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政 》 权力“深喉” 》
第130节:伊拉克:萤火虫在飞(18)
黄誌 Huang Zhi
尽管布什总统和美国政府官员都咬紧牙关、拒绝回答美国是否正在考虑从伊拉克撤军的问题,但种种迹象表明,布什政府已开始意识到通过大规模驻军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实现伊拉克的民主重建。伊拉克正在成为吞噬布什政府政治与战略声誉、让美国大兵付出生命代价的"黑洞"。特别是2003年以来,为了维持驻伊美军高昂的军费支出,美国不得不开始削减高科技武器作战系统,五角大楼的强硬派终于体会到了伊拉克战争很可能是给美国自己挖了一个"伊拉克陷阱"。
因此,不管伊拉克安全局势如何恶化,如期举行伊拉克立法会选举,事实上是美国在伊拉克重建问题上政治和战略意愿已经降低的结果,是白宫开始"静悄悄地"谋划从伊拉克脱身计划的一部分。白宫的策略是,不管伊拉克的安全局面有多"烂",选举都照样进行;选举不管进行得多"难看",选举产生结果本身就直接意味着伊拉克重建计划在发展,就可以将更多的伊拉克重建的管理与行动职能从伊拉克临时政府、从美军转向伊拉克人自己。
如果选举延期,美国不仅没有把握在短期内扭转局势,以便实行"公正、有广泛参与的选举",最重要的是,整个伊拉克人组成的权力机构的产生和运行越拖延,美军受到攻击的压力越大,伊拉克民众愤怒的矛头对准美国人的机会就越大。美国的重点已经不再是选举的民主"成色",而是直接简化为能如期举行就是胜利。
分析指出,推迟选举对阿拉维政府和美国的负面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因为这等于承认并证明反美武装破坏大选的胜利和部分逊尼派政党等组织抵制大选的成功。不仅阿拉维政府的声望将一落千丈,而且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也将受到更大的怀疑。
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如期举行大选实现伊拉克局势稳定,加快实现"伊人治伊"的步骤,使美国尽快走出伊拉克这个泥潭。
2005年伊拉克的政治重建一环扣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伊临时政府和美国政府都担心推迟大选虽然安抚了逊尼派,但却会激怒什叶派。什叶派政党和宗教领袖可能会号召支持者在纳杰夫、巴格达和卡尔巴拉等城市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甚至武装对抗,届时伊拉克政府和驻伊美军将再次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境。
与此同时,长期渴望得到政治地位的什叶派穆斯林和库尔德人对选举拥护有加,成为选举计划得以贯彻实施的主要推动力。什叶派宗教领袖西斯塔尼已经发布宗教法令,号召追随者到投票站投票,称选举是"结束占领"的唯一途径。库尔德两大政党更是捐弃前嫌,联袂参选。
大选最终还得到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2004年年底在开罗召开的伊拉克问题国际大会和2005年年初在约旦召开的伊拉克及周边国家外长会议都奠定了支持伊大选的基调,为如期举行选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伊拉克逊尼派阿拉伯人都反对选举。政治权威帕沙吉和总统亚瓦尔领军的候选名单都是大选的有力竞争者。即便是已宣布退选的伊斯兰党也表示,不参加大选并不意味着退出政治进程,该党不拒绝参加组阁和参与制定宪法。什叶派也伸出了橄榄枝。一些党派表示,绝不会同"逊尼派兄弟"分道扬镳,伊拉克政治重建不能没有逊尼派阿拉伯人的参与。
在伊拉克,美国是最大的利益方,伊拉克大选是他们早日实现其经济利益、战略意义以及推销其"美式"民主价值观的重要一步。首先,如果大选能够顺利举行,伊拉克的石油工业就会很快复苏,美国操控世界能源产地的目标就能实现;其次是美式的民主价值观推销就算成功了;再次是把持了中东地区的地缘战略,制约一向被视为眼中钉的伊朗和叙利亚,保证以色列的绝对安全。
美国总统布什在伊拉克问题上是强硬到底的。正如他在2004年4月在白宫举行全美直播的新闻发布会说的:我们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政治危机和信任危机,但是,我们坚持在伊拉克战斗到底,坚持按期向伊拉克交权。
在这两个"坚持"的背后,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外,那就是布什的"光荣与梦想"--如果能在中东推行民主并达此目标,将可成为"美国50年来最受人缅怀的总统"。
但是,伊拉克的重建形势并非布什所想象的。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局势急转直下,暴乱、示威、伏击和绑架等事件此起彼伏,使美军疲于奔命,形成了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以来最严重的局面。一方面,伊拉克人民的抗美斗争已由零星的伏击和爆炸事件变成公开与美军交火和正面冲突的状态;另一方面,伊拉克逊尼和什叶两派日渐团结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美力量。同时,接连发生的绑架事件,使得"伊战联盟"面临分化甚至解体的危险。
与日俱增的反美武装行动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单就2005年大选前的两周时间里,伊拉克各地死于各种暴力活动的人员已超过200人,其中巴格达省省长阿里·海德里也成为继2004年7月摩苏尔省省长之后第二位遇刺身亡的省长。反美武装活动主要集中在逊尼派穆斯林聚居的安巴尔、尼尼微、撒拉赫丁和巴格达4个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节:前言 让理想与命运和解(1) | 第2节:前言 让理想与命运和解(2) | 第3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 | | 第4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2) | 第5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3) | 第6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4) | | 第7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5) | 第8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6) | 第9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7) | | 第10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8) | 第11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9) | 第12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0) | | 第13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1) | 第14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2) | 第15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3) | | 第16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4) | 第17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5) | 第18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6) | | 第19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7) | 第20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8) | 第21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9) | | 第22节:叶利钦:权术者无常(1) | 第23节:叶利钦:权术者无常(2) | 第24节:叶利钦:权术者无常(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