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 上午咖啡下午茶   》 張承志:粗飲茶(2)      賈平凹 Gu Pingao

  我就學不會這種飲茶法。有時簡直討厭炒米。我的舌頭每舐衹粘一層米,而碗裏的卻愈泡愈脹,逼得人最後像吞沙子似的把米用茶衝下胃。而且不敢爭辯:因為不會喝茶,顯然是因為沒挨過餓,闖蕩吃苦的經歷太少。
  今年夏天我回去避暑,一進門就是一句“空茶”。這是我硬譯的,也可還原為“空喝”,就是不要往碗裏放米、奶豆腐,衹喝奶茶。其實阿巴哈納爾一帶風俗就與我們烏珠穆沁不同,人傢把奶食炒米盛為一盤,聽便客人自取,主婦衹管添茶。我曾經耐心地多次嚮嫂子介紹,無奈改不了她的烏珠穆沁習慣。
  習慣真是個不可理喻的東西。北京知識青年裏有不少對,移居城市,兩口子還遵從奶茶生活。一次我去東部出身的一對知識青年傢喝茶,發現他們茶裏無????。我驚奇不已,這纔知道東部幾蘇木的牧民茶俗不同。我們均是原籍西烏旗的移民傢住熟的知識青年,茶滾加????絶不可少,居然和他們舊東烏旗殘部再教育出來的知識青年格格不入。
  蒙古奶茶的最妙處,要在寒冷的隆鼕體會。不用說與鄭板橋“晨起無事,掃地焚香,烹茶洗硯”——相反,其時疾風哀號,摧搖骨墻,天窗戛然幾裂,凍氈悶聲折斷。被頭呵氣結冰,靴裏馬鬃鐵硬,火烤前胸,風吹後背。嫂子早用黃油煮熟小米,鍋裏剛剛熬成奶茶。抽刀搬肉,於紅白相間處削下一片,挑在竈筒壁上。油煙滋滋爆響,濃香如同熱量。吃它幾片以後,再烙烤一片胸杈白肉,泡在米中。茶不停添,口連連啜。半個時辰後,肚裏羊肉、黃油飯、滾茶樣樣熱燙,活力纔泛到頭腳腰背。這時抖擻精神,跳起穿衣,墊靴馬鬃已經烤幹。係上帽帶,抓起馬嚼,猛一推門,衝進鋪天蓋地狂吼怒號的風雪之中,大吼一聲:好大的雪啊!隨即大步踏進風雪找馬。
  其時裏外已被寒風浸透,但是滿腸熱茶,人不知冷——嚴酷的又一個鼕日,就這樣開始。
  沒有料到的衹是:從此我染上了痛飲奶茶的癖習,以後數十年天南地北,這愛癖再也無法改掉。
  2
  剛剛接觸突厥語各族的茶生活時,我的心裏是既好奇又挑剔。對哈薩剋人的奶茶滋味,雖然口中滿是濃香,心裏卻總嫌他們少了一“熬”——哈薩剋的奶茶是沏兌的。但是很快我就折服了。
  伊犁牧區的柯紮依部落,在飲用奶茶時的講究,不斷地使人聯想到他們駐牧地域的地理特性。他們顯然接受了波斯,甚至接受了印度和土耳其或地中海南岸的某種影響。一隻造型優美的大茶炊,是不可少的,旁邊順次排開鮮奶、奶酪、黃油以及一小碟????。另一隻是濃釅超度的、事先煮好的茶,當然更不可少的是主婦:她繼承了古老的女人侍茶的風俗,把一撮????、一塊黃油、一勺奶皮子、一碗底鮮奶依序放進碗裏,然後註入半碗或三分之一碗釅茶。最後傾過大茶炊,滾沸的開水冒着白煙衝進碗中,香味和淡黃的顔色突然滿溢出來。
  然後她欠身遞茶,先敬來賓、尊敬老者。她在自己喝的時候,留意着氈帳裏每個人的碗,隨時放下自己的碗,再為別人新沏。這一點,女人在這種時辰的修養和傳統,通行北亞諸族毫無區別,我猜它古老之極。
  常有美麗的少婦蹲在炊前侍茶,她們不會接過話頭,大多根本不答。最後一角的老者接過話題,讓答問依主人的規矩繼續進行。
  第二碗下肚以後,頭上汗珠涔涔。這就要補充關於碗的事:哈薩剋牧區喜用大海碗。我儘管在早期用蒙古竜碗對之質疑,但是後來,我懂了,讓滾熱的奶茶不僅暖和肚腸,還要讓它使全身發汗,讓人徹底從內臟嚮四肢地鬆弛暖透,最後讓心裏的疲憊完全散盡——非用柯紮依部落的這種大碗不可。
  在天山中,一名騎手或遊子目擊了過多的刺激。夢幻般的山中湖已經失去了,但從雪峰上遠遠瞥見了它。鞍上已經沒有叉子槍甚至沒有一把7寸刀子,但在小路上看見了野獸。鼕季暖日,看見大塊的積雪從鬆梢上濕漉漉地跌下,露出的鬆枝和森林都是黛青色的。牧場如此峻峭,道路如此險惡,從親戚傢的老祖母的乃孜勒回傢一路,有那麽多大大小小的事情發生。事情經常令人不快,而天山如此美貌——矛盾的牧人需要休息,需要用濃濃的香奶茶把纍了的心泡一泡。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盧非易:苦東西,與好朋友分享(1)盧非易:苦東西,與好朋友分享(2)
張耀:17世紀下半葉咖啡進入歐陸的歷史(1)張耀:17世紀下半葉咖啡進入歐陸的歷史(2)
張耀:17世紀下半葉咖啡進入歐陸的歷史(3)陳丹燕:咖啡旅行(1)
陳丹燕:咖啡旅行(2)陳丹燕:咖啡旅行(3)
陳丹燕:咖啡旅行(4)陳丹燕:咖啡旅行(5)
陳丹燕:咖啡旅行(6)陳丹燕:咖啡旅行(7)
陳丹燕:咖啡旅行(8)陳丹燕:咖啡旅行(9)
陳丹燕:咖啡旅行(10)陳丹燕:咖啡旅行(11)
陳丹燕:咖啡旅行(12)陳丹燕:咖啡旅行(13)
陳丹燕:咖啡旅行(14)陳丹燕:咖啡旅行(15)
陳丹燕:咖啡旅行(16)韓承煥:咖啡之旅(1)
韓承煥:咖啡之旅(2)韓承煥:咖啡之旅(3)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