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高端專傢訪談:共享中國   》 第133節:鄧國勝:怎樣靠“社會資源”實現“共享”(9)      楊林林 Yang Linlin

  楊林林:嗯,您用的是“致命”這個詞兒啊?
  鄧國勝:對。通過大量的調查,我確實覺得公衆的“利益表達渠道”對“和諧社會”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所以通過群衆參與評估這種工具,對政府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楊:是個社會安全閥?)對對對,確實能起到“社會安全閥”的作用。
  如何更好地構建我國
  “群衆參與評價政府績效”的體係
  楊林林:在評估之外,您看還有什麽類似的、好用的管理工具?
  鄧國勝:比如“民間組織”的形式,也是一種比較好的“利益表達工具”。那是我們要談的另外一個話題。就我們剛纔談的比較多的“群衆評價”來說,它就是一個很好的意見表達渠道。我為什麽一直在強調我們非常需要構建一個“群衆參與評價政府績效的體係”?就是因為它既能比較好地幫助政府進行職能轉換的改革,又能幫助群衆增加一個比較方便的表達意見和利益的渠道。
  楊林林:嗯。群衆參與政府績效評估有着多重的重要功能!
  鄧國勝:哎。當然我還特別想強調,這個“體係”的作用,絶不僅僅是為了對政府部門實施控製和監督,關鍵是,一定要讓它能幫助政府部門提升對一些相關問題的瞭解和認識,要能幫助他們收集老百姓的意見,瞭解老百姓的需求到底在哪裏?去診斷政府部門存在的問題和找到問題産生的原因是什麽?還有,應該怎麽去提升政府部門的服務質量?怎麽去改進他們的工作?所以我認為,我們國傢現在已經到了需要更好地去構建“群衆評價政府績效體係”的時期了。
  楊林林:隨着改革的深化,這個問題表現得越來越突出,在有些地方和領域積纍的問題越來越大。這一點,其實政府也意識到了。
  鄧國勝:對呀。所以在涉及到各方面切身利益的一些問題上,政府的改革和動作如果過於大刀闊斧的話,有時候就容易出現偏差,而且是,涉及面越大,阻力就越大。但是如果從管理工具和評估的角度切入,就又能反映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又能被各方面所接受。所以我總覺得,這是今後政府改革深化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楊林林:嗯。我還覺得,這涉及到“社會生態”或者叫“社會環境”是否“友好”。衹有能夠比較方便有效地在政府和公衆之間實現“雙嚮的溝通和友好”,才能真正構建和諧社會。現在呢,很多政府機構實際上早已拿出了一個姿態——很鮮明地表現出,很想為大傢把事情辦得更好。但如果政府和公衆之間缺乏更好的溝通,就可能事倍功半。
  鄧國勝:對。通過評估使政府和老百姓連接起來,形成一個互相友好的關係,那麽,老百姓的利益訴求就可以比較順暢地表達給政府,政府也能比較準確地知道自己應該往哪個地方改,然後政府對老百姓也能有一個比較好的問責與交代,讓他們隨時都能瞭解,這一段時期政府要改進什麽和怎麽改進。
  有個美國學者說:有時老百姓對政府的不滿,
  並非對“結果”不滿,而是對“過程”不滿
  鄧國勝:所以我覺得,美國有一個學者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很有道理,他就說,有時候老百姓對政府的不滿並不是對“結果”不滿,而是對“過程”不滿。
  楊林林:哦?這很有意思!
  鄧國勝:他的意思就是,因為你政府沒有讓他參與那個决策過程嘛,所以老百姓就不滿意。關鍵是,要讓老百姓知道政府所做的那件事情是怎麽回事,政府的難處在哪裏。有時候老百姓就是從非理性的角度出發,他就是衹關註事情的結局,並不關註你政府做這個事情的時候需要多大成本,也不知道你的難處在什麽地方?所以有時候你還會發現,老百姓有時候對某些部門的不滿,其實跟那個部門根本就沒有關係!而是兩者缺乏溝通。
  楊林林:您就此舉個例子好嗎?比如說,是針對什麽部門?
  鄧國勝:比如說城管部門。老百姓可能覺得,“城管”主要應該
  是對城市的環境治理負責。所以他就會覺得,哪個臭水溝的問題沒解决好,就是城管的責任。但實際上呢,真要解决臭水溝的問題,可能並不是政府的哪一個部門就能解决的。(楊:對)再比如說交通問題,可能老百姓一發脾氣就指責交通局,但交通的問題有時候也不是一個單獨的交通部門能解决的,它還可能涉及到財政體係,涉及到政府的綜合部門。但是這些情況老百姓就不一定瞭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出版社
第1節:林毅夫簡介第2節:林毅夫訪談(1)
第3節:林毅夫訪談(2)第4節:林毅夫訪談(3)
第5節:林毅夫訪談(4)第6節:林毅夫訪談(5)
第7節:林毅夫訪談(6)第8節:林毅夫訪談(7)
第9節:林毅夫訪談(8)第10節:林毅夫訪談(9)
第11節:林毅夫訪談(10)第12節:林毅夫訪談(11)
第13節:林毅夫訪談(12)第14節:林毅夫訪談(13)
第15節:林毅夫訪談(14)第16節:湯敏簡介
第17節:湯敏訪談(1)第18節:湯敏訪談(2)
第19節:湯敏訪談(3)第20節:湯敏訪談(4)
第21節:湯敏訪談(5)第22節:湯敏訪談(6)
第23節:湯敏訪談(7)第24節:湯敏訪談(8)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