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传记 》 武則天私秘生活全記錄 》
第七章(15)
司馬路人 Sima Luren
武則天聽了搖搖頭,說:“我剛纔考慮了一下,第一,命天下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務於十二日之前畢集神都,由我降詔,親自行拜洛水,受寶圖儀式;第二、我預備給自己加尊號製新璽,具體事宜,你務於明天上午拿出個具體操作方案和日期來。”“太後高見1武承嗣心誠悅服地跪倒在地。武承嗣沉吟了一下,說:“距十二日的封洛受圖的儀式沒有幾天了。臣這就安排使者四下裏去通知各地諸侯,介時前來參加盛會。”“好,你去吧,有什麽事隨時嚮我報告。”武則天命令道。垂拱四年(688年)五月十二日,在神都洛陽南郊外的洛水河畔,人頭抖動,彩旗飄展,一場規模盛大的“受圖拜洛”儀式馬上就要舉行。河邊新砌了一個一人多高的黃土臺子,正前方是清波蕩漾的洛河。土臺子左邊排班站立着前來聚會的全國諸州都督和刺史,右邊則站立着皇室宗親和社會名流。辰時一刻,衹聽得南門方面響起了二十四響禮炮,不一會兒,衹聽正北邊的大道上,鼓樂陣陣,迤邐駛過來大隊人馬。兩輛輦車,直趨到接引禮臺的大紅地毯邊,纔停了下來,武承嗣率領文武百官,上前跪地接迎,口稱:“恭迎太後,願太後萬歲、萬歲、萬萬歲1上官婉兒裊裊娜娜地走上去,撩起布簾子。武則天頭戴九竜寶冠,身穿霞帔霓裳,手扶婉兒的胳膊鑽出禦輦。旁邊的一個執事急忙把九麯柄費羅傘罩在武則天的頭上。“請太後登臺受圖拜洛--”武承嗣拉着長腔喊道。武則天點點頭,在手持鳳扇的執事和文武百官的護衛下,沿着猩紅的地毯,緩緩地走上禮臺。上了禮臺,她威嚴地掃視着臺下的各路諸侯的皇親國戚們。臺下的衆人伏在地上,頌道:“太後萬歲、萬歲、萬萬歲1大會首先由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張光輔宣讀詔書,詔曰:夫河出圖、洛出書者,堯、禹之盛事,國傢之大禮。到其禮者,不可以臆斷,不可以情求。皆上順天心,下符人事,朕今稽古,率由舊章,然後可以交神明,可以膺福祐。今有漁夫唐同泰者,於洛水之濱,拾得一瑞石,上有篆書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宛如堯禹麯臺之故事。朕至圓丘,秉承先聖之禮文,受圖拜洛,而致太平之書,籍由衷之典,法天地而行教化,辯方位而敘人倫。其義可以幽贊神明,其文可以經緯邦國。乃使聖朝葉昭曠之塗,天下知文物之甚,豈不幸甚!念完詔書後,武承嗣纔唱道:“請太後登壇受圖--”武則天神色莊重,緩步登上前面的小臺子,雙手從竜案上的金盤子裏拿過瑞石,端詳了一番後交由後面的近侍收起來。而後,武則天擎起三柱香,望空拜了三拜,口中念念有詞。把香插到案上的金香爐裏。此時,鼓樂聲大作,四下裏早已安排好的上萬名羽林軍將士,一齊爆發出雷鳴般地呼喊聲--“天賜寶圖!君權神授1“聖母臨人!蒼生納福1呼喊聲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站在禮壇上的武則天頻頻嚮衆人招手致意……呼喊派的呼喊聲停下來以後,武則天乘興讓張光輔宣讀封洛詔書--洛水之神獻寶有功,封其為“顯聖侯”,洛水為“永昌洛水”。加特進,禁漁釣,祭祀比四瀆;瑞石出現的地點名為“聖泉圖”,於其側,勒石曰“天授聖圖之表”;將此泉沿岸一帶改稱為永昌縣;洛水之東南嵩山改稱為“神嶽”,封其山神為“天中王”、太師、使持節、大都督。賜酉甫五日。喧鬧一時的“受圖封洛”儀式在文武群臣且驚且疑的目光中結束了。武則天率領着睿宗皇帝,下了禮壇,鑽進了禦輦,揚長而去。八月,豫州刺史越王李貞及其兩個兒子瑯琊王李衝、李規起兵反武。九月,武則天派丘神勣將軍前往豫州平叛、十月丘神勣大敗李負父子,凱旋而歸。東都皇城內玄武門外,鑼鼓喧天,熱鬧非凡。丘神勣、麹崇裕等人,胸帶大紅花,身披紅緞帶,挺胸凸肚,鼻孔朝天,一個個像功臣似的,列隊等候着神皇太後武則天的到來。一陣環佩聲,武則天在宮女宮扇的簇擁下,滿面春風地走過來了,衆人僕倒在地,山呼萬歲畢,復歸本位。武則天頷首嚮衆人致意,問:“衆愛卿對朝廷給予你們的封賞還滿意吧?”“謝太後賞賜,”衆將官挺胸叫道。“好,好……”武則天笑容滿面地說:“前後纔二十四天,博、豫兩州既告平定。你們勇猛善戰,為國爭光,為君分憂,為民造福,好,好……”“請陛下御覽叛軍的兇器。”丘神勣上前請道。“好。”武則天高興地說。玄武門外的一間偏殿裏,收拾一新,靠墻處搭了許多木板架,上面擺放着在博、豫繳獲的文書、盔甲刀槍、旗幟等物。武則天饒有興趣地一一看過,不斷地問這問那,點頭贊許。參觀完展覽,武則天旋即召開御前會議,要求各部門舉一反三,加快越王、瑯琊叛亂案的審理工作。叛亂案無論涉及到誰,無論他有多麽高的爵位,一律拿下,嚴懲不貸,務必窮治亂黨、一個不留。武承嗣最能明白太後的意思,他一邊聽着,一邊點頭附合着。散朝後,武則天獨留下武承嗣,問:“依你看,誰接手這個叛亂案子最為合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閱讀指南(1) | 閱讀指南(2) | 第一章(1) | 第一章(2) | 第一章(3) | 第一章(4) | 第一章(5) | 第一章(6) | 第一章(7) | 第一章(8) | 第二章(1) | 第二章(2) | 第二章(3) | 第二章(4) | 第二章(5) | 第二章(6) | 第二章(7) | 第二章(8) | 第二章(9) | 第二章(10) | 第二章(11) | 第二章(12) | 第三章(1) | 第三章(2)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