領蓋聘父子,仍治共範川,後因之。今城明初洪武二十年改築,周六裏有奇,有門四。○石城,在府北二十裏。《志》雲:本漢柯郡地。唐貞觀初,以蠻酋爨歸為南寧州都督,居石城。石晉天福二年,時南詔為楊幹貞所篡竊,其故臣段思平藉兵東方諸爨,起兵石城,即此。又同樂廢縣,在府境。《唐志》:郎州治味縣,兼領同樂、升麻、同起、新豐、隴堤、泉麻六縣是也。
  廢味縣在府西。漢置,屬益州郡。蜀漢時為建寧郡治,晉因之。建興二年,沒於李雄。鹹康四年,復為晉有。宋仍為建寧郡。齊屬左建平郡,蕭梁末廢。《華陽國志》:建興三年,丞相亮南徵,改益州郡曰建寧,治味縣。晉時遂為寧州治。又蜀漢置降督。《水經註》建寧郡故降都督屯,蜀漢建興三年,分益州郡置。鬍氏曰:《蜀志》:降督治平夷,蓋僑治。馬忠為督,復治建寧味縣。南中去蜀遠,置督以總攝之。晉泰始中因之,分立寧州也。
  廢恭州在府東北,隋置。古朱提地也。蜀漢建興中,分犍為郡界置朱提郡,晉因之。建興二年,沒於李雄。鹹康五年,復屬晉宋,仍為朱提郡,齊改為南朱提郡。蕭梁末廢。隋改置恭州。唐武德八年,改為麯州。天寶末,沒於蠻,遷置於戎州西境。今見四川敘州府。○廢協州,亦在府東北,古夜郎地也。《志》雲:晉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柯、朱提、建寧郡立夜郎郡,治漢柯郡之夜郎縣,宋、齊因之,梁末廢。隋改置協州,唐初因之。武德八年,又析置靖州。天寶末,俱徙治戎州境內。
  廢越州在府南十五裏。唐武德中,置悅州治此。領甘泉等六縣,後為爨蠻所據,號普麽部。元初置千戶所,隸末迷萬戶府。至元十二年,改越州,隸麯靖路。洪武末,廢州,改置越州衛,今號其地為南城村。竜和城在府西南。《志》雲:唐置南寧州,其東西爨蠻分烏、白二種,自麯靖二州西南昆川、麯軛、晉寧、喻獻、安寧距竜和,通謂之西爨。白蠻自彌鹿、升麻二川南至步頭,謂之東爨黑蠻。貞觀中,以西爨歸王為南寧州都督,襲殺東爨首領蓋聘。天寶中,南詔閣羅鳳以兵脅西爨,廢南寧州,徙其部屬。自麯靖至竜和皆殘於兵,於是東爨復振,徙居西爨故地,與南詔為婚姻。即今麯靖地也。
  丹川城在府境。晉鹹康六年,漢李壽遣兵攻丹川,拔之,建寧太守孟彥等戰死。蓋是時戍守重地也。
  ○勝峰山在府城西。嶙峋聳拔,高出群峰。《志》雲:山脈來自金馬,為群山長。舊名妙高山。明初,潁川候、西平侯與元平章達裏麻戰,勝之,因改今名。又負金山,在府南十五裏。○真峰山,在府西南二十裏。山巒秀麗,下有彌陀岩,山後又有普賢洞。又蓮華山,在府東南二十裏,與真峰山對峙。
  石堡山在府東南二十餘裏。一名分秦山。相傳諸葛武侯南徵時,與諸酋會盟處。下有溫泉,闊二丈許,其沸如湯。或曰:即東山河之源也。又青竜山,在府東二十裏。山色蒼翠,俗名朗目山。又有觀音洞,在府南二十裏,寬平可容數百人。
  湯池山在府東南。明洪武十五年,王師南徵越州未下,沐英駐兵於此,諭降其衆。又紫溪山,亦在府東南。《志》雲:初越州酋阿資降,既而復叛,據竜窩為巢穴。洪武二十六年,沐春討之。進至紫溪山,敗其黨,直抵竜窩擒之,是也。又有竜華山,在府北二十裏。
  ○白石江府北八裏。源自馬竜州界,流經此,東南合於瀟湘江。明洪武十四年,沐英徵雲南,故元將達裏麻擁兵屯麯靖,英倍道而進,未至白石江,忽大霧四塞。衝霧前行,及江而止,霧霽則兩軍相望矣。敵大驚,亟涌兵陳水上。英別遣一軍,溯流前渡,出其陳後。鳴鼓角,樹旗幟,為疑兵山𠔌間。敵軍亂,我師遂濟。使猛而善泅者斫其軍,師畢濟,整列,而鼓炮聲震天。英縱鐵騎搗其中堅,生擒達裏麻,俘斬無算,遂入麯靖。今有白石江橋跨其上。
  瀟湘江在城南。源出馬竜州木容菁山,流經此。秋水時至,有若洞庭瀟湘之勢,因名。其下流入於東山河。○東山河在府東南,亦謂之南盤江,即瀟湘、白石所匯流也。《志》雲:河旁有洲可百餘頃,平坦肥沃,旱澇無虞,南流入陸涼州境。
  東海子在城東五裏,廣輪五十裏。夏秋之交,雨水汪洋,稱為巨浸。又東二十餘裏有黑竜潭,旁有石洞。其上怪石岩,林木茂密。潭水泓深,資以灌溉。又竜泉在府西南十裏,泉分兩派,灌溉甚多。
  ○白水關府東八十裏。府境舊有白水蠻。唐永徽三年,郎州白水蠻反,踲麻州,即此。鬍氏曰:白水蠻與青蛉、弄棟接。似誤。今設白水驛,有巡司戍守。《輿程記》:自烏撒達沾益而南,謂之西路。自普安達平夷而西,謂之東路。合於白水驛,謂之十字路雲。
  寧越堡在府南。洪武二十四年,越州酋長阿資再叛,何福討平之。因扼其險要,置寧越堡於此。既而阿資又叛,福與西平侯木春討斬之。○鬆林驛,在府東北九十裏,與沾益州接界。《輿程記》:自沾益驛西南六十裏,至炎方驛,又六十裏而至鬆林驛,此烏撒南出之路也。又南寧驛,在府治西北十五裏。
  亦佐縣府東二百五十裏。東北至貴州普安州百裏,本漢柯郡之宛溫縣地。蜀漢以後,屬興古郡。晉永和中,桓溫改曰宛暖。宋、齊因之。梁末廢。唐為盤州地,後沒於蠻,號夜苴部,訛曰亦佐。元至元間,並入羅雄州,尋復置今縣。明初屬羅雄州。永樂初,改今屬,縣丞竜氏世襲。今編戶二裏。縣今省。
  ○宛溫廢縣在縣東北。《滇紀》:在縣北二百裏。今沾益州亦故宛溫地也。又亦佐舊治,在縣東十裏,遺址尚存。
  ○矣層山在縣治西。山有清泉,居人皆汲飲之。蠻語水曰矣。又治東有旱感山,歲旱禱之,即雨。亦曰旱改山。
  ○塊繹江縣南十五裏。源發白水驛,南流達於羅平州境。又有小黃河,在縣治旁。四時色黃,因名。
  沾益州府東北二百十三裏。東南至貴州普安州二百五十裏,北至四川烏撒府界九十五裏。
  漢郡地。蜀漢時,屬興古郡。東晉成帝分置西平郡於此《華陽國志》:王遜為寧州刺史時,爨量叛,據興古之盤南。後刺史尹奉討平之,分盤南之盤江、來如、南零三縣,立西平郡。瀋約《宋志》:永嘉五年,王遜郡治西平縣。唐貞觀中,為盤州地屬戎州都督府。天寶末,沒於蠻,後為摩彌部所據。元初,屬彌摩萬戶府。至元十三年,改置沾益州。今因之土官安氏世襲,編戶十四裏。
  州險阻四塞,介滇、黔之口,北通烏撒,東控普安。轂綰之口,州實當之矣。
  ○沾益城今州治。元置沾益州於此。《志》雲:州城本貴州烏撒衛後所城也。明洪武十六年,築土城。永樂初,以磚石。天啓二年,貴州水西酋安邦彥叛,沾益土婦設科、叛目李賢等應之,陷州城,分兵四掠。官軍討平之。四年,修築城,周三裏有奇,門四。
  交水廢縣州南百三十裏。其先磨彌部酋蒙提居此,名易陬籠。後為大理國高護軍所奪。至元十三年,立為交水縣,屬沾益州。明永樂初廢。今為交水村。天啓三年,州陷於賊。四年,收復,築交水城,為控禦之處。又州南六十裏有炎方城,又西南六十裏有鬆林城,亦天啓四年築。與州城互相犄角,為麯靖捍蔽。炎方、鬆林二驛設於此。
  羅山廢縣在州東南百二十裏平夷鄉,本磨彌部東境,名落蒙山。元置縣,屬沾益州。明永樂初廢。又石梁廢縣,在州東北五十裏石梁山,本磨彌部,又名立勒部。元立為縣,屬沾益州,亦永樂初廢。
  盤江廢縣在州南。《華陽國志》初爨量保盤南,刺史王遜討之,不剋,遜卒。刺史尹奉募外夷刺殺量,而盤南平。乃割興古盤南之盤江、南如、南零三縣,立西平郡。今州東有西平郡故址雲。
  同並城在州北。漢郡屬縣也。始元元年,益州之廉頭、姑繒,之談指、同並二十四邑三萬餘人皆反。其地大約在益州東北,西南。後漢仍曰同並縣。晉鹹寧五年省。隆和初,復置,屬建寧郡。宋、齊因之。梁末廢。
  ○石竜山州東七裏。西麓有石蜿蜒如竜。《志》雲:土官營柵,據山為險。又炎方山在州南六十裏,山下即炎方驛。○伯蒙山在州東南二百裏,高出諸山之上。
  推涌山州東南二百餘裏,延袤二百餘裏。峰巒堆突,如涌出然。又東山在州南二百裏,山喬聳而色蒼翠,亦名麯靖東山。
  ○盤江在州北百二十裏。或曰即可度河也。自四川烏撒府流經貴州畢節衛,南入州境。又東南流經貴州安南衛境。《志》雲:州據南北二盤江之間,其南盤江蓋即府境之東山河,流經州西南境而入陸涼州界。今詳見川瀆異同。
  交河州南百七十裏。《志》雲:南盤江與葛溪之水合流於此,故名。又十裏為交水壩,其地為平蠻鄉,與塊步水合。交水稅課使置於此。明天啓二年,官兵討沾益叛賊,自交水進,為賊所敗。又有車翁江,在州西北二十裏,下流合於北盤江。
  ○阿幢橋州南百八十裏。跨交水上,有巡司。《滇程記》:橋有大道達麯靖府,號三叉路,其西有鐵溝,守以盧荒夷。盧荒夷者,即玀玀之訛也。又南三十裏為太平橋,長八十尺,闊二十尺,亦交河水所經。
  壘水鋪在州南二百裏。明天啓初,水西安邦彥作亂,畢節、平夷及烏撒以南炎方、鬆林皆為所陷。又圍普安、安南、雲南,官軍赴救,賊伏兵於壘水鋪,官軍盡殪。於是交水、麯靖、武定、尋甸、嵩明之間為之騷動。○三岔口,在州南,距交水二十裏,為往來要地。《志》雲:州南百裏有鬆韶鋪巡司。
  倘塘站州北百二十裏。為烏撒往來要道。明天啓二年,沾益土婦設科等作亂,焚劫沾益、倘塘、炎方、鬆林、交水及麯靖白水驛,凡六站,官軍討之。明年復收諸站,蜀道始通。
  陸涼州府南一百二十裏。東南至羅平州百四十裏,南至廣西府二百五十裏,西南至江府二百六十裏。
  漢郡縣地。蜀漢屬興古郡,晉後因之。唐武德七年,置平夷縣,屬西平州。貞觀八年,屬盤州。天寶末,沒於蠻。南詔號為落溫部,大理因之。元初,置落溫千戶所,屬落蒙萬戶。至元十三年,改置陸涼州。明因之編戶八裏。今仍舊。州山川環結,為險固之地。
  ○平夷城唐復置平夷縣,屬盤州,後沒於南詔。元置陸涼州,治於此。明萬歷三十八年,始築土城,周二裏有奇,門三。
  河納廢縣州南八十裏,地名蔡村。蒙氏時,置陸郎縣於此,後並於落溫部。元初置百戶所。至元中,改河納縣,屬陸涼州。明永樂初,省入州。○芳華廢縣,在州西四十裏,昔落溫部之地,蠻名忻歪,又名部封,以近部封山也。元初置千戶所。至元中改芳華縣,屬陸涼州,永樂初,廢入州。
  附唐廢縣在州東南。唐為盤州治兼領平夷、盤水縣。後並沒於蠻。又西昌城在州西南,當中延澤之尾,水繞城郭,南中之固城也。又有木柵羲城,在中延澤中洲上。其南又有騎思籠城,皆大理時蠻酋所築。
  ○丘雄山在州東七裏,上有方池,水無盈縮,分釃山椒,凡十八道,謂之十八泉。○木容山,在州西北二十裏,峰巒林木,蒼翠可愛。又有滿戍山,在州北二十裏,高出群山,林木鬱茂。
  部封山州西四十裏。山高聳,多花木,芳華縣之名本此。其相近有石門,平疇沃壤,石筍森密,周匝十餘裏。大者高數仞,參差不齊,望之如井,東西行者穿其中,故名石門。又東出數百步,有離石,狀類西嶽三峰雲。
  ○中涎澤在丘雄山下,即南盤江也。自府東南合瀟湘諸水,至是匯而為澤。州境十八泉與南澗諸水皆註之。《志》雲:南澗在州西北,東南註於中涎澤。
  ○木容關州西十裏。又州北二十裏有石嘴關,又天生關在州南九十裏,皆自昔設險處。
  蕎甸在州西南。其地與江、雲南二府相接,山川回麯,道路環通,姦宄竄聚於此。明萬歷三年,撫臣鄒應竜徵蕎甸等蠻,平之,立營戍守。於是雲南、麯靖、江、臨安、廣西、廣南六郡乃安。尋復叛。四十一年,攻宜良,官兵拒卻之。四十八年,又四出剽掠,撫臣瀋儆招降之。設法古甸、竜峒等營戍守其地。尋又奏設蕎甸守備治之。天啓二年,改為遊擊,蓋防禦要地。
  馬竜州府西北七十裏。西北至尋甸州一百二十裏,西南至雲南府嵩明州一百四十裏。
  漢益州郡地。蜀漢為建寧郡地,又分置興古郡治於此《志》雲:興古郡治律高縣,即今州也。晉因之。宋、齊時亦為興古郡地宋興古郡治漏臥縣,齊治西中縣,而律高並屬於興古郡。梁末廢。唐初,為南寧州,後為麻州地。天寶末,沒於蠻,為撒匡部,尋為納垢部《元志》:州本名撒匡,蠻剌居之。後有盤瓠裔納垢逐舊蠻而有其地。元初,置納垢千戶所。至元十三年,改為馬竜州,明因之編戶四裏。今仍舊。
  州東倚麯靖,西屏雲南,形援相接,實為要地。
  ○律高廢縣在州東。漢益州郡屬縣也。蜀漢為興古郡治。晉因之。宋、齊仍屬興古郡。梁末廢。今州城,本元馬竜州治也。明永樂二年,建馬竜千戶所,城周二裏有奇。萬歷四十一年,創建州城,亦周二裏餘,有門三。
  通泉廢縣在州西南四十裏。《元志》雲:與嵩盟州楊林縣接壤,本盤瓠後納垢之孫易陬者居此。元初置易籠千戶所。至元十三年,改置通泉縣,屬馬竜州。明永樂初廢。
  西安廢縣在州東。晉渡江後,析律高縣地置,屬興古郡。宋因之。齊曰西中,為郡治。梁末廢。○廢麻州,在州北。唐貞觀二十二年,分郎州置麻州。永徽三年,郎州白水蠻反,寇麻州。郎州都督趙孝祖討平之,即此。又廢耶城在州東南,相近者又有尚贊城,皆昔蠻酋所築。
  ○伯刻山在州南六十裏。其相連者曰多羅山,峰巒峻峭,怪石岩,為州之望。
  木容箐山在州東南六十裏。下有木容溪,流註於府之南境,為瀟湘江。○楊磨山,在州西七十五裏,一名關索嶺,上有夷關。
  中和山近《志》雲:在州西南四十五裏。其山發自宜良,宛蜒起伏,至此結為二峰,前後突兀,左右有層巒環列,麯澗回繞。又有仙人洞、五竜潭諸勝。上下平田可千頃,雲南前衛屯兵數百傢居焉。磨盤山在州西北。明天啓五年,烏撒土酋安效良再叛,犯馬竜州,官軍敗之,又追敗之於磨盤山。賊自尋甸遁去。又羅犴候山,在州西北境。唐永徽二年,白水蠻寇邊,郎州道行軍總管趙孝祖伐之,敗之於羅犴川候山,即此。
  ○東河在州治東。治西又有西河,東流合於東河。入尋甸界。○靈泉,在州西南三裏,水色清碧,引流灌溉,居民賴之。
  ○分水嶺關在州西南二十裏。又州東三十五裏有三岔口關。○易竜堡,在州西南九十裏,亦曰易竜驛。《滇程記》:南寧驛四十裏而達馬竜驛,自驛達易竜堡,經魯婆伽嶺巡司下板橋、古城堡、小關索嶺,凡七十裏。又七十裏而達于云南府之楊林驛。《名勝志》:易竜驛亦曰木密關,與尋甸府接界,為往來走集之衝。
  羅平州府東南二百七十裏。東北至貴州安順府三百七十裏,南至廣西府二百十裏,西至江府路南州一百二十裏。
  漢郡地。蜀漢以後,為興古郡地。唐沒於蠻,為塔敝納夷甸,尋為羅雄部相傳盤瓠後裔有羅雄者居此。其孫普恐因以名部。元初屬普摩千戶所。至元十三年,改置羅雄州,屬麯靖路《志》雲:州城在喜舊溪東。元至元中,割夜郎苴部置。明初因之。萬歷十四年,更名曰羅平編戶三裏,舊土官至是改流,屬麯靖府。今仍舊。
  州聯接溪洞,密爾蠻獠,為麯靖東南之屏障。
  ○羅雄城今州治。元置州於此。明萬歷中,改曰羅平。明年築城,周二裏有奇。引河為濠,高深可恃。○束竜石城,在州南。萬歷十二年,土酋者繼榮作亂,修束竜石城,遣部兵四出攻劫師宗、維摩等州,官軍討平之。
  漏臥廢縣在州南。漢縣,屬郡。故漏臥國也。武帝開西南夷,置漏臥縣,仍授其酋長。河平二年,鈎町王禹與夜郎王興、漏臥侯俞舉兵相攻,漏臥蓋介夜郎、鈎町二邑間。後漢仍為漏臥縣,蜀漢屬興古郡,晉因之,宋為興古郡治。齊仍屬興古郡,梁末廢。
  ○五臺山在州南五裏。又南十五裏曰鐘山,又南十裏曰樓閣山。○白蠟山,在州西南十三裏,又有羅莊山在州東南六十裏,皆材木之藪也。
  祿布山在州北八十裏。《志》雲:山高二百餘丈,盤旋百裏。林木蔥,峭石岩。州西北八十裏又有八部山,與祿布相近,岡巒八面聳列,蠻因呼為八部雲。
  ○盤江在州東南九十裏。自廣西府師宗州流入界,下流入貴州永寧州境。《志》雲:州西南二裏有大渡河。又有矣則江,在州東南五十裏,俱流入於盤江。○喜舊溪,在州西,源出州西南竜甸村,環流州境,下流入於盤江。又有太乙湖,在州北一裏。
  附見:
  麯靖衛在府治西。洪武二十年建。
  附平夷衛在沾益州南一百二十裏。《志》雲:衛本故越州地。明洪武十四年,王師南徵,越州降下,既而其酋復叛。詔傅友德討之。道過平夷,友德以山勢峭險,密邇越州,乃遷山民於早上村,設千戶所,駐兵立柵於山上。二十三年,建為平夷衛,屬雲南都司,為貴州西入之衝要。弘治七年改築衛城,周二裏有奇,有門三。天啓二年,為沾益土婦設科及叛目李賢等焚毀。明年修復。《志》雲:舊城在衛東厄勒鋪,弘治以前衛皆治此。
  ○巒岡山在衛東八裏。山高聳,雄視萬山。又楊威嶺,在衛西五裏。又西五裏曰定南嶺。明初,西平侯嘗提兵駐此,今壁壘故址猶存。○清溪洞,在衛西三裏,洞內石筍林立,外則溪流環繞,又有桂花洞,在衛北十裏。
  ○十裏河在衛西南二裏。會清溪河入羅平州界,註於盤江。
  ○豫順關在衛北二裏。又有宣威關,在衛北十五裏,皆設險處也。○古城寨,舊在衛西定南嶺,明建文初因險築城,後以山風高烈,徙於桂花洞。
  平夷驛在衛城外。《滇程記》:自貴州普安州亦資孔驛七十裏而達平夷,自此西望,山平川豁,因以為名。自平夷四十裏而達白水驛,有茶花箐,舊多盜。
  附趙州衛在沾益州東南六十裏。《志》雲:舊越州在今府南石堡山西,元置。洪武二十一年,越州酋長阿資叛,東屯普安,倚崖壁為固。傅友德擊破之。阿資還越州,友德復敗之。沐英以阿資恃其地險故叛,請置越州、馬竜二衛,扼其衝要,分兵追捕。阿資窮蹙,乃降。二十四年,沐英以阿資叛服不常,請徙越州衛於陸涼。既而阿資復叛。事平,遂廢越州置越州衛於此,隸都司。
  ○楊梅山衛東十五裏。多楊梅樹,因名。又有瀟湘山,在衛南三十裏。
  ○下橋大河在衛西五十裏。麯靖府境之水及竜潭河水合流而下,匯為大河,南註於南盤江。
  附陸涼衛在陸涼州西南二十五裏。明洪武三十一年,建有城。周六裏,門四,隸雲南都司。
  ○南澗在衛城西北之芳華鄉。《志》雲:衛城南北俱有橋,北橋跨於南澗水上。
  附烏撒衛後千戶所在沾益州治西北,隸貴州烏撒衛。《志》雲:永樂二年建。○馬竜守禦千戶所,在馬竜州治北。明初置馬竜衛,後廢。永樂二年,復置千戶所於此。又定雄千戶所在羅平州治南。萬歷十四年,平者繼榮餘黨之亂,移調麯靖中左所,為定雄所附州守禦是也。
  ◇尋甸州府西北百四十裏。東至沾益州界九十二裏,南至馬竜州百二十裏,西至武定府界一百五十裏,北至四川故東川軍民府界一百十裏。自府治至布政司二百六十裏,至江南江寧府七千八十裏,至京師一萬五百二十裏。
  《禹貢》梁州徼外地。漢初,為滇國地。後犭犭剌蠻居此,號仲溢原部,後又為烏蠻名新丁者所奪,遂號新丁部,語訛為仁地部。蒙氏時為尋甸部,段氏為仁德部。元初,置仁德萬戶府。至元十三年,改為仁德府領為美、歸厚二縣。明初,改尋甸軍民府省二縣入焉,編戶七裏。成化十二年,改為尋甸府以土酋安氏兄弟爭襲仇殺,始奏除流官雲。今為尋甸州,屬麯靖府。
  州北達川蜀,南鞏會城,右鄰武定,左出沾益。山水縈回,川原平衍,宜於耕稼,亦奧區也。自元以來,皆以土酋世襲。明成化中,始革。嘉靖六年,厥裔安銓者作亂,襲入府城。於是南陷嵩明及楊林。又阻木密關,攻馬竜州。西構武定酋鳳朝文者,直趣會城,西北門軍民市捨,勢頗張。逾年徵兵四集,乃剋殲之。尋甸所係,可概見矣。○尋甸城《城池記》:元仁德府城在府舊治東五裏今城。嘉靖十二年所築。先是,成化二十一年,以初任流官築土城為保障。嘉靖六年,安銓作亂,遂入據之。剋平後,乃築城於舊治之右,逾一澗又置鳳梧千戶所於舊治左之河見村,府城周三裏有奇,門四。
  為美廢縣在州北三裏。地名溢浦適侶睒甸。方百裏,即仁地故部也。元至元二十四年置縣,明初廢。○歸厚廢縣在州西百三十裏,地名易浪氵南籠,舊屬仁地部。元至元中置儻俸縣,旋改歸厚。明初廢。今有九層城,即縣故址也。安樂城《志》雲:在故歸厚縣西南。其地有山,名落隴雄,綿亙五十餘裏。其東又有哇山,秀如劍峰,土人築寨其上,名安樂城,險不可即。○九灣九層城,在州西亦郎裏,其旁有米花洗馬山,相傳土人曾據此為險雲。
  ○月狐山州東北八裏,綿亙五十餘裏。山頂有雲氣即雨。一名鳳梧山,鳳梧所之名本此。○勇剋山,《志》雲:在州城西,峰巒峭拔,林壑高深,夏月恆有積雪,俗呼雪山。下有泉,流為儻俸溪。其西裏許曰隱毒山,地多嵐瘴,惟此開朗。土人每歲夏月避居其上,下有隱毒泉。
  果馬山州西六十裏。下有泉,流為果馬溪。其派別流入昆明縣,註於滇池。一名竜巨江。○三棱山,在州西南六十裏,與嵩明州廢邵甸縣接界,上有九十九泉,其水流入昆明縣。即盤竜江之上源。又南有岩峰山,産石蜜。《志》雲:通滇中徑路也。其相近又有鳳凰、麒麟二山。
  梁王山州南七十裏,接嵩明州界。其相近又有海嶽山,旁有洗納竜寨。
  竜頭山在州東四十餘裏。下有二備水合為一河,流入四川故東川府界。又怒勒峰在州東五十裏。有一水,畜魚甚多,上列六寨,曰沙必郎,曰折,曰則幹,曰按羊,曰怒勒,曰納龜,皆盜藪,與沾益州接界。
  額吾峰州南五十裏。上有清水塘,亦有寨五:曰額吾,曰竹圭,曰束那,曰沙黑,曰額峰。有溫泉二泓,俗呼熱水塘。又有溫泉橋,長五十丈,闊二尺,跨阿交合水上。○那多峰在州北,有大石寨,接東川府界,亦盜藪也。
  竜洞在城北五裏。洞有流泉,田疇賴之,流為螳螂河。《志》雲:府西南四裏有仙人洞,深二十許裏,其下又有水洞雲。又三竜泉在州西十裏,周回石如砌就,其泉穿山而出,面對一洞,可容千人,地名法果兒。
  ○阿交合溪州東十五裏。舊名些丘溢派江。其源有二:一自嵩明州,一自馬竜州,流至此又合流過沾益州界。或曰即交河上源也。跨溪有橋曰通靖橋,為四達之衝,在州東二十裏。
  車湖在城西三十裏。一名清水海子。周廣四裏,四圍皆山,有灌溉之利。又州西十裏,有二竜泉,居民亦引以溉田。○冷水塘,在城北四裏,一名矣部烏泉,流入州東北之沙林甸。
  儻俸溪在廢歸厚縣旁。源出勇剋山,流經此。有九灣繞城而流。又磨浪水在廢為美縣西,其北五裏曰螳螂河,源出竜洞,磨浪水流合焉。又東南流,經州東南三十裏入阿交溪,為三岔河,旁有排額洞,頗幽勝。
  附見:
  木密守禦千戶所在州東南七十裏,即木密關也。明洪武二十三年建,直隸雲南都司。有土城,周二裏有奇。又有鳳梧千戶所,在州治東,嘉靖七年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敘寧都魏禧敘南昌彭士望總敘一總敘二總敘三凡例二十六則
目次歷代州域形勢紀要序捲一捲二捲三捲四
捲五捲六捲七捲八捲九北直方輿紀要序
捲十捲十一捲十二捲十三捲十四捲十五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