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 續資治通鑒   》 捲第一百三十五      畢沅 Bi Yuan

  【宋紀一百三十五】 起重光大荒落十月,盡十二月,凡三月。
  
   ○高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紹興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
  
  鼕,十月,詔曰:“朕履運中微,遭傢多難。八陵廢祀,可勝抔土之悲;二帝蒙塵,莫贖終天之痛。皇族尚淪於沙漠,神京猶陷於草萊,銜恨何窮,待時而動。未免屈身而事小,庶期通好以弭兵。屬強敵之無厭,曾信盟之弗顧,怙其篡奪之惡,濟以貪殘之兇,流毒遍於陬隅,視民幾於草芥。赤地千裏,謂暴虐為無傷;蒼天九重,以高明為可侮。輒因賀使,公肆嫚言,指求將相之臣,坐索漢、淮之壤。皆朕威不足以震疊,德不足以綏懷,負爾萬邦,於茲三紀,撫心自悼,流涕無從。方將躬縞素以啓行,率貔貅而薄伐,取細柳勞軍之製,考澶淵卻敵之規。詔旨未頒,歡聲四起。歲星臨於吳分,冀成淝水之勳;鬥士倍於晉師,當决韓原之勝。尚賴股肱爪牙之士,文武大小之臣,戮力一心,捐軀報國,共雪侵凌之恥,各肩恢復之圖。播告邇遐,明知朕意。”
  
  四川宣撫使吳璘以檄告契丹、西夏、高麗、渤海、達勒達諸國及河北、河東、陝西、京東、河南等路官吏軍民。
  
  江、淮製置使劉錡至盱眙軍。
  
  浙西副總管李寶以舟師至東海縣。
  
  先是魏勝既得海州,久之,官軍不至,城中之人始知其無援,然業已背金,不敢有貳心。勝懼,乃推寶之子承節郎公佐領州事,自出募兵,得數千人,往攻沂州。有女真萬戶之妻王夫人者,陽引兵避之;勝入城,遇伏,與戰,大敗,僅以身免。勝復還海州,金兵圍之。寶聞,麾兵登岸,以劍畫地曰:“此敵界,非復吾境,當力戰1因握槊前行,接敵奮擊,士無不一當十。金人驚出意外,亟引去,於是勝出城迎寶。寶維舟犒士,遣辯者四出招納降附。時山東豪傑開趙、明椿、劉異、李機、李仔、鄭云等,各以義旗聚衆。趙與耿京所部馬軍將王世隆合共攻城陽軍。城陽軍者,密州之莒縣,陷後改焉。趙等聞寶來,遣使至軍前納款,寶以為修武郎。會金人自汴州遣五百騎至城陽軍解圍,趙等散去,世隆以其軍屯日照縣境。寶舟至膠西縣,遣提舉一行事務曹陽佯藉民馬,與小吏徐堅往迎之,世隆以其衆降。後數日,開趙亦至。寶以世壟趙並為山後都統製,以侍官軍進攻,且為聲援。
  
  辛醜,金人自渦口係橋渡淮。
  
  先是池州都統製李顯忠提兵在壽春、安豐之間,欲回軍廬州,徐觀其變。至謝步,諜報敵自正陽渡淮矣,參議官劉光輔曰:“若欲尋戰地,豈可退卻!宜據形勢之地,結壘以待之。見利則進,策之上也。”顯忠從之,得低山深林,可以設伏。顯忠率心腹百餘騎,轉山取路。敵直掩顯忠之背,顯忠覺之,率諸將邀截,獲數人。俄聞敵大至,遂自峽山路渡大江以歸。顯忠軍中有中侍大夫至小使臣官告付身僅二十道,是役也,書填悉盡,中侍大夫王光輔及統製官孔福等受之。
  
  癸卯,少保、四川宣撫使吳璘兼陝西、河東招討使,太尉、江淮浙西製置使劉錡兼京東、河北東路招討使,起復寧遠軍節度使、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湖北、京西製置使成閔兼京西、河北西路招討使。
  
  金主至安豐軍,又破蔣州。
  
  秘閣修撰、淮南等路製置使司參議官陳桷,直敷文閣、荊湖北路轉運副使李植,並兼逐路招討司隨軍轉運副使,應辦劉錡、成閔軍錢糧。
  
  乙巳,劉錡自盱眙軍引兵次淮陰縣,留中軍統製劉汜、左軍統製員錡守盱眙。
  
  時金人將自清河口放船入淮,錡列諸軍於運河岸以扼之,數十裏不斷,望之如錦綉。金人以鐵騎列於淮之北,望之如銀。
  
  右文林郎曹伯達,改右宣議郎。
  
  伯達初權知虹縣簿,焚金詔不拜,上命改京秩,秦檜抑之不行。至是自陳而有是命。
  
  丙午,金人立其東京留守曹國公褒為皇帝。
  
  時金人睏於虐政,洶洶欲為變。完顔默音詢以擁立留守,衆皆曰:“是太祖之孫,當立。”於是入府求見。褒纔出,則庭下悉呼萬歲,遂即位。丁未,改元大定,大赦。數前主過惡,弒皇太後圖剋坦氏,殺太宗及宗翰、宗弼子孫及宗本諸王,毀上京宮殿,殺遼豫王、宋天水郡公子孫等數十事。以完顔默音為右副元帥,高忠建為元帥左監軍,完顔福壽為右監軍。
  
  戊申,三盛樞密院奏招納歸附正人賞格:應接納金人萬戶或蕃軍千人者,補武翼郎,下至蕃軍五人、漢軍十人者,補進勇副尉,凡十等。如蕃、漢簽軍自能歸附者,並優補官資。有官人優加升轉,仍不次擢用。降黃榜曉諭。
  
  金主亮率師渡淮。是夜,漏下二鼓,王權自廬州引兵遁,屯昭關。
  
  初,金主亮在壽春,欲渡淮,係浮橋已成。邏者獲權軍擺鋪數人,中有一曹司,金主亮見之,問權所在,曹司曰:“在廬州。”又問:“有兵幾何?”曰:“五萬。”金主亮曰:“是也,吾知之矣。”乃以金十餘兩遣曹司,且令附書與權。
  
  權聞金已渡淮,遂自廬州退兵,沿路作虛寨以疑敵。有遊騎為權軍所執,權與之酒,問其虛實,有都壕寨者曰:“大金起兵六十萬,以十萬出清河口,不戰,但為疑兵以當淮東之軍;以二十萬分往京西;三十萬隨國主來,其十萬人出戰,十萬人護駕,十萬人奪淮渡江。”權曰:“不可當也,宜引避之。”遂退保和州。
  
  己酉,金主褒以新立,饗將士,賜官賞各有差,仍給復三年。會尚書省請以從軍來者補諸局承應人及官吏闕員,金主曰:“舊人南徵者即還,何以處之?必不可闕者,量用新人可也。”
  
  庚戌,直秘閣、知廬州、主管淮西安撫司公事龔濤棄城走。
  
  時諜報敵兵至北門外二十裏,濤聲言將本州人馬往無為軍等處措置捍禦,委修武郎、添差本州駐泊兵馬都監楊春權州事。
  
  辛亥,江淮製置使劉錡,令淮東副總管張榮選所部戰船六十五艘,民兵千人,赴淮陰軍前使喚。
  
  先是有詔調淮東丁壯萬人付榮,於射陽湖等處緩急保聚。時淮東遭水災,民多乏食,錡請日給民兵錢米及藉補首領官資以為激勸,而轉運使楊抗令榮分其兵之半歸農,半給錢米。至是調赴軍前者,皆潰逸不歸,榮卒不能軍。
  
  金人破滁州。
  
  初,金主亮既渡淮,令萬戶蕭琦以十萬騎自花靨鎮由定遠縣取滁陽路至揚州。琦至藉塘,駐軍數日,先以百餘騎攻清流關,南軍無與敵者。又二日,遂長驅入關,直抵滁州,右朝奉大夫、知州事陸廉棄城去。金兵所過,皆不殺掠,或見人,則善諭之使各安業。有軍人遺火焚民居草屋一間者,立斬之,乃揭榜以令過軍。
  
  初,淮南轉運副使楊抗,令州縣鄉村臨驛路十裏置一烽火臺,其下積草數千束;又令鄉民各置長槍,崔督嚴切,人甚苦之。至是金入滁州界,方以乏馬芻為患,而所得積草甚衆,又鄉民皆棄槍而去,盡為金人所齲琦之深入也,每過險阻,憂必有備,至則全無守禦,如蹈無人之境,金甚笑其失計焉。
  
  壬子,皇子寧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建王瑋為鎮南節度使,以明堂恩也。
  
  江淮製置使劉錡得金字牌,遞報淮西敵勢甚盛,令錡退軍備江。時錡在淮陰,與金人隔淮相持已數日。至是清河口有一小舟順流而下,錡使人邀取之,有粟數囊而已。錡曰:“此探水勢者也。”俄頃,金人各抱草一束作馬頭以過舟,舟約數百艘,有載糧往濠州者,有載激犒之楚州、揚州者,溯流牽輓,其勢甚速。錡募善沒者鑿舟瀋之,金人大驚。
  
  先是淮南轉運副使楊抗,聚民為水寨,以土豪鬍深充都統領。抗在淮陰,見錡與金人相持,自言欲守水寨,且催督錢糧,應副大軍,乃棄其軍而去,遂渡江,居江陰軍。
  
  癸醜,金人圍廬州,修武郎、添差兵馬都監、權州事楊春,勒兵乘勢突陣以出,過中派河,率鄉兵守焦湖水寨。
  
  甲寅,劉錡遣兵渡淮,與金人戰。
  
  先是錡遣前司策應右軍統製王剛等間以兵數百渡淮,金人退卻,官軍小勝。既而金人悉衆來戰,錡不遣援,節次戰沒者以千數;至是又遣刀斧手千人渡淮,或進或卻,以退無歸路,死者什七八。
  
  金主亮至廬州城北之五裏,築土城居之,道獲白兔,語李通曰:“武王白魚之兆也。”
  
  江州都統司將官張寶復入蔣州。
  
  蔣州既為金人所破,詔戚方措置收復。金聞南軍且至,遂退去。
  
  金人侵樊城。
  
  先是都統製吳拱至襄陽,欲屯萬山小寨,或襄陽失利則西入蜀,諸軍皆洶洶不定。時荊南軍新創,金將劉萼擁衆十萬,揚聲欲取荊南,又欲分軍自光、黃搗武昌。朝廷以金昔嘗由此入江西,慮搖根本,令拱遣兵護武昌一帶津渡。拱將引兵回鄂,宣諭使汪澈聞之,馳書止拱,而自發鄂之餘兵進戍黃州。拱還襄陽,嘗褊躁不自己。會劉萼取通化軍,前一夕,牛首鎮莊傢三人縋城入襄陽,告以金人且至,拱疑之,不為備。翼日,金騎三千忽至樊城,欲奪浮橋,徑至城下。自講好後,樊城不修築,多缺壞,副將翟貴,部將王進,時以兵二百戍焉。統製官張順通,以百騎巡逴,與敵遇,擊之。會係浮橋未成,敵不得濟。二將引兵出戰,拱登城,漸出兵禦之,敵少卻。金人三卻至竹林下,鐵騎突出,官兵遂敗。拱以四舟渡師助之,阻風不至,二將俱死,士卒半掩入水中。至晚,金兵退。是役也,以大捷聞;武功大夫張平未嘗出兵,亦以奇功遷中衛大夫。軍中謂之“樊城功賞。”
  
  乙卯,命學士院撰祝文,具述國傢與金和二十餘年,備存載書,今無故渝盟,師出誠非得已之意,以告天地、宗廟、社稷、諸陵及嶽瀆諸神。
  
  江淮製置使劉錡聞王權敗,乃自淮陰引兵歸揚州。淮甸之人,初恃錡以為安,及聞退軍,倉卒流離於道,死者十六七。
  
  錡之未退也,檄淮東副總管張榮以所部人船盡赴淮陰,是日,榮被檄即發泰州,至楚州則大軍已退,其所統民兵皆驚潰。榮收散亡僅千人,至邵伯埭,决運河水入湖以自保焉。
  
  金主亮入廬州,召城外被擄百姓數十人,親自拊循,使之歸業,人賜銀十兩。
  
  興元府都統製姚仲遣忠義統領王俊率官兵義士至盩厔縣,遇金人於東洛𠔌口,破之。
  
  侍衛步軍司右軍統製邵宏淵以左右二軍至真州。
  
  金州都統製王彥遣統製官任天錫、郭諶等領精兵出洵陽,至商州豐陽縣,剋之。
  
  侍衛馬軍司中軍統製趙撙引兵至蔣州。
  
  先是江州都統製戚方,奏以武德大夫、本司副將張存權知蔣州,以所部三百守之。撙既至,以本軍將官蘭秉義權知州事,存力爭,不聽,遂與其衆之沙窩。
  
  左武大夫、建康府駐答刂、御前破敵軍統製姚興,與金人戰於尉子橋,死之。
  
  先是王權既屯昭關,將士猶有欲戰之心。權引兵先遁,金以鐵騎追及尉子橋,興以所部三千人力戰。權置酒仙山上,以刀斧自衛,殊不援興。自辰至申,興出入三四,殺敵數百。統製官戴臯下道避敵,敵遂假立權幟以誘,興奮入,與其徒拱衛大夫、忠州防御使鄭通等五十人俱陷,死之。事平,贈興容州觀察使,即其地立廟。
  
  中書捨人、權直學士院虞允文,聞王權至濡須,知事急,度權與劉錡必俱退,遂率侍從數人同見輔臣,言權退師,已臨江口,必敗國事。尚書右僕射硃倬、參知政事楊椿皆曰:“權自言退師以導敵深入,身當其衝,令步軍司左軍統製邵宏淵出其右,池州都統製李顯忠出其左,夾攻之。”允文等力辯其不然,且言權為走計,倬等猶以為不然。丁巳,果得王權敗歸報,中外大震。
  
  帝召太傅和義郡王楊存中,同宰執對於內殿。帝諭以欲散百官浮海避敵,左僕射陳康伯曰:“不可。”存中言:“敵空國遠來,已臨淮甸,此正賢知馳騖不足之時,願率將士北首死敵。”帝喜,遂定親徵之議。
  
  少保、奉國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吳璘,封成國公,以明堂恩也。
  
  閤門宣贊捨人、知均州武鉅,遣總轄民兵荀琚將官李元等領兵進取,右奉議郎、知房州司馬倬,遣鄉兵二千為援,且濟其軍食。琛等復鄧州。
  
  金主褒出東京內府之器物金銀贍軍吏。
  
  戊午,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書捨人兼直學士院虞允文參謀軍事;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洪邁,秘書省校書郎馮方,並參議軍事。
  
  權禮部侍郎黃中請為欽宗作主祔廟,從之。
  
  侍衛步軍司左軍統製邵宏淵,及金統軍蕭琦戰於真州胥浦橋西。
  
  琦自滁州引兵至瓦梁,扼滁河不得渡,執鄉民歐大者問之。大以紹興十一年韓世忠以數百騎往定遠縣,虛驚而回,至瓦梁,盡毀民居以為浮橋,恐金人效之,乃答以有路,自竹岡鎮可徑至六合縣,琦從之,俾為鄉導,遂迂路半日,故六合居人皆得逃去。
  
  宏淵在真州,方飲酒,有報金人且至者,亟率衆,相遇於胥浦橋。宏淵命將官三人拒於橋上,金人弓矢如雨,我師多死。城中老弱皆竄避,惟守傢強壯猶登城以觀。正爭橋間,敵實草以渡河,三將皆死。宏淵率親隨軍入城,掩關以拒,軍民皆奔江上,得舟渡江以免。宏淵毀閘板,退屯於揚子橋,真州遂破。金人得城不入,徑自山路攻揚州。
  
  江淮製置使劉錡軍還至邵伯埭,聞金攻真州,疑揚州已不守,未敢發。會探者報揚州城上旗幟猶是官軍,錡曰:“真州雖失,揚州猶為國傢守,當速進。”乃自北門入,見安撫使劉澤。澤以城不可守,勸錡退屯瓜洲,錡令諸軍憩歇,徐圖所嚮。
  
  金州統製官任天錫復商洛縣。
  
  己未,鑄樞密行府之櫻
  
  詔翰林學士何溥祠馬祖,又命招討使禡祭於軍中。
  
  侍衛馬軍司中軍統製趙撙,引兵渡淮,攻蔡州。撙在信陽軍,聞金人已至淮右,曰:“此可以進兵搗其虛矣。”遂行。
  
  金州統製官任天錫等復商州,獲其守將昭毅大將軍完顔守能;同知州、武騎尉馬彥降。
  
  時關陝空虛,華州密邇商、鄧,人心驚搖,金所命蒲城令與尉皆遁去。丞喬扆召耆老告之曰:“事勢若此,南軍且至,爾等何以禦之?”皆曰:“有降而已。”扆曰:“即偏師至,南軍奔潰不暇,從之而去者死於蹂躪;其不能出者,責以背叛,孥戮之。莫若一心固守,此萬全策也。”既而有謀翻城內附者,扆執而戮之,衆乃止。
  
  庚申,太傅、寧遠軍節度使、醴泉觀使和義郡王楊存中為禦營宿衛使。
  
  初,王權之未敗也,權禮部侍郎黃中為帝言:“淮西將士不用命,請擇大臣督諸軍。”至是又率同列言存中不可遣狀甚力,不聽。
  
  趙撙破褒信縣。
  
  建康府都統製王權自和州遁歸。
  
  權聞敵且至,給其衆曰:“已得旨,棄城守江矣。”遂引兵登車船渡江,屯於東采石。
  
  金人入和州。
  
  初,金兵至近效,猶未知王權棄軍而歸也。後軍統製韓霖最後出城,乃縱火,城中喧亂,金人聞之曰:“南軍遁矣1遂進兵入城。城中糗糧、器械,並委於路。敵勢奔突,軍民自相蹂踐及爭渡溺死者,莫知其數。將士憤怒號呼,指船詆詈,皆以權不戰誤國為言。統製官時俊殿後,以弩伏道傍,敵騎稍止。潰兵往往棄甲,抱蘆葦浮江而渡,得生者什四五。
  
  壬戌,詔以金人背盟好,勞我將士,蒙犯矢石,自今月二十四日,當避正殿,減常膳。
  
  尚書戶部侍郎劉岑兼禦營隨軍都轉運使,先往沿江措置。寧國軍節度使、池州駐答刂御前諸軍都統製李顯忠為禦營先鋒都統製,隨州觀察使、主管侍衛步軍司公事李捧為前軍都統製,右武大夫、高州刺史苗定為右軍統製,武經郎、閤門宣贊捨人、殿前司摧鋒軍統製郭振為左軍統製,翊衛大夫、利州觀察使劉銳為中軍統製,仍命顯忠屯蕪湖以扼裕溪口之衝,且為王權聲援。
  
  捧嘗請斷吳江橋以扼金,或又欲塹常熟之福山以斷其騎軍,徽猷閣直學士、知平江府洪遵曰:“審爾,是棄吳以西邪?”凡堂帖、監司符移,皆收不行。
  
  成忠郎、閤門祗候、東南第二副將都遇知濠州。召降授武顯大夫、吉州刺史、知濠州劉光時還行在。時州已不守,光時寓治橫澗山寨。
  
  殿中侍御史杜莘老,請令勳臣、戚裏、內侍之傢,獻傢財以助國,仍加優賞,從之。
  
  資政殿學士、知建康府張燾始至視事。先是建康居民驚移而去者十五六,及燾至,人情稍安。
  
  侍衛馬軍司中軍統製趙撙至新蔡縣。金人所命令佐率衆迎敵,撙一鼓破之。
  
  江、淮、浙西等路製置使劉錡,退軍瓜洲鎮。金破揚州。
  
  初,邵宏淵既失利,金人徑攻揚州,屯於平山堂下。宏淵亦退在揚子橋南,毀閘板而渡,揚州軍民皆傾城而奔。錡乃退軍,自南門外拆民屋,為浮橋,諸軍過絶,即毀橋,由東門而去。守臣武功大夫、榮州刺史劉澤亦奔泰州,往通州渡江,入平江府。
  
  金主褒以前臨潢尹完顔晏為左丞相。旋以詔諭南京太傅、尚書令張浩。
  
  癸亥,詔侍從百官更互赴行在所供職。先令翰林學士何溥、吏部侍郎凌景夏、張運、給捨金安節、劉珙、臺諫梁仲敏、杜莘老、吳芾、禮官王普、尚書郎徐度、薛良朋、餘時言、柳大節、姚寬從行,仍命景夏等分攝六曹職事。時權兵部侍郎陳俊卿措置海道,而戶部侍郎劉岑、中書捨人虞允文先往建康,從官兩省留臨安者,惟汪應辰、徐嘉、黃中、路彬、許尹、唐文若六人而已。寬,舜明子也。
  
  始,有司辨嚴,用紹興七年故事。杜莘老為帝言:“今親徵與曩日事異,宜皆從簡以幸所過郡縣。”帝曰:“此行中宮及內人不往,止與建王行,欲令遍識諸將耳。”乃命王府直講史浩從行。自金人侵攻江、淮,一時宿將,莫不震怖惕息,獨王處之恬然不懼,廷臣有奏請王為元帥者。及扈行,邊遽日至,王預料某所可守,某所可攻,某人可用,後率如所言。
  
  王權自采石夜還建康,既而復如采石。時金主亮率大軍臨西采石楊林渡已數日,權與左朝請大夫、知太平州王傅,猶庇匿不以聞,州學諭汪餘慶與教授蔣繼周同往見傅責之,傅氣奪,一日發八奏。初奏言金人已攻采石而不言東西,朝廷大驚,三盛樞密院吏皆挈傢出,都人驚疑不可止。次報金人已到楊林而不言楊林渡,朝廷莫知其在江之南北,益懼;因遣人於閭巷間求當塗、歷陽人,問楊林所在,夜二鼓,乃得一士人,言楊林,西采石之渡口也,於是驚疑稍定。
  
  甲子,特進、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和國公張瀎,復觀文殿大學士、判潭州;左大中大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湯鵬舉,復資政殿學士,知太平州。
  
  趙撙下平興縣。
  
  忠義統領柳萬剋伏羌城。
  
  右武大夫、興州前軍統製兼主管中軍軍馬吳挺,邵州防御使、知文州、節制軍馬嚮起,敗金人於德順軍之治平寨。
  
  先是金遣兵之涇原,宣撫招討使吳璘,命起、挺率所部捍禦,過德順,遇金遊騎二千餘與官軍接,遂駐於治平。統領官劉海,將官曹建,以數百騎掩擊之,斬其將潑察,生俘數百人,入其郭,金恐,乃得去。宣撫司第賞,首先出陳破敵者為奇功,進官四等,其下各有差。挺,璘之子也。
  
  金主褒遣伊喇紮巴招契丹部耶律斡罕。
  
  乙醜,鎮江府左軍統領員琦,及金人戰於揚州皁角林,敗之。
  
  初,金人既得揚州,即遣兵逐劉錡,與南軍相尾。至是全軍來爭瓜洲渡,錡命統製官賈和仲、吳超等拒之於皁角林。琦陷重圍,下馬死戰數十合。中軍第四將王佐以步卒百有四人往林中設伏,金兵既入,強弩俄發。金人以運河岸狹,非騎兵之利,稍引去,遂大敗之,斬統軍高景山,俘數百人。
  
  時諸處以捷旗報行在者絡繹於道,市人語曰:“日聞報捷可喜,但一報近如一報亦可憂。”
  
  督視軍馬葉義問讀錡捷報,至金兵又添生兵,顧謂侍吏曰:“生兵是何物?”聞者皆笑。當時謂之“兔園樞密”。
  
  丙寅,浙西馬步軍副總管李寶,與金舟師遇於密州膠西縣陳傢島,大敗之。
  
  初,金主亮用降人倪詢、商簡、梁三兒等計,造戰船數百,使工部尚書蘇保衡等統之,約以十月十八日至海門山,入錢塘江,事畢,來江上迎報。
  
  金舟泊唐傢島,寶舟泊石臼山,相距三十餘裏,而北風日起,寶憂之。有大漢軍水手數百來降,大漢軍,所簽上等戶也,皆富豪子弟,寶問之,得北軍事實。裨將曹洋請逆戰,知朐山縣高敞曰:“不可。彼衆我寡,宜避之。”洋曰:“彼雖衆,皆不諳海道。且降人云女真在船中惟匍匐而睡,略不能動,雖衆何為?況我深入至此,前逆大敵,欲退,其可得乎?”寶伺金人未覺,遣洋與裨將黃端禱於石臼神祈風,夜漏將盡起碇,南風漸應,衆喜,爭奮。俄頃,薄敵船,鼓聲震壘,金人失措。金帆皆以油纈為之,舒張如錦綉,綿亙數裏,忽為波濤捲聚一隅,窘蹶無復行次。船中有火起者,寶命以火箭射之,著其油帆,煙焰隨發,延燒數百艘。火不及者猶前拒,寶進軍躍登其舟,短兵擊刺,殪之舟中,其簽軍脫甲而降者三千餘人。獲其副都統、驃騎上將軍、益都府總管完顔正嘉弩等五人,斬之。保衡舟未發,亟引去;獲倪詢等三人及金詔書印記,與器甲、糧斛以萬計。
  
  江淮製置使劉錡在瓜洲四日,無日不戰。錡恐人心不固,乃遣人自鎮江取妻子以安人心。至是有詔令錡專防江上。會錡病已劇,遂肩輿渡江,留其從子中軍統製官汜,以千五百人塞瓜洲渡。
  
  知均州武鉅遣將與忠義軍復盧氏縣。侍衛馬軍司中軍統製趙撙出金人不意,於宿草間乘風縱火,鼓噪而進,金兵披靡。撙率親兵衝擊,斬其總管楊寓,遂整衆入城,秋毫無犯。宣諭使汪澈以撙提舉諸軍。
  
  先是朝命湖北、京西製置使成閔統諸軍為王權之援,武昌令薛季宣獻策於汪澈,謂:“閔軍已得蔡,有破竹之勢,宜守便宜勿遣,令閔乘虛下潁昌,趨汴京,金人內顧,必驚潰。”澈不果用。
  
  丁卯,詔:“蔡京、童貫、嶽飛、張憲子孫傢屬見拘管州軍,並放令逐便。”用中書門下省請也。於是飛妻李氏與其子霖等皆得生還焉。
  
  知樞密院事葉義問至鎮江,權立行府。
  
  中書捨人兼參謀軍事虞允文見太尉劉錡,問兵敗狀,錡曰:“錡當上還製置、招討二印耳。”允文曰:“國事如此,公持是印欲安所歸乎?”錡慚不能答。
  
  金州統製官任天錫自商州遣兵會虢州忠義首領辛傅等取硃陽縣,降其知縣事、奉議大夫劉楫、商洛都監、供奉班祗應王元賓,俘女真九人。
  
  初,金主褒既立,遣通事蕭恭持赦詔撫定州縣。及中都,權留守拒而不從,恭立誅之,大興尹李天言懼而聽命。於是自黃河以北皆下之。
  
  左丞相張浩自汴京錄赦詔,馳以報金主亮,亮嘆曰:“朕欲候江南平,復取一戎衣大定之義以紀元,是子乃先我乎1即遣右議軍郭瑞孫回衆還攻,令盡誅黃河以北之叛己者。
  
  十一月,己巳朔,詔:“樞密院招效用二千人,令忠銳第五將張耘措置。”
  
  是日,金州統製官任天錫攻虢州。金守臣兼信迎敵不勝,遁去,遂復虢州。
  
  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在鎮江,得知建康府張燾狀,言金人侵采石為渡江計,勢甚危,乞急保江、淮。時製置使劉錡還屯鎮江,病已劇。義問乘大舟,以二校執器械,立馬門左右,至鎮江,聞瓜洲軍與金人相持,惶遽失措。時江水低淺,沙洲皆露,義問役民夫掘沙為溝,深尺許,沿溝栽木枝為鹿角數重,曰:“金人若渡江,姑此障之。”鄉民執役,且笑曰:“樞密肉食者,其識見乃不逮我輩食糖籺人。一夜潮生,沙溝悉平,木枝皆流去矣。”會建康告急,義問乃遵陸而進。
  
  金主褒以左丞相晏兼都元帥;辛未,以尚書李石參知政事。
  
  壬申,觀文殿大學士、新判潭州張瀎,改判建康府兼行宮留守。召資政殿學士、知建康府張燾赴行在。
  
  寧國軍節度使、池州駐答刂御前諸軍都統製李顯忠為建康府駐答刂御前諸軍都統製,親衛大夫、常德軍承宣使、侍衛步軍司右軍統製邵宏淵為池州駐答刂御前諸軍都統製。
  
  詔:“進納授官人,並損其直十分之二,與免銓試,仍作上書獻策名目,理為官戶,永不衝改。”自下鬻爵令半年,願就初品文階者纔一人,言者請損其直以招來之。
  
  鎮江府中軍統製劉汜,及金人戰於瓜洲鎮,敗績。
  
  時金人以重兵搗瓜洲,權都統製李橫引諸軍迎戰。葉義問督鎮江駐答刂後軍渡江,衆皆以為不可,義問強之。未著北岸,義問懼怯見於顔色,即令嚮西去,曰:“欲往建康府催諸軍起發。”市人皆媟駡之。汜提本部兵先走,諸軍皆不進。橫以孤軍不可當,亦遁,失其都統製櫻金人鐵騎掩至江上,左軍統製魏俊,後軍統製王方,戰死柳林中,皆金瘡被體。汜性驕惰,不習軍事,至是卒敗。
  
  義問離鎮江三十裏,至下蜀鎮,有急遞雲:“官軍敗退,瓜洲渡為金人所據。”義問大驚,問:“山路可通浙東否?”諸將皆喧沸曰:“樞密不可回,回則不測。”左右亦懼,乃請義問速趨建康。
  
  江州右軍統製李貴引兵至潁河,焚金人糧舟,獲金帛甚衆,遂進攻潁昌。
  
  金人以百騎至無為軍,左朝奉大夫、知軍事韓髦先遁去,井邑悉為惡少所爇。
  
  癸酉,淮寧陳亨祖執金同知陳州完顔耶嚕,以城來歸。亨祖,州大豪也,詔以為武翼大夫、忠州刺史、知淮寧府。
  
  侍衛馬軍司中軍統製官趙撙去蔡州以援成閔,留從義郎、鄂州駐答刂御前軍正將李詢知州事。詢,蔡州人也。於是金人所命刺史蕭懋德,復入城據之。
  
  甲戌,罷王權赴行在,以李顯忠代之;命中書捨人、參謀軍事虞允文往蕪湖,趣顯忠交權軍,且犒師采石。
  
  時知建康府張燾,至府纔十餘日,夜漏下二鼓,允文扣府門求見曰:“此何時,而公欲安寢乎?”燾曰:“日來人情洶洶,太守不鎮之以靜,必不安。雖然,捨人何以見教?”允文曰:“諜者言敵以明日渡江,約晨炊玉麟堂,公何以策之?”曰:“燾以死守留鑰,遑恤其它!捨人平日以名節自任,正當建奇功以安社稷。”允文曰:“此允文之素志,特决公一言耳。”
  
  先是金主亮為內變所撓,自將細軍駐和州之雞籠山,用內侍梁漢臣議,將自采石濟。乃攜千餘騎謁西楚霸王祠,嘆曰:“如此英雄,不得天下,誠可惜也1
  
  乙亥,金主亮臨江築壇,刑白、黑馬各一以祭天,以一羊一豕投於江中,召都督昂、副都督富裏琿謂之曰:“舟楫已具,可以濟江矣。”富裏琿曰:“臣觀宋舟甚大,我舟小而行遲,恐不可濟。”金主亮怒曰:“爾昔從梁王追趙構入海,豈皆大舟耶?明日汝與昂先濟1昂聞欲令之渡江,悲懼,欲亡去。及暮,金主亮遣人諭之曰:“前言,一時之怒耳,不令先過江也。”
  
  丙子,中書捨人,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虞允文,督舟師敗金兵於東采石。
  
  允文未至采石十餘裏,聞鼓聲振野。允文見官軍十十五五坐路傍者,問之,衆曰:“王節使在淮西聲鼓,令棄馬渡江。我曹皆騎士,今已無馬,我曹不解步戰也。”
  
  從者皆勸允文還建康,曰:“事勢至此,皆為它人壞之。且督府直委公犒師耳,非委督戰也,奈何代人任責1允文不聽,策馬至采石,趨水濱,望江北敵營,不見其後,而權餘兵纔萬八千人,馬數百而已。
  
  金主亮遣武平軍都總管阿林、武捷軍副總管阿薩率舟師先濟,宿直將軍溫都沃喇、國子司業梁欽等皆從戰。金主亮登高臺,張黃蓋,被金甲以觀戰。
  
  南師已為遁計,允文召其統製張振、王琪、時竣戴臯、盛新等與語,謂之曰:“敵萬一得濟,汝輩走亦何之?今前控大江,地利在我,孰若死中求生?且朝廷養汝輩三十年,顧不能一戰報國?”衆曰:“豈不欲戰,誰主者?”允文曰:“汝輩止坐王權之繆至此,今朝廷已別選將將此軍矣。”衆愕立曰:“誰也?”允文曰:“李顯忠。”衆皆曰:“得人矣1允文曰;“今顯忠未至而敵已過江,我當身先進死,與諸軍戮力决一戰。且朝廷出內帑金帛九百萬緡,給節度、承宣、觀察使告身皆在此,有功即發帑賞之,書告授之。”衆皆曰:“今既有主,請為捨人一戰1允文即與俊等謀,整步騎陳於江岸,而以海鰍及戰船載兵駐中流擊之。時水軍將蔡甲、韓乙各有戰艦,皆唯唯不動,乃急命當塗民兵登海鰍船踏車。軍人說諭民兵曰:“此是必死之地,若齊心求生,萬一有得歸之理。”民兵皆然之。
  
  布陳始畢,風大作。金主亮自執小紅旗,麾舟自楊林口尾尾相銜而出。金所用舟,皆撤和州民居屋板以造,及掠江兵渡舟,舟中之指可掬。敵始謂采石無兵,且諸將盡伏山崦,未之覺也,一見,大驚,欲退不可。敵舟將及岸,南軍小卻。允文往來行間,顧見時俊,撫其背曰:“汝膽略聞四方,今立陳後,則兒女子耳。”俊回顧曰:“捨人在此。”即手揮雙長刀出陳。江風忽止,南軍以海鰍船衝敵舟,舟分為二。南軍呼曰:“王師勝矣1遂並擊金人。金人所用舟,底闊如箱,行動不穩,且不諳江道,皆不能動,其能施弓箭者,每舟十數人而已,遂盡死於江中。有一舟漂流至薛傢灣。薛傢灣者,采石之下數裏,有王琪軍在焉,以勁弓齊射,舟不得著岸,舟中之人往往綴屍於板而死。是役也,戰艦終不出,允文追蔡、韓二將,各鞭之百。金士卒不死於江者,金主亮悉敲殺之,怒其舟不能出江也。
  
  初,金主亮問:“頃年梁王何以得渡江?”或答曰:“梁王自馬傢渡過江,江之南雖有兵,望見我軍即奔走,船既著岸,已無一人一騎。”金主亮曰:“吾渡江亦猶是矣。”
  
  楊林口出舟,當塗之民在采石上下登山以觀者,十數裏不斷。金主亮望之曰:“吾放舟出江,而山上人皆不動,何也?”
  
  方敵舟未退,會淮西潰卒三百人自蔣州轉江而至,允文授以旗鼓,使為疑兵。敵既敗去,允文即具捷以聞,且椎牛酒以勞軍。夜半,復布陳待敵。
  
  琪,德子。新,亳州人。張俊下亳州,新挈傢來歸,嗣奏授正使兼閤職,漸升為正將,隸中軍,至是為水軍統製。
  
  金州統製官任天錫取商洛、豐陽諸縣。
  
  丁醜旦,虞允文、盛新引舟師直楊林河口,戒曰:“若敵船自河出,即齊力射之,必與爭死,毋令一舟得出。如河口無敵船,則以剋敵神臂弓射北岸。”新即駐舟江心,齊力射敵,敵騎望見舟師,遽卻,其上岸者悉陷泥中斃,南軍復於上流以火焚其餘舟。允文再具捷奏,且言:“敵軍鼎來,臣不當便引去,且留此與統製官同謀戰守,須俟一大將至,乃敢還建康。”
  
  金主亮既不得濟,乃口占詔書,命參知政事李通書之,以貽王權曰:“朕提兵南渡,汝昨望風不敢相敵,已見汝具嚴天威。朕今至江上,見南岸兵亦不多,但朕所創舟,與南岸大小不侔,兼汝舟師進退有度,朕甚賞愛。若盡陪臣之禮,舉軍來降,高爵厚祿,朕所不吝。若執迷不返,朕今往瓜洲渡江,必不汝赦1遣瓜洲所掠鎮江軍校尉張千,拏舟持書至軍前,將士皆變色,允文亟曰:“此反間也,欲攜我衆耳。”時新除都統製李顯忠亦自蕪湖至,謂允文曰:“雖如此,亦當以朝廷罪王權之事答之,庶絶其冀望。”允文以為然,遂作檄曰:“昨王權望風退捨,使汝鴟張至此。朝廷已將權重置典憲。今統兵乃李世輔也,汝豈不知其名?若往瓜洲渡江,我固有以相待。無虛言見怵,但奮一戰以决雌雄可也1遣所獲女直二人賚往。
  
  金主亮得書,大怒,遂焚宮人所乘竜鳳車,斬梁漢臣及造舟者二人,於是始有瓜洲之議。
  
  戊寅,詔殿前司差官兵千人往江陰軍,馬步軍司各差五百人往福山,並同民兵防拓江面。
  
  己卯,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湯思退為行宮留守。
  
  三盛樞密院上將士戰死推恩格:橫行遙節九資,橫行遙刺八資,遙郡七資,遙刺正使、橫行副使皆六資、副使五資,大使臣三資,小使臣二資,校副尉及兵級皆一資。詔以黃榜曉諭諸軍。
  
  金主亮以其軍趨淮東。
  
  辛巳,金主褒以如中都期日詔群臣。壬午,詔中都轉運使左淵曰:“凡宮殿張設,毋得增置,毋役一夫以擾百姓。”
  
  癸未,四川宣撫使吳璘自仙人原還興州。
  
  時西路之軍已得秦、隴、洮、蘭州,而金州王彥軍東取商、虢、金人以重兵據大散關不下。會璘疾病,及暫歸,留保寧軍節度使、興元諸軍都統製姚仲在原上節制。
  
  初,金主亮既往淮東,中書捨人虞允文謂建康都統製李顯忠曰:“京口無備,我今欲往,公能分兵見助否?”顯忠曰:“惟命。”即分主管侍衛步軍司公事李捧軍一萬六千人及戈船來會京口。
  
  允文至建康,留守張燾謂曰:“金約八日來此會食,使燾安往?”衆議熟可以往鎮江者,皆有難色。燾曰:“虞捨人已立大功,可任此責。”允文欣然從之。至鎮江,謁招討使劉錡問疾,錡執允文手曰:“疾何必問!朝廷養兵三十年,大功乃出書生手,我輩愧死矣1
  
  甲申,威武軍承宣使、知舒州張淵權主管淮西安撫司公事,拱衛大夫、和州防御使淮南東路馬步軍副都總管賈和仲權知揚州兼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候收復日續赴本任,皆用葉義問奏也。
  
  揚、廬既失守,義問言:“東路通、泰州,密邇????場,利源所在,見有忠義寨三二萬人。西路舒、蘄州,流民所聚,正可廣行招募以壯軍聲。”乃以便宜選用二人,仍令和仲權於泰州置司。
  
  金主亮至揚州。
  
  乙酉,武略郎、閤門宣贊捨人、鎮江府駐札御前中軍統製劉汜,特貸命,除名,英州編管。
  
  王權及汜既敗軍,乃先罷權為在外宮觀。及吳芾奏權罪,帝怒甚,將按誅權以厲諸將。同知樞密院事黃祖舜密言於帝曰:“權罪當誅,然權誅則汜不可貸,若貸汜而誅權,是謂罪同罰異。顧錡有大功,今聞其病已殆,汜誅,錡必愧忿以死。是國傢一敗而自殺三大將,得毋為敵所快乎?”帝納其言,二人得不死。
  
  金州都統製王彥所遣第七將邢進復華州。
  
  彥既得商、虢,乃進屯虢州,令統製官兼知巴州吳琦以其軍應援。琦至虢州之板橋,遇敵,與戰,其子漢臣死之。統製官任天錫引兵至,擊華陰,殺其縣令,進攻華州,不剋,彥更遣進以所部往。時金兵分屯渭南,城中兵少,進乘勝剋之,獲其同知、昭武大將軍韓端願等二十餘人。
  
  金主褒追尊其父豳王宗輔為皇帝,謚簡肅,廟號睿宗,改名宗堯;妣富察氏曰欽憲皇后,李氏曰貞懿皇后。群臣上尊號曰仁明聖孝皇帝。
  
  丙戌,權禮部侍郎黃中言:“本朝仿唐之製,創為九廟,今日宗廟,自僖、宣二祖以及祖宗,凡九世而十一室,請遵已行典故,遷翼祖神主而祔欽宗。”詔恭依。
  
  丁亥,太尉、威武軍節度使、鎮江府駐答刂御前諸軍都統製、江南、淮南、浙西路製置使兼京東、河北路招討使劉錡,提舉萬壽觀,以疾自請也。
  
  翊衛大夫、利州觀察使、禦營宿衛中軍統製劉銳,權鎮江府駐答刂御前諸軍都統製。
  
  湖北、京西製置使成閔,自京西還,見葉義問於建康,翼日,至鎮江。閔在京西,承金字牌令策應建康江面。閔喜於得歸,兼程疾馳,士卒冒大雨,糧食不時,多死於道路。閔率馬軍出戍,沿途犒勞之物不可勝計,盡以歸己,不散士卒。及還至鎮江,軍士有因醉出怨言於市者,閔斬之。
  
  戊子,四川宣撫使吳璘,復力疾上仙人原。
  
  禦營宿衛使楊存中,建康府都統製李顯忠,言見率將士戮力一心,期於剋敵,乞少緩進發之期,從之。
  
  初,上以瓜洲失利,亟命存中往鎮江措置守江,且命官埋鹿角暗樁,自鎮江至於江陰境上。時江岸纔有車船二十四艘,既而虞允文與李顯忠所遣戈船亦至。
  
  浙西副總管李寶以所部泛海南歸。
  
  寶既捷於膠西,會聞金主亮已渡淮,乃還軍駐東海縣。既而山後統製官王世壟開趙皆來會,寶命趙率其衆傍海而行,而與世隆同舟赴行在。
  
  己醜,金主褒如中都,次小口,使中都留守宗憲先往。
  
  庚寅,金主亮在瓜洲鎮。禦營宿衛使場存中,中書捨人、督視府參謀軍事虞允文,以敵騎瞰江,恐車船臨期不堪駕用,乃與淮東總領硃夏卿、鎮江守臣趙公稱臨江拽試,命戰士踏車船徑趨瓜洲,將泊岸,復回,金兵皆持滿以待。其船中流上下,三周金山,回轉如飛。金人駭愕,亟遣人報金主亮,亮觀之,笑曰:“此紙船耳1因列坐諸將,一將前跪曰:“南軍有備,不可輕。且采石渡方此甚狹,而我軍猶不利,願駐於揚州,力農訓兵,徐圖進齲”金主震怒,拔劍數其罪,命斬之。哀謝良久,及杖半百,釋之。
  
  癸巳,慶遠軍節度使、竜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充湖北、京西製置使成閔,兼鎮江府駐答刂御前諸軍都統製、充淮南東路製置使、京東西路、河北東路、淮北泗、宿州招討使;以寧國軍節度使、建康府駐答刂御前諸軍都統製李顯忠為淮南西路製置使、京畿、河北西路、淮北壽、毫州招討使;以潭州觀察使、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鄂州駐答刂御前諸軍都統製吳拱為湖北、京西製置使、京西北路招討使。
  
  甲午,金人分兵侵泰州。
  
  初,金主亮軍令慘急,迫欲渡江,驍騎高僧欲誘其黨以亡,事黨,命衆刀答刂之。乃下令:“軍士亡者殺其領隊,部將亡者殺其主帥。”由是衆益危懼。是日,期以明日渡江,敢後者死。衆欲亡歸,决計於浙西路都統耶律元宜,於是明安唐古烏頁曰:“前阻淮水,過渡即成擒矣,不若共行大事。”元宜曰:“待吾子旺祥至,謀之。”時旺祥為驍騎都指揮使,在別軍,元宜密召之至,遂相與定約,詰旦衛軍番代即為變。元宜先紿其衆曰:“有令,爾輩皆去馬渡江。”衆曰:“奈何?”元宜曰:“新天子已立於遼陽,今當共行大事,然後舉軍北還。”衆許諾。
  
  乙未,黎明,元宜、旺祥與武勝軍總管圖剋坦守素、明安唐古烏頁等率衆犯禦營。金主亮聞亂,以為南師奄至,近侍大慶善曰:“事急矣,當出避之。”金主亮曰:“避將安往?”方取弓,已中箭僕地,亂兵進刃,手足猶動,遂縊殺之。驍騎指揮使大磐整兵來救,旺祥出,語之曰:“無及矣。”大磐乃止。軍士攘取行營服用皆盡,乃取大磐衣巾,裹其屍焚之。元宜行左領軍副大都督事,以南伐之謀皆起於尚書右丞李通、近侍局使梁珫,而監軍圖剋坦永年乃通之姻戚,浙西路副都統郭安國衆所共惡,皆殺之,並殺大慶善。
  
  金人破泰州。
  
  先是泰州守臣請祠去,通判王濤權州事。九月,濤以移治為名而去,留州印付兵馬都監趙福。金人侵淮甸,水寨都統領鬍深與其副臧珪棄水寨,率鄉兵二千入泰州,以兵勢凌福。福具申於葉義問,以深權知州,深以珪權通判,福權本路軍馬都監。淮南轉運副使、提領諸路忠義軍馬楊抗,又以其右軍統領、成節郎沙世堅權海陵縣丞兼知縣。深聞金人欲攻泰州,與世堅率其衆棄城先遁。珪掘斷姜堰,盡泄運河水。至是金細軍至城下,遂徑登其城,縱火鹵掠,福死於亂兵。城中子女強壯,盡被金兵驅而去。
  
  戊戌,顯仁皇后禫祭,帝行禮於別殿。
  
  金都督府遣人持檄來鎮江軍議和。
  
  初,金主亮既殞,諸軍喧囂不定。戶部尚書梁球聞亂,馳入,曰:“已如此,固無可奈何。然方與敵國相持,不知何以善後?”衆皆不言。球曰:“當撫定諸軍,勿使囂亂,徐思計策可也。”衆稍定,球乃取紙筆草檄,言班師講好事。檄成而未有人,訪得瓜洲所俘成忠郎張真,即遣之南渡。
  
  十二月,己亥朔,侍衛馬軍司中軍統製趙撙復蔡州。
  
  初,撙自蔡州引兵南歸後三日,至麻城縣,復被詔與鄂州都統製吳拱、荊南都統製李道並力攻齲二人未至,撙疾趨城下。金人所命刺史蕭懋德聞撙至,披城為寨,相距兩月,不出戰。至是夜漏未盡,撙命將士潛師入城。城無樓櫓,不可守,懋德遁去。
  
  成忠郎張真自揚州金寨至鎮江,出所持金檄雲:“大金國大都督府牒大宋國三盛樞密院:國朝太祖皇帝創業開基,奄有天下,迄今四十餘年,其間講信修睦,兵革寢息,百姓安業。不意正隆失德,師出無名,使兩國生靈,枉被塗炭。奉新天子明詔,已行廢殞。大臣將帥,方議班師赴闕,各宜戢兵以敦舊好。須至移牒。大定元年十一月三十日牒。”
  
  督視行府回牒金人軍前雲:“今月一日承來文,照驗正隆廢殞事,除已繳奏外,須移文牒照會。紹興三十一年,十二月一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御前諸軍都統製成閔,太傅、禦營宿衛使、和義郡王楊存中。”
  
  右武大夫、吉州刺史、知通州崔邦弼,聞泰州破,欲棄城去,恐百姓不從,夜二鼓,遣人於城內縱火,乘喧鬧徑出,渡江之福山。
  
  庚子,詔:“淮東製置使成閔,元帶到鄂州軍馬,日下發還。”言者論:“金人自擁重兵,身臨淮東,日生姦計,意欲渡江,鬍朝廷督責諸帥,嚴為捍禦。今鎮江已有元來屯駐軍馬,見係都統劉銳所管,並步軍李捧、都統邵宏淵及殿前司諸軍精銳,盡集京口一帶。近日製置使成閔又自襄、漢率軍來赴鎮江防遏,及摘帶鄂州所屯人馬同來鎮江。既有諸帥軍馬湊集在彼,今又益以成閔之軍,則軍勢不為不盛;據天險以拒金人,自足以製敵取勝。然聞金人見有十餘萬衆屯聚汴京,深慮敵人知我重兵盡集鎮江,則襄、漢一帶必虛。倘以精兵襲我上流,吳拱雖有軍馬在彼,勢力單弱,倉卒衝突,我雖欲應援,溯流數千裏之遠,豈能旦夕而至!請將成閔帶到鄂州軍馬速發還本處,仍戒諭吳拱明遠斥堠,嚴切捍禦,常為待敵之策,庶幾首尾不落敵人變詐。”故有是詔。
  
  先是閔以鄂州水軍及勝捷軍統製張成、後軍統製華旺所部偕行,乃令成等還鄂州屯駐。
  
  太傅、禦營宿衛使、和義郡王楊存中,淮東製置使成閔,中書捨人、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贊軍事虞允文,司農少卿、總領淮東軍馬錢糧硃夏卿等奏報金兵已殺其主亮,帝曰:“此人篡君弒母,背盟興戒,自采石與海道敗後,知本國已為人所據,乃欲力决一戰。今遽滅亡,朕當擇日進臨大江,灑掃陵寢,肅清京都,但戒諸將無殺,此朕志也。”
  
  初,金騎闞江,朝臣震怖,爭遣傢逃匿。權禮部侍郎黃中獨謂其傢人曰:“天子六宮在是,吾為侍臣,若等欲安適耶?”比金兵退,獨中與左僕射陳康伯傢屬在城中,衆皆慚服。
  
  時存中與允文議偕至江北岸以察敵情,將士憚行,允文、存中獨以輕舟絶江而北。帝嘗謂康伯及留守湯思退曰:“楊存中忠無與二,朕之郭子儀也。”
  
  金人以舟師攻茨湖,官軍擊卻之。茨湖在漢水之南,與光化軍相對,有鄂州副都統製李勝、荊南副統製張進之軍在焉。至是金人以舟渡師,欲攻襄陽,會風勢不利,不得著岸。鄂州前軍旗頭史俊麾旗涉水,直登一舟,呼曰:“前軍得功矣,諸軍宜速進1金人初不虞其登舟,遂大驚失措,行隊不整,有墜水而死者。諸軍繼進,俊殺其千戶一人,奪舟數十,金人乃還。
  
  辛醜,右武大夫、宣州觀察使、添差兩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兼提督海船李寶為靖海軍節度使、兩浙西路、通、泰、海州沿海製置使、京東東路招討使。
  
  詔禦營宿衛使楊存中以右軍統製苗定所管步軍前來扈從。
  
  初,帝將如建康撫師,而欽宗神主未祔廟,行宮留守湯思退欲省虞速祔而釋服以行,既十日矣,至是權禮部侍郎黃中言不可,帝納焉。議者猶謂兇服不可以即戎,帝曰:“吾固以縞素詔天下矣。”卒從之。
  
  樞密行府議遣兵過江,乃檄淮西製置使李顯忠速選精銳甲軍至鎮江府會合,所有采石一帶留下軍馬,令池州都統製邵宏淵權管。
  
  金統軍劉萼,聞茨湖軍敗,遂班師,軍無行陳,多失路,為鄉民所殺。細軍之在泰州者,亦棄而去。
  
  壬寅,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充行宮留守湯思退,乞鑄行宮留守印,仍就尚書省置司,行移如都省體式,合行事務從權便宜,施行訖奏。又請以敷文閣待製、知臨安府趙子潚兼充參謀官,尚書右司員外郎吳廣文充參議官,秘書省正字芮曄主管機宜文字,樞密院編修官鄭樵、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吳祇若,司農寺主簿韓元吉並幹辦公事,皆從之。
  
  崇信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領殿前都指揮使職事趙密為行宮在城都總管,利州觀察使、殿前司策選鋒軍統製張守忠為行宮在城都巡檢,武功大夫、侍衛馬軍司右軍統製、權主管本司職事張伃為行宮城北巡檢,右武大夫、忠州團練使、侍衛步軍司神勇軍同統製、權主管本司公事王存為行宮城南巡檢。
  
  是日,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淮東製置使成閔,自鎮江引兵之揚州,禦營宿衛使楊存中,亦遣右武大夫、權殿前司右軍統領李亻及自江陰軍引所部渡江之石莊進發。時葉義問遣使臣李彪伺金人回軍動靜,閔令報曰:“成太尉大軍在楊子橋相持,來日當大戰矣。”道路喧言金人已去,揚州空虛,閔計不行,乃以馬軍司之兵自天長追襲,主管侍衛步軍司公事李捧亦以神勇軍襲之。敵軍凡數萬,其行如林,軍皆不敢與相近,但遙護之出境而已。
  
  癸卯,詔:“金人渝盟,侵攻上界,屬茲進發,躬往視師,文武群臣,各揚闕職,輯寧中外,共濟大功。”
  
  詔:“四川宣撫司統率軍馬隨路進討,恢復州縣,雖曰分路調發,亦仰常相關報,互相應援,不得輒分彼此,務要協力,共成大功。諸路招討使司準此。”
  
  詔樞密行府行下沿江諸大帥,各條陳進討恢復事宜。資政殿學士、知建康府張燾首陳十事,大率欲預備不虞,持重養威,觀釁而動,期於必勝。
  
  拱衛大夫、和州防御使、權知揚州賈和仲聞敵去,乃以單騎入城,猶未有官吏。
  
  池州都統製邵宏淵自蕪湖以親兵至采石。
  
  甲辰,省臣進呈金都督府牒。帝曰:“金主亮既已被殺,餘皆南北之民,驅迫而來,彼復何罪!今即日襲逐,固可使衹輪不返,然多殺何為!但檄諸將迤邐進師會京畿,收復故疆,撫定吾人足矣。”左僕射陳康伯請率百僚稱賀,帝曰:“未須爾,候到汴京,與群臣共慶。”
  
  殿前司右軍統製、權知泰州王剛,以所部至本州。
  
  均州忠義統領昝朝等復據鄧州。
  
  初,敵將劉萼之敗於茨湖也,還軍及鄧州,駐於城北八裏,其武勝軍節度使、威略軍都總管蕭中一亦挈屬出城,駐於萼軍之南,其同知、節副皆以屬去。中一以留州事付監倉王直,中一與白千戶、三戶穆昆言曰:“今日鄧州屯駐之兵,悉為都統帶去。城中之兵皆士人,萬一為宋兵內應,如何?”衆皆知中一有順南之意,唯唯而已。坐中忽不見白千戶者,中一疑走告於萼矣,乃率其奴婢將傢屬南走,迷失道,中夜,屢曹鄉村土豪驚散。至州北百餘裏,中一被殺,翼旦,金人皆北去。
  
  錄事參軍高通聞萼兵已退,乃集軍民謂曰:“今南兵已近,此時不决,城中之人皆不可保,請遂决之。”衆請通權節度副使,通曰:“鄧州本大宋所有,今金國已棄我官吏、軍民矣,與諸公同歸大宋,如何?”衆皆聽命。忽報城下有十餘騎至,問之,則昝朝也,遂納款。朝,本鄧州射士,聚衆在山中,投均州守臣武鉅。
  
  乙巳,淮西製置使李顯忠自蕪湖引兵渡江。
  
  時金人尚屯雞籠山,而顯忠兵在沙上。觀文殿大學士、判建康府張瀎,自長沙聞命,即日首塗,過池陽往勞,以建康激賞犒之,一軍見瀎,以為從天而下。瀎諭顯忠曰:“聖駕將巡幸,至而敵未退,得無虞乎?”顯忠乃以大軍濟江,去和州三十裏,與之相持,然金兵亦未退。
  
  池州都統製邵宏淵,自采石復還蕪湖,仍於大信、裕溪河口措置捍禦。
  
  丙午,淮東製置司統製王選等復楚州。
  
  丁未,鄂州統製官王宣至鄧州。
  
  先是昝朝既入城,遣人告捷,京湖製置使吳拱俾宣以七百騎赴之,拱繼至,又遣訓練官硃宏、王彥忠等率忠義人入汝州。
  
  均州鄉兵總轄莊隱等入河南府。
  
  先是金人以兵二千駐長水縣,金州都統製王言遣將官楊堅、黨清引兵會忠義人往擊破之,殺其將二人,獲部將王保以歸,遂復長水縣,堅以深入陳,死之。清引其兵進攻嵩州,剋之,又剋永寧、壽安二縣,遂進兵入河南府,吏民皆迎降。
  
  戊申,帝發臨安府。
  
  江南東路轉運判官李若川、柳大節言:“金人反盟黷武,上天降殃,其主被弒,兵衆遁走。乃傳其子見留京東,軍馬頗衆,有親信以統之,勢須邀擊,以報擅殺之仇。今過淮敵兵,敗亡雖多,尚有十餘萬衆,寧肯束手就死,亦須窮鬥。及金人巢穴,多有完顔族類,豈無守國軍馬,必不能奉舊主之子,亦不肯助弒主之衆,定圖自立,更相攻殺,盡而後已。當此釁隙,契丹起而乘之,過於五單於爭國,各自救不暇,豈暇尚占中原!百姓被祖宗德澤之深,日思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此誠天啓恢復之時,不可失之機會也。然王師大舉,尤務慎重,以成萬全之功。一乞少憩將士,以養銳氣;二乞預備錢糧,無緻少闕;三乞添器甲,以備分給中原義兵,緣義兵雖衆,唯闕器甲使用;四乞敵人欲敦舊好,誘以好言以款之;五乞多遣人密結中原義兵,以為應援;六乞厚賞募人探知敵情,以便進取;七乞召集諸大帥共議軍事,勿緻臨時異同。然後諸路並進,非特恢復中原有反掌之易,亦可一舉而空朔庭也。”
  
  左朝奉大夫、提舉江南東路常平茶????公事洪適言:“金主亮既殞,大定改元,未必諸國服從。若能仰順天時,遣使歸疆,則王師不血刃而得土宇,實天下之幸。萬一敵衆尚強,自淮以北,別無爭立之人,則宜多遣有膽力人,密傳召檄,使中原義士,各取州縣,因以畀之。王師但留屯淮、泗,募兵積粟以為聲援,不必輕涉其地以務力爭。俊漢、蜀、山東之兵數道聚集,見可而進,遲以歲月,必有機會可乘,恢復故地,何翅破竹!庶幾兵力不頓,可以萬全。”
  
  庚戌,帝次秀州。
  
  是日,金人大軍自盱眙度淮,盡絶。
  
  初,淮東製置使成閔以所部追襲金師。閤門宣贊捨人、知泗州夏瀎聞敵歸,遂焚其城而南,金人乃遣千戶先至泗州,撤桴為三浮橋,頃刻而成,翼日軍到,皆下馬乘橋而過。既渡絶,閔軍至盱眙,排列於岸之南,金人笑曰:“寄聲成太尉,有勞相送。”是時龜山路途,金人遺棄粟米山積,往往有科山東、河北民戶,令赴平江府、秀州送納者,官軍糧運方不繼,賴以自給。
  
  辛亥,帝次平望。壬子,帝泊姑蘇館。權樞密院事葉義問自建康,太傅、禦營宿衛使場存中自鎮江還,皆入見。守臣徽猷閣直學士洪遵獻洞庭柑,帝不受,自是所過無入獻者。
  
  癸醜,帝乘馬至平江府行宮。時禦營宿衛使司右軍統製苗定以所部至平江,乃以定兼權主管行在殿前司職事。
  
  鄂州水軍統製楊欽以舟師追金人,至洪澤鎮,敗之。夜,鎮江府統製官吳超,遣部將段溫等追金人至淮陰縣,又敗之,獲其舟船糧食甚衆。
  
  是夜,淮東製置司劉銳、陳敏等引兵入泗州。
  
  金人既渡淮,有三百人長告其千戶曰:“三百人皆有歸心,不可彈壓,奈何?”千戶曰:“主雖死,豈無王法1其弟曰:“兄言失矣,彼有父母,人心難留,豈可以法繩之1千戶默然,各上馬,即馳去,由是西城之兵皆上馬馳,不可遏,俄而東城之人亦去。成閔聞金人盡去,乃遣銳等自東城之東渡淮,又令統領官左士淵等自南門入,以收復告。金人所掠老弱在泗者,皆委之而去。
  
  甲寅,帝至無錫縣,宰執奏敵人已去淮西,尚餘三萬衆據和州。
  
  陳康伯等依旨撰到招安旗榜,不惟諸國之人,雖女直亦一概與補官。內萬戶許以節鉞,其餘視爵秩高下更超等換授,白身特命以官,奴婢亦優賞,示之生路,庶使束手來歸。帝曰:“彼亦人也,比引見所招捉到金人,朕亦悉貸死,送諸軍役使。若盡殺之,則不勝其多,朕不忍也。”
  
  是日,淮西製置使李顯忠,與金人戰於楊林渡,卻之,將士死者千四百人,殺傷相當。翼日,金人乃去。
  
  乙卯,帝次常州。
  
  金主次三河縣,左副元帥完顔固雲來朝。
  
  金人破汝州。
  
  先是京西製置使吳拱,遣訓練官牛宏等率忠義人據汝州,會統軍劉萼自鄧州北歸,宏等邀之於七裏河。敵兵甚盛,忠義人皆無甲,遂敗走。金兵圍之五日,乃城破,殺戮殆荊拱在鄧州,遣統製官周贇將八千人往援之,已不及。
  
  丙辰,帝次呂城鎮。
  
  金主次通州。
  
  丁巳,帝次丹陽縣。
  
  淮西製置使李顯忠,遣統製官張榮逐敵至全椒縣,敗之,得敵所獲老弱萬餘口。日暮,顯忠入和州。
  
  金主至中都。
  
  戊午,帝至鎮江府,未就捨,先乘馬幸江下觀划船。
  
  金主謁太祖廟。
  
  己未,帝幸鎮江府行宮。
  
  興州左軍統製王中正等引兵再攻治平寨,拔之。
  
  初,劉海既去治平,金以兵堅守。中軍統製吳挺遣中正及知秦州劉忠共擊之,殺其知寨,降其招信校尉張季甫等四人。既而金人謀復據治平,中正引兵於千傢堡迎敵,戰十餘合,敵敗走,官軍進擊,大獲其俘,中正為飛槍中其左頰者二。
  
  金主禦貞元殿,受群臣朝。
  
  壬戌,金主詔:“軍士自東京扈從至京師者,復三年。”
  
  同知河間尹高昌福上書陳便宜,金主覽之再三,命內外大小職官陳便宜。
  
  甲子,釋淮南、京西、湖北路雜犯死罪以下囚。
  
  武信軍承宣使、淮南東路馬步軍副都總管李橫移江南西路,常州駐答刂。
  
  金潁、壽二州巡檢高顯率所部民兵千餘人據壽春府,遂來降。
  
  丙寅,金主詔左副元帥完顔固雲規措南邊及陝西等路事。
  
  丁卯,金河北安撫製置使王任,天雄軍節度使王友直,自壽渡淮來歸。任,東平人,嘗以罪亡命,敵重賞捕之急,友直方聚衆往大名,歸之。友直喜,假契丹以舉事,遂破大名。金主既立,下令友直之衆,並放罪歸業為平民,其衆聞之,皆散去,友直乃與任等自山東尋路來奔。比入境,有衆三十餘,遂自淮西赴行在。
  
  初,金主亮既為其下所殺,參知政事敬嗣暉欲立其太子光英於南京,左丞相張浩不可。耶律元宜遣人害光英。亮之後圖剋坦氏後歸於母傢。
  
  金伊喇紮巴之報諭耶律斡罕也,斡罕約降,已而復謂紮巴曰:“若降,爾能保我輩無事乎1紮巴曰:“我知招降耳,其它豈能必哉1紮巴見斡罕兵強,車帳滿野,意其可以有成,因說之曰:“我之始來,以汝輩不能有為。今觀兵勢強盛如此,汝等欲如群羊為人所驅去乎?將欲待天時乎?若果有大志,我亦不復還矣。”賊黨或曰:“往者古紳丞相,神人也,嘗言西北部族當有事。今日正合此語,恐不可降也。”於是斡罕决意不降,紮巴亦留賊中。斡罕攻臨潢,敗其守兵,進圍之,衆至五萬。是月,斡罕遂稱帝,改元天正,復攻泰州,屢敗援師,勢益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第一捲第二捲第三捲第四
捲第五捲第六捲第七捲第八
捲第九捲第一十捲第十一捲第十二
捲第十三捲第十四捲第十五捲第十六
捲第十七捲第十八捲第十九捲第二十
捲第二十一捲第二十二捲第二十三捲第二十四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