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本末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一百二十七      楊仲良 Yang Zhongliang

  徽宗皇帝
  道學
  大觀元年二月己未,御筆批:『道士序位令在僧上,女冠在尼上。』
  二年三月庚申,詔以《金篆靈寶道場儀範》四百二十六部降天下有道觀處,令守令選道士依按奉行。
  五月辛亥,御筆:『道門近添試經,撥放年額。女冠舊止三十人,可增作七十人,內京畿三十人、諸路四十人。』
  蔡絛《史補·道傢者流》篇:政和初,上有疾,逾百日稍康。後一夕,夢有人召。上方其夢中,謂若昔在藩邸時,如赴哲廟宣召者。及至,乃一宮觀爾,即有道士二人為儐相焉。道至一壇上,諭上曰:『汝以宿命,當興吾教。』上再拜,受命而還,一儐相者復導上而去。及寤,作記良悉。嘗遣使示魯公,魯公時猶責居於杭也。始大修宮觀於禁中,即舊奉天神所在玉清和陽宮玉虛殿,羽人以歲時入內講齋醮事,親製《步虛樂章調》,其音聲焉,而道傢遂謂上為赤明和陽天帝。然上肅祇神祇,所崇者祀事而已,亦未有少君、欒大者。
  政和二年正月癸未,詔:『釋教修設水陸及禳道場,輒將道教神位相參者,僧尼以違製論。主首知而不舉,與同罪。著為令。』
  三年十二月癸醜,詔:『天下應道教仙經,不以多寡,許官吏、道俗、士庶繳申,所屬附急遞投進。及所至,委監司郡守搜訪。』
  四年正月戊寅,御筆:『置道階自六字先生至額外鑒義,品秩比視中大夫至將仕郎,凡二十六等,並無請給人從,及不許申乞恩例。』
  三月辛卯,詔諸路監司:『每路通選宮觀道士十人,遣發上京,赴左右街道錄院講習科教聲贊規儀,候習熟,遣還本處。』
  六年二月壬申,御筆:『道教改隸秘書剩』
  十月甲申,詔:『誠感殿長生大帝君像,可遷赴天章閣西位鼎閣奉安。』
  恐此時未有長生大帝君像,當考。王黼《宣和殿聖記》雲:『歲在丁酉,皇帝乃悟本長生大帝君。』丁酉,蓋政和七年也,更須詳考之。蔡絛《史補》政和七年有『林靈素出。靈素,溫州人也。少從浮屠學,以無行,為所在貶惡。久之,去為道士。左街道策徐知常引之,以附會諸閹,始曰神霄玉清王,上帝之長子,主南方,號長生大帝君。既下降於世,乃以其弟主東方青華帝君,領神霄之治。天有九霄,而神霄為最高,其治曰府,故青華帝君亦曰判府天尊。而靈素乃其府仙卿,曰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又目一時大臣要人皆仙府卿吏,若魯公,曰左九仙伯;鄭居中、劉正夫等,若童貫諸巨閹,率有名位。王黼時為內相,乃曰文華吏,盛章、革、時迭為天府,乃曰仙嶽伯氏。時主進奉,乃曰園苑寶華吏。又謂上寵妃劉氏曰九華玉真安妃也。天子心獨喜其事,乃賜號通真先生。初,劉虞二王先生皆為上禮,然有神怪事,多出自方士也。及靈素至,乃以其事歸之於上,而曰己獨佐之。每自號小吏佐治,故上下莫有攻其非者。然靈素實無術,徒敢大言。是時上興道教,將十年獨思,未有一厭服群下者,數以語近幸,於是神降事起矣。』
  七年正月乙未,御筆:『自今應天下道士,與免階墀迎接,衙府宮觀,科配藉索,騷擾郡官,監察司相見,依長老法。』癸醜,秘書省奏:『據左右街道籙院申,恭依聖旨指揮,將所降道教五宗再行條具,立為永式。第一天尊之教,以道德為宗,元始天尊為宗師;第二真人之教,以清淨為宗,太上玉晨天尊為宗師;第三神仙之教,以變化為宗,太上老君為宗師;第四正一之教,以誠感為宗,三天法師靜應真君為宗師;第五道傢之教,以性命為宗,南華真人為宗師。至於上清通真、達靈神化之道,感降仙聖,不係教法之內,為高上之道,教主道君皇帝為宗師。』詔依所奏左右街道籙院印行。
  二月甲子,詔:『通真先生林靈素於道籙宮宣諭青華帝君降臨事,左右街道籙傅希烈等皆作記上之。』
  傅希烈等略曰:『逮夜漏嚮醜,香風颯至,除有赤光,大如彈丸,東流空中,上下往來,既離復合。已而電光四出,雷聲隱然,環珮之音,近在咫尺,一室恍如白晝。仰瞻繪像,俄失所在,特絹素空存而已。二天人躡空乘雲,冉冉而下,其一絳服玉冠,天顔和豫,蓋教主道君皇帝也。其一上下青衣,儼若青華帝君之狀。又前導一人,貌與通元先生張虛白無少異焉。從者朱紫,不可悉計,迤邐由西而行。』又曰:『考之仙版,青華帝君,實高上神霄玉清王之弟也。仰惟教主道君皇帝以神霄玉清之尊降神出明,應帝王之興起,雖動而不失其所謂至靜,雖為而實未嘗為,故其通真接靈,澹然獨與神明居者,若辛卯歲之夢兆、癸巳歲之示見,創見希有,中外已悉。聞而知之,至於今日。坐堂奧之上,而神飛玉京;來仙境之真,而跡凝禁禦,則或未之聞也。』
  辛未,御筆:『天下天寧萬壽觀改作神霄玉清萬壽宮。如小州、軍、監無道觀,以僧寺充,即不得將天慶觀改。仍於殿上設長生大帝君、青華帝君聖像。』
  四月庚申,御筆:『朕每澄神,默朝上帝,親受宸命,訂正訛俗。朕乃昊天上帝元子,為大霄帝君。睹中華被浮屠之教,盛行焚指、煉臂、捨身,以求正覺,朕甚憫焉,遂哀懇上帝,願為人主,令天下歸於正道。帝允所請,令弟清華帝君權朕大霄之府。朕夙夜驚懼,尚慮我教所訂未周。卿等表章,册朕為教主道君皇帝。衹可教門章疏用,不可令天下混用。』
  五月癸卯,改玉清和陽宮為玉清神霄宮。
  七月丁亥,御筆:『如有僧徒歸心道門,願改作披戴為道士者,許赴輔正亭陳訴,立賜度牒紫衣。』
  八月丙辰,宣和殿大學士蔡攸奏:『莊、列、亢桑、文子,皆著書以傳後世,有唐號為經,並列藏室。國朝始加莊、列、南華衝虛之號,以其書入國子學,而亢桑子、文子未聞頒行。乞取其書,於秘書省精加讎定,列於國子之籍,與莊、列並行。』從之。
  十二月辛未,御筆:『太上老君所著《道德經》,世以諸子等稱,未稱尊崇之禮。可改為《太上混元上德皇帝道德真經》。』
  重和元年四月辛巳,道籙院上:『看詳釋經六千餘捲,內詆謗道、儒二教,惡談毀詞,分為九捲,乞取索焚棄,仍存此本,永作證驗。又通真達靈先生林靈素上《釋經詆誣道教議》一捲,乞頒降施行。』並從之。
  八月戊午,朝散郎、新知兗州王純奏:『乞令學者治禦註《道德經》,間於其中出論題。』從之。辛酉,手詔:『《史記·老子傳》升於列傳之首,別為一帙,《前漢·古今人表》敘列於上聖,其舊本並行改正。昨所註《道德經》,可視仿唐製,命大臣分章句書寫,刻石於神霄玉清萬壽宮。』庚午,御筆:『道無乎不在,在儒以治國,在士以修身,未始有異,殊途同歸。前聖後聖,若合符節。由漢以來,析而異之,黃老之學,遂與堯、舜、周、孔之道不同,故世流於末俗,不見大全,道由是以隱,千有餘歲矣。朕作新之,究其本始於黃帝,老子、堯、舜、周、孔之教偕行於今日。可令天下學校諸生,於下項經添大小一經,各隨所願分治。大經:《黃帝內經》、《道德經》,小經:《莊子》、〈列子》。自今學道之士,應入學並令州縣勘會保明,不經刑責、不犯十惡姦盜及違八行之人,許入州縣學教養,並依見行學法。所習經以《黃帝內經》、〈道德經》為大經,〈莊子》、〈列子》為小經外,兼通儒書,俾合為一道。大經:《周易》,小經《孟子》。其在學中選人增置士名,分入官品:元士、高士、大士、上士、良士、居士、逸士、隱士、志士。每歲試經撥放及有度牒合披戴者並依舊外,唯須在學一年,方許披戴。州縣學道之士,初入學為道徒,試中升貢,同稱貢士。升貢到京入辟雍,試中上捨,並依貢士法。三歲大比,許襴鞹就殿試,當別降策問,庶得有道之士,以稱招延。元士以下資任請給,各隨品,依品官法。唯人從不差兵士、役人,止於宮觀人內量差,其敘位在本品之下。應天下神霄玉清萬壽宮、天慶觀知及副知,將來有闕,並以學校登科人充,其餘宮觀亦依此。志士以上,令禮部置名籍差註,並如吏部法。自興道教,異人間至,深慮山林高蹈之士,尚多有之。可令監司訪之縣,縣下耆保,各具所管地方有無高上之士,依八行法,以禮延入學,並以名聞。或不願入學,監司、郡守親駕給券馬、人船,差官伴送赴闕。又不願,即具奏聽旨,當賜璽書招聘。高上之士,多隱於卒伍、工隸、僕廝之類,或身自犯刑責以逃世離俗,令延納招聘,一無所問,仰並以名聞。』辛未,資政殿大學士、知陳州鄧洵武奏:『乞選擇道藏經數十部先次鏤板,頒之州郡,道籙院看詳取旨施行。』又乞禁士庶婦女輒入僧寺。詔令吏部申明行下。
  九月丙戌,大學辟雍各差通《內經》、《莊子》、〈列子》二人為博士。
  閏九月乙亥,給事中趙野奏:『乞諸州添置道學博士,擇本州官兼充。』從之。丙子,尚書省言:『已降御筆處分,道徒升貢,三歲大比,許襴鞹就殿試。欲令禮部依文士給號被,候唱名,初入仕並補志士,道職已上取旨,並賜褐服。高者依文士。』從之。
  十月壬辰,資政殿學士、知陳州鄧洵仁奏[1]:『本州學係籍學生止有九十一人,而一兩月間,士之勸誘人道學,及內外捨生願換道徒者,將與儒士等,委是本州州學教授當職官推行有方。提舉學事置司在本州,遵承詔旨,同共葉力奉行。州學內捨生宋瑀願換道學。內捨生本人係故翰林學士宋祁之孫,已兩預貢舉,行藝清修,自來留心道學。舊有撰到《道論》十篇,乃近撰《神霄玉清宮萬壽雅》一篇,謹具繳進呈。』御筆:『宋瑀特與志士,仍許赴將來殿試。』庚子,御筆:『道徒止許道士及無妻人入學充道士,服本服、餘服、博帶、幅巾,其襴鞹指揮勿行。』癸卯,上禦寶籙宮,傳度玉清神霄秘籙會者八百人。
  十一月己酉,御筆:『道流入官,自一命以上至視品中大夫,宜正名辯禮,以為次遷之格。而文階近列有館閣之聯,亦宜仿此定製,以待瑰瑋高妙不次撥擢之人。今以太虛大夫至金壇郎,同文臣中大夫至迪功郎為道階;以侍晨為待製;以受經同修撰;至直閣,為道職道階,以年勞遷授道職,如文臣隨官帶職之製,不限常格,授惟其人,無則闕之。』
  十二月丙申,御筆:『莊周、列禦寇所著書與《太上真經》並行,方之孔門,不在孟軻、揚雄下。其令神霄玉清萬壽宮使司議所以褒顯之,設像並配太上祠。』壬寅,御筆:『道士簡格:褐衣銀木,紫衣香木或槐木,師號以上象牙。』
  宣和元年正月乙卯,手詔:『應寺院屋宇、田産常住,一切如舊,永不改革。有敢議者,以違御筆論。其服飾、其名稱、其禮、其言,並改從中國,佛號大覺金仙,餘為仙人、士之號。僧稱德士,寺為宮,院為觀,即住持之人為知宮觀事。不廢其教,不害其禮而已。言念四方萬裏之遙,其徒之衆,不悉茲意。可令每路監司一員聽其事,郡守、僚佐召集播告,鹹使知之。』御筆:『天下僧尼已改宮觀,其銅鈸、銅像、塔等,按《先天紀》,鈸乃黃帝戰蚩尤之兵器,自不合用。可通行天下,應僧尼寺院並士庶之傢,於逐路已改宮觀監司處,限十日送納,不得隱匿毀棄,類聚斤重,具數奏聞。』御筆:『僧已降詔改為德士,所有僧籙司,可改作德士司;左右街道籙院,可改作道德院。德士司隸屬道德院,蔡攸通行提舉。天下州、府僧正司,可並力德士司。』己未,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庚申,詔:『已降指揮,鐃、鈸、佛像等,限十日納官,可除鐃、鈸依已降指揮,佛像並存留,依所錫敕號添用冠服,遍行天下。』辛酉,御筆:『德士冠並依道流見戴諸色冠樣,止不飾日月星辰。除有官職者,許服皂襈、紫道服,執牙簡,餘已有紫衣人,並紫道服,褐衣改銀褐道服,皆木簡,並稱姓氏。舊有師號者仍舊。在京自三月一日依此,外州軍候指揮到日,限一季改易。』御筆:『寺院已改為宮觀,諸陵佛寺改為明真宮,臣庶墳寺改兩字,下用黃。籙院自合設禮,合掌和南不審,並改作擎拳稽首。賜天尊服,仍改塑菩薩、羅漢,並改道服冠簪。佛封大覺金仙,文殊菩薩封安惠文靜大士,普賢菩薩封安樂妙靜大士,泗州大聖封巨濟大士,雙林傳大士封應化大士,初祖達摩封元一大士,二祖封同慧大士,三祖封善明大士,四祖封靈□大士[2],五祖封靜心大士,六祖封德明大士,永覺、速覺封全德大士。經文合改佛稱金仙,菩薩稱仙人,羅漢稱無漏,金剛稱力士,僧伽稱修善。銅像不納,並許改塑。僧已降詔為德士,所有寺院撥放、試經、進疏、度牒,並改作披戴為德士。』戊辰,尚書省言:『改易佛菩薩、羅漢等像及經文指揮,乞權且寢罷。』詔:『改易止為令後。』又申明行下,尋詔別聽旨。壬申,御筆:『羅漢已改為無漏和尚,猶未加封爵。可封比應士。』
  五月丁巳,御筆手詔:『釋氏改服易名,盡從華俗,不廢其教,翕然成風。然習之者不知道妙,未稱一道德、同風俗之意。今後應德士,並許入道學,依道士法。其德士宮觀、知副已上職掌有闕,非試中人,不在選舉差補之限。其德童遇試,經撥放,並習《混元道德》或《靈寶度人》一經。庶人無殊習,道通為一,以副勸奬之盛。』戊午,御筆:『禁以二月十五日真元節集衆為金仙涅槃會。』
  六月甲申,封莊周為微妙元通真君,列禦寇為緻虛觀妙真君。
  二年正月甲子,御筆:『儒、道合而為一,其道學自合廢。』
  《實錄》衹書『甲子罷道學』,本紀因之。止如此書亦可。道學遽罷必有故,當考。蔡絛《道傢者流》一篇亦不載。
  十月癸巳,詔:『僧尼昨改德士、女德日,有未會批改度牒人[3],特與放罪,許依近降指揮,改換新式度牒。』詔外路僧尼復用鐃鈸,令於在京官司收買。
  三年七月庚午,御筆:『三京置女道籙、副道籙各一員,節鎮置道正、副各一員,餘州置道正一員。』從蔡攸奏請也。
  十月丙辰,禦寶籙宮、神霄宮,親授王黼等《元一六陽神仙秘籙》及《保仙秘籙》,仍許黼等拜表稱謝。
  十一月甲子,御筆:『提舉道籙院見修《道史表》,不須設《紀》,斷自天地始分,以三清為首。三皇而下帝王之得道者,以世次先後,列於《紀》、〈志》,為十二篇。傳分十類。』又詔:『自漢至五代為《道史》,本朝為《道典》。』
  四年三月丙子,詔諸路提舉神霄宮,監司解發有道行、能行天心正法及拜章有應驗道士,逐路各三兩人,赴提學、道籙院審察取旨。
  五年十一月癸亥,詔國子監刊印禦註《衝虛至德真經》頒之學者,從祭酒蔣存誠等奏請也。
  十年十月庚寅,御筆:『道官可自大夫以上並帶職人,並令封至朝官,許蔭贖私罪為官戶。』
  神霄宮
  政和七年二月辛未,御筆:『天下天寧萬壽觀改作神霄玉清萬壽宮。如小州、軍、監無道觀,以僧寺充,即不得將天慶觀改。仍於殿上設長生大帝君、青華帝君聖像。』
  重和元年正月甲辰,御筆:『天下州、軍置神霄宮處,監司候了日,分詣檢察以聞。』
  二月壬申,手詔:『諸路提點刑獄廉訪使者巡按所至,躬詣神霄玉清萬壽宮贍視貌像,考驗殿室,觀其廢舉,察其施設,各具奏聞。』
  三月戊子,朝議大夫、知泗州葉默責授單州團練副使、郴州安置,坐改建神霄宮不如法故也。
  六月乙卯,御筆:『應天下神霄玉清萬壽宮並不隸道正司,令逐路提舉官管勾。』
  壬戌,御筆:『博州修建神霄宮如法,守貳當職官並廉訪使者各遷一官。』甲戌,御筆:『天下神霄宮,知州軍帶「管勾」字,通判帶「同管勾」字。』
  七月癸未,御筆:『道隱於小,成流於末,俗人不足與明,不顯於世。朕作新斯人,以覺天下。神霄玉清府實總萬夫,監臨下土。比詔四方,改營宮宇,以迎神貺。官吏勤惰不一,尚未就緒,更賴輔弼大臣同寅協力,宰臣可兼神霄玉清官使,執政官充副使,判官聽旨差。自改官製,不置使名,權時之宜,庶剋有濟。候道教興隆,宮宇悉備,即罷。太師魯國公蔡京、少傅太宰鄭居中、少傅少宰餘深、檢校太保領樞密院事童貫,並兼充神霄玉清萬壽宮使;知樞密院事鄧洵武、門下侍郎薛昂、中書侍郎白時中、尚書左丞王黼、宣和殿大學士蔡攸,並兼充神霄玉清萬壽宮副使,仍給敕。判官聽旨差。』甲申,詔開封府尹充神霄玉清萬壽宮判官,少尹充管勾。甲午,御筆:『天下神霄玉清萬壽宮門,可視至聖文宣王廟立戟,以稱嚴奉。』癸卯,中大夫、直徽猷閣、知河陽王厚以改建神霄玉清萬壽宮畢工,進職一等。武功大夫、知西安州解潛轉遙郡刺史[4],以措置改建神霄玉清萬壽宮推賞也。
  八月己卯,御筆:『諸州、軍神霄玉清萬壽宮,仰本路提舉漕臣,於逐州、軍並縣鎮選擇寄居宮觀年六十已下、通判以上人一員申尚書省,就差管勾本宮,專切檢察本宮事務。』
  九月庚寅,頒禦註《老子》石刻神霄宮。
  十月癸卯,上禦寶籙宮,傳度玉清神霄宮秘籙,會者八百人。
  宣和元年五月庚戌,詔:『天下神霄玉清萬壽宮已賜田産、房廊、道業,並割付本宮掌守,置歷支用,更不隸州縣掌管。所有前後已降指揮更不施行。』
  八月丙戌,御制、御書《神霄玉清萬壽宮記》,其略曰:『蓋嘗參道傢之說,獨觀希美之妙,欽惟長生大帝君、青華帝君體道之妙,立乎萬世之上[5],統禦神霄,監觀萬國,無疆之休。雖眇躬是荷,而下民之命,寔神明所司,乃詔天下建神霄玉清萬壽宮,以嚴奉祀。自京師始,以致崇極,以示訓化,纍年於茲。誠忱感格,高厚溥臨。屬者三元、八節,按衝科,啓淨供,風馬雲車,來顧來享。震電交舉,神光燭天,群仙翼然,浮空而來者,或擲寶劍,或灑玉篇,駭聽奪目,追參化元。卿士大夫侍衛之臣,悉見悉聞,嘆未之有。鹹有紀述,著之簡編。嗚呼!朕之所以隆振道教,帝君之所以眷命孚佑者,自三皇以還,數千年絶道之後,乃復見於今日,可謂盛矣!仍令京師神霄玉清萬壽宮刻記於碑,以碑本賜天下,如大中祥符故事,摹勒立石,以垂無窮。』
  十一月辛亥,蔡京奏:『乞以神霄玉清萬壽宮觀玉真王所說《玉嬰神變妙經》刊印頒行。』從之。
  七年十二月戊午,御筆:『神霄宮除依元手詔撥賜地土外,餘並還原來去處。道籙院道官品等一切指揮,並依元豐法。』
  方士
  崇寧二年正月己醜,詔許茅山道士劉混康修建道觀,仍令直奏災福,無得隱匿。混康有節行,頗為神宗所敬重,故上禮信之。
  此據蔡絛《史補》增入。當考混康是何許人[6]。七月二十三日賜先生號。蔡絛《史補·道傢者流》:『上嗣服之初,於釋老好尚,未有適莫。魯公喜佛,因導上以性理,天下始建崇寧萬壽寺,後改曰天寧。又嘗於端午日,因內道場上焚香再拜,以禮佛牙,其捨利四散,迸出於水晶匣外。上為之贊焉。方士劉混康有節行,為上所信聽,大詆佛氏。』
  三月庚子,詔:『劉混康肅恭祀事,達於上境。自春以來,時雨未降,朕甚憂之。當體至懷,精加禱請。所建殿宇,賜名天寧萬壽。』
  七月庚子,賜茅山道士洞元通妙大師劉混康號葆真觀妙先生。江東轉運判官席震為之請也。
  五年七月甲寅,葆真觀妙先生劉混康加號葆真觀妙衝和先生。
  大觀元年二月丙戌,鳳翔府於仙姑授清真衝妙先生。
  初草大觀元年四月一日詔,已差李瑰來禦封香往鳳翔府太平宮等處道場,因就宣召於仙姑赴闕。
  孫覿供到蔡京事跡:道教之興,自左街道籙徐知常供元符皇后符水有驗,被寵遇,遂薦範緻虛作正言。緻虛以為紹述先帝法度,非相蔡京不可。後有王老志,徽廟嘗夢被召,如在藩邸時見老君坐殿上,儀衛如王者,諭上曰:『汝以宿命,當興吾教。』上受命而出。夢覺,記其事。是年十一月鼕祀,老志亦從之。上在太廟小次中,老志曰:『陛下昔夢尚記之乎?時臣在帝旁也。』黎明,車輅出南薫門,天神降於空中,議者謂老志所為也。道教之盛,則自此始。又有虞仙姑者,年八十餘,狀貌如少艾,行大洞法。一日,徽廟誦《大洞經》,舉首見有仙官侍立者。京嘗具飯招仙姑,見大貓指而問京曰:『識之否?此章惇也。』意以諷京。京大不樂。上嘗問仙姑緻太平之期,答曰:『當用賢人。』上曰:『賢人謂誰?』答曰:『範純粹也。』上以語京,京曰:『此元祐臣寮使之!』遂逐。於是士大夫爭言虞仙姑亦入元祐黨矣。
  二年五月乙卯,葆真觀妙衝和先生劉混康特贈大中大夫。
  政和三年三月甲戌,左街道籙觀妙元明真虛一大師徐知常特授衝虛先生。辛巳,詔濮州王老志賜號安泊處士。
  九月辛卯,遣兵部員外郎王直召濮州處士王老志赴闕,令同本縣長吏以禮敦遣。亶實薦老志者,故將遣之。辛酉,詔封處士王老志為洞微先生。
  十月戊申朔,御筆:『元觀法師程若虛封寶籙先生。』
  寶籙宮不見起建月日,或自此始。程若虛事,更考之。
  四年正月辛醜,洞微先生王老志加號觀妙明真洞微先生。
  十月辛未,觀妙明真洞微先生王老志卒。老志,濮之臨泉人,隸京東轉運司為書史,自言嘗遇鐘離真人,授內丹要訣,棄妻子,結草為廬,施病藥者。喜與人言休咎,頗籍籍有聞。政和三年秋,詔州縣敦遣至京師,封洞微先生,館蔡京賜第南園,士大夫闐門。數召對禁中,上手書『觀妙明真』之號賜之。明年乞歸,留之不得,卒。賜金以葬,贈正議大夫。《宣和錄》雲:所居地必生花,謂之地錦。
  五年十月癸卯,嵩山道人王仔昔封衝隱處士。
  六年二月癸未,詔:『訪聞棣州士人劉棟蔬食葆神,虛心契道,人之隱奧,洞然照知,處方書符,每有應驗。可令敦遣赴尚書省審驗外,於上清寶籙宮安下,仍給路費、驛券、遞馬,無令失所。』
  三月乙卯,衝隱處士王仔昔封邇妙先生。
  詔旨:五年十月七日,初封衝隱處士。蔡絛雲:『王仔昔者,豫章人也。始學儒,後自言遇許遜真君,授以《大洞隱書》,豁落七元之法,能知人禍福。老志死後,仔昔來都下。上知之,召令踵老志事,寓於魯公第。時大旱,上焦心禱雨,每遣使,持一幅素紙心求仔昔書,皆禱雨也。一日,中使又至,出紙求書如常。時仔昔忽書一小符,仍札其左曰:「焚湯,沃而洗之。」中使大懼,不肯受,曰:「上有紙來禱雨,今得此,大誤矣,詎敢進耶?」仔昔怒曰:「第持去!」上得,果駭異。蓋上默祝為寵妃赤目者,如其言,一沃而愈。詔封通妙先生。然仔昔神怪過老志,道人腹中委麯前知事如見。又言白晝能見星,故魯公寢不樂,從容奏曰:「臣位師臣,輔政而傢養力士,且甚迂怪,非宜。」上然之,乃居之於上清寶籙宮。仔昔建議九鼎神器不可藏於外,於是詔納鼎於大內。』
  七年二月壬戌,棣州貢士劉棟奏:『伏蒙聖恩,以臣本州並提舉司保舉四行聞奏,特授將仕郎。臣昨忽遇九天益算韓真人,授以景靈玉陽神應鐘法。仰祝聖壽,若臣苟官爵,即負師言。伏望特垂矜察,所有敕命,乞賜追寢。』詔依所乞,賜紫衣道服。
  詔旨:六年二月十九日召赴闕,六年四月二十八日鑄鐘,八年三月二十六日又召赴闕。蔡絛雲:『劉棟者,棣州人,亦儒士。自云嘗遇仙人韓君者與之丹,曰:「剝取丹。」服丹,輒復如故。政和中,以其丹上之。上曰:「汝師賜服而奪之,以慕長年,非朕所用意也。」還焉。靈素乃謂仙人韓君者,乃韓君丈人也。韓君丈人,乃上帝之首相,雖不隸於神霄,而實佐帝君之治。上乃命棟以官為直竜圖閣,又為作韓君丈人觀於其鄉郡,而使棟領之,仍係籍於道流,封先生。方神降及廢釋氏,棟亦預焉。然棟頗涉獵儒書,慕李泌之為人,晚為利所奪,不能自還也。凡為神降之事者,往往先後多不得其死。』
  重和元年三月戊申,召劉棟赴闕。
  四月壬戌,御筆特改溫州永嘉縣紫芝峰法因院為紫芝觀,賜通真達靈先生林靈素充功德觀看管墳塋。
  五月丁亥,通真達靈先生林靈素為通真達靈元妙先生,通元先生張虛白為通元衝妙先生。
  九月壬寅,金門羽客、通真達靈元妙先生、視中大夫林靈素,金門羽客、通元衝妙先生、視中奉大夫張虛白特授本品真官,免視法。
  閏九月己未,通直郎、管勾棣州韓君丈人觀劉棟為守靜先生,視中大夫。棟不受。
  十一月丙辰,中大夫、通真達靈元妙先生林靈素為衝和殿侍晨。
  十二月己卯,詔:『九鼎新名,乃狂人妄有改革,皆無稽據,宜復舊名。』狂人,指王仔昔也。
  仔昔始寓蔡京第,後居上清寶籙宮,已而宮人有為道士,亦居寶籙宮者,以姦事疑似發,因逐仔昔於城外東太一宮囚之[7]。仔昔性傲,上初待以客禮,故仔昔視宦閹若奴僕,又欲使群道士皆師己。及林靈素出,仔昔寵遽衰,衆乃使道士孫密告仔昔不遜語,下開封府獄死。陷仔昔者,宦官馮浩尤力。此據蔡絛《史補》及《叢談》增入。絛謂仔昔死在政和七年。按:宣和元年十二月二日,乃復九鼎舊名,指仔昔為狂人。則仔昔誅死,當在重和元年。今因復鼎名,附見其事。
  宣和元年十一月壬申,放林靈素歸溫州。
  楊氏編年:十一月,放道士林靈素歸溫州。靈素溫人,善妖術,輔以雷公法,常往來不逞,於□□宿、亳、淮、泗[8],乞食諸寺。群僧薄之。至楚,與惡少相歐擊,訟至府庭,通判石衝聞之,意其輕便俊捷,脫之,置於館,問吐納、燒煉、飛神之術,攜至京師,引謁蔡京,緻見上,靈素因大言,謂上實長生大帝君,蔡京乃左仙伯,靈素乃褚慧。於是上喜之,建寶籙於京城,創神霄宮於天下,置道學,改寺院僧尼。至是京城大水,上遣靈素禳之,不驗。靈素又嘗衝太子節不避,太子係之,訴於上,上遂厭之,逐去。蔡絛雲:都城大水,冒城將入。靈素與諸道士為法事,巡行徜徉於城上。役夫數千,爭舉梃欲擊殺之,靈素走而得免。上聞,始不樂。靈素又與宦官、近幸分黨爭敵,上惡之,榜於神霄之殿,其繪像所曰:褚慧罪惡不悛。帝命削其遷秩,降為下鬼焉,因逐歸其鄉郡,特差江端本通判溫州,而監察焉。靈素去,乃以廢釋氏事歸之釋氏,旋復因各使納錢,為批度牒,得再披剃幾百萬緡。久之,上復思靈素,使道流保明,欲再召入。釋氏大懼,而靈素不知何故,忽死矣。端本乃以靈素遺表上之,曰:『靈素下血死矣。』是時上益厭方士迂怪,姑羈縻而已,且知其徒多妄作,乃稍正於法,未久而亂雲。
  校勘記
  [1]鄧洵仁原本作『陳洵仁』,據《續資治通鑒》捲九十三改。
  [2]靈□大士原本『靈』下空一格,無墨丁標記。《長編拾補》捲三十九作『靈大士』,註云:『恐有脫誤。』茲據文意補墨丁標記。
  [3]日有原本『日』字作墨丁,據《長編拾補》捲四十二補。
  [4]遙郡刺史原本作『運刺史』,《長編拾補》捲三十七作『遙刺史』。按:《拾補》『遙』字不誤,然據宋代官製習慣稱呼,此處必脫一『郡』字,茲據文意補足。
  [5]之上原本『之』字作墨丁,〈長編拾補》無此字。茲據文意補『之』字。
  [6]當考原本二字作一墨丁,據《長編拾補》捲二十一補。
  [7]囚之原本作『因之』,據《長編拾補》捲三十九改。
  [8]於□□宿亳淮泗《長編拾補》捲四十徑作『於宿亳淮泗』。茲仍其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歐陽守道序
四庫未收書提要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一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二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三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四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五下半捲原闕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六(闕)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七(闕)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八上半捲原闕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九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一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二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三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四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五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六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七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八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九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二十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二十一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