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細述金瓶梅   》 四 重要論文(4)      楊鴻儒 Yang Hongru

  1962年
  《略論金瓶梅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藝術成就》 本文發表於《開封師範學院學報》1962年第2期,任訪秋撰。該文集中地論析了《金瓶梅詞話》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作者重點剖析了西門慶、應伯爵、陳經濟、潘金蓮等幾位主要的藝術典型,認為他們都是封建時代的“屬於統治階級的人物;在其思想意識和行動表現中,很難逃脫時代的規範”。
  在藝術上,該文認為《金瓶梅詞話》所取得的傑出成就引人註目。尤其表現在獨具匠心的藝術結構,精心地塑造人物以及熟練地運用群衆民間語言等方面。“不論從創作方法上,《金瓶梅詞話》實為上承《水滸》與宋元評話,而下開清初小說中諸名作的一部偉大作品”。從藝術上肯定了《金瓶梅詞話》的非凡成就,這在強調“思想”、“主題”、乃至“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中,殊屬不易。在20世紀60年代的“金學”研究中産生了較大的影響。
  《金瓶梅創作時代考索》 本文發表於《湖南師院學報》1962年第4期,竜傳生撰。自吳晗在《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一文中提出“《金瓶梅》是萬歷中期的作品”以來,30年間很少有學者提出疑義。本文的主要意義在於對吳晗等人主張的“萬歷說”提出了挑戰。作者依據現有的歷史資料,針對吳文中的主要論據,如小說中的清唱散麯及演劇描寫,“蘭陵笑笑生”與“嘉靖間大學士”“太僕寺馬價糧”、“佛教的盛衰”和“小令”,“太監”的權勢及“番子”、“皇木皇莊”及其他等一一提出質疑,認為吳文的例證科學性不強,缺乏說服力,不足以推翻《金瓶梅》“為嘉靖間大名士手筆”之說。本文的主要材料和觀點引發了人們的思考,常為今世力主創作時代為“嘉靖說”的研究者們所引錄。
  1963年
  《金瓶梅探源》 本文原刊於《大亞細亞》雜志1963年新十捲第一期,韓南撰。後由徐朔方譯後刊於《金瓶梅西方論文集》。
  該文廣徵博搜,從中國古代大量的小說、戲麯中,找出《金瓶梅》故事所引用的資料,對研究《金瓶梅》本事極有裨益。作者在馮沅君首倡《金瓶梅》“探源學”的基礎上,將它發展到一個新階段,除有少數遺漏外,可以說是一篇功力深厚的集“探原”成就的力作。
  本文得到一些《金瓶梅》研究者的贊賞。
  1965年6月
  《金瓶梅的時代背景》 本文原刊於《中國八大小說》,日本大阪市立大學中國文學研究室編,日本後藤基已撰。東京平凡社1965年6月15日版。後由董玉書譯後收在《金瓶梅的世界》一書。該文指出,《金瓶梅》是一部“生動地反映和描繪出了當時的時代背景的作品”。這個時代具有新的特點,是“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時期”,出現了“新興商人階級”,而西門慶正是它的傑出典型。“《金瓶梅》的作者藉用了西門慶這個人物,成功而又出色地浮雕了明末新興商人階級富有特徵的生活狀態。”作者聯繫16世紀的中國社會,論述《金瓶梅》的故事結構是把主人公西門慶的社會生活和經濟行為作為經綫來描寫。以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三個女性和西門慶的家庭生活、性的行為作為緯綫來描寫,十分周密、細膩和大膽。這種對“人類的本能行為、性的行為的襟懷坦白的正面謳歌的態度”,“正是十六世紀中國的新的自由解放的時代精神”。《金瓶梅》是一部“坦率地、細緻地謳歌了16世紀的中國全社會嚮着新的風氣、新的方向開始轉化運動的時代精神,以及在這個經濟倫理觀、道德倫理觀的基礎之上,人們的非常開闊而旺盛的思想和行動的市民文學的傑作”。
  1970年2月
  《金瓶梅研究》 本文載臺灣河洛圖書出版社1970年2月版《金瓶梅》兩捲本中的附錄,王孝廉撰。
  該文環繞《金瓶梅》的一些問題,介紹了有關作者、寫作年代、評價、創作思想、版本等問題,探討了小說反映的社會現實問題,分析了明末豪富之傢的主僕關係。在臺灣的《金瓶梅》研究中有一定的良好影響。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序 言一 關於《金瓶梅》創作之傳說(1)一 關於《金瓶梅》創作之傳說(2)
二 《金瓶梅》是一部偉大的寫實小說(1)二 《金瓶梅》是一部偉大的寫實小說(2)二 《金瓶梅》是一部偉大的寫實小說(3)
三 新中國成立後《金瓶梅》之際遇(1)三 新中國成立後《金瓶梅》之際遇(2)三 新中國成立後《金瓶梅》之際遇(3)
三 新中國成立後《金瓶梅》之際遇(4)四 《金瓶梅》是比較難以研究的小說一 版本流傳(1)
一 版本流傳(2)一 版本流傳(3)二 作者之謎(1)
二 作者之謎(2)二 作者之謎(3)二 作者之謎(4)
二 作者之謎(5)一 西門慶二 潘金蓮(1)
二 潘金蓮(2)三 李瓶兒(1)三 李瓶兒(2)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