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全面窥视全球反美图景:美国的敌人 A comprehensive global anti-American spy picture: the enemy of the United States 》
第130节:巴拿马--"暴民的袭击"与扩张的基地(4)
李涛 Li Tao
1981年7月奥马尔·托里霍斯因一场空难不幸身亡,这突如其来的悲剧性事件,让巴拿马政坛波澜顿起。一些人在争论着托里霍斯之死是否是单纯的事故,一些人则已经展开了勾心斗角的权力之争。在国民警卫队的高层里,很多官员都本能地察觉到因托里霍斯之死而形成的权力真空有多么诱人。
诺列加也是其中之一。诺列加似乎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他凭借多年积攒的情报财富,迅速地向更高的权力阶层攀登。1981年诺列加升任副参谋长,1982年任参谋长,1983年8月出任国民警卫队司令。
诺列加很清楚该如何构建自己的权力体系,他变国民警卫队为国防军,又将国防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并借此掌握了国家实权,成了名副其实的铁腕人物、大独裁者。托里霍斯的时代一去不返,1983年巴拿马进入了诺列加的时代。
诺列加在做普通军官时,以精明强干著称,当上国家领导者后,却显露出残酷蛮横的一面。诺列加肆无忌惮地吞噬着巴拿马人的财富,以此作为对自己早年贫苦生活的补偿。巴拿马并不是很富裕的国家,但诺列加的个人资产却高达上亿美元。他给自己的年薪是4000万美元,刚好是当年美国人从法国人那里买巴拿马运河开凿权的价钱。他抽的是印有自己名字的古巴雪茄,在巴拿马其名下就至少拥有12幢楼房,而在法国、以色列、西班牙、日本等国,诺列加也有多处地产。
诺列加深谙贫困之苦,但他并不关心巴拿马人的生活状况,他敛民财,施暴政,肆意而为。由于军权在握,诺列加不大担心自己会招致民众反对。诺列加当权后,巴拿马人也曾组织过数次起义,可每次都被诺列加成功地镇压。
诺列加对普通大众残忍暴虐,对国家高层中那些反对派同样下得了狠手。巴拿马政治名人斯巴德福勒曾公开对诺列加的暴政进行批评,让诺列加怀恨在心,欲杀斯巴德福勒为后快。诺列加放出狠话,发誓早晚有一天要让斯巴德福勒身首异处。果然,没过多久,斯巴德福勒就失踪了,人们在巴拿马边境地带的一个邮政袋里发现了斯巴德福勒的尸体,正如诺列加诅咒的那样,斯巴德福勒"身首异处",他的头不见了。验尸官发现,斯巴德福勒有6根肋骨被打断,下半身肿胀非常,斯巴德福勒的头是被锯子锯下来的,而且锯的时候,他还活着。
诺列加似乎不想掩饰自己和斯巴德福勒之死的关系,因为在斯巴德福勒的尸体后背,有用刀刻上的F-8字样,那是诺列加手下的国民警卫队的标记。但另一方面,诺列加又很反感听到人们的指控,那些曾说诺列加应为斯巴德福勒之死负责的人,也一一遭到暗算。
诺列加之所以可以如此狂妄地胡作非为,和美国的默许不无关系。
因为美国的帮助,诺列加成为巴拿马的实权人物,借美国之手,将政敌一一清除干净。美国以为,诺列加得了美国许多的好处,定会投桃报李,老老实实为美国服务。但美国太低估诺列加了,诺列加是个高深莫测的人物,就连他身边的人,也摸不清他到底在想什么,他时而满腔爱国情怀,时而对美国殷勤备至,他同时扮演着许多角色,一边与美国贴得很近,一边又竭力将巴拿马运河的权力收归巴拿马。诺列加,是谜一样的人物。
20世纪60年代美国刮起了嬉皮士风潮,不少年轻人将吸毒当成一种时髦,1969年美国《新闻周刊》对美国57所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有3成多的学生都沾染过毒品。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毒品已经成为美国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美国政府发现,大部分毒品都是通过巴拿马运河转到美国的。
诺列加天生爱财,又把持着巴拿马大权,虽说管理巴拿马运河的是美国人,但诺列加确和毒品行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凭借手中的权力,在暗中扶植、帮助那些毒品贩子、走私集团。
在一段时间里,美国也对诺列加从事毒品活动懒得理会,那时,美国把诺列加当作自己在巴拿马的帮手,美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借巴拿马政要的力量,来控制巴拿马运河。如果美国控制住巴拿马的政府,那么就算有一天美国将巴拿马运河交还巴拿马人,美国仍可以继续享受巴拿马运河的好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目录、美国霸权的世纪幻觉(序)(1) | 第2节:美国霸权的世纪幻觉(序)(2) | 第3节:美国霸权的世纪幻觉(序)(3) | 第4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1) | 第5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2) | 第6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3) | 第7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4) | 第8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5) | 第9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6) | 第10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7) | 第11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8) | 第12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9) | 第13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10) | 第14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11) | 第15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12) | 第16节:伊朗--从未被"淘汰出局"(13) | 第17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1) | 第18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2) | 第19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3) | 第20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4) | 第21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5) | 第22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6) | 第23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7) | 第24节:伊拉克--一场没有结束的战争(8)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