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类 》 讀史方輿紀要 》
捲一百十二
顧祖禹 Gu Zuyu
◎廣西七外國附考
◇安南在憑祥州南五百五十裏。東至海三百二十裏,南至占城國界一千九百裏,西至雲南老撾宣慰司界五百六十裏。自其國都至京師一萬一千一百六十五裏,至南京七千七百二十裏,至廣西布政司二千八百裏。古南交地,《虞書》宅南交是也。周曰交趾。《禮·王製》:南方曰蠻,雕題、交趾。秦為象郡地。秦末屬於南越。《史記》:尉陀以兵役屬西甌、駱。安南,即所謂駱越也。漢元鼎五年,平南越,置交趾、九真、日南等郡,兼置交州刺史。後漢建武十六年,交趾女子徵側、徵貳反,馬援討平之。孫吳時,增置新昌、武平、九德三郡。晉因之。宋增置宋平、宋壽等郡。齊增置義昌郡。梁於交趾等郡增置交、愛、等州,兼置交州都督府。隋平陳,廢郡存州,改都督府曰總管府。煬帝初,州廢,仍為交趾、日南、九真等郡。唐武德三年,仍置交州總管府,管交、峰、愛、仙、鳶、宋、慈、澄、道、竜十州。七年,改曰都督府,其後諸州增省不一。調露元年,又改都督府曰安南都護府。至德二載,曰鎮南都護府。大歷三年,仍曰安南,以刺史充都護。貞元六年,置軍曰桑遠軍。鹹通初,為南詔所陷,明年收復。四年,復為南詔所陷。七年,高駢攻剋之,始置靜海軍於安南。天初,麯承裕據其地,再傳至麯承美。五代唐長興初,南漢劉龑遣軍攻拔交州,執承美以歸,以其將李進守之。明年,愛州將楊廷藝攻取交州。晉天福二年,交州將皎公羨殺廷藝而代之。三年,廷藝故將吳權舉兵攻殺公羨,遂據交州,稱靜海節度使。權卒,子昌岌立,卒,子昌文立。周顯德初,始請命於南漢,南漢以昌文為靜海軍節度使,兼安南都護。宋初,復為部人丁部領所據,自稱萬勝王,以子璉為靜海節度使。開寶六年,內附。八年,封交趾郡王,自是交趾遂為異域。璉死,弟嗣,又為其將黎桓所篡。景德初,封南平王。桓死,子竜挺嗣。景德四年,改封交趾郡王,死,子至忠嗣。大中祥符三年,為其臣閩人李公藴所篡。宋仍封為交趾郡王,再傳至日尊稱帝,國號大越。熙寧間,王安石議開邊侵擾蠻境。八年,交人叛,陷欽、廉、邕等州。九年,詔郭逵等討之,至富良江,得四州一縣而還。其地尋復入於交趾。公藴八傳嗣絶,為其婿陳日所有。宋淳十二年,蒙古將兀良合臺破安南,日遁海島,師還,日復取其地。宋亡,日子光歸附元,封為安南國王。光死,子日烜自立,不受命,再發兵擊之,皆不能剋。日烜死,子日尊嗣,復遣使入貢。日尊死,子日奎嗣。明洪武二年,率先入貢,遣使册為安南國王。未至,日奎死,侄日堅嗣。五年,為陳叔明所篡。叔明者,弟代視事。十一年,攻占城敗死,弟煒代立。二十一年,其相黎季弒煒,立叔明子日。明年,又弒日,立其幼子,假煒名來貢。二十九年,思明府奏安南奪丘溫、如{敖山}、慶遠、淵脫五縣,遣使敕以地還思明,不聽。三十二年,季復弒而立其幼子,尋復弒,奪其位。季詭姓名曰鬍一元,子蒼曰,僭號紀元,國號大虞。永樂元年,表稱陳氏嗣絶,請署國事,從之。己復封為王。二年,陳氏故臣裴伯魯走闕下乞師,而老撾亦傳送故王孫陳天平來朝,詔詰季,季詭請迎天平歸國。詔廣西都督黃中、呂毅率兵五千送天平還國,至境,季偽遣使迎候,而伏兵隘口,襲殺天平及大理卿薛等,中等引還。於是,以成國公朱能為徵夷將軍,率新城侯張輔、西平侯沐晟等二十五將,軍出廣西、雲南兩道討之。能至竜州卒,輔代總其衆。五年,平安南,俘獲季父子,詔求陳氏後立之,無所得,因置交趾等處承宣佈政使司,領府十七、州五、屬府州四十二、縣一百五十七,又置衛十一、所十三屬都指揮使司,又置市舶司一。其地東西相距一千七百六十裏,南北二千八百裏。六年,交人簡定復推陳季擴為亂,命沐晟討之,敗績。復命張輔往徵,擒定,季擴尋請降,以為交趾右布政使。未幾,復叛。十年,輔等以計擒之,賊黨皆平。十五年,召輔還都。明年,寇孽黎利復叛,官軍屢衄。宣德初,再遣大兵徵之,皆敗績,賊勢益張,侵我祿州、西平州及欽州四峒,皆陷。既而利托言請立陳氏後罷兵息民,朝廷因而許之,遂棄交趾。六年,詔利權署安南國事。八年,利死,子麟嗣。正統元年,封為安南國王。七年,麟死,子立,遣兵攻占城,虜其王摩訶賁該以歸。天順三年,為庶兄宜民所弒。四年,弟灝嗣,輒侵我土地,攻殺老撾宣慰司刁板雅蘭掌父子,為八百敗,歸,屢攻占城,謀並其國。弘治十年,灝死,子暉嗣。十七年,暉死,子敬嗣,旋死,以弟誼嗣。正德初,其臣阮種弒之,立其弟阮伯勝,國人共殺種等而立灝庶子,孱政在群下,國亂。正德十一年,其下陳弒自立,酋目莫登庸等復逐,立兄子訁惠,專其國,奔據諒山。黎氏舊臣鄭綏以登庸不臣漸著,推族子酉榜為主,登庸皆攻殺之。十六年,登庸攻,敗死。嘉靖初,登庸自稱安興王,謀弒訁惠,訁惠奔清化,登庸立其庶弟廣。交人云:廣,登庸子也。六年,登庸竊安南,尋殺廣。九年,禪位於其子方瀛,自稱太上皇,退居都齊海陽,為方瀛外援。訁惠竟死,清化故臣共立訁惠子寧,居來州漆馬江,倚老撾為援。十五年,寧遣其臣鄭維忄來乞師,詔鹹寧侯仇鸞為帥,尋以徵蠻將軍安遠侯柳代之,而命樞臣毛伯溫總其事。伯溫駐師南寧。時方瀛死,子福海嗣,登庸聞大軍緻討,懼,請歸欽州二都四峒故侵地,世奉職貢。乃於鎮南關受登庸降,廢勿王,降國為都統司,十三路為宣撫司,以登庸為都統司使,統境內十三宣撫司,隸廣西藩司,而命黎寧仍居漆馬江,令雲南守臣勘訪,果係黎氏,後始授境土。製下,登庸已死,乃授其孫福海。二十五年,福海死,子宏氵翼幼,阮如桂等擁衛之。三十年,始嗣職。時國內多艱,貢不達。黎氏雖據一隅,黨類強,寧死,鄭檢立其子寵,寵死,復立其宗人黎維邦。會莫氏臣黎伯驪作亂,鄭檢以兵會之,宏氵翼奔海陽,自是益衰弱。四十二年,宏氵翼卒。萬歷初,子茂洽襲為都統使,國大亂。既而黎維邦死,鄭檢子鬆復立。維邦子維潭舉兵攻殺莫茂洽,盡逐莫氏遺孽,茂洽子敬用竄居高平府,敬璋、敬恭竄居東海府,保樂州,復內相仇。未幾,敬璋為黎氏所殺。維譚遣使浮海詣督臣歸罪,請款關輸貢,因與約必以高平居莫氏,如黎氏漆馬江故事。維潭意以高平其故地也,莫氏篡臣不宜以漆馬江為比。久之,乃聽。二十四年,受維潭降,以為都統使,與莫敬用以高平,令維潭毋侵害,於是安南復定。自黎氏以來,雖奉貢稱藩,然自帝其國如故矣。○羅氏曰:入交之道凡三:一繇廣西,一繇廣東,一繇雲南。由廣東則用水軍,伏波以來皆行之。廣西道宋行之,雲南道元及明朝始開。廣西道亦分為三:從憑祥州入者,由州南關隘,一日至交之文淵州坡壘驛,復經脫朗州北,一日至諒山衙,又一日至溫州之北,險徑半日至鬼門關,又一日經溫州之南新麗村,經二卜江,一日至保祿縣,半日渡昌江,又一日至安越縣南市橋江下流北岸。一道由思明府入,過摩天嶺,一日至思陵州,過辨強隘,一日至祿平州,州西有路,一日半至諒山府。若從東南行,過車裏江。此江乃永樂中黎季堰之以拒王師,後偵知其堰處,乃决之以濟師。一日半至安博州,又一日半過耗軍峒,山路險惡,又一日至鳳眼縣,又分二道:一道一日至保祿縣,亦渡昌江;一道入諒江府,亦一日至安越縣之南市橋江北岸,各與前道會。其自竜州入者,一日至平而隘,又一日至七源州,二日至文蘭平茄社,又分為二道:一道從文蘭州,一日經右隴縣北山徑出鬼門關,平地四十裏渡昌江上源,經右隴之南,沿江南岸而下,一日至世安縣,平地至安勇縣,又一日亦至安越縣之中市江北岸;一道從平茄社西,一日半經武崖州山徑,二日至思農縣,平地又一日半亦進至安越縣之北市橋江上流北岸。市橋江在安越縣境中,昌江之南諸路總會之處,隨處皆可濟師。一日至慈山府,又至東岸嘉林等縣渡富良江以入交州。雲南亦有二道:其一道,由臨安府蒙自縣,經蓮花灘入交州之石隴關下程瀾峒,循洮江源右岸,四日至水尾州,又八日至文盤州,又五日至鎮安縣,又五日至下華縣,又三日至清波縣,又三日至臨洮府。洮水即富良江上流,其北為宣光江,南為沱江,所謂三江者也。臨洮二日至山圍縣,又二日至興化府,即古多邦城,自興化一日至白鶴神廟三岐江,又四日至白鶴縣渡富良江。其一道,自蒙自縣河陽隘,循洮江左岸,十日至平源州,又五日至福安縣,又一日至宣江府,又二日至端雄府,又五日亦至白鶴三岐江,然皆山徑,欹側難行。其循洮江右岸入者,地勢平衍,乃大道也。若廣東海道,自廉州烏雷山發舟,北風順利,一二日可抵交之海東府。若沿海岸以行,則烏雷山一日至永安州白竜尾,白竜尾二日至玉山門,又一日至萬寧州,萬寧一日至廟山,廟山一日至屯卒巡司,又二日至海東府,海東二日至經熟社,有石堤,陳氏所築以禦元兵者。又一日至白藤海口,過天寮巡司,南至安陽海口,又南至塗山海口,又南至多漁海口,各有支港以入交州。自白藤而入,則經水棠、東潮二縣至海陽府,復經至靈縣過黃徑、平灘等江。其自安陽海口而入,則經安陽縣至荊門府,亦至黃徑等江,繇南策、上洪之北境以入。其自塗山而入則取古齋,又取宜陽縣,經安老縣之北至平河縣,經南策、上洪之南境以入。其自多漁海口而入,則繇安老、新明二縣至四岐,溯洪江至快州,經鹹子關以入。多漁南為太平海口,其路由太平、新興二府,亦經快州鹹子關口,由富良江以入。此海道之大略也。交州之東有海陽、荊門、南策、上洪、下洪、順安、快州等府,去海頗遠,各有支港穿達,迤邐數百裏,大艦不能入,故交人多平底淺舟以便入港雲。《山居贅論》曰:安南,自秦、漢以來,入中國版圖者歷千百年。其比於外臣,特自宋以後耳。宋之兵力,自太宗以後勢已衰鈍,其不能奄有交南,宜也。元人兵威所加,輒見摧滅,而安南竟偃蹇一隅,不能郡縣其地,何哉?倘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者歟。永樂中,兩興大役,皆係纍其君長,掃清其境土而師還。未幾,反覆隨之。豈時有難易,交人方強,未可逆折歟?逮正德以後,陳氏、莫氏與黎氏禍亂相尋,兵分勢削,取亂侮亡,機不可失,而竪子率師,徒費張皇。其後,任交人之自為魚肉,以秦越相視而已矣。夫是非不張,恩威不振,何以厭蠻夷觀聽之情哉?《明史》:嘉靖十六年,仇鸞為帥,尚書毛伯溫督師駐廣西,檄諸路兵候師期。正兵分三哨:廣西憑祥州為中哨,竜州羅回洞為左哨,思明府思州為右哨。分奇兵為二哨:歸順州為一哨,廣東欽州為一哨。又烏雷山等處為海哨,又云南兵於蓮花灘分三哨。東西並舉,馳驛安南,莫登庸大懼,乞降。蓋先是撫臣蔡經言:安南水陸之路有六,憑祥、竜州、歸順、欽州、海陽西路皆接安南也。時欽州知州林希元言:莫氏所恃者,惟都齋耳。其地濱海,淤塗十餘裏,舟不得泊,計以為王城不支即守都齋,都齋不支即奔海上耳。若以東莞、瓊海之師助占城擊其南,賊不得奔矣。以福建之師航海出枝封,湖廣之師出欽州,與之合,都齋無巢穴矣。以廣西之師出憑祥,雲貴之師出蒙自,以攻竜編,則根本拔矣。如此,可一舉定也。其說置不問。夫攻安南者,希元之言非勝算哉?又安南僭置偽東都,設五府、五部、六寺、御使臺、通政司、五十六衛、四城兵馬等衙門,附郭府三:一曰奉天,二曰廣德,三曰永昌。永樂二年,改東都為交州府。宣德二年,棄交趾,黎氏復曰東都,其西都亦曰清華承政。永樂二年,改清化府。又都齋古齋,近海口,莫登庸故鄉也。本無城郭,以鐵{力}木作排柵三層為外衛,登庸所自居也。大約自黎氏以來,鄭氏、莫氏二宗最強,而鄭以江華為重,莫以古齋為重雲。兩都之外,分道十三,設承政司、宣察司、總兵使司,亦仿中國三司之製。
交州府即安南之東都也。永樂二年,改置,領州五,曰慈廉、福安、威蠻、利仁、三帶,領縣十三,曰東關、慈廉、石室、英、清潭、清威、應平、平陸、利仁、安朗、安樂、扶寧、立石。宣德二年以後,仍為東都,領附郭府三,曰奉天、廣德、永昌,又分置安邦承政司,領府一,曰海東。
○竜編城在今交州府東,漢郡治也。《漢志》交趾郡,治羸婁,領竜編。後漢治竜編。孫吳黃武六年,交州亦自番禺縣徙治焉。晉、宋以後因之。《水經註》:漢建安二十三年立城之始,有蛟竜盤編於水南北二津,因改竜淵曰竜編。或疑縣本名竜淵,唐顔師古、章懷太子諱淵,改《漢志》為編也。隋開皇中,仍為交州治。大業中,移交趾郡治宋平,而竜編為屬縣。唐武德四年,置竜州,又析置武寧、平樂二縣。貞觀初,州廢,以二縣省入竜編,隸仙州。十年,州廢,仍屬交州。今偽奉天府,或曰即竜編也。
交趾城在府西。《漢志》交趾郡,治羸婁。羸,孟康音蓮。婁,音受,土簍也。後漢仍為羸婁縣,屬交趾郡。晉、宋因之。隋改置交趾縣,屬交州。劉句曰:交趾縣,漢羸婁也。唐武德四年,又析置慈廉、烏延、武立三縣,以慈廉水為名,置慈州。六年,改為南慈州。貞觀初,州廢,三縣仍省入交趾。二年,移縣治於漢之故交趾城,仍為交州治。寶歷元年,徙州治於宋平,縣屬焉。顔師古曰:羸婁,亦讀曰纍縷。杜佑曰:交趾之名,以南方夷人其足大趾開廣,若並足而立,其趾則交,故名。
宋平城在府南。漢竜編縣地。瀋約曰分日南置,劉句曰西捲縣地,皆誤也。宋孝建初,析置宋平縣,尋又置宋平郡治焉。梁、陳因之。隋平陳,郡廢,縣屬交州。大業初,為交趾郡治。唐武德五年,於縣置宋州,並置弘義等縣,又析置懷德等縣。六年,改曰南宋州。貞觀初,州廢,以弘義、懷德二縣省入,屬交州。寶歷中,為交州治,後移於今所。○南定城,在府東北。孫吳立武安縣。晉改曰南定。宋、齊因之,後省。唐武德四年,復析宋平置南定縣,屬宋州。明年,改屬交州。大歷五年廢。貞元八年,復置。鹹通六年,高駢為安南都護,自海門進兵至南定,掩擊峰州蠻衆,大破之,即此。
朱城在府東南。漢縣,屬交趾郡。後漢因之。晉仍屬交趾郡。宋、齊因之。梁大同末,詔楊討交州賊李賁,以陳霸先為先鋒,出交州,敗賁於朱,又敗之於蘇歷江口。《五代志》:朱縣,梁置武平郡。隋平陳,郡廢,縣仍屬交州。唐武德四年,置州,並置高陵、定陵二縣屬焉。貞觀初,州廢,以二縣省入朱,屬交州。,同鳶。劉句曰:朱鳶,孫吳時軍平縣地,晉武帝曰海安。未知所據。
勾漏城在府西南。漢置苟漏縣,屬交趾郡。苟漏,與句漏同。後漢亦曰{艹勾}漏縣。晉仍屬交趾郡。葛洪求為勾漏令,即此縣也。宋、齊以後因之。隋縣廢。今石室縣是其地。
平道城在府西北。今安朗縣地。後漢建武十九年,馬援平交趾蠻,置封溪縣,屬交趾郡。三國吳屬武平郡。晉因之。宋仍屬武平郡。齊析置平道縣。梁、陳間,以封溪省入平道。劉句曰:封溪,即古駱越地也。《南越志》:交趾之地,最為膏腴,舊有君長曰雒王,其佐曰雒侯,其田曰雒田,民墾食之,因曰雒民。《交州志》:雒王、雒侯主諸郡縣,縣有雒將。後漢建武十五年,交趾泠雒將女子徵側、徵貳反,九真、日南、合浦蠻俚皆應之。《廣州記》:交趾有駱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為駱侯。後蜀王子將兵攻取其地,自稱安陽王。後南越王尉陀復奪取之。今平道城東有城,凡九重,周九裏,蓋即安陽王所居城矣。或以為封溪故城也。《隋志》:平道縣,舊曰昌國。開皇十二年,改平道縣屬交州。《南齊志》有昌國縣,屬宋平郡。蓋梁、陳間省平道入昌國,隋復改昌國為平道也。唐武德四年,於平道置道州,又析置昌國、武平二縣。六年,改為南道州,是年又更名仙州。貞觀十年,州廢,又以昌國省入平道,隸交州。《志》雲:府西有望海廢縣,亦後漢建武中與封溪縣同置,後廢。相近又有璽城,祝穆雲:亦馬援所築戍守處也。
太平城在府西北。本封溪縣地。吳孫皓建衡三年,討扶嚴夷,以其地置武平郡,治武寧縣。晉因之。宋改縣曰武定,仍為武平郡治。齊仍舊。隋平陳,郡廢,縣屬交州。開皇十八年,改曰隆平縣。唐武德四年,置隆州,並置義廉、封溪二縣,尋徙州治義廉。六年,曰南隆州。貞觀元年,州廢,省義廉,以封溪隸峰州,隆平隸交州。先天元年,改曰太平縣,仍屬交州。○武平城,亦在縣西北,亦封溪地。唐武德四年,析平道縣置武平縣,屬道州。明年,改屬交州。劉句曰唐初改隋隆平縣為武平,似誤。
{力}竹城或曰即今府城。唐大中十二年,王式為安南都護經略使,至交趾,樹{力}木為柵,可支數十年,深塹其外,泄城中水,塹外植竹,寇不能冒。範成大《桂海虞衡志》:新州有{力}竹城,交趾外城亦是此竹,即式所植者。又大羅城,《志》雲:在府城外。舊城,唐刺史張伯儀所築,本在江南。寶歷元年,安南都護李元善請移城於江北岸,未幾復故。鹹通七年,靜海節度高駢築安南城,周三千步,又鑿道三所通使者,道名曰天威道,今故址猶有存者。○東關城,在府城北,五代以後,蠻所改置附郭縣也。元至元二十五年,脫歡入交趾,安南王陳日遁據海口,既而擁兵守禦東關,遏絶歸路,脫歡戰敗,由間道遁還。明宣德初,黎利叛,率賊衆圍東關,大帥王通懼,謀以交趾歸利,檄官吏軍民出城赴東關,即此。
三帶城在府西富良江北岸,蠻所置三帶州也。永樂初,張輔等討交趾,自新福縣移營三帶州招市江口,造船圖進取,是也。○清威城,在府西南百五十裏,又西南五十裏有石室城,皆蠻所置縣也。宣德初,黎利作亂,其弟善據廣威州,擁衆攻交趾,參將馬瑛大破之於清威,與王通合兵石室縣,進屯寧橋,陳洽以為宜駐師石室縣之沙河,以覘賊勢。不聽,遂渡河而陳,地皆險惡伏起,大敗。黎利自義安來合圍東關,攻交趾城,敗去。
○佛跡山在府西南石室縣。山下有池,景物清麗,為一方勝概。又勾漏山,亦在石室縣,相傳漢苟漏縣置於其下。
○海在府東南。自廣東欽州而西南,歷烏雷山以至南境之大長沙海口,其可入之支港以數十計。馬援討徵側,緣海而進。高駢復安南,亦自海道而前。今有天威涇,駢所鑿也。《唐史》:鹹通二年,南詔攻安南,都護蔡襲請救,詔襲按軍海門,襲以圍迫,不及奉詔,城陷死之。其僚屬樊綽走渡江,督荊南兵入東郛,苦戰,頗有斬獲。是夜,南詔屠安南,詔大興諸道兵進討,因置行交州於海門,調山東兵戍守,命容管經略使張茵鎮之,經略安南。茵逗留不進,乃以高駢為大帥,仍駐海門。七年,駢收復安南,以交州至邕州海道多潛石,漕運不通,遂鑿石開道。有青石涇,相傳馬援所不能治,既而震碎其石,亦得通,因名天威涇。自是漕運無滯海門。今見梧州府博白縣。
富良江在府北三十裏,其上源即雲南之瀾滄江也。自車裏宣慰司東北界及臨安府之西南界流入境,曰蓮花灘。東流歷文盤州臨洮府北境,亦曰洮江。又東至興化府境合於江北之白鶴江,江南岸又有陀江來註之,謂之三岐江。又東歷三帶州南,至府城之北,東南流,歷順安、上洪、下洪諸府之境,縱橫貫串以達於海。宋熙寧八年,交趾分道入寇,欽、廉、邕皆陷。郭逵討之,行至長沙,先遣將復邕、廉,而自將西進,至富良江,交人乘舡逆戰,大敗其軍,其王李乾德請降,於是取廣源等州而還。寶五年,蒙古兀良合臺入交趾,至洮江,交人戰敗,其王陳日走海島。元至元二十一年,脫歡擊安南王陳日烜,敗其兵於富良江,日烜遁,遂入其都城,以盛夏霖潦,軍中疲作,乃引還。二十四年,脫歡等復渡富良江,次交趾城下,敗其守兵,日烜復遁據海口。明永樂五年,張輔等討安南,從憑祥入,進次昌江市,造浮橋濟師,前鋒直抵富良江。而沭晟亦自云南蒙自入安南,駐兵洮江北岸,造舟徑渡,至白鶴江,遣人來會。賊恃東西都及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為固,於江北岸緣江樹柵,多邦隘增築土城,城柵相連至九百餘裏,又於富良江南岸環江置樁,盡取國中舡艦列江內,諸江海口俱下桿木以防攻擊。賊之東都亦嚴固。繼而輔等合軍拔多邦,遣別將嚮其西都,賊焚宮室遁入海,既又敗賊於富良江,遂盡平其地。《一統志》:富良江,一名瀘江,上接三帶州白鶴江,經交州府城東下通利仁縣大黃江,以達於海。《南使錄》雲:富良江行四十四裏至歸化江,一名瀘江,闊與漠鄂等江相似,自大理西下,東南入於海,有四津,潮汐不常。或曰:歸化江即富良江下流矣。
來蘇江在府城東北。自富良江分流,轉而西,直抵銳江。本名蘇歷江,相傳昔有蘇歷者開此江,因名。梁大同末,陳霸先敗李賁於蘇歷江,既而進剋嘉寧,諸軍皆頓於江口。鬍氏曰:江口,蘇歷江入海之口也。永樂初,黃福為交趾布政司,以江淤重瀎,時王師吊伐,因更今名。○武定江,在府北二百五十裏武平縣界,下流入於富良江。
喝門江在府西南。又府西有生厥河。永樂六年,交趾簡定反,沐晟討之,戰於生厥河,敗績。既而詔張輔進討,輔進兵慈廉州,攻喝門江,粉祉營柵皆破之,獲定。
浪泊在東關縣西北。一名西湖。後漢建武十八年,馬援由海道討徵側,隨山刊道千餘裏,至浪泊上。賊既平,謂官屬曰:吾在浪泊、西裏間,賊未滅時,上潦下霧,毒氣薫蒸,仰視飛鳶,跕跕隨水中。謂此也。酈道元曰:葉榆水,過交趾泠縣北分為五,水絡交趾郡中,其南水自泠縣東,經封溪縣北,又東經浪泊。馬援以其地高,自西裏進屯焉。《郡國志》:浪泊,在交趾封溪縣界。援既平交趾,奏分西裏置封溪、望海二縣。
○石奇鎮在府東南。晉義熙七年,盧循自合浦犯交州,刺史杜慧度拒破之於石奇。鬍氏曰:岸麯曰奇。既又破循於竜編南津,循自投於水,取其屍斬之。
寧橋在府西,近石室縣。宣德元年,命成山侯王通等徵交趾,至寧橋,遇伏軍敗處也。○東津渡,在東關縣,即富良江渡口也。舊以舟楫往來,阻於風濤,永樂初,張輔、沐晟始置浮橋,一歲一易。
北江府在交州府北二百裏。永樂二年,改置,領州三,曰嘉林、武寧、北江,領縣七,曰嘉林、超類、細江、善纔、東岸、慈山、善誓。宣德以後,仍以北江及諒江地置京北承政司,領府四,曰北河、慈山、諒江、任安。
○越王城在府西南東岸縣。一名蠃城,以其屈麯如蠃也。《南越志》:交趾之地,初無郡縣,統其民者為雒王,副為雒侯,亦曰雒將,皆銅印青綬。傳十八世,蜀王子泮擊滅之,代有其地,為安陽王。其後,南越擊並之。或以為此即安陽城,與交州府平道縣接界。隋仁壽二年,交州俚帥李佛子作亂,據越王故城,遣其兄子大權據竜編城,其別帥李普鼎據烏延城,劉方討平之。烏延城,或曰舊在府北境,蓋近烏滸之地。舊《志》越王城中有故宮遺址。《一統志》交州府三帶州有故雒王宮。
嘉林城在府西南,即今州城也。濱富良江。唐羈縻都金州所領有嘉陵縣,疑即此。蠻曰嘉林,置州。永樂初,張輔等進屯三帶州,驍騎朱榮敗賊於嘉林江,即其地也。江因城而名。
○東宄山在嘉林州。一名東臯山。唐高駢建塔其上。又仙遊山,在武寧州,一名爛山。州境又有金牛山。相傳高駢欲鑿此山,見金牛奔出而止。或以為漢居風縣地,恐誤。
赤土山在府西善誓縣境。萬仞插天,亙數百裏。《志》雲:安南西面皆山,而寄狼、寶臺、佛跡、馬鞍在境內,皆高峻,其傑出者則赤土山也。
○天德江在府東。下流註富良江。一名廷藴江,又名東岸江。永樂初,黎寇懼討,役民堙塞江口,寇既平,重加瀎治,舟楫復通。
市橋江在府西。東南流入富良江。自廣西入安南者,江為必由之道。或謂之乾滿江。元至元二十一年,脫歡等擊安南王陳日烜,入其都城,師還,交人追襲,又邀擊別將唆都於乾滿江,唆都戰死,即此處也。一名南柵江。《志》雲:道出南柵江,以筏渡行四十裏至富良江,水湍急,不甚闊,江之南名橋市,居民頗衆雲。
諒江府在交州府東北三百三十裏。永樂二年,改置,領州二,曰諒江、上洪,領縣十,曰清遠、那岸、平河、鳳山、陸那、安寧、保祿、古隴、唐安、多錦。宣德以後,仍分屬京北、山南二承政司。
○昆山在府東鳳山縣境。岩洞殊勝。
○昌江府南七十裏保祿縣南。源出府西北山中,下流合市橋江,有昌江市。永樂初,討安南,張輔等進次昌江市,造浮橋濟師是也。宣德二年,黎利陷昌江城,敗官軍,遂攻交趾城。既而都督崔聚率官軍討黎利,進至昌江,復為賊所敗。
諒山府在交州府北五百三十裏。永樂二年,改置,領州七,曰上文、下文、七源、萬涯、廣源、上思、下思,領縣五,曰丘溫、鎮夷、淵縣、丹巴、脫縣。宣德以後,仍以諒山地置諒山承政司,領府一,曰諒山。
○廣源城在府西北境,與廣西竜州接界。或曰唐所置羈縻平原州也。本都金州之平原館。開成四年,析置州,領竜石、平林、竜當等縣,屬安南都護。宋為羈縻廣源州,屬邕州都督府。《宋史》:廣源州在邕管西南鬱江之南,崖險峭深,儂智高為州蠻作亂,據儻猶州,又襲據安德州,交趾不能討,因畀以廣源,使知州事。智高僭稱南天國,緣鬱江東下,破宋邕州。儻猶、安德,舊俱與廣源接界也。又熙寧八年,交趾入寇,詔郭逵討之。逵遣別將燕達拔廣源州,舉兵出界,直抵富良江,未至交州三十裏,其王李乾德懼,乞修貢如初,遂收廣源州、門州、思浪州、蘇茂州、桄榔縣而還。詔以廣源為順州,後沒於蠻,仍曰廣源。
丘溫城府北二百裏,即今縣。舊屬廣西思明府。洪武二十九年,思明府奏安南奪丘溫、如{敖山}、慶遠、淵脫等縣,詔以其地還思明,不奉命,自是沒於蠻。永樂初,遣徵安將軍黃中等送陳天平歸國,至丘溫,為黎賊所紿,進至芹站,天平見殺,即此。
湯州城在府東。唐置州,治湯泉縣,兼領緑水、羅韶二縣。天寶初,曰湯泉郡。乾元初,復曰湯州,後廢。又古州城,舊《志》雲:在府東北。唐貞觀十二年,置古州,治樂古縣,兼領古書、樂興二縣。天寶初,曰樂古郡。乾元初,復故。杜佑曰:州接州界。蓋皆與邕州相近。又廢武州,在府北境。《新唐書》:邕管所領有顯州、武州、瀋州,後省。或云:武州,大中間復置。《唐史》:鹹通初,南詔陷交趾,安南都護李奔武州。二年,自武州收集土軍攻群蠻,復取安南,是也。○廢羅伏州,在府西境。本唐羈縻州,鹹通七年,南詔據安南,置扶邪都統。《實錄》:扶邪縣,屬羅伏州,南詔置。
廢安州在府北境,接廣西太平田州界。宋大觀二年,知桂州張莊奏安化上三州一鎮諸蠻納土,幅員九千餘裏;又奏寬樂州、安沙州、譜州、泗州、七源等州納土,計一十六州、三十三縣、五十餘峒,幅員萬裏。大抵皆安南接邕管之地,莊誇言之也。
○丘皤山在府東南丹巴縣境。上有石門,廣三丈,相傳馬援所鑿。又府西南有寄狼山,尤高峻。○雷火洞,在府西北。宋嘉二年,雷火峒蠻儂宗旦入寇邕州,即此。又《宋史》:儂智高,年十三,殺其父奔雷火峒。峒蓋在廣源、儻猶二州間。
○阿勞江在府東。劉句曰:阿勞江口南至交州城五百四十九裏,下流入海。○下梢河,在府境。宣德二年,黎利敗王師,陷隘留關,鎮夷將軍王通守交趾,懼,出下梢河立壇,與利盟約而還。
○隘留關在府北文淵州界。又南為雞陵關,又南為芹站。永樂二年,遣黃中等送陳天平還安南,至丘溫,又進度隘留、雞陵二關,將至芹站,山路險峻,林木蒙密,軍行不得成列,賊伏發,殺天平,及大理卿薛、行人聶聰中等方整軍欲戰,橋斷不得前,乃引還。於是發大軍討安南。將軍張輔發憑祥,度陂壘驛,進破隘留、雞陵二關,進度芹站,搜兩旁,伏兵皆遁去,於是進次昌江市,造浮橋濟師。及安南平,改雞陵關為鎮夷關。宣德初,黎利叛,圍丘溫,攻昌江,陷之,又陷隘留關。時柳升將大軍進討,連破賊兵,自隘留關進抵鎮夷關。升恃勇直前,至倒馬坡,率百騎渡橋,既渡,而橋壞,後軍不繼,賊伏四起,遂敗死。別將崔聚進至昌江,亦敗死,官軍七萬人盡殪,於是棄交趾雲。
老鼠關在府北。《南使錄》:丘溫東南行十數裏至褄關,度嶺西南行兩山間,初所見黃茅修竹,既而深林茂樹,水闊不數尺,然周遭百折,或百步一涉,或半裏一涉,凡六、七十處。復度一嶺,夾道皆古木蒼藤,有巨石挺出,篁竹薄叢,最為厄險,名老鼠關。西行,有山峰秀拔,綿亙不絶,是為寄狼山,翠壁蒼崖,異木翳密,凡三十裏抵刺竹關,有兵守之。關上兩山相交,僅通馬道,大竹皆圍二尺,上有芒刺。蓋其國控扼要地,所稱鼠關、狼塞之險也。
决裏隘在廣源州南。宋熙寧九年,郭逵討安南,前鋒將燕達拔廣源州,又破賊於决裏隘,進抵富良江是也。○芹站,在府北,即陳天平被殺處。張輔討安南,前鋒度芹站,次昌江市,而大軍從芹站而西折至新福縣,遣將會雲南沐晟之師是也。
坡壘驛在文淵州北百裏。亦曰坡壘關。自憑祥入安南必繇之道也。今曰坡唯站。《輿程記》:自憑祥州界首關而南,三十裏至坡唯站,又經洞濮站、不濮站、不博站,共二百十裏至卜鄰站,又百裏至濮上站,又經丕禮站、昌江站、市橋站、呂塊站,共二百十裏度富良江而至安南城雲。
新安府在交州府東三百裏。永樂二年置,領州四,曰東湖、靖安、南策、下洪,縣十三,曰至靈、峽山、古費、安老、水棠、枝封、新安、安和、同利、萬寧、雲屯、西岐、清沔。宣德以後,仍置海陽承政司,領府一,曰海陽。
○枝封城在府東海中。即枝封縣,為東面要地。或曰:縣本名思封。唐置岩州,領常樂、思封、高城、石岩四縣。天寶初,曰安樂郡。至德二載,又改常樂郡。乾元初,仍曰岩州。今新安縣即其地也。後訛思封曰枝封。
都齋城在府東。其地近海,即海陽城也,交趾倚為重地。嘉靖六年,莫登庸禪位於其子方瀛,退居都齋海陽,為方瀛外援,即此。
○象山在府東東湖州。一名安子山,相傳安期生得道處。宋《海嶽名山圖》以此為第四福地。○雲屯山,在府東北雲屯縣大海中。兩山對峙,一水中通,蕃國商舶,多聚於此。又府東新安縣大海中有大圓山,突起圓嶠。永樂十六年,此山獲白象來獻。
○白藤江口在府東北,海道之口也。舊自此進至花步,抵峰州。五代晉天福三年,南漢劉龑以交州亂,欲並有之,使其子弘操將兵趣交州,自將屯海門,為聲援。弘操帥戰艦自白藤江而進,交州兵逆戰於海口,弘操敗死。宋太平興國六年,遣知邕州侯仁寶等伐黎桓,分兵由邕州、廉州兩道俱進。既而行營兵敗賊於白藤江口,仁寶率軍先進,為交州兵所敗。又廉州將孫全興自白藤江進次花步,亦敗卻。鬍氏曰:江當在峰州界
建昌府在交州府東南二百裏。永樂二年置,領州一,曰快州,縣六,曰建昌、布縣、真利、東結、芙蓉、永涸。宣德後,仍屬山南承政司。
○海潮江在快州境。自阿魯江分流,下通玉珠江,昔陳氏破占城軍處。○夜澤,在東結縣境。《方輿勝覽》:昔梁武帝時,有阮賁者世為豪右,命陳霸先擊破之,賁逃澤中,夜則出掠,因號夜澤。阮賁,當即李賁矣。
○鹹子關在快州西北。自東南海道入者,此為要會之處。永樂五年,張輔等追黎賊,至膠水縣悶海口,地下濕不可駐,乃陽為班師,至鹹子關,令柳升守之。賊來躡,輔還軍,遇於富良江,賊水陸進戰,皆敗走,復乘勝追至悶海口。六年,交人簡定復叛,據寧化州,來攻鹹子關,沐晟討之,戰於生厥江,敗績,其黨攻盤灘據之。於是,復遣張輔進討,敗賊於鹹子關及太平海口等處。
鎮蠻府在交州府東南五百裏。永樂二年置,領縣四,曰廷河、太平、古蘭、多翼。宣德以後,仍屬山南承政司。
○竜溪在府東廷河縣。昔陳氏夜過此,溪不能渡,忽見一橋跨江,既渡,回顧不見,及有國,改名竜溪。
奉化府在交州府東南三百裏。永樂二年置,領縣四,曰美祿、西真、膠水、順為。宣德後,仍屬山南承政司。
○膠水城在府西南濱海。永樂初,張輔等封安南,督舟師進逼膠水,賊遁入黃江、悶海等處。輔等襲賊籌江柵,破之,又追敗賊於萬劫江、普賴山,又敗賊鬍杜於盤灘,進次魯江,賊率舟師逆戰於木丸江,大敗之,窮追至膠水縣悶海口,即此。
○魯江在府界。永樂初,張輔等追黎季於此。既而別將與陳季擴戰於魯江,不利。魯江,蓋富良江之支流也。○虞江,在府境。永樂八年,沐晟追賊首陳季擴於虞江,破之,即此。
建平府在交州府東南三百裏。永樂二年置,領州一,曰長安,縣六,曰懿安、大懿、安本、望瀛、安寧、黎平。宣德後,仍即諒江、建昌、奉化、鎮蠻、建平五府地置山南承政司,領府十一,曰上洪、下洪、天長、廣東、應天、荊門、新興、長安、莅仁、平昌、義興。
○上洪城舊《志》:在交州府東二百裏。安南所置上洪府也。嘉靖中,莫登庸作亂,據安南。其故王黎訁惠之子寧結國人攻之,登庸敗走海陽,據上洪、下洪、荊門、南策、太平諸郡,復潛師出大江掩國都,寧敗走清華。登庸復攻之,寧走老撾。
○神符海口在府南境義興城南。永樂十年,張輔等討陳季擴,破之於神投海口,其黨潘可屯可雷山乞降。輔又進破賊於西心江。神投,或曰即神符海口也。
三江府在交州府西四百五十裏。永樂二年置,領州三,曰洮江、宣江、沱江,縣五,曰麻溪、夏華、清波、西闌、古農。宣德以後,仍即三江地及交州府嘉興州、歸化州地置山西承政司,領府六,曰歸化、三帶、端雄、安西、臨洮、沱江。
○鳳翼山在府西南夏華縣。山勢回翔,如鳳矯翼。
○三江在府西。洮江、沱江、宣光江合流之口也,府因以名。
宣化府在交州府西北九百裏。永樂二年置,領縣九,曰曠縣、當道、文安、平原、底江、收物、大蠻、楊縣、乙縣。宣德後,仍即宣化地置明光承政司,領府一,曰宣化。
○三島山在楊縣境。有三峰突起。
○宣光江在府北。源自云南臨安府教化長官司,流入境,流七百餘裏以達宣化江。《一統志》:永樂初,沐晟自云南引兵出此。
○野蒲隘在府西北。沐晟討安南,自云南蒙自縣經野蒲,斬木通道,攻奪猛烈,栩華關隘,賊徒悉奔。晟進築壘於洮江北岸,造舟渡白鶴是也。○守鎮營,在府西二百裏。嘉靖六年,莫登庸作亂,交人武文淵以衆來降,又攻登庸守鎮營,破之。
太原府在交州府西北四百五十裏。永樂二年置,領縣十一,曰富良、司農、武禮,洞喜、永通、宣化、弄石、大慈、安定、感化、太原。宣德後,仍即太原府地置太原承政司,領府三,曰太原、富平、通化。
○峰州城在府西北。漢交趾郡泠縣。三國吳建衡三年,析置新興郡。晉太康三年,改為新昌郡。宋、齊因之。梁兼置興州。隋平陳,郡廢,而州如故。開皇十八年,改州曰峰州。大業初,廢州,縣屬交趾郡。唐武德四年,復置峰州,領嘉寧、新昌、安仁、竹格、石堤、封溪六縣,後增省不一。天寶初,曰承化郡。乾元初,復曰峰州。蠻廢。○嘉寧廢縣,即峰州治也。三國吳置。梁始為州郡治。大同末,李賁為陳霸先所敗,奔嘉寧城,既而楊等剋嘉寧,李賁奔新昌獠中。隋、唐以來,皆為峰州治。《志》雲:峰州所領有嵩山、珠淥二縣,皆唐元和後置。
泠城在府西。漢縣,屬交趾郡。泠,讀曰麋零。後漢因之。建武中,交趾女子徵側、徵貳反,掠六十五城,都泠,馬援討平之,是也。三國吳屬新興郡,後屬新昌郡。梁、陳間,廢縣入嘉寧。
○冗山在府西弄石縣境。有岩洞,可通行舟。或曰即金溪冗中也。《一統志》作芄山,誤。○隴山,在府西北洞喜縣境,四面峭壁,中有村墟。
林西原在峰州西。唐時,原旁有七綰洞蠻,其酋長曰李由獨,所屬又有桃花等蠻,皆助中國戍守,輸租賦。《唐書》:林西原,舊有防鼕兵。大中八年,安南都護李涿罷防兵,專委蠻酋李由獨戍守。由獨勢孤,南詔拓東節度使誘而臣之,安南始有蠻患。《新唐書》:安南都護府所領有羈縻林西州,領林西、甘橘二縣。
○典徹湖在府西。舊時湖陂浩邈,吐納群川,今堙。梁大同十二年,楊等攻李賁於嘉寧,剋之,賁遁入新昌獠中,諸軍頓於江口。李賁尋自獠中出屯典徹湖,造舟艦充塞湖中,衆軍頓湖口,不敢進。會江水暴起七丈註湖中,陳霸先勒所部兵乘流先進,衆軍鼓噪俱前,賁衆大潰,竄入屈獠洞中,尋為洞蠻所殺。鬍氏曰:江,武平江也,即今宣光、富良諸江上流矣。
禁溪在府西境。後漢建武十八年,馬援討徵側等,追至禁溪。《水經註》《越志》作金溪,地在泠縣西南。瀋懷遠《南越志》:徵側走入金溪冗中,二歲乃得之。竺芝《扶南記》:山溪瀨土謂之冗。章懷太子賢曰:今峰州新昌縣是其地。
○新安村在府西南。《典略》雲:梁楊等討李賁,賁奔獠中,尋渡武平江,據新安村,即此。
清化府在交州府西南八百裏。永樂二年置,領州四,曰九真、愛州、清化、葵州,縣十一,曰安定、永寧、古藤、梁江、東山、古雷、農貢、宋江、俄樂、磊江、安樂。宣德後,仍即清化府地置清華承政司,領府四,曰紹天、鎮寧、蔡州、河中。
○九真郡城即今府城也。秦象郡地。漢元鼎六年,置九真郡,治胥浦縣。後漢、晉因之。宋治移風縣。齊因之。梁置愛州。太清二年,李賁為屈獠洞所殺,其兄天寶遁入九真,收餘兵圍愛州,交州司馬陳霸先討平之。隋平陳,廢郡,仍曰愛州,分移風置九真縣為治。大業初,又改州為九真郡。唐武德五年,仍曰愛州,領九真等縣。天寶初,曰九真郡。乾元初,復為愛州。五代唐長興二年,愛州將楊延藝舉兵取交州,自是沒於蠻。交人建紹天府,僭稱西都,兼置清華承政司於此。
居風廢縣在府西北。漢置居風縣,屬九真郡。後漢因之。三國吳改曰移風縣。晉仍屬九真郡。宋、齊以後,為九真郡治。隋平陳,郡廢,縣屬愛州。唐武德五年,於縣置前真州,並置九臯、建正、真寧三縣。貞觀初,州廢,以三縣並入移風,隸南陵州。十年,州廢,縣屬愛州。天寶中,省入日南縣。《交州記》:居風有山出金牛,又有風門,常有風。後漢建武十九年,馬援進擊徵側,餘黨都陽等至居風降之,即此。或以為在今北江府武寧州界,誤。
胥浦廢縣在府西。漢置縣,為九真郡治。晉因之。宋仍為胥浦縣,屬九真郡。齊仍舊。隋初屬愛州。大業中,亦屬九真郡。唐武德五年,於縣置胥州,並置攀竜、如侯、博犢、鎮星四縣。貞觀初,廢胥州,以四縣省入胥浦縣,隸南陵州。十年,州亦廢,縣改屬愛州。天寶中,省入日南縣。
日南城在府西。漢居風縣地。梁置日南縣。隋屬愛州。唐武德五年,置積州,兼置積善、津梧、方載三縣。九年,改曰南陵州。貞觀元年,曰後真州。十年,州廢,縣屬愛州。《志》雲:津梧,本晉縣,隋廢,唐復置。又軍寧廢縣,在府北。晉置軍平縣,屬交趾郡。宋改曰軍安,屬九真郡。齊、梁因之。隋屬愛州。唐武德五年,置永州。十年,改曰都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屬南陵州,尋復屬愛州。至德二載,改曰軍寧縣。後皆為蠻所據。
安順城在府東。三國吳置常樂縣,屬九真郡。晉、宋以後因之。隋屬愛州。開皇十六年,改曰安順縣。唐置順州,並析置東河、建昌、邊河三縣。貞觀初,州廢,並三縣入安順,屬愛州。又隆安廢縣,在府東南。本常樂縣地。晉分置高安縣,仍屬九真郡。宋、齊以後因之。隋屬愛州。開皇十八年,改曰隆安。唐武德五年,置安州,並析置教山、建道、都握三縣,又置山州,並置岡山、真潤、古安、西安、建初五縣。貞觀初,廢安州,並省教山等縣,又廢山州,並岡山等縣,惟存建初一縣,與隆安縣並屬愛州。八年,又省建初縣。先天初,更隆安曰崇安。至德二載,又改曰崇平。後廢。《志》雲:建初縣,本三國吳置,隋廢,唐復置。○鬆原廢縣,在府南。晉置,屬九真郡。宋、齊因之。隋廢。唐武德五年,復置,又置楊山、安預二縣,俱屬愛州。貞觀初,省二縣。九年,復省鬆原入九真縣。
無編城在府北。漢縣,屬九真郡。後漢因之。晉廢。唐復置無編縣,屬愛州,後改曰常林。又都龐廢縣,亦在府北。漢縣,屬九真郡。應劭曰:龐,音竜。後漢省。三國吳復置。晉初廢,尋復置。宋、齊因之。隋廢。
福祿城在府西南。唐武德中所置羈縻唐林州也。貞觀初廢。總章二年,智州刺史謝法成招慰生獠昆明、北樓等七千餘落,以故唐林州地置福祿州。大足元年,更名安武州。神竜初,復故。天寶初,曰福祿郡。至德二載,改曰唐林郡。乾元初,仍為福祿州。後廢。又桑遠廢縣,唐福祿州治也。本曰安遠,至德二載,改曰桑遠,兼領唐林、福祿二縣。○廢長州,與福祿州相近。唐置,領文陽、銅蔡、長山、其常四縣,亦曰文陽郡,後為蠻廢。
俄樂城在府西南,即今俄樂縣。宣德初,俄樂土官黎利反,官軍討之,遁入老撾,既而復還,官軍破走之於清化。
○戲馬山在府東永寧縣境。一名遊英山。巋然獨立,橫枕長江。○安鑊山,在府東南東山縣,産美石。晉豫章太守範寧嘗遣吏於此采石為磬。
○小黃江在府東境。下流入海。《唐志》交州西至小黃江口,水路四百裏入愛州界,是也。又有月常江,亦在府東。永樂中,張輔敗陳季擴之黨阮朔等於九真州月常江,謂此。
安府在交州府南八百裏。永樂二年置,領州四,曰州、南靖、茶籠、王麻,縣十三,曰衙儀、友羅、丕祿、士油、偈江、真福、古社、土黃、東岸、石塘、奇羅、盤石、河華。宣德後,仍即安置廣南承政司,領府三,曰廣南、茶麟、五麻;又兼演州地置安承政司,領府八,曰安、肇平、思、奇華、德充、演州、北平、清都。
○州城在府西南。相傳即古越裳氏國,周成王時,重三譯而獻白雉者也。秦屬象郡。漢屬九真郡。後漢因之。三國吳分置九德郡,治九德縣。晉、宋以後因之。梁兼置德州。大同七年,交趾李賁監德州,遂結數州豪傑以叛,尋討平之。隋平陳,廢郡存州。開皇十八年,改曰州。大業初,曰日南郡。唐武德五年,置南德州總管府。八年,改為德州。貞觀初,仍曰州。明年,兼置都督府。天寶初,曰日南郡。乾元初,復為州。至今不廢。《通典》:郡東南至海百七十裏,南至羅伏國界百五十裏,西至環王國界八百裏。《新唐書》:州地限重海,與文單、占婆接界。○九德廢縣,即州治也。三國吳置縣。晉因之。《宋志》為九德郡,領西安縣。齊因之。梁大同九年,李賁叛,據交趾,林邑來攻,賁將範修破林邑於九德,即此。《隋志》:開皇十八年,改曰光安。《唐志》:武德五年,分置安遠、曇羅、光安三縣,尋以光安置源州,並置水源、安銀、河竜、長江四縣屬焉。貞觀八年,更名阿州。十三年,州廢,省水源、河竜、長江,以光安、安銀屬州,後皆省入九德。《志》雲:蕭梁時,置安遠、西安二縣,隋開皇十八年,改西安曰廣安,大業末廢,唐復置雲。
越裳廢縣在故州東南。三國吳置縣,屬九德郡。晉初廢,後復置,仍屬九德郡。宋、齊因之。隋屬德州,尋屬州。大業初,州道行軍總管劉方經略林邑,遣欽州刺史寧長真以步騎出越裳是也。唐武德五年,置明州,並置萬安、明弘、明定三縣。貞觀十二年,明州獠反,交州都督李彥討平之。十三年,州廢,以三縣並入越裳縣,屬智州,州尋廢,縣屬州。○交𠔌廢縣,在越裳縣南。蕭梁時,置縣,兼置明州。隋大業初,州廢,縣屬日南郡。唐武德五年,置智州治焉,兼置新鎮、員二縣。貞觀初,曰南智州,仍以二縣省入。十三年,州廢,縣省入越裳。又金寧廢縣,在廢越裳縣西南。蕭梁時置,兼置利州。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智州。大業初,州廢,縣屬日南郡。唐屬智州。十三年,省入越裳縣。
浦陽廢縣在府東。三國吳置陽成縣。晉太康二年,改曰陽遂縣,又分置浦陽縣,俱屬九德郡。宋因之。大明後,以陽遂省入浦陽。齊、梁因之。隋初,縣屬德州,尋屬州。唐仍舊。
茶籠城在府北。宣德初,黎利作亂,自老撾還寧化州,官軍與戰於安府茶籠州,不利,復戰於清化,破走之。○奇羅城,在府東南,即奇羅縣也。南濱大海。永樂初,張輔追黎賊至悶海口,賊以小舟遁走安。輔帥舟師追至海門,經鵲淺引舟畢渡。既而輔率步騎夾江東西,柳升率舟師前進至茶籠,賊敗走,又追敗之於奇羅海口,賊衆皆潰,柳升捕得黎季父子,獻軍門。安南遂平。
○天琴山在奇羅縣東海邊。相傳陳氏主遊此,夜聞天籟如琴,因名。永樂初,張輔擒黎蒼於此。○橫山,在府境河華縣。晉永和二年,林邑王範文攻陷日南,檄交州刺史朱蕃請以郡北橫山為界。祝穆雲:此橫山也。
○靈場海口在府東境。永樂中,簡定既擒,定所推陳季擴猶據義安,張輔破賊於凍潮州,沐晟又追敗之於靈場海口是也。
新平府在交州府西南七百裏。永樂二年置,領州二,曰政平、南靈,縣三,曰衙儀、福康、左平。宣德以後,屬安承政司。
○鹹城在府東南。漢縣,屬九真郡。後漢因之。三國吳屬九德郡。晉、宋以後因之。隋屬德州,尋屬州。唐武德五年,置州治此,兼置安人、扶演、相景、西源四縣。貞觀初,更名演州。十三年省相景縣。十六年,州及諸縣俱廢,以鹹縣屬州,尋改縣曰懷縣。廣德二年,復置演州於此。建中三年,演州司馬李孟秋叛,安南都護輔良友討斬之。
順化府在交州府西南九百裏。永樂二年置,領州二,曰順州、化州,縣十一,曰利調、石蘭、巴閬、安仁、茶偈、利蓬、乍令、思蓉、蒲苔、蒲浪、士榮。宣德以後,仍即順化、升華二府地置順化承政司,領府三,曰順化、英都、重華。
○愛子江在府東北順州界。永樂中,張輔等討簡定黨陳季擴,進兵順州,破賊於愛子江,進至政和縣羅蒙江,皆懸崖側徑。輔步進大索,擒其黨阮師檜於南陵州,季擴遁入老撾。
升華府在交州府西南千一百裏。永樂二年置,領州四,曰升州、華州、思州、義州,縣十一,曰黎江、都和、安蒲、萬安、具熙、禮梯、持羊、白烏、義純、鵝杯、溪錦。宣德後,仍屬順化承政司。
○武峨廢州在府境。唐置。天寶初,曰武峨郡。乾元初,復故。《新唐書》:州領武峨、如馬、武義、武夷、武緣、武勞、梁山等七縣。後廢於蠻。○德化廢州,在府境。唐置,領德化、歸義二縣。劉句曰:永泰二年,於安南西界南界置。似誤。又郎茫州,亦唐永泰二年置,領竜然、福守二縣。劉句曰:州置於安南西界,蓋皆羈縻州雲。
廣威州在交州府西三百裏。永樂二年,改置,領縣二,曰麻籠、美良。宣德以後,仍以廣威地置興化承政司,領府三,曰興化、廣威、天關。
○多邦城在州西。交人謂之興化府。永樂初,伐交趾,沐晟軍至洮江北岸,與多邦城對壘。張輔軍亦至,營於城北沙灘,與晟合勢。時賊帥俱逼江,不可上,惟多邦城下沙灘可駐師,而土城高峻,城下重濠密坎,城上守兵如蟻,輔督諸軍夜襲其城,剋之。
美良城在州東南。永樂中,簡定復叛,張輔等討敗之,進兵清化,窮追至演州,又分沐晟兵從磊江南,朱榮舟師抵牛鼻關。輔率騎兵至美良,定竄入吉利深山,擒之。
嘉興州在交州西南六百五十裏。永樂二年,改置,領縣三,曰籠縣、蒙縣、四忙。宣德已後,仍分屬山西承政司。
○傘圓山在州東。高峻雄偉。永樂初,王師剋多邦,賊奔潰,追至傘圓山,遣別將嚮西都,賊焚宮室遁入海。於是,三江路宣江、洮江等州縣次第來降。○艾山,在州之蒙縣,面臨大江,峭石環立,人跡罕至。山有仙艾,因名。
○竜門江亦在蒙縣界。《漢書》封溪縣有堤防竜門水,即此。源出雲南臨安府寧州,流經此,有石門橫截江流,中分三道,飛湍聲聞百裏,舟行過此,必舁上岸,方可復行。
歸化州在交州府西九百裏。永樂二年置,領縣四,曰安立、文盤、文振、水尾。宣德後,仍屬山西承政司。
○水尾城在州西南。交趾之水尾州也,與雲南老撾宣慰司接界。《志》雲:自水尾州至老撾司城五百六十七裏。宣德二年,沐晟由雲南進討黎利,至水尾縣之高寨,賊水陸拒守,即此。○來州,在水尾州之東南,安南所置州也。嘉靖中,黎寧保據於此。
○漆馬江在水尾州西南。自老撾司境流入,東北合於洮江。嘉靖中,莫登庸作亂,安南故王黎訁惠之子寧走老撾,聚兵保漆馬江,使其臣鄭惟忄泛海自占城附商航走京師是也。
演州在交州府南七百五十裏。永樂二年置,領縣三,曰瓊林、茶清、美{艹留}。宣德以後,仍屬安承政司。
○蕩昌廢縣在州西。《舊唐書》:馬援討林邑,南自交趾,尋海隅側道以避海,從蕩昌縣南至九真,又開陸路至日南郡。按:二《漢志》無此縣。
已上安南。
◇占城東距海,西抵雲南,南接真臘,北連安南,東北至廣東,舟行順風可半月程,至崖州可七日程。古越裳氏界。秦為象郡林邑縣。漢改象林縣,屬日南郡。後漢末,邑人區連者因中原喪亂,殺縣令,稱林邑國王。孫吳時,為徼外國。黃武六年,遣使入貢,其後世絶,外孫範熊代立。熊死,子逸嗣,其臣日南帥範稚之奴名文者譖逐逸諸子,逸死,文篡立。晉永和三年,文屢陷日南。四年,寇九真,大為交州患。五年,桓溫遣兵討之,不剋。九年,交州刺史阮敷討林邑,破五十餘壘。隆安三年,林邑王範達陷日南、九真,遂寇交趾,太守杜瑗擊破之。義熙九年,林邑範鬍達寇九真,交州刺史杜慧度擊斬之。宋永初元年,慧度擊林邑,大破之,林邑乞降。元嘉初,林邑王範陽邁寇日南、九德諸郡。七年,遣使入貢。八年,復寇九德,交州兵擊卻之。十年,範陽邁遣使入貢,求領交州,不許。二十三年,以範陽邁寇盜不絶,外托使貢,遣交州刺史檀和之討之。和之以宗愨為前鋒,遂剋林邑,師還,範陽邁復得其地。死,子咄歷嗣。齊永明九年,夷人範當根純攻奪其國,遣使貢獻,詔以當根純為都督緣海諸軍事、林邑王。十年,範陽邁之孫諸農帥種人攻範當根純,得其國,詔以諸農〔為〕都督緣海諸軍事、林邑王。永泰初,諸農入朝,渡海溺死,以其子文款襲王爵。歷梁、陳至隋,皆來朝貢。隋仁壽末,遣劉方攻林邑。明年,方破林邑兵,其王梵志棄城遁。方入其都,獲其廟主十八枚,皆鑄金為之,蓋其有國十八世矣。詔分其地為蕩、農、衝三州。三年,改為比景、海陰、林邑三郡。隋亂,梵志復收其地。唐武德六年,遣使入貢。貞觀中,其王頭黎獻方物,死,子真竜嗣,為其下摩訶慢多伽獨所弒,范氏遂絶。至德中,國人立頭黎之姑子諸葛地,更號環王。唐元和初,入寇、愛等州,安南都護張丹擊破之,遂棄林邑,徙國於占,因號占城。五代唐長興二年,劉龑將梁剋貞入占城,取其寶貨以歸。周顯德五年,其王釋利因德漫遣其臣蒲訶散來貢。宋建隆二年,其王悉利因陀盤遣使因陀玢等貢方物,自是間歲或數歲一貢。淳熙四年,襲破真臘。慶元五年,真臘大舉復仇,俘殺幾盡,更立真臘人以主之。元至元間,其主孛由補剌者吾內附,遣使貢方物。後其子補的負固弗服,屢遣重兵臨之,又數遣使招諭,乍臣乍叛,終無順志。明初,其王阿答阿者首遣其臣虎都蠻來朝,貢方物,詔遣中書省管勾甘桓等封為占城國王。自是朝貢不絶,每國王嗣位,必遣使請命於朝,因遣使册封,率以為常。其所統聚落一百有五,大約如州縣之製。
○朱吾城在占城北境。本越裳地。秦置象郡。漢元鼎六年,置日南郡,治朱吾。後漢郡治西捲,以縣屬焉。晉、宋皆屬日南郡,亦謂之朱吾戍。宋元嘉二十三年,遣交州刺史檀和之討林邑,至朱吾戍,即此也。齊仍曰朱吾縣。隋以朱吾改屬比景郡。唐仍屬景州,後廢。劉句曰:漢日南郡距交趾三千裏,自朱吾南行四百餘裏乃至林邑國。《水經註》:林邑國都治典衝,範文所徙也,在壽泠縣阿賁浦西,去海岸三十裏,東至南海郡城三千裏。○西扌捲廢縣,在朱吾縣東北。漢縣,屬日南郡。後漢曰西捲,為郡治。晉時,郡治象林,縣仍屬焉。劉宋復移治西捲縣。齊因之。隋屬比景郡,仍曰西扌捲。唐廢。扌捲、捲同,皆讀權。又有壽泠廢縣,本西捲縣地。晉析置,仍屬日南郡。宋、齊因之,後沒於林邑。隋復置,後為林邑所廢。
比景城亦在占城北境。漢置縣,屬日南郡。後漢因之。晉、宋以後,仍屬日南郡。隋屬州。仁壽末,劉方為州道行軍總管,經略林邑,遣別將以步騎出越裳,方率大軍以舟師出比景至海口是也。大業初,林邑平,置蕩州治焉;尋曰比景郡,領比景、朱吾、壽泠、西扌捲四縣。唐初,為林邑所據。貞觀二年,綏懷林邑,置匕州於州南界。匕,與比同也。領比景、朱吾二縣,並置由文縣屬焉,尋曰南景州。八年,曰景州。貞元末廢。○無勞廢縣,在比景故縣南。晉析比景縣置,仍屬日南郡。宋、齊因之。後沒於林邑。
象浦城在占城西北。本漢之象林縣,屬日南郡。後漢因之。永元十四年,置象林將兵長史。永和元年,象林蠻區憐等反。憐,亦曰連。自是遂為林邑國。晉時,日南郡治象林,蓋羈屬而已。劉宋仍屬日南郡。元嘉中,檀和之拔區粟城,斬範扶竜,乘勝入象浦,即象林矣。蕭齊仍為羈縻縣。隋大業初,平林邑,置衝州,領象浦、金山、交江、南極四縣。三年,改曰林邑郡。隋末,復沒於林邑。唐貞觀九年,置林州,亦寄治州南境,領林邑、金竜、海界三縣。貞元末廢。
盧容城在朱吾城西。漢縣,屬日南郡。後漢因之。晉仍屬日南郡。永和五年,桓溫遣將滕帥交廣兵擊林邑王範文於盧容,為文所敗。宋、齊亦曰盧容縣,皆沒於林邑。隋平林邑,置農州,領新容、真竜、多農、安樂四縣。新容,即盧容也。大業三年,改曰海陰郡。隋亂,仍沒於林邑。《晉志》秦象郡置於盧容縣,又其地有盧容浦,去日南郡治二百裏。
區粟城在占城北境。《水經註》:盧容水出日南郡盧容縣區粟城南高山,東徑區粟城北,林邑兵器戰具悉在城中。宋元嘉中,檀和之自朱吾戍進圍林邑將範扶竜於區粟城,是也。
佛逝城占城舊都也。《外夷考》:占城之地,東西五百餘裏,南北千裏。其國都遷徙不常。宋淳化初,以安南侵迫,避奔佛逝,去舊都七百裏。後又徙新洲港。其地臨海,自瓊州順風一日可至,有磚城、宮室,皆如中國之製。明成化中,復為安南所逼,徙居赤坎邦都郎,安南遂據其國都。其王古來航海奔廣州申訴,尋得返國,仍都新洲港。一云:占城國城去海蓋百二十裏,佛逝乃其屬國雲。
大岐界國在占城境。晉鹹康中,林邑王範文攻大岐界、小岐界、式僕、徐狼、屈都、乾魯、扶單等國,皆滅之,有衆四五萬是也。
葉調國在占城境。後漢時入貢,日南徼外夷也。又羅剎國,在占城西南。《唐書》:婆利東有羅剎國,其人極陋,嘗與林邑人作市,出大珠,可以取火。
昆侖國《唐志》:在林邑南,去交趾海行三十餘日,習俗文字與婆邏門同。武後時,來貢。文明初,廣州都督路元為昆侖商鬍所殺,入海而去。○蒲端國,《志》雲:與占城接。宋鹹平六年,入貢。大中祥符四年,詔授大食、蒲端、三麻蘭、勿巡等國貢使官,自是貢獻屢至。
○銅柱山在林邑境。《新唐書》林邑有浪沱州,其南大浦有五,浦旁有銅柱山,周十裏,形如倚蓋,西跨重岩,東臨涯海,馬援植銅柱處也。《隋書》:劉方擊林邑,過馬援銅柱南八日至其國都,林邑王梵志尋棄城走入海。是銅柱在林邑北也。杜佑曰:林邑南水行二千餘裏,有西屠夷國,馬援所樹兩銅柱表界處也。宋白曰:建武二十九年,馬援鑄二銅柱於象林南界,與西屠夷國分境,計交州至銅柱五千餘裏,為漢之南疆。是銅柱在林邑南矣。意者銅柱在漢象林縣之南、今占城之北,西屠夷之地已為林邑所並歟?《南越志》:日南郡西有西屠夷國,援嘗經其地,植二銅柱表漢界,及北還,留十餘戶於柱下,至隋乃有三百餘戶,悉姓馬,謂之馬留人。《太平御覽》:馬援立銅柱於林邑,岸北有居民十余家不反,居壽泠,岸南對銅柱,後生息漸繁,交州號流寓曰馬流。山川移易,銅柱已沒海中,賴此民以識故處雲。
鴉候山在占城國大州西北。元兵擊林邑,敗其兵,其國王嘗逃於此山。○金山,在林邑故國。山石皆赤色,産金,夜則出飛,狀如螢火。又不勞山,在林邑浦外。國人犯罪,則送入此山,令自死雲。
○黎江在占城北境。隋大業初,劉方擊林邑,渡黎江,大破其軍,進軍追戰,過馬援銅柱南是也。
占城港在占城北。元至元末,擊占城,遣兵由廣州航海至占城港。港口北連海,旁有小港五,通其國城雲。
已上占城
◇爪哇東抵古女人國,西抵三佛齊國,南抵古大食國,北界占城國。本名婆國,一名徐狼,又名蒲傢竜。其屬國有蘇吉丹、打板打綱、底勿等國。劉宋元嘉九年,始通中國,後絶。《唐志》:婆國,一名訶陵國,在南海中,以木為城,有文字,知星歷。唐貞觀二十一年,來貢。天寶中,自婆遷於婆路伽斯城。宋淳化三年,其王穆羅茶遣使朝貢。大觀初,復至。元時,稱爪哇國。至元二十九年,遣史弼等自福建擊爪哇。時爪哇國王為鄰境葛郎國所殺,其婿土罕必耶求救於弼,弼遂並取葛郎國王以歸,既而爪哇復叛,弼力戰得還,後竟不至。明初,其王悉裏八達剌遣使朝貢。洪武末,分為東西二國。永樂三年,其附近牒裏日復羅治金貓裏三國皆來朝貢。四年,東爪哇為西爪哇所並,是後朝貢不絶。
○保老岸山在蘇吉丹國。凡番舶未到,先見此山,頂聳五峰,時有雲覆其上。
○八節澗《志》雲:澗上接杜馬班王府,下通蒲奔大海,乃爪哇咽喉必爭之地。元史弼、高興嘗會軍於此。
新村爪哇馬頭也。《四裔考》:由港口而入曰新村,馬頭為商旅聚集處。後並三佛齊,名馬頭曰舊港,以別於新村。
已上爪哇
◇真臘東際海,西接蒲甘,南連加羅希,北抵占城國。本扶南屬國,亦名占臘,一名吉衊,又名甘孛智。其王姓剎利,名質多斯乃者,始並扶南而有之。隋大業中,始通中國。唐自武德至聖歷,凡四來朝。神竜以後,國分為二:其南近海,多陂澤,為水真臘;北多山阜,為陸真臘。後復合為一。宋政和中,遣使來貢。宣和初,封為真臘國王。慶元中,國人大舉伐占城,破之,而立真臘人為占城王,故當時占城亦為屬國。其屬國又有參半、真裏登、流眉、蒲甘等國,所領聚落六十餘,地方七千餘裏,城三十所,都城可二十裏。明初,其王忽兒那遣使朝貢,是後貢獻不絶。
○扶南國在真臘西境,大海西大島中,北距日南七千裏,東北去林邑三千餘裏。三國吳黃武中,入貢。晉太康中,亦來貢。劉宋元嘉及蕭齊永明中,皆遣使自廣州入貢。隋唐時,亦遣使貢方物。尋並於真臘。○註輦國,在真臘西南。《宋志》雲:註輦國,東距海,南至羅蘭,自古不通中國。祥符六年,入貢。
堂明國在海岸大灣中,北距日南七千裏。即道明國也。三國吳黃武六年,來貢。《唐志》:真臘去長安二萬七百裏,東距車渠,西屬驃,南瀕海,北接道明,東北抵州。又陸真臘,舊曰文單國。又有投和國,舊在真臘南。
黃支國舊《記》:在日南之南大海中,去長安三萬裏。漢元始二年,王莽諷使來貢。《漢志》:自甘都羅國船行,可二月餘有黃支國,民俗略與朱崖相類,黃支之南有己程不國。《·東夷傳》:自女王國東渡海,千餘裏至狗奴國,又南四千餘裏至侏儒國,人長三四尺,又東南船行一年至裸國、黑齒國,使譯所傳盡於是矣。
已上真臘
暹羅在占城極南,順風可十日程。本暹與羅斛二國地。暹國土瘠,不宜耕藝。羅斛土地平衍而多稼,暹人歲仰給之。元元貞初,暹人遣使入貢。至正間,暹降於羅斛,自是合為一國。明初,暹羅斛王參烈昭毗牙遣使朝貢。永樂初,始止稱暹羅,朝貢不絶。《四裔考》:暹羅,即古赤土國之地,扶南別種也。土色多赤,故曰赤土。隋大業三年,使者常駿自南海郡水行,晝夜二旬至焦石山,又東南泊陵伽鉢拔多洲,西與林邑相對;又南行至師子石,自是島嶼連接;又行二、三日,西望見狼牙須國之山,南達雞籠島,至赤土界。杜佑曰:崖州直南水行便風,十餘日到赤土國,其國熱氣持甚。劉句曰:崖州南渡海便風,十四日至雞籠島,即至其國,赤海中之一洲也。又有丹丹國,亦振州東南海中一洲,舟行十日可至。
滿剌加在占城南。自三佛齊順風,八晝夜可至其國。前代不通中國。永樂三年,其王西利八兒速剌遣使朝貢,詔册為王,自是朝貢不絶。道出廣東,以達於京師。《四裔考》:滿剌加國,古哥羅富沙之地。又有頓遜國,在海崎山上,地方千裏,城去海十裏,去扶南可三千裏,亦羈屬扶南。又與婆相近,一名大婆,後稱重迦羅,滿剌加舊羈屬焉。明初,羈屬於暹羅。○古麻剌國,在滿剌加之南。永樂中,其王哇來頓道出福州來貢。《一統志》:島夷之屬曰蘇門答剌國、蘇祿國、彭亨國、古裏班卒等國,又東南有呂宋等國,皆國朝朝貢諸國也。
三佛齊在占城國南五日程。本南蠻別種,與占城為鄰,居真臘、爪哇之間。所管十五州,其屬國有單馬令、凌牙斯、蓬豐、登牙儂、細蘭等國,其王號詹卑,其人多姓蒲,一名於陀利國。梁天監初,入貢,後絶。唐天初,始通中國。宋建隆初,其王悉利鬍大霞裏檀遣吏朝貢,其後屢至。明洪武四年,國王哈剌札八剌卜遣其臣來朝貢。永樂初,為爪哇所並,以其地為舊港。五年,設舊港宣慰使司,授頭目施進卿,嗣是朝貢不絶。道出廣東,以達於京師。
氵孛泥去婆四十五日程,去三佛齊四十日程,去占城三十日程。本婆屬國,在西南大海中,所統十四州。前代不通中國。宋太平興國中,其國王嚮打始遣使入貢。元豐中,其國王錫理麻喏復遣使入貢。明洪武四年,國王馬謨沙遣其臣朝貢。永樂三年,詔遣使封其王麻那惹加那乃為氵孛泥國王,自是朝貢不絶。《四裔考》:其國有長寧鎮國山,永樂中,其王屢請封是山以為一方鎮,因錫是名。蓋其國之後山也。道出廣東,以達於京師。
西洋古裏在西海中。其國為西洋諸番之會。永樂元年,其王馬那必加剌滿遣其臣馬戍來朝,貢馬,自是朝貢不絶。道出廣東,以達於京師。
蘇門答剌在西南海濱。自滿剌加順風,九晝一夜可至其國。其西去一晝夜有竜涎嶼,在南巫裏洋之中,國人采竜涎香於此。洪武中,稱須文達那國,遣使貢獻。永樂三年,封其首鎖丹罕阿必鎮為蘇門答剌國王,自是朝貢不絶。其旁有喃勃等國,亦常來貢。《四裔考》:蘇門答剌,在占城之西洋中,南接賓童竜國,東北接雪山、蔥嶺,蓋即古之大食國。宋熙寧以後,分為勿斯離、弼琶、勿跋等國,而蘇門答剌出竜涎香,布那姑兒産硫黃。又有層檀國,亦在南海旁,其城距海二十裏。宋熙寧四年,入貢,順風行百六十日,經勿林、古巡、三佛齊國,乃至廣州。其風俗語音皆與大食同。
錫蘭山亦在西南海濱。自蘇門答剌順風,十二晝夜可至其國。有高山,番語高山為錫蘭也。永樂七年,太監鄭和等齋詔諭其王亞烈苦奈兒,苦奈兒負固弗服。和設策擒獻闕下,乃改立耶巴乃那為國王,自是貢獻不絶。《四裔考》:錫蘭山,即古狼牙須國。蕭梁時,有南海中狼牙修國來貢,疑即此。其地在西洋,與枝國對峙,南與別羅裏為界。自別羅裏南去順風,七晝夜可至山洋國,十晝夜可至古裏國,二十一晝夜可至卜剌哇國。枝接大、小葛蘭二國,山連赤土。自小葛蘭順風,二十晝夜可至木骨都束國。自古裏順風,十晝夜可至忽魯謨斯國,二十晝夜可至剌撒國,二十二晝夜可至阿丹國。又自忽魯謨斯,四十晝夜可至天方國,乃西洋盡處也。大食、天方,今俱見陝西塞外。
佛朗機在爪哇南。歷代不通中國。正德十二年,駕大舶突至廣州澳口,以進貢請封為名,尋泊東莞南頭,恃火銃以自固,桀驁為患。官軍進討,擒其魁,乃遁去。嘉靖以後,往往雜諸番舶中往來市易。《四裔考》:廣州東南海中洲上,舊有婆利國。隋大業中,嘗遣使入貢。永樂十年,喃勃利國王馬哈麻沙遣使入貢,或即婆利之裔,而佛朗機亦其種類也。
右西南海外諸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敘寧都魏禧 | 敘南昌彭士望 | 總敘一 | 總敘二 | 總敘三 | 凡例二十六則 | 目次 | 歷代州域形勢紀要序 | 捲一 | 捲二 | 捲三 | 捲四 | 捲五 | 捲六 | 捲七 | 捲八 | 捲九 | 北直方輿紀要序 | 捲十 | 捲十一 | 捲十二 | 捲十三 | 捲十四 | 捲十五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