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細述金瓶梅   》 四 重要論文(6)      楊鴻儒 Yang Hongru

  1982年
  《麻城劉傢和金瓶梅》 本文發表於《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一期,馬泰來撰。此文依據現有典籍的有關記載,考索了麻城劉承禧傢和《金瓶梅》之間的關係,認為小說很可能就是出自劉傢。
  文章指出:謝肇淛的《金瓶梅跋》是今日所知最早評介《金瓶梅》的專文,文中所謂的“金吾戚裏”,可能是指劉承禧父親劉守有的中表和兒女姻梅國楨。據瀋德符《萬歷獲野編》和袁中道《梅大中丞傳》記載,梅國楨的生平和思想與謝跋所說有相近處。“假如《金瓶梅》成書於梅國禎中進士前,則門客應是錦衣都督劉守有的門客。這也就是說《金瓶梅》成書於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前。”文章的這一結論及麻城劉、梅二傢和《金瓶梅》的關係,有繼續探究的價值。這也是啓發人們思緒的新說。
  1982年6月
  《金瓶梅成書新考》 本文發表於香港《大公報》1982年6月12至14日,吳曉鈴撰。此文原是1982年初作者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東亞語言文化係的講演。原題為《〈金瓶梅〉的作者是李開先——吳曉鈴在美講學時提出的新見解》,後由南京師院圖書館、中文係資料室編入《文教資料簡報》第十一期改為現名。該文認為《金瓶梅》係李開先所作。作者認為:《金瓶梅》應是明代嘉靖時人所寫,山東人,又熟悉嘉靖年間的北京,況在北京做過官,與首輔不諧,後罷官回鄉裏,更熟悉非正統文學,如話本、雜劇、傳奇、散麯、俗麯、寶捲等。文章中一一列舉了李開先的生平行事,認為二者完全相合。它在《金瓶梅》作者研究中産生了一些影響。
  1983年
  《論金瓶梅詞話》 文章發表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4期,章培恆撰。後收入《金瓶梅研究》一書。
  作者認為:“《金瓶梅詞話》在我國小說史上是一部里程碑性質的作品,因為它顯示出現實主義在我國小說創作中的進一步發展,標志着我國小說史的一個新階段的開始。”文章發表後引起較大反響。也有研究者不同意文中觀點,認為是對《金瓶梅》的“溢美”。
  1983年9月
  《酒色財氣與金瓶梅詞話的開頭》 文章原刊於臺灣《中外文學》1983年9月號,鄭培凱撰。
  文章不同意臺灣魏子云的“政治諷諫說”。作者就《金瓶梅詞話》第一回所引劉邦、項羽故事和酒色財氣“四貪詞”論述說,這“反映了作者繼承通俗文學的傳統,藉以表達自己的創作意旨,勸喻世人不要重蹈書中人物覆轍”。衹要我們對通俗文學傳統稍作探索,就會發現,所謂的“政治諷喻說”,“衹不過是重蹈《紅樓夢》研究早期索隱派的覆轍,架築空中樓閣,徒使後學者惑於假象,甚至誤入歧途”。說明了人們對《金瓶梅》第一回的不同見解。
  1984年
  《金瓶梅對小說美學的貢獻》 本文發表於《南開學報》1984年第2期,寧宗一撰。後收入《金瓶梅研究》一書。
  論文較早從小說美學的角度對《金瓶梅》作者所體現的小說新觀念作了探索,認為其新貢獻是:“進一步開拓了新的題材領域,趨嚮於像生活本身那樣開闊和絢麗多姿,而且更加切近現實生活”、“再不是按類型化的配方演繹形象”、“在藝術上更加考究、新穎,比較符合生活的本來面貌,從而更加貼近讀者的真情實感”。由於它突破了過去小說的一般寫作風格,綻露出近代小說的胚芽,也“預告着近代小說的誕生”,並對作品中的“以醜為美”、“人物性格的復雜性”以及“現實主義還是自然主義”等問題,均作了認真的闡述,有較強的說服力。
  《諸城丘傢與金瓶梅》 文章發表於《中華文史論壇》1984年第三輯,馬泰來撰。該文考證了丘志充和《金瓶梅》間的關係。作者列舉大量例證,說明丘志充曾有《金瓶梅》和《玉嬌麗(李)》的抄本,其來源頗值得探討。他的兒子丘石常和同縣丁耀亢至交友好,這就提示了《玉嬌麗(李)》和《續金瓶梅》間的關係。所謂的“萬歷庚戌本”並未存在於世。對研究《金瓶梅》的成書和作者較有啓迪。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序 言一 關於《金瓶梅》創作之傳說(1)一 關於《金瓶梅》創作之傳說(2)
二 《金瓶梅》是一部偉大的寫實小說(1)二 《金瓶梅》是一部偉大的寫實小說(2)二 《金瓶梅》是一部偉大的寫實小說(3)
三 新中國成立後《金瓶梅》之際遇(1)三 新中國成立後《金瓶梅》之際遇(2)三 新中國成立後《金瓶梅》之際遇(3)
三 新中國成立後《金瓶梅》之際遇(4)四 《金瓶梅》是比較難以研究的小說一 版本流傳(1)
一 版本流傳(2)一 版本流傳(3)二 作者之謎(1)
二 作者之謎(2)二 作者之謎(3)二 作者之謎(4)
二 作者之謎(5)一 西門慶二 潘金蓮(1)
二 潘金蓮(2)三 李瓶兒(1)三 李瓶兒(2)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