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十八、秦觀(5)
閔澤平 Min Zeping
當然,秦少遊詞的感傷,還與其個人思想和氣質密切相關。秦觀與蘇軾情兼師友,關係密切,政治上的挫折把他們牽連在一起,秦觀因此而終生不幸。但是蘇軾面對挫折,樂天知命,曠達不羈,對生活、對未來仍充滿信心,他雖也産生過消極思想,但並未頽唐不振。秦觀則有所不同,他的思想一直較為矛盾,心態十分復雜。
他早年懷抱“功譽可力緻而天下無難事”的雄心,又嚮往浩歌劇飲、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既要建功立業,稱名於世,又自稱“江海人”,表示“恥為升鬥謀”。每當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挫折、陷入苦悶時,他就試圖用老莊思想來使自己得到解脫。然而秦觀對老莊哲學的嗜愛,偏於理性思辯的領域,流於一種內足其身的自我陶醉,而沒有像蘇軾那樣轉化為外禦其物,無往不適的生命活力。老莊的齊萬物、一死生的曠達精神,在秦觀那裏常常變為對世事變幻、人生無常的哀嘆。佛道思想也未能給他以精神上的解脫和慰籍,有時反而更令他感到人世迷茫,苦海無邊,以致於臨死前不久終於發出了“封候已絶念,仙事亦難期”的絶望之嘆。
秦觀生性多愁善感,其生活遭遇極為容易引起內心情緒的波動。生活上一點小小的挫折,諸如朋友零落,一場疾病都可以使他産生“人世良可悲”的感嘆,甚至與友人離別,也會使他發出“送君去,何時回,世間如此令人哀”的感慨。這使得秦少遊的整個生命基調是感傷的、凄苦的。深重的哀愁長期包圍着他而難以解脫,其歌詞中也時常流露出一種絶望的哀傷。如《春雨》詩云: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晚枝。
其格調與婉約詞接近。敖陶孫《臞翁詩評》說:“秦少遊如時女步春,終傷婉弱。”《後山詩話》也引流傳的“世語”說:“秦少遊詩如詞。”他更多地接受了晏殊、歐陽修和柳永的影響,創作憂傷哀怨、纏綿悱惻的言情詞他格外得心應手,並擅長寫出一種纖細幽微的情感境界。不過,這種憂鬱悲傷的格調在前後期詞的表現中畢竟還是有程度上的差別。紹聖前,儘管懷才不遇,仕途失意,但秦觀生活還算安穩,詞人畢竟還很年輕,仕途之路也沒有完全斷絶,這時作品雖然不無纏綿婉轉之風,但纏綿中實則保留這無限的期待。這一時期詞的內容也不外乎傷春悲秋、離愁別緒和男女相思相戀,語意雖凄婉,然凄婉中不失清麗,離別之情也衹是一種淡淡的哀傷,這種哀傷隨時可以用喜悅來解脫。如《減字木蘭花》寫婦女的執着相思:
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 黛蛾長斂,任是東風吹不展。睏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大雁是能夠傳書的,可是望盡了北去的飛鴻,仍沒有遊子的音訊,無端的愁緒更涌上心頭,融情入景,深沉婉麯。離別相思,易流於傷感,而在少遊筆下,就成為凄婉了。
詞人在“奔走道途常數千裏”的漂泊生活中,曾與許多歌妓有過來往。在一些描寫歌妓生活的詞中,秦觀也用凄婉的筆調,細緻刻畫了她們的內心世界,透過她們日逐笙歌的強作歡顔,寫出了她們寂寞凄苦的生活真實和空耗韶華的悲苦命運。同時,他把自己的失意和那些聰明女子的不幸命運聯繫起來,把強烈的身世之感帶到婉約詞中,以寂寥蒼茫的景象,天涯淪落的的悲哀,抒寫他懷才不遇的痛苦,賦予了傳統的題材以較為深刻的內涵。在秦觀的前期戀情詞裏,還能發現樂觀與高亢的音響,這就是膾炙人口的《鵲橋仙》。這與詞人前期情緒的不低沉和不失豪情是相一致的,詞雲: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牛郎織女的故事前代詩人歌詠很多,但多寫他們的愁苦哀怨,而秦觀卻自出機杼,一反前人的俗套,歌頌雙星純潔真摯的愛情,境界高遠幽深,情濃意重。那散布於天際的輕盈多姿的彩雲,映着落日的餘輝,仿佛是織女用靈巧的雙手編織出來的優美的圖案。連流星也如此多情,為雙星傳遞着離愁別恨。七夕相會一年一度,來之確實不易,他們不僅要忍受漫長時間的離別相思的痛苦折磨,而且還要剋服“銀漢”這一廣袤空間所帶來的睏難。久別固然可恨,但在這“金風玉露”的大好秋季裏,佳侶重逢,就珍貴異常。那豈是一些凡夫俗子之酒肉追逐、尋歡作樂所能比擬?世人認為牛郎織女會少離多,枉為仙人,還不如人間男女朝夕相守。秦觀不以為然,他認為牛郎織女既然有堅貞的愛情,在此秋風白露的夜晚相逢一次,自然要勝過人間那許多沒有愛情而生活在一起的男女。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
|
|
一、王維(1) | 一、王維(2) | 一、王維(3) | 一、王維(4) | 一、王維(5) | 一、王維(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