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他說 》
130、"大同"不大,"小康"不小
熊逸 Xiong Yi
這時候的滕文公還衹是世子,沒有當上國君呢,有一次他去楚國辦事,途經宋國。孟子正在宋國耗着,這位將來的滕文公在宋國拜訪孟子。孟老師開講大道理,講他的性善理論(我們在"公孫醜篇"裏已經領教過了),開口閉口全是"堯舜如何如何","堯舜如何如何"。
也真難為了這位未來的滕文公,拿出一般人聽蘭陵笑笑生言必稱西門大官人的勁頭來聽孟老夫子的"言必稱堯舜"。
世子聽完了大道理,和孟子告辭,還得去楚國辦正事呢。這位世子不愧後來被私謚為"文",當真了得,在楚國辦完了事,沒有直接回國,而是又到宋國找孟子去,來的時候纔受了教育,回去的時候還要來一次再教育。
孟子底氣十足,說:"世子難道還懷疑我老人傢的話嗎?嘿!"孟子把頭略低,眼睛裏閃過一道耀眼的白光,聲音異常堅毅:"真相衹有一個!"
世子一愣:"咦,這不是名偵探柯南的招牌臺詞麽?"
孟子把嘴一撇,不屑道:"我比柯南早兩千多年,他是學我。別打岔,我要着重跟你說的是:別看我老人傢學問這麽大、主張這麽多,但歸根到底,天下間的大道理其實就這麽一個……"(夫道一而已矣。)
孟老師緊接着要舉例子了,咱們先停一停,好好品味一下這個"夫道一而已矣"。
孟子在前邊說的內容一個是"性善",一個是"堯舜"(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清代的孟子專傢焦循說過:孟子學孔子的學問,歸納起來無非就這麽兩條:"道性善"和"稱堯舜"。這就是說,全部《孟子》七篇,都是圍繞着這兩個基本原則來說的。而這兩點如果再多捉摸捉摸,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所以孟老師纔說"夫道一而已矣",天下間的大道理其實就這麽一個。
有沒有人現在會産生這種疑問:前兩本書裏,孟子推崇的聖人有好幾個啊,還有什麽大禹、周文王、周公什麽的,對了,還有那個七十裏取天下的商湯,怎麽這會兒就衹說堯舜了呢,其他人怎麽就不管了?
--也許衹是為了語言簡練,假如不是說"言必稱堯舜",而是說成"言必稱堯舜禹湯文武",或者再全面一點兒,說成"言必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成王",這好像太纍贅了,所以呢,幹脆用堯舜來統攝所有的聖人好了。
這個解釋很有道理,如果你不太較真,那就接受這個解釋好了。如果稍微較較真的話,會發現"堯舜"和後面的"禹湯文武"等等其實代表着完全不同的兩類社會。這兩類社會雖然距離現在無比久遠,但它們的名頭大傢一定都很熟悉:堯舜代表的是"大同世界",而"禹湯文武"他們代表的則是"小康社會"。
什麽纔是"大同",什麽纔是"小康",這話本是孔子說的,見於《禮記》。《禮記》這一段的原文非常漂亮,出了好幾個著名的概念: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傢,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裏,以賢勇知,以功為已。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衆以為殃。是謂小康。"
這段是說:當年孔子參加魯國的一次年終祭祀活動,等活動搞完了,孔子溜溜達達的好像不大痛快,還長長地嘆了口氣,估計他是感慨魯國的祭禮不夠完備。
徒弟言偃(也就是子遊)正陪在老師身邊,見老師嘆氣,就算不關心也得假模假式地關心一句半句的,於是就問:"老師您嘆什麽氣呀?"
這一問,可問出了一整套大道理。孔子說:"大道通行的時代和夏、商、周這三代精英執政的時代我都沒能趕上,衹能從一些文字記載裏瞭解當時的情況。大道通行的時代,天下是屬於全體人民公有的……"
--解釋一下,這就是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裏的"為"字很多人讀成四聲,那樣就容易把意思理解錯了,其實是該讀成二聲的。
孔子接着說:"在那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時候,大傢選舉那些德纔兼備的人來做頭頭。那時候的人啊,很講誠信,互助互愛,所以他們不衹是關心自己的妻兒老小,他們會掃幹淨自傢的門前雪,同時也關心着別人傢的瓦上霜。在這樣的社會上,老人不愁看不起病,青壯年也不愁失業和下崗,孩子們也不會吃不上飯、上不起學,鰥寡孤獨和殘疾人都由福利機構好好養着,男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女人也都能嫁給如意郎君。如果有人看到地上掉着個錢包,衹會擔心這些錢得不到有效利用,卻不一定捉摸着該怎麽把錢包裝到自己兜裏;還有些人發愁自己的智力和體力沒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倒不是為了讓自己能多賺錢。大傢珍惜物資、熱愛勞動,所作所為全都出自一片大公無私之心,所以呢,為非作歹的念頭自然根本就不會生起,社會上自然也就沒有盜賊。"(這一段我翻譯得非常忠實哦,可沒有什麽自己的發揮,誰要信不過我可以對照原文去!)
"可是,既然沒有盜賊,為什麽大傢還要關好門窗呢?"孔子問了這樣一個深刻的問題,看看誰能回答?
怕查暫住證?
怕突然來一夥大漢把自己傢給拆遷了?
--都不是。孔子的正解是:關好門窗是為了遮風擋雨。所以呢,關門雖然是關門,但插銷是不用銷的,防盜門也是不必裝的,可視對講機更是不需要的。這是一個什麽社會呢?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美麗新世界"嗎?
--孔子說:"這就是大同世界。"
孔子緊接着把話題一轉,從古代轉到近現代了:"如今,大道已經消失了,天下成為一個傢族的私有財産,人們衹關心自己的妻兒老小,對待財富和勞動的態度都是從私利出發,領袖們把財富和權力視為私有財産,世代相傳,還認為這樣做是合乎禮法的。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財富和權力,一手用堅甲利兵,一手用禮儀綱常。禮製的作用是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來正名份,使大傢各安其位,不生僭越之心,這所有的一切做法都是為了領袖的個人利益,所以纔有機謀産生,所以纔有戰爭興起。大禹、商湯王、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他們幾位就都是這樣的時代裏所誕生出來的傑出人物。這六個人,沒有一個不是謹慎地依據禮法來行事,他們用禮法來表明道義、考察誠信、辨明是非、追求仁愛、講求謙讓,如果發現有誰不遵守禮法,不論他多麽有權有勢,也一定要撤了他。這樣的社會又是一個什麽社會呢?"
--孔子說:"這就是小康社會。"
這段裏有句話我翻譯得不太準確。原文是"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衆以為殃。是謂小康。"我剛剛翻譯成"如果發現有誰不遵守禮法,不論他多麽有權有勢,也一定要撤了他……這就是小康社會。"那個"衆以為殃"沒譯出來。
為什麽呢?
因為這四個字往上斷句也通,往下斷句也通。
如果是往上斷句,那就標點為:"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衆以為殃。是謂小康。"可以翻譯成"如果有誰不這樣做,即便他很有權勢也要撤了他,大傢都把他看作禍害。--這就是小康社會。"
如果是往下斷句,那就標點為:"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衆以為殃,是謂小康。"這樣一來,"衆以為殃"就單成了一句,後面既可以跟逗號,也可以跟句號,這最後八個字翻譯出來就是:"大傢都覺得這日子不好過,這就是小康社會。"
古人沒有標點,真給我們添麻煩啊!兩種斷句意思都能講通,你看哪個順眼,就采用哪個好了。
--這就是"大同世界"和"小康社會"的出處。
現代歷史學家對這兩個概念的解釋是:
《禮記·禮運篇》說:禹以前為"大同"之世,禹以後為"小康"之世。所謂"天下為公,選賢與能","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的大同之世,正是共同生産、共同占有,並且實行着軍事民主選舉製的原始共産主義社會;所謂"天下為傢,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大人世及以為禮"的小康之世,正是變公有製為私有製,變軍事民主選舉製為君主世襲製的階級社會。
我一定得註明出處!這段文字引自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修訂本第三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我就不查了,好像在第一册裏纔寫着)第200頁,這套書的扉頁上寫着"哲學社會科學'六五'期間國傢重點項目",還特別在後邊加了個括號,註明"十年完成"。所以呢,天地良心,說小康社會"是變公有製為私有製,變軍事民主選舉製為君主世襲製的階級社會",這話是這套權威版本的《中國通史》裏說的,可絶對不是我說的!如果再往上找,那是孔子說的(至少也是漢朝人冒充孔子說的),更不是我說的!誰有意見可千萬別跟我過不去哦!
好了,話說回來,無論是《禮記》還是《中國通史》,它們所講的小康社會和我們現代的小康社會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也是讀古書要小心的地方,不要輕易就拿現代詞義來理解古語,這樣的例子前兩本書裏不是已經講過很多了嗎?
明白了什麽是"大同",什麽是"小康",我們再來回到《孟子》,這就好理解為什麽孟老師會"言必稱堯舜"了吧?大禹是個分水嶺,在他之前,堯舜時代是大同社會,是公有製時代,從大禹以後就變成了私天下了。所以呢,雖然堯舜禹湯文武都是聖人,他們所統治的時代都是儒傢所鼓吹的黃金時代,但黃金也有兼金和普通金子之分。嗯,還記得什麽是"兼金"嗎?上本書裏纔講過的。
這裏還得澄清一個許多人都容易産生的誤解,那就是古人的"天下"觀念。
前面纔說大同世界是"天下為公",其他很多地方也常見"天下"如何如何,正如我們不要以為古人的小康社會就是現代的小康社會,同樣地,我們也不要以為古人的"天下"就是現代意義的"天下"。
別以為我們的祖先在那麽早之前就有多高的世界意識,一般來說,古人所謂的"天下",其範圍比現在的"中國"還要小很多,而早先的"國",小點兒的恐怕也就衹有現在的一個村子那麽大,像點兒樣的也無非能折合成現在的一個縣城,當然更大的也有,時代越往後,國的數量就越少,國的面積就越大,其演變模式可以參考丁春秋煉毒物的那個什麽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自序 | 梁惠王章句上 2、"禮儀之邦"其實是別的意思 | 3、河南人惹誰了? | 4、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 5、中國人也篡改過教科書 | 6、封建社會是個好社會 | 7、拉大旗,做虎皮,打着紅旗反紅旗 | 8、聖水、清水和髒水 | 9、人民是可以自由遷徙的 | 10、別把政府失職說成自然災害 | 11、兩千年前的中國人妖 | 12、孟大俠天下無敵 | 13、孟子要搞和平演變 | 14、姓陳的沒一個好東西 | 15、自由主義在齊國 | 16、詠春拳訣 | 17、孟子的生活作風問題·說實話騙人才是真功夫 | 18、胸有成竹說錯話 | 19、人人成佛,人人成聖 | 20、草民們的瞎激動 | 21、書生好談兵 | 22、賣國、亡國全有理 | 23、親娘、後娘、別人的娘,有奶就是娘 | 24、有奶就是娘,有槍也是娘,有奶有槍更是娘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