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他說   》 135、國運總有新氣象,就是別去翻舊賬      熊逸 Xiong Yi

  書接上文,孟子介紹完了教育體係,又開始對滕文公引述《詩經》:"'周雖然是個古國,國運卻總有新氣象。'(周雖舊邦,其命惟新)這是贊美周文王的詩句。你也努力吧,也使你們滕國煥然一新!"
  孟子又把周文王端出來了,藉他來鼓勵滕文公。這兩句詩出自《大雅·文王》,孟子已經把這首詩的不同段落在前兩篇裏引過好幾回了,比如那個"自求多福"也是這首詩裏的。
  求"新"也是中國古代的政治追求之一,如前所述,美好追求往往會淪落為權謀手段。煥然一新是個好東西,很多人都知道那句"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我記得以前還有不少人拿這話當座右銘的(事實上,這句話的可靠性還是成問題的)。--帝王手段在哪裏呢?經常搞些大動作,嚮臣民展示新氣象,大傢跟着一起熱火朝天,為十年後的一個什麽目標努力;可真等到十年之後,這事早沒人再提了,也沒人再敢提了,而帝王又開始搞新動作了,再一次掀起新的熱潮,不少人就這麽把以前的事也給忘了。就這樣,國運總有新氣象。但這事最較不得真,最忌諱去翻舊賬。
  當然,孟子對這個"國運總有新氣象"是正面來說的,他可沒有後代帝王們的權術腦瓜。
  大概是又過了些天,滕文公又派人找孟子來了,這回不是然友了,而是畢戰。
  畢戰的問題是:"井田製怎麽搞?"
  "你說什麽?再說一遍?"孟子直勾勾地盯着畢戰。
  畢戰一愣,猶猶豫豫地說:"您這是怎麽了?我是說,我來替我們國君問問,井田製應該怎麽搞?"
  孟子眼珠一轉,然後又是一轉,然後又是一轉,這纔把畢戰讓進裏屋,吩咐學生們趕緊擺上煙酒糖茶,還親自給畢戰點上雪茄。畢戰都有點兒手足無措了,好半晌纔得空問問孟子:"您這到底是怎麽了?不用這麽客氣吧?"
  孟子笑得合不攏嘴:"沒什麽,嘿嘿,沒什麽,嘿嘿,總算等來一個大單。"
  "啊--?"
  孟子趕緊解釋:"看來你們國君是要搞改革了,要改製了,呵呵,要說井田製改革,我老孟可是全天下第一專傢。"
  畢戰趕緊恭維:"是啊,誰都知道井田製是您的核心思想,要麽大傢怎麽都叫您'孟井田'呢!"
  孟子連連擺手:"不敢當!不敢當!這都是道上朋友們的擡舉!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畢戰直納悶,心中狐疑:這就是傳說中那位德高望重的孟子?
  也難怪孟子激動,這年頭的那些國君們,不是忙着攻城掠地就是忙着使壞斂財,而井田製意味着什麽?意味着恢復上古時代的井然秩序,意味着堯舜禹湯文武的仁政藍圖。孟子這一輩子,到處嚮人兜售這套東西,可無論是誰,都把錢袋子捂緊了不買賬。俗話說的好:上趕着不是買賣。可如今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居然有買主主動上門了!這要再不狠宰一刀,也太對不起儒傢的列祖列宗了!
  孟子兩眼放光,磨刀霍霍嚮畢戰。
  畢戰一看這架式,知道自己輕易別想逃出孟子的魔掌了,當下兩眼一閉,坦然地迎接命運。
  孟子的長篇大論開始了:"你們國君看來這是要搞仁政了!在國內一定精挑細選纔挑了你畢戰來嚮我咨詢,你可你一定要用心聽我說,不要辜負了你們國君的期待!"
  畢戰心說:"都說這孟老頭是個書呆子,今天一看滿不是那麽回事!他這是先給我戴頂高帽子,把我哄舒服了,讓我高高興興地來聽他講課。哼,除了這根鬍蘿蔔還有大棒呢,他還拿我們國君來壓我,讓我不敢不好好聽講。這老頭兒一點兒也不呆啊!"
  孟子哪知道畢戰的鬼心眼,接着說自己的:"施行仁政,一定要從明確劃分田界開始。如果田界劃分得不正確,井田就會大小不勻,作為官員俸祿的田租也就不會公平。所以,那些混蛋國君和貪官污吏一定要去搞亂田界。而衹有田界劃分正確了,該給誰分配多少田,該給官員定多少俸祿,這些事情就很容易搞定了。"(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𠔌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製祿可坐而定也。)
  孟子接着說:"滕國雖然是個超級小國,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也有當官的,也有種地的。要是沒有當官的,就沒人來管理農民;要是沒有農民,也就沒人來養活當官的。我認為,你們應該在鄉下實行九成抽一成的助稅法,在城市實行十成抽一成的貢稅法。公卿以下的官吏一定都得有供祭祀的圭田,每傢五十畝,如果誰傢裏還有剩餘的勞動力,那就每個勞動力再多給二十五畝。無論埋葬還是搬傢,都不能離開本鄉本土。共同耕作一片井田的各傢都是街坊鄰居,平常都要互助互愛,共禦盜賊;誰要有了病,大傢都得關照着點兒,相親相愛有多好!"(……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
  看,"守望相助"這個詞就是從這兒來的。這真是一個美好藍圖:"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這是孟子眼中的美麗新世界,誰看了不覺得嚮往呢?
  孟子接着來講具體措施:"方圓一裏作為一塊井田,每一片井田有九百畝,當中一百畝是公田,另外八百畝分給八傢作為私田。這八傢共同來耕種公田,先把公田的活兒忙完,再來料理私田,以此來區別百姓和官吏。我這裏說的衹是一個大概,至於更具體的細節,那就是你們國君和你自己的事了。"
  孟子關於井田製的這番話在後世引起了無數紛爭。他老人傢說得這麽有鼻子有眼的,不像是信口開河,可是,這好像太過於理想主義了吧?如果說這是烏托邦、太陽城,倒也說得過去,可這是在說歷史,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當真存在過?!
  如果存在過,又在什麽時候呢?
  方圓一裏能有九百畝地?那時候到底多長是一裏,多大是一畝啊?還是有什麽別的解釋?
  這是一筆糊塗賬,扯不清。
  以前有人說商朝沒有發達的農業,所謂"田",不是指種糧食的農田,而是指可供打獵的區域,商朝人搞狩獵、搞畜牧,所以大都是些肉食主義者。當然,他們也種糧食,但糧食主要不是給人吃的,而是喂牲口用的,糧食的另一項重要用途就是釀酒。
  也有人說商朝農業發達,有農官管理下的大規模農業耕作活動,連國王都時不時來湊湊熱鬧。
  還有人說原本真有井田製,後來貴族們不斷開墾荒地,新墾的土地形狀都不規矩,構不成標準的"井"字,而孟子所謂的"混蛋國君和貪官污吏一定要去搞亂田界"就是指這種情況。(看,這並不是說他們侵吞老百姓的財産,因為那時候的老百姓也沒什麽財産。現代人一看這個"經界既正"的說法,恐怕首先就會想到産權明晰,哦,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過科斯定理了?好厲害!不過仔細想想,科斯定理關註的是資源配置的效率問題,並且實質是說:在交易費用為零的前提下,産權界定根本就不重要。那麽,孟子所謂的"經界既正"還是那麽重要嗎?産權到底歸誰所有真有那麽重要嗎?呵呵,咱們這時候不妨健忘一下。)
  說法衆多,我就不挨個兒介紹了,反正發言的都是名傢,也各有各的道理。我就重點選一個有趣的說法好了,還是郭沫若,他說《論語》裏有一節內容千百年來全被人解釋錯了。這一節出自《論語·顔淵》: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對曰:"盍徹乎?"
  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對這一節,一般的理解是這樣的:
  魯哀公問有若:"年成不好,國傢用度不夠,這可怎麽辦呢?"
  有若的回答是:"為什麽不實行'徹'的稅製呢?"
  (什麽叫"徹",方纔孟子可說過了,這是十分抽一的稅率。)
  魯哀公很不理解:"你忽悠我呢是不?我現在十分抽二都不夠開銷,十分抽一不是開玩笑麽!"
  有若的經典回答出臺了:"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的用度怎會不夠?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又怎麽會夠?"
  千百年來,這一節都被認為是在宣揚仁政,主張"藏富於民"。可郭沫若死活就不理解這個道理,他覺得:魯哀公把稅率都定到十分之二了,這都不夠政府開銷,有若偏偏勸他減稅,一減就是一半,這不明擺着是書生之見麽!
  郭沫若說,事實並非如此!
  第一,原文裏的"百姓"和後世所謂的"百姓"可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這一點我在前邊兩本書裏都有介紹,"百姓"本來是指貴族,貴族纔有姓呢。所以,有若所謂的"百姓"是指魯國的貴族們。
  第二,魯國當時的情況已經是豪門大族瓜分中央政府,魯國政府是靠三大傢族的貢稅維持運轉,這貢稅衹是對公田收的,政府對大片的私田一點兒好處都拿不到。
  所以,郭沫若的結論是:有若所謂的"徹",是要魯哀公撤去公田和私田之分,讓大傢都大公無私,無論公田還是私田一起納稅。所以,"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貴族們有的是私田,收入肥着呢,把他們這塊兒收入通過稅收來分一杯羹,國君當然就有錢花了。即便稅率從十分之二降到十分之一,但稅基大了啊,稅收總額還能不跟着大麽?
  郭沫若由此還分析出,魯國以前是有井田製的,但在春秋末年便被廢除了。
  --這分析有沒有道理?
  也許有人會說:郭沫若的出發點有問題,他不懂經濟學。
  不錯,減稅難道就一定會降低政府收入麽?
  我們現在知道:如果畫一個坐標,供給和需求麯綫不變,衹改變稅收規模,稅收規模越大,無謂損失就越大,但稅收收入卻會在稅收規模到達一個臨界點之後變得越來越少。
  美國曾經遇到過一個經濟難題: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一位叫拉弗的經濟學教授在一次白宮宴會上即性在餐桌上畫了一條拋物綫(這個故事也有另外的版本),講解說:當稅率為零時,稅收自然也為零;而當稅率上升時,稅收額也隨之上升;當稅率增至某一點時,稅收達到最高額,所以,這個點就是最佳稅率。當稅率超過這個最佳稅率點之後,稅收額不但不增,反而開始下降。拉弗的意思是:這時候衹能通過降低稅率來刺激生産,稅收總額反倒會因為稅率的降低而增加。
  拉弗畫的這條拋物綫,就是後來赫赫有名也飽受爭議並且在實際應用中遭受失敗的"拉弗麯綫",儘管這次失敗並不證明該理論的一無是處,也就是說,"拉弗麯綫"是正確的,但在實際應用當中衹對高稅率的納稅人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這個問題說下去會很復雜,反正不管怎麽說吧,郭沫若雖然是史學專傢,但他不懂拉弗麯綫,他的稅率降低就會減少稅收總額想法是站不住腳的。
  --不錯,郭沫若確實不懂拉弗麯綫,但是,有若更不懂拉弗麯綫啊!如果他真懂,那他這套"徹"的理論可比拉弗教授早了兩千多年,咱們中國人又該自豪一回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自序梁惠王章句上 2、"禮儀之邦"其實是別的意思
3、河南人惹誰了?4、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5、中國人也篡改過教科書6、封建社會是個好社會
7、拉大旗,做虎皮,打着紅旗反紅旗8、聖水、清水和髒水
9、人民是可以自由遷徙的10、別把政府失職說成自然災害
11、兩千年前的中國人妖12、孟大俠天下無敵
13、孟子要搞和平演變14、姓陳的沒一個好東西
15、自由主義在齊國16、詠春拳訣
17、孟子的生活作風問題·說實話騙人才是真功夫18、胸有成竹說錯話
19、人人成佛,人人成聖20、草民們的瞎激動
21、書生好談兵22、賣國、亡國全有理
23、親娘、後娘、別人的娘,有奶就是娘24、有奶就是娘,有槍也是娘,有奶有槍更是娘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