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析,公务接待领域中之所以存在如此严重的不正之风与腐败现象,归根到底在于现行公务消费体制的缺失。其中,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是公务接待消费中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存在的主要腐败隐患包括:大量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的存在,预算编制粗糙,预算不透明、执行弹性空间大等。此外,财务制度和技术的落后,监督乏力,打击力度不够以及更深层次上的公务消费文化存在的缺陷,均为导致公务接待中腐败滋生的重要因素。
2006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出席会议、考察调研、学习交流、检查指导、请示汇报工作等公务活动的住宿、用餐、用车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指出,对于违背规定,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查处。这表明了中央整治公务消费不正之风的态度与决心。
在职务消费管理办法彻底改革之前,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在想办法,不断探索新的有效途径。
2006年11月20日,新华社发表分析文章指出,要使规范工作取得实效,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把公务接待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大量预算外、制度外资金和为数庞大的"小金库",为公务接待的超标违规提供了便利条件。将公务接待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有利于对其做到总量控制和规范管理。二是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规范公务接待,就应在科学界定公务接待范围的基础上,制定严密、可操作性的规定细则,使各项接待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对违反制度的,应该依规依纪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三是强化监督。今后在强化人大对政府的预算监督,强化政府内部的监察、审计监督的同时,应将政府部门的公务接待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监督。
职务消费的控制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措施相配合。上述办法都是控制职务消费所必须做的。然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应当是治本之策,前景如何,大家在观望中。
"赵代表,继续提吧!"不断有人在鼓动我。我也在思索。
专项资金审计监督
"权力寻租"是市场经济时代发明的新词语,我最初见到它是2000年后,好像是在某报上看到的,批评某些掌管专项资金审批大权的人以权谋私。反复品味,感觉十分形象。我佩服专家学者的造词能力。
好多国家部门都拥有专项资金审批拨付权,这些专项资金的投入无不体现各级政府对贫困农村和农民的体贴关怀,表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所在。但是,过去立项过程没有建立科学的论证和评估机制,同时操作程序缺乏透明度,在资金的拨付中,面子、关系或感情很起作用。为了能多要到一点资金,为地方多解决一些困难,"跑部进京","跑步(部)前(钱)进"一时成为各级地方领导的重要任务。为了能要到一点资金,花费一笔资金投入公关似乎也是值得的。
到北京出差,有朋友告诉我:"在北京的大餐馆就餐很贵,一餐饭有的几千元,有的几万元。"
"都吃的什么东西啊?这么贵?"第一次听说,真的好吃惊。这对于贫穷的老工业基地的下岗工人来说,是几十年也难以挣回来的钱。
"这都是跑步进京造成的结果。"朋友也不知几万元的一餐饭吃的什么,但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宴席。
我想这是自然规律。权力的使用存在随意性就难免被"寻租"。有寻租就有出租金的。后来还听说出现了要钱专业户,要来的资金还可以提成拿回扣甚至给予奖励。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说法在社会流传起来。
因为我是人大代表,说者有心,听者也有意,这个问题引起我的关注与思考。
回想起这些年来当人大代表的经历,我也为地方的困难做过许多呼吁,也呼吁来了国家、省领导的重视和不少政策的倾斜,我们是否也属于"会哭的孩子"?不过我没有付租金,也是不拿回扣的。
会哭未必不好。有时我深感欣慰,能将当地的重大问题反映到上级政府,引起上级重视,解决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问题,对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肯定有益,为什么不是好事?只是如果有了私利,添加了腐败的味道,就会让正直的事情变得扭曲。
在一次会议的用餐时间,一位手拿饭碗的基层人大代表特意找到我,说:"赵代表,专项资金的管理存在问题,全国两会马上要召开了,希望你把这个意见带到北京。"
"啊?有什么问题?"
"专项资金挪用很严重。必须引起中央重视。"
"挪用做什么?到什么程度?"
"……"
我们手拿饭碗,进行了详细交谈。
她的话让我感到更加沉重,看来专项资金的问题不仅在于会哭和寻租,而使用过程中也同样存在问题。
我有意识与基层的同志进行交谈,了解情况。他们认为,由于近年来国家集中财权,财政收入上缴的力度加大,基层经济困难,专项资金的挪用既是管理的问题,也的确是为了解决经济困难。申请专项资金往往要多申报一点,附带解决一些其他建设项目或工资福利。
不可否认的是,各级领导人中还存在不正确的政绩观。为了能够得到本单位职工的认可,把本应该用在社会公益建设和为人民造福的钱,改变用途成为了小集团的"既得利益"。也许这些领导并没有将钱收入个人腰包,获利是"群体",而不是个人,但相对于国家和人民群众这也是腐败。
审计的同志认为这个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不是审计不能发现问题,而是为了保护地方的利益,地方的审计机关一般不会向上级反映。
2003年,国家审计署刮起了审计风暴。2004年1月24日,国内财经网等网站报道了审计署的报告,首次批露了全国各地各行业存在的问题: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23日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报告200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他说,2003年度,通过审计和调查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公路、水利等项目,发现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挤占挪用建设资金及损失浪费问题严重。部分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