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亡天下:南明痛史 》
“國姓爺”的私心(4)
梅毅 Mei Yi
這封信立意明白,嚮清朝攤明了鄭成功自己的底牌。而他給其兄弟鄭世忠的信,更明白無誤道出他的心聲:“……夫虎豹生出深山,百物懼焉。一旦入檻阱之中,搖尾乞憐者,自知其不足以製也;夫鳳凰翺翔於千仞之上,悠悠乎宇宙之間,任其縱橫而所之者,超超然脫乎世俗之外者也。兄(自指)名聞華夷久矣,用兵老矣,豈有捨鳳凰而就虎豹者哉-…”
從給兄弟的信可以看出,鄭成功《莊子》讀得不錯,書信內容酣暢淋漓。
從上述種種,皆可看出,鄭成功並非百分百明朝忠臣,實乃割據之雄。在他血液中,由於有日本人和商人的因子,所以他表現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真乃一大忍人!
清朝兩廣總督李率泰對鄭成功的心理最能言之而中,他寫信相譏:
“閣下自詡忠臣,無三省之封,即捨清而忠於明;有三省之爵,則棄明而忠於清,真可笑也1
表面上看,鄭成功藉談判之機,獲取了不少時間和銀餉,但以南明全局上看,鄭清議和,貽害非淺。
首先,張名振、張煌言率魯監國餘衆三入長江,聲勢浩大,船隊上面高懸大明旗幟,幾次在南京江面駛過,大振江南民心。但是,他們恰恰因兵餉不足,陸戰無力,急需支持和後援,而當時鄭成功因與清談判,對二張的進取不予支持,使得他們的長江之舉最終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取得任何實際性進展。落寞之餘,二張悵然退回。
其次,李定國兩次率軍入廣東,千方百計爭取鄭成功軍隊的響應,準備共襄復明大業。鄭成功均是書面答應,虛與委蛇,從未真正派出隊伍打擊清軍,他既不派出軍隊對清軍予以牽製,也沒有上陸與清軍實戰,致使李定國在肇慶和新會二次大敗。
鄭成功背信棄義,從來衹是口頭上表示與李定國會師兩廣,實際上他心中衹考慮本人及鄭氏傢族地方利益。為了作和談姿態給清朝看,鄭成功不僅軟禁李定國使者,又拒不出兵增援李定國,使得對方孤掌難鳴,功敗垂成。這樣一來,使得李定國收復兩廣、攻取江南的戰略計劃全然落空。
最後,李定國衹得改變方針,提軍往安竜“搭救”永歷帝。南明復國之希望,全然成空。
所以,跋扈稱雄圖割據,鄭成功確實是個厲害高手。但言及忠勇仁義報國傢,他比李定國相差甚遠。
鄭清和談破裂,鄭芝竜的日子就所剩無多了。很快就有清廷御史龔鼎孳彈劾他:“子於海上用兵,父在京城高枕無憂……將為肘腋之患。”這位龔爺,是李自成入京後投降的前明大臣。當時,有人問他為什麽不自殺殉國,他說,“我想死,但小妾不肯讓我死”。他的小妾也很有名,當時的風頭不輸章子怡,乃名妓顧橫波。
多名漢人降官爭先恐後獻計上疏,要順治皇帝對鄭芝竜一傢滅族處理。
拖到順治十四年,傢人尹大器告發鄭芝竜密謀不法。清朝廷議,决定要把鄭芝竜和他在京的四個兒子與其弟鄭芝豹一並殺掉。
順治帝“開恩”,批旨表示要“從寬”處理,於是清廷把鄭氏一傢流放於寧古塔。
但是,順治帝不放心,下旨指明規定,要地方軍隊對鄭芝竜等人“加鐵鏈三條,手足杻鐐”,嚴加看管,以免被鄭成功派人救走。
鄭芝竜在臭哄哄冷冰冰的寧古塔地牢的屎尿堆中熬了四年多,忽然北京傳來消息,順治帝駕崩,康熙繼位。
清廷密議,决定誅除鄭芝竜及其四子,以免後患。不僅如此,鄭氏傢族所有在清朝統治區的三族之親,皆遭斬首,傢産全部抄沒。
冰雪聰明的老海盜鄭芝竜折騰了一輩子,落得如此下場,真讓後人嘆息。
“背恩事仇,教子以繁,這八個字,可為鄭芝竜“蓋棺定論”。可悲的是,老倒黴蛋哪裏有棺,死後拋屍荒野喂狗。
清鄭和談失敗,從鄭成功本人講,確實贏得了一定的時間,增強了一些實力。
永歷八年(1654年,順治十一年),清軍漳州守將投降,鄭成功趁機攻占泉州。
清軍感到很震驚,即刻發大兵前來予以打擊。由於陸戰非鄭成功所長,他下令士兵摧毀漳、泉二州以及所暑縣城的城墻。所有大磚巨石,皆搬運一空,全部用於廈門、金門等地的工事修造。
由於派餉毀城,鄭軍在當地居民的印象中非常不好,百姓們皆目之為“海寇”。確實講,鄭軍內部不少軍將海盜出身,劫掠習氣十分嚴重。
從漳、泉一帶陸地回撤後,由於鄭成功擅長水戰,他派舟師北進,與張名振等人在蘇浙擴張,重新占領了舟山群島。
由於南明大臣張名振本人是軍將出身(遊擊),鄭成功對他十分忌諱,在派自己心腹將領陳六禦“監師”後不久,遣人毒死了張名振。
張名振乃抗清名將,他為復明奔波多年,背刻“赤心報國”四大字,可稱是明朝純臣。此前舟山為清軍攻陷,他的母、妻、子均投火自殺殉國。縞素入城後,尋屍不得,不久,他自己即遭鄭成功落毒。彌留之際,張名振握着前來探視的張煌言之手,說:“我君恩、母恩均未報答,如果我母親屍體找不着,也不必葬我屍骸1言畢,他以手擊床,含恨而死。
如此以後,蘇浙一帶原魯監國一係的明軍,皆對鄭成功滿懷怨毒。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1)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 | 半明半滅大明朝(3) | 半明半滅大明朝(4) | 半明半滅大明朝(5) | 半明半滅大明朝(6) | 半明半滅大明朝(7) | 半明半滅大明朝(8) | 半明半滅大明朝(9) | 半明半滅大明朝(10) | 半明半滅大明朝(11) | 半明半滅大明朝(1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3) | 半明半滅大明朝(14) | 半明半滅大明朝(15) | 半明半滅大明朝(16) | 半明半滅大明朝(17) | 半明半滅大明朝(18) | 半明半滅大明朝(19) | 半明半滅大明朝(20) | 半明半滅大明朝(2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2)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