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十八、秦觀(4)
閔澤平 Min Zeping
第二年,賈易又詆毀秦七“不檢”,生活作風有問題,結果罷免正字。秦少遊自幼敏悟,讀書“一見輒能暗誦”,少年時代曾頗想在政治上有一番建樹,但科舉道路一再失利,熙、豐年間屢試不中。現在好不容易進入仕途,又接二連三遭受貶謫,詞人早年那種慷慨之氣日漸稀少。豐華流逝,功業難就,失意的苦悶和遲暮的傷感,在風花雪月的豔情詞中不時流露出來。這首《一落索》頗能見出其情懷:
楊花終日飛舞,奈久長難駐。海潮雖是暫時來,卻有個、堪憑處。 紫府碧雲為路,好相將歸去。肯如薄幸五更風,不解與、花為主。
元祐八年,秦觀授職左宣德郎,很快又由秘書省正字兼國院編修官,參修神宗皇帝史實。數月之間,接連拔擢,這算是秦觀平生最為得意之時。衹可惜次年太皇太後高氏崩逝,哲宗親政,舊黨再度失勢。傾巢之下,豈有完卵?帶有蜀黨鮮明印記的秦少遊,自然難逃此劫難。紹聖初年,秦觀被攆出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不久,因御史劉拯上書說他增損《神宗實錄》,誣毀先烈,中途改貶為監處州酒稅。
在處州任職之時,秦觀心中苦悶,藉學佛談禪加以派遣,並為僧人抄寫佛經。結果被人告發,《宋史·文苑傳》說:“使者承風望指,伺候過失,既而無所得,則以謁告寫佛書為罪,削秩徙郴州”。削秩就是將所有的官職封號去除,算是對士大夫最嚴重的一種懲罰。政治上接連不斷的打擊,生活上相繼而來的變化,使詞人感到理想破滅,前途渺茫,因而處於幻滅與極度哀傷之中。他的名作《踏莎行》反映出了作者幻想與破滅、自振與消沉之間的內心矛盾: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幕。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彌漫的大霧遮蔽了詞人居住的樓臺,遮掩了今夜的月色,使行船停泊的渡口也變得迷蒙難辨。屢遭貶謫,詞人已經心灰意冷,衹祈望尋覓一方淨土如“桃源”那樣純淨,足以歇息身心。然而,濃霧的遮蓋,使一切希望都變得遙遙無期,世外桃源蹤跡全無。在凄苦已極、百無聊賴之際,暮色降臨,“日之夕矣,牛羊下來”,詞人卻浪跡天涯,有傢難回。初春寒意陣陣,杜鵑聲聲凄厲,這又如何是一個“苦”字所能涵蓋。孤苦寂寥之中,詞人想起了他鄉的友人,希望通過“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皆宜宣泄心中長久鬱積的愁苦,獲得些許慰藉。但即使這渺茫的心願也化為泡影,“梅花”與“尺素”所帶來的依然是怨與恨,絲毫沒有讓人欣喜的內容。同病能相憐,又如何能相互勸解呢?那一層層悵恨,重重堆“砌”,仿佛是塊塊磚頭,如此沉重。“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詞人悲苦已極,終於發出凄然的質問。這兩句詞,情感如此凄厲,曠達的蘇軾讀後也傷感不已,親自把它書寫扇子上,無限惋惜地說道:“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惠洪《冷齋夜話》)。
3.凄厲
秦少遊甫至郴州,又謫柳州,繼而編管橫州,再貶雷州。愈徙愈遠,真是到了天涯海角了。這時他已不再是一個普遍的逐臣,而是作為罪犯流放南荒。其內心的痛苦和哀傷隨着貶所的南移而日益增長,所作的詞章也就愈來愈凄切、感傷。到了雷州,他對自己的前景完全失去信心,因此陷入一種絶望的悲傷之中。元符二年歲暮,他自作《輓詞》,其中有雲:“家乡在萬裏,妻子天一涯。孤魂不敢歸,惴惴猶在茲。”他哀傷自己死後像罪犯一樣,要葬異鄉,連魂魄都不敢回歸與親人會面,其內心的慘痛可知。他對外界有了一種莫名的恐懼感,如《蝶戀花》:
曉日窺軒雙燕語。似與佳人,共惜春將暮。屈指豔陽都幾許。可無時霎閑風雨。 流水落花無問處。衹有飛雲,冉冉來還去。持酒勸雲雲且住。憑君礙斷春歸路。
沉重的打擊、不幸的遭遇沉甸甸地壓在他的心頭,幾乎難以喘息,由此而産生的深愁也就難以擺脫了,這是一種越陷越深、沉淪不可自拔的悲苦和絶望。詞人在宦海中苦苦掙紮的同時,窮睏也一直在纏繞着他。元豐年間秦觀的家庭生活就很艱難,田園收入幾乎無法維持一傢生計,有時遇到災荒與疾病,就會“聚族幾十口,食不足。”在他出仕以後,生活也常常陷入窘境。在當時的許多著名文人中,絶少有秦觀這樣生活貧寒的。到了南謫遠荒後,他更是以“灌園”維持生計,落到了與奴僕為伍的境地。生活的艱難給少遊不幸的人生又塗上了一層凄苦的色彩。縱觀秦少遊的一生,仕途維艱,窮睏潦倒,鬱鬱不得展懷。因此《淮海詞》情調的感傷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不幸的生活經歷所决定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
|
|
一、王維(1) | 一、王維(2) | 一、王維(3) | 一、王維(4) | 一、王維(5) | 一、王維(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