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高端专家访谈:共享中国 》
第133节:邓国胜:怎样靠“社会资源”实现“共享”(9)
杨林林 Yang Linlin
杨林林:嗯,您用的是“致命”这个词儿啊?
邓国胜:对。通过大量的调查,我确实觉得公众的“利益表达渠道”对“和谐社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通过群众参与评估这种工具,对政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杨:是个社会安全阀?)对对对,确实能起到“社会安全阀”的作用。
如何更好地构建我国
“群众参与评价政府绩效”的体系
杨林林:在评估之外,您看还有什么类似的、好用的管理工具?
邓国胜:比如“民间组织”的形式,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利益表达工具”。那是我们要谈的另外一个话题。就我们刚才谈的比较多的“群众评价”来说,它就是一个很好的意见表达渠道。我为什么一直在强调我们非常需要构建一个“群众参与评价政府绩效的体系”?就是因为它既能比较好地帮助政府进行职能转换的改革,又能帮助群众增加一个比较方便的表达意见和利益的渠道。
杨林林:嗯。群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有着多重的重要功能!
邓国胜:哎。当然我还特别想强调,这个“体系”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为了对政府部门实施控制和监督,关键是,一定要让它能帮助政府部门提升对一些相关问题的了解和认识,要能帮助他们收集老百姓的意见,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到底在哪里?去诊断政府部门存在的问题和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应该怎么去提升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怎么去改进他们的工作?所以我认为,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到了需要更好地去构建“群众评价政府绩效体系”的时期了。
杨林林:随着改革的深化,这个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在有些地方和领域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大。这一点,其实政府也意识到了。
邓国胜:对呀。所以在涉及到各方面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上,政府的改革和动作如果过于大刀阔斧的话,有时候就容易出现偏差,而且是,涉及面越大,阻力就越大。但是如果从管理工具和评估的角度切入,就又能反映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又能被各方面所接受。所以我总觉得,这是今后政府改革深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杨林林:嗯。我还觉得,这涉及到“社会生态”或者叫“社会环境”是否“友好”。只有能够比较方便有效地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实现“双向的沟通和友好”,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社会。现在呢,很多政府机构实际上早已拿出了一个姿态——很鲜明地表现出,很想为大家把事情办得更好。但如果政府和公众之间缺乏更好的沟通,就可能事倍功半。
邓国胜:对。通过评估使政府和老百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互相友好的关系,那么,老百姓的利益诉求就可以比较顺畅地表达给政府,政府也能比较准确地知道自己应该往哪个地方改,然后政府对老百姓也能有一个比较好的问责与交代,让他们随时都能了解,这一段时期政府要改进什么和怎么改进。
有个美国学者说:有时老百姓对政府的不满,
并非对“结果”不满,而是对“过程”不满
邓国胜:所以我觉得,美国有一个学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很有道理,他就说,有时候老百姓对政府的不满并不是对“结果”不满,而是对“过程”不满。
杨林林:哦?这很有意思!
邓国胜:他的意思就是,因为你政府没有让他参与那个决策过程嘛,所以老百姓就不满意。关键是,要让老百姓知道政府所做的那件事情是怎么回事,政府的难处在哪里。有时候老百姓就是从非理性的角度出发,他就是只关注事情的结局,并不关注你政府做这个事情的时候需要多大成本,也不知道你的难处在什么地方?所以有时候你还会发现,老百姓有时候对某些部门的不满,其实跟那个部门根本就没有关系!而是两者缺乏沟通。
杨林林:您就此举个例子好吗?比如说,是针对什么部门?
邓国胜:比如说城管部门。老百姓可能觉得,“城管”主要应该
是对城市的环境治理负责。所以他就会觉得,哪个臭水沟的问题没解决好,就是城管的责任。但实际上呢,真要解决臭水沟的问题,可能并不是政府的哪一个部门就能解决的。(杨:对)再比如说交通问题,可能老百姓一发脾气就指责交通局,但交通的问题有时候也不是一个单独的交通部门能解决的,它还可能涉及到财政体系,涉及到政府的综合部门。但是这些情况老百姓就不一定了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出版社 |
|
|
第1节:林毅夫简介 | 第2节:林毅夫访谈(1) | 第3节:林毅夫访谈(2) | 第4节:林毅夫访谈(3) | 第5节:林毅夫访谈(4) | 第6节:林毅夫访谈(5) | 第7节:林毅夫访谈(6) | 第8节:林毅夫访谈(7) | 第9节:林毅夫访谈(8) | 第10节:林毅夫访谈(9) | 第11节:林毅夫访谈(10) | 第12节:林毅夫访谈(11) | 第13节:林毅夫访谈(12) | 第14节:林毅夫访谈(13) | 第15节:林毅夫访谈(14) | 第16节:汤敏简介 | 第17节:汤敏访谈(1) | 第18节:汤敏访谈(2) | 第19节:汤敏访谈(3) | 第20节:汤敏访谈(4) | 第21节:汤敏访谈(5) | 第22节:汤敏访谈(6) | 第23节:汤敏访谈(7) | 第24节:汤敏访谈(8)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