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学术界中也有持不同意见者。
1934年9月
《金瓶梅词话里的戏剧史料》 本文刊于1934年9月《剧学月刊》第三卷第九期,涩斋撰。文章指出《金瓶梅》乃是万历中期的作品。其时正值戏剧兴盛期。它涉及戏剧的史料之多,在古代小说中是罕见的。因此,在古代小说中“对于研究《中国戏剧史》是很有用处的。”作者一一叙述《金瓶梅》中的戏曲史料,明其“蓝本”,对探究《金瓶梅》故事的渊源甚有裨益。
1935年1月
《金瓶梅本事考略》 本文刊于1935年1月18日《北平晨极?学园》第七七二号,许固生撰。作者探讨了《金瓶梅》中主要人物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的故本原,指出《水浒传》、 《志诚张主管》等小说与《金瓶梅》故事间的密切关系,可窥知“探原”研究的发展脉络。
《金瓶梅版本考》 本文刊于1935年4月《新文学》创刊号,周越然撰。自《金瓶梅》问世后,版本探讨始终未断,但正式撰文研究者,始于本文。作者对当时流行的五种版本一一作了考证,颇有趣味与意义。
1936年4月
《金瓶梅之意识及技巧》 本文刊于1936年4月《天地人半月刊》第四期,阿丁撰。主旨在探讨《金瓶梅》的思想意义及艺术成就。作者认为《金瓶梅》的中心思想“在于讽世”,“在于暴露资产阶级的丑恶。”作品描写上至朝廷,下至奴婢的腐败、人情的险恶、世态的炎凉等群众“反抗的、积极的意识”,与其他三部奇书相比,更显示出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人情小说”。其艺术上的“特长”是“平凡处透不平凡”、“琐屑处见不琐屑”、“全书有结构,有伏线,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并且,塑造的人物形象“个性各活现纸上”,金莲之娇娆,武松之刚直等“直欲于纸上呼之而出”。
本文尚且注意从中国小说的发展中来探讨《金瓶梅》之价值,不仅将作品与《水浒传》、《红楼梦》等文学名著比较有其伟大之处,而且把书中的人物亦一一和《红楼梦》等人物对照,说是“红楼梦之师”。本文异于当时较多的探求作者,“淫书”之类的文章而注重《金瓶梅》本身的研究,立论公允,观点明确,曾对今人对《金瓶梅》的研究产生颇大的影响。
1936年5月
《金瓶梅词话里的帮闲人物》 本文刊于1936年5月《书极展望》第一卷第七期,张天畴撰。文章对《金瓶梅》中的“帮闲人物”,如应伯爵之类作了鞭辟入里的剖析,透视出这伙人的丑恶灵魂,可“反映出时代的社会相”,作者取“帮闲人物”为突破口研究作品的艺术成就,在《金瓶梅》研究中尚属首次,而且,作者将其言行揭露出来,目的在“使现今的帮闲人物,不能专美于后,有所对照”,具有一定意义的现实感。
1936年6月
《金瓶梅词话风俗考》 本文刊于1936年6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小说闲谈》,阿英撰,并有《灯市》篇及“附记”两则。作者将《金瓶梅词话》中描写的“灯市”和明代社会中及各种历史典籍中记载的“灯市”作了初步的考证,开《金瓶梅词话》“风俗”考证的先声,有助于中国文化史的进一步研究。
1937年
《谈金瓶梅词话》 本文见于1937年《中国小说丛考》,赵景深撰。重点是论人物,分三点:西门庆、潘金莲为首的妇女群象和应伯爵为首的帮闲群象。并对其“过多的色情描述”、“宿命论的思想”和“因果报应的色彩”作了一些善良、正确的批评。
1947年1月
《金瓶梅词话中的文学史料》 本文见于1947年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的《古剧说汇》一书,冯沅君撰。
作者认为,向文学作品寻求文学史料,是研究文学史的有效方法之一。《金瓶梅词话》中的文学史料在几种著名的明代长篇小说中首屈一指。作者运用丰富的文学知识,对照其他书籍和现存的文学作品实例,进行翔实的考证和论述,曾对《金瓶梅》的研究者产生较大的影响,常被人引为《金瓶梅》作者、成书等问题研究时的参考资料。1956年12月,有北京作家出版社《古剧说汇》的改订本发行,又收入作者的另一篇文章:《〈金瓶梅词话〉中的文学史料跋》,增加了《金瓶梅词话》中关于“俗讲”和“院本”的文学史料,这既是对研究者质疑的回答,又是对新发现的材料的阐述,以作为前文的补充。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