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讀史方輿紀要   》 捲一百九      顧祖禹 Gu Zuyu

  ◎廣西四
  ◇柳州府東至平樂府四百五十裏,西南至南寧府五百七十裏,西至慶遠府二百三十裏,北至貴州黎平府六百裏。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裏,至江南江寧府四千五百六十五裏,至京師七千七百三十二裏。
  古百越地。秦為桂林郡地。漢屬鬱林郡。後漢因之。三國亦屬桂林郡。晉、宋以後因之。隋開皇十二年,置象州治馬平縣。祝穆曰:三國吳析桂林郡置馬平郡。梁大同中,兼置竜州,治竜江南岸。隋廢郡,徙州治江北,尋廢州,而以馬平郡置象州。與史志不合。大業初,州廢,仍屬始安郡。唐武德四年,置昆州,尋曰南昆州。貞觀八年,改曰柳州以地當柳宿而名。天寶初,曰竜城郡。乾元初,復曰柳州。光化三年,屬於湖南。五代漢乾三年,為南漢所取,仍曰柳州。宋因之亦曰竜城郡。《宋志》:州治馬平。鹹淳初,徙治柳城縣之竜江北。元曰柳州路《元志》: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為柳州路。明初,曰柳州府,領州二、縣十。今因之。
  府襟帶楚、黔,控扼蠻洞,山川回環,封壤遼遠《志》雲:柳州形勢,東北達昭、桂,西南接黔、邕,控扼番落,封疆不啻千裏,衆流逶迤與會,邊於夜郎,為駱越要害,足以控製諸蠻雲。馭之得其道,可以蕩黔江之氛翳,清嶺表之烽煙也。
  馬平縣附郭。本漢潭中縣地,屬鬱林郡。吳屬桂林郡。梁析置馬平縣,並置馬平郡。隋郡廢,為象州治。大業初,州廢,縣屬始安郡。唐為南昆州治,尋為柳州治。宋因之。鹹淳初,州徙治柳城縣之竜江。元亦治柳城縣。明初,復徙治馬平。今編戶七裏。
  ○潭中廢縣在府西。漢縣。孫吳置桂林郡,治此。晉、宋因之。齊移郡治武熙縣,潭中屬焉。梁因之。隋廢入馬平縣。《城邑考》:府舊無城,宋元中創築。鹹淳初,州徙城廢。明洪武初,復為府治。四年,築土城。十二年,易以磚石,外環以濠,一名壺城,以三江回合,繞城如壺也。萬歷十九年,復繕治。有門五,城周五裏有奇。
  武熙廢縣在府東南。孫吳置武熙縣,屬鬱林郡。晉因之。宋改屬桂林郡。齊為郡治。梁、陳仍舊。隋平陳,郡廢,尋廢縣入馬平。○新平廢縣,在府南。唐武德四年,析馬平縣置,屬昆州。貞觀十二年省。又父安廢縣,亦在府南。唐武德四年置,屬昆州,尋改縣曰樂沙。貞觀七年,省入新平。
  ○仙奕山府城西南。山高聳,多竹木,山半有穴,由穴而登,乃至其巔,穴中如屏、如室、如宇,奇勝不一。又有石枰可奕,因名。其南為石魚山,山小而高,形如立魚,山半有立魚岩,岩之東麓靈泉出焉。○駕鶴山,在府城南,旁臨大江,聳立如鶴,古州治負此。柳宗元雲:古州治薄水南山石間,今徙在水北直平四十裏,南北東西皆水匯。是也。又屏山,在府南一裏,以方正如屏而名。《志》雲:江南岸一裏有馬鞍山,五裏有鳳凰山。
  雷山府南三裏。兩崖東西相嚮,雷水出焉,蓄於崖中,謂之雷塘,一名大竜潭。《通志》雲:山在府南十裏。○峨山,在城西三裏,一名深峨山。亦曰鵝山,謂瀑布飛流如鵝也。又西二裏曰四姥山,其山四面對峙,因名。又新洞山,在府西南十裏,與鵝山相對,有穴可坐百人。
  夾道雙山府北十裏。東山曰桃竹,西山曰鵲兒。柳宗元《記》:柳州北有雙山,夾道嶄然,曰背石山,有支川東流入於潯水。○竜壁山,在府東北十五裏,有石壁峭立,下臨灘瀨,郡城之下關也。有關洞,西去城八裏。竜壁南又有甑山,絶水壁立,下上如一。
  走馬嶺在城西。綿亙二十餘裏,有一峰突起,謂之金山。又將臺嶺,在府東北十裏。府東十五裏又有銅鼓嶺。
  ○柳江在城南。其源曰福祿江,自貴州西山陽洞長官司南流入境,經懷遠縣西,至融縣東為融水,又流經柳城縣,始名柳江,歷府城西,折而東南,經江口鎮,合相思埭、永福、洛容之水,過象州,入潯州府境。宋景德四年,宜州澄海軍較陳進作亂,擁判官盧成均為帥,號南平王,攻柳州,至柳江不能渡,守臣王昱遁去,遂陷柳城,官軍退保象州。江蓋郡城之襟要也。一名黔江,亦曰潯水。詳大川右江及川瀆盤江。
  竜江在府城西北。源自貴州獨山州,流入慶遠府天河縣界,東流經宜山縣北,又東入柳城縣境,又南合於柳江。○黃陂水,在府西三十裏,流入柳江。又鵝水,在府西南四十裏,源出鵝山,亦流入於柳江。
  羅池在府城東。水可溉田。有羅池廟,即柳宗元祠也。又府城東有白蓮池,池有九竅,泉出其中。又長塘,在城西南駕鶴山下。俱有灌溉之利。
  ○新興鎮府南五十裏。有巡司。《志》雲:府南十裏有三江堡,亦謂之三江口渡,柳江、洛清江與鵝水匯流處也。或曰:竜江、柳江、洛清江為三江。洛清江,見下洛容縣。○穿山驛,在府南四十裏,馬驛也,有穿山堡。又雷塘水驛,在府城東。《輿程記》驛在府東北七十裏,又八十裏為洛容縣之雲騰驛,似誤。《志》雲:縣舊有博羅鎮、歸化鎮二巡司,今革。
  幹蔓堡在府北。嘉靖二十四年,督臣張嶽破魚窩諸賊寨,至柳城,移駐幹蔓,閱士敘功處也。又府境有烏石、紅花、響水、古零等十餘堡。
  魚窩寨在府西南,賊巢也。《經略志》:馬平五都諸賊,竊發不時。弘治中,魚峰賊周鑒復相煽亂,官兵討之,為所敗,賊勢益張。嘉靖間,賊首韋金田等占據水陸二路,村落悉被荼毒。二十四年,督臣張嶽等會兵徵之,分三哨,並進破雷岩、同銀、平田、洛滿、都博等巢,遂圍魚窩巢。魚窩石壁,削立拔地,高數千丈,從來用兵莫能勝。賊悉力堅守,山四周傾仄,官軍進攻不能置足,乃為久睏計,乘懈擊之,遂破魚窩巢。於是高桅、同銀、馬鞍諸巢亦盡下,馬平之寇遂息。
  洛容縣府東北百三十裏。東北至永寧州永福縣二百二十裏,東至平樂府修仁縣百五十裏。漢潭中縣地。唐貞觀中,置洛容縣,屬柳州。宋因之。明時仍舊。城周不及二裏,編戶五裏。
  ○洛容廢城今縣東北三十裏。《志》雲:縣本治白竜岩下。明天順末,毀於賊,邑民奔米峒居之,因即山麓為垣,距古田常安鎮僅隔一水。成化中,石為城。正德十六年,為古田賊所陷。嘉靖二年,稍修復之。隆慶初,平古田,古田賊多遁洛鬥及附縣諸村,既而縣令邵廷臣議復縣治於白竜岩,不果。諸賊尋糾永寧遺孽,又與柳城上油洞諸巢相聯絡。萬歷二年,叛犭襲入縣,殺吏掠印而去。時官軍方破懷遠,議並除之,且分兵攻上油賊。於是連破托定、洛鬥、金峒、古竜、黃塘諸巢,賊敗散,乃設兵分屯扼塞。三年,復移城於白竜岩,以舊縣為平樂鎮,即故米峒地也。
  廢象縣在縣東南。隋置,屬象州,尋屬始安郡。唐初,屬桂州。貞觀中,改屬柳州。宋初因之。嘉四年,廢入洛容縣。
  ○思微山在廢城北一裏。頂有泉穴,四時不涸。又西北九裏曰屏石山,峰巒高聳,下有石崖,泉水出焉。○如來山,在廢城南二十五裏,高聳峻拔。
  會仙岩縣南五裏。中有潭,水石清曠。又縣西五裏有白象岩,舊縣東二十裏有白竜岩。
  ○洛清江縣南半裏。其上源自永福縣境流入,亦謂之永福水,經縣南謂之洛清江,又西南至郡城南之三江口,入於柳江。《志》雲:柳江,在縣西百二十裏。○竜鼻江,在舊縣西十五裏,出托定、洛鬥諸鄉,流合洛清江,入於柳江。
  ○江口鎮在縣東。有巡司。《志》雲:洪武六年,設於縣西南十裏洛容江口。萬歷三年,遷於此。又平樂鎮,即廢縣也,亦有巡司。《志》雲:洪武六年,置鎮於縣東十裏豐軌鄉石榴江。萬歷十四年,遷於此。又縣有章路鎮巡司,今革。○高天寨,在縣東。自寨而東,百二十裏至平樂府修仁縣,舊為盜賊出沒處。
  橋鄧隘在縣北。萬歷二年,官軍平洛鬥諸巢,賊敗散,乃設兵分屯扼塞:一守橋屯隘,一守都勒隘,一守平經隘,於三板橋設堡一,屯兵戍守。又托定村,在縣東北。正德十五年,賊犭童覃萬賢據古田作亂,陷洛容,據西鄉、托定、洛鬥諸村,江道多梗。久之,患始平。
  洛容驛在縣東。又江口驛,《通志》雲:在縣西。《輿程記》:自江口驛而西南,百二十裏為雲騰驛,趨府城之道;自江口驛而東北,百二十裏為大分驛,又百二十裏為永福縣之橫塘驛,趨桂林府之道。
  柳城縣府西北七十裏。西南至慶遠府百六十裏,西北至羅城縣百二十裏。漢潭中縣地。梁置竜城縣,屬始安郡。隋開皇中,屬貴州。唐武德四年,置竜州於此。貞觀七年,州廢,縣屬柳州。宋因之。景德三年,改曰柳城縣。鹹淳初,徙州治此。元因之。明初,還治馬平,縣屬焉。城周不及二裏,編戶十二裏。
  ○竜城廢縣在縣南。《志》雲:梁大同三年,八竜見於江,乃即江南置竜城縣。隋開皇八年,徙治江北。唐因之。宋曰柳城。元移治於竜江東,即今縣也。縣舊無城,成化間築,以磚石雲。○柳嶺廢縣,在縣西南。唐武德四年,置縣,屬竜州。貞觀七年,廢入竜城縣。
  ○青鳳山縣西二裏。高百餘丈,上有一竅通明,一名穿山。又烏蠻山,在縣東南二裏,高聳臨江,下有深潭,澄湛徹底,以山石純盧,故名。○勒馬山,在縣北五裏,其形麯轉,如勒馬狀。《志》雲:縣治舊在山下,一名文筆山。又銅磬山,在縣西十裏,一名雲蓋山,高大峻聳,雲氣常覆其上。《志》雲:縣西北有觀音岩,回環相通。又東有會仙岩。
  ○竜江在縣城西南。自慶遠府宜山縣東流入境,又東南流,與融水合而為柳江。
  融江在縣東。即柳江上流也。自懷遠縣流入境,亦謂之融水,又南入馬平縣界,竜江流合焉。○馬跑水,在縣西七十裏,一名涌珠泉,有灌溉之利。
  ○東泉鎮在縣南。有巡司,東泉驛亦置於此。又古寨鎮,在縣北,有巡司。《志》雲:司初置於融江西岸。成化二十二年,遷於馬頭驛東。○東江驛,在縣西。又縣北有馬頭驛。《輿程記》:自東江驛而西,六十裏為羅斯驛,又五十裏為宜山縣境之大曹驛,又五十裏即慶遠府城也。《志》雲:縣有磨石驛及洛姦、吉清、廖洞三巡司,今革。
  上油峒在縣東北,賊巢也。萬歷二年,洛容叛犭與上油洞諸賊相連絡,官軍討之,分遣別將楊照等攻上油,連破板橋、姚峒、青鳥、黃泥、常安、蒲岩諸巢,俘獲甚衆,賊遁匿裏廂、下良諸岩。裏廂、下良共一山,長數裏許,中寬而麯,水石各半,官軍復攻破之。○安勞堡,在縣西北。成化初置。正德以後,為叛犭所據。萬歷二年,平上油賊,復置堡設兵屯守,又於境村立堡,亦設兵守之,邑境遂安。
  羅城縣府西北百九十裏。東南至柳城縣百二十裏,西南至慶遠府天河縣百裏。《一統志》雲:本桂林之玖州洞地。宋開寶五年,置羅城縣,屬融州。熙寧七年,省入融水縣。崇寧初,為羅城堡。明洪武初,復置縣,仍屬融州。十年,州廢,改今屬。城周二裏有奇,編戶五十裏。
  ○羅城舊城在縣西。《志》雲,縣舊治西羅鄉,洪武三年,遷治鳳凰山下,即今縣也。舊無城,成化十七年,始築,以石。
  ○東黃山在縣東。中有淵秀岩。又城北二裏曰鳳凰山,十裏曰覆鐘山,有岩圓聳若覆鐘。○冰山,在縣西北四十裏。其上高寒,四時常冰。縣西北八十裏又有葵山,又西十裏曰石硯山,聖水發源於此,南流入於竜江。
  ○武陽江縣北百裏。有二源:一出縣東北之高懸裏,一出縣北之平西裏,皆流至武陽寨合為一,又西有沙拱江流合焉,下流入於融江。○西江水,出縣西銀村,南流入於慶遠之竜江。
  ○武陽寨在縣北。宋置。《通志》:今縣西百裏有武陽鎮巡司。又西九十裏有通道鎮巡司。又莫離鎮巡司,在縣東五十裏。
  懷遠縣府北三百十裏。北至貴州永從縣二百裏,東北至湖廣通道縣三百七十七裏。本夜郎蠻地。宋初,置羈縻懷安軍。慶歷中廢。至和中,置王口寨。崇寧四年,又於寨置懷遠軍,尋改平州,兼置懷遠縣為附郭。政和初,州縣俱廢,復為王口寨。七年,復置平州。宣和二年,賜郡名曰懷遠。紹興四年,州廢,又為王口寨。十四年,仍置懷遠縣,隸融州。元因之。明洪武十年,縣廢,置三江鎮巡司。十四年,復置縣,改今屬。城周不及二裏,編戶九裏。
  ○懷遠舊城在縣北,即王口寨也。宋初,置懷安軍。景德四年,宜州澄海軍較陳進作亂,據宜州,陷柳州,官軍退保象州。賊攻懷安軍,知軍任吉等擊走之,即此。崇寧中,置懷遠軍,並置平州於此,後改廢不一。明初,吳良徵蠻,降古州峒,析融縣金雞鄉為縣地,置縣治於江浦。其地形虰,犭峒環伺,屢為寇亂。嘉靖初,縣城為賊陷。隆慶初,營故城,犭賊復為變。萬歷初,討平之,議移縣治於板江堡。四年,犭復叛,堡毀,縣寄理於融縣。十七年,始營縣城於丹陽鎮,即今城也。
  廢允州在縣西北。宋置安口寨。崇寧中,置允州治焉,改寨為縣。政和中,州縣俱廢。又西有廢從州,宋置樂古寨。崇寧中,置格州治焉,又改寨為縣。五年,改格州為從州。政和中,州縣皆廢,復為樂古寨。《宋史》:崇寧四年,時蔡京以開邊蠱上,知桂州王祖道誘王江酋楊晟免等使納土,誇言嚮慕者百二十峒,又言王江山川形勢,據諸洞要會,宜開建城邑,置洞司主之。從之,於王口寨置懷遠軍,尋分其地置允、格二州是也。
  ○平山縣北五裏。宋平州以此名,亦曰屏山。山東麓有治平洲,廣數百畝,可以耕種。又北五裏曰大桂山。○武牢山,在縣南十五裏,高險峭拔。又縣南有珠玉山,縣之案山也。《志》雲:今縣治即故丹陽鎮,有丹陽洲,蒼帽山當其北,珠玉山在其南,挂榜山在其西,天馬山直其東,又東北為大耀山,又遠為唐朝山,與湖廣通道縣接界。
  九麯山在縣西北。高萬仞,怪石岩,中流一泓,碧練千尺。其南為石門山,大江左右,兩山夾峙,凡有四處,俱崖石峭竪如門,又南入融縣界。江岸皆有山夾峙,俱謂之石門雲。《志》雲:縣境有古尼山,峰巒環抱,風氣凝聚。
  ○古州江在縣西北。自貴州西山陽洞長官司流入縣境,即福祿江也,亦謂之大江,湖廣靖州南境之多星江、芙蓉江諸水皆流匯焉。自石門山而南,繞縣西入融縣境,謂之融江。
  板江縣北十五裏。源出北境之扶勞山,經牛頭、上甕、邊田諸村,南入大江。又蕉花江,在縣北二十裏,出蕉花村,自江口入大江。縣北三十五裏又有田寨江,出吼江北原,經田寨、播營、丹竹諸村入大江。○西波江,在縣北四十三裏,源出白雉山,入甘邊江,會合水江而入大江。又四裏江,亦在縣北,自大理馬平經白花、占利、竜塘諸寨入大江。又有鬥江水,自縣北江源、大地諸村入大江。《志》雲:縣北三裏有軍聽潭,兩岸皆懸崖峭壁,其流亦入大江。
  ○文村堡在縣北。宋置。其東有臨溪堡,又有融江寨,在縣東北。又東有潯江堡。《宋志》:崇寧四年,王江、古州蠻戶納土,因建懷遠軍,割融州之融江、文村、潯江、臨溪四堡寨隸焉,尋又屬平州。政和初,州廢,融江等寨還隸融州。又百樂寨,在縣西北,崇寧中置,兼置萬安寨,初屬平州,尋又置連靖、鎮安等寨,撥隸允州,後皆廢。《志》雲:縣東有通天寨,亦宋政和中置,屬平州,宣和中廢。又縣有潯江鎮巡司,舊有宜良、丹陽、萬石三巡司,今革。
  板江堡在縣西南。萬歷二年,設兵戍守,又議遷縣治於此。四年,堡為犭賊所陷。《經略志》:萬歷初,議討懷遠叛犭,以近縣近江諸巢為必剿之寇,黃土諸犭同、白杲諸犭童、青淇、大梅諸犭,宜安撫。於是召集諸軍,水陸並進,賊黨奔潰,官兵追搗太平、河裏,連破七團諸巢,直抵靖州界。於是天鵝嶺之北,賊犭略盡,而杲黃、大地諸賊,猶聚郡鄧山,乃移兵夾擊,復大破之,又破其上犭竜七寨。寨為諸犭重地,長亙數裏,崖壁峭絶,官兵奮勇剋之。計前後破賊巢百四十有餘,犭大窘,乃議以縣北之太平、河裏、四港諸孽屬之三甲餘民,猛團、七團諸孽屬之武洛良犭童,桐木、合水、三門諸孽屬之白杲良犭童,縣南郡鄧、坡頭、杲黃、大地諸孽屬之縣,邊田、板江諸孽屬之浪溪、寶江良犭童,河潺、蕉花諸孽屬之背江良犭童,縣境侵噬稍息。四年,犭復叛,陷坡頭堡,毀板江堡。六年,復攻長安鎮,官軍大敗之,自是犭患益少。
  融縣府西北二百五十裏。東至桂林府永寧州二百八十裏,東北至懷遠縣九十裏。漢潭中縣地。蕭齊析置齊熙縣,為齊熙郡治。梁兼置東寧州。隋平陳,郡廢。開皇十八年,改州為融州,又改縣曰義熙。大業初,州廢,縣屬始安郡。唐武德四年,復置融州。六年,改義熙曰融水縣。天寶初,曰融水郡。乾元初,復為融州。宋因之,亦曰融水郡。大觀元年,升為帥府,黔南路治焉。三年,府罷,賜軍額曰清遠軍節度,尋又升為下都督府。元曰融州路。至元二十二年,降為州。明洪武初,以州治融水縣省入。十年,降州為縣。城周二裏有奇,編戶七十裏。
  ○融水廢縣今縣治西。蕭齊曰齊熙縣,隋曰義熙,唐曰融水,皆為州郡治。明初廢。《志》雲:縣東臨融水,西近香山,南達真仙岩,北倚雲際山。唐始築州城。宋大觀初,復增拓之,創外城,周九裏。元至正中,寇毀,復修築內城。明初,又增拓城西一面,環之以濠。正統九年、嘉靖三十一年、四十四年,皆嘗修葺雲。
  武陽廢縣在縣西北。《志》雲,蕭梁置黃水縣,並置黃水郡,在今縣西。又於西北置臨縣,屬黃水郡。隋平陳,郡廢,縣皆屬融州。大業初,俱省入義熙縣。唐初,復置臨、黃水二縣,仍屬融州。天寶初,改置武陽縣,臨、黃水俱省入焉,仍屬融州。宋初因之。熙寧七年,廢入融水縣。崇寧初,置武陽寨,即故縣也。或曰:武陽廢縣,即臨故址。○安修廢縣,亦在縣西北,唐武德四年置。貞觀十二年,省入臨。
  撫水廢縣縣西北三百裏。唐垂拱中,置羈縻撫水州,領撫水、古勞、多蓬、京水四縣,屬黔州都督府,後仍沒於蠻。宋初,亦置撫水州及縣於此。祥符九年,州蠻為亂,寇宜、融等州,廣西轉運使俞獻可使宜州將普剋明、融州將王文慶等討之。剋明出樟嶺西,文慶出天河寨東,磴道危絶,蠻多伏弩以待,官軍擊破之,群蠻竄伏,尋出降。詔以撫水州為安化軍,縣為歸仁縣。《宋志》慶遠府有羈縻安化州,領縣四,即此。元廢。○樂善廢州,在縣北。宋崇寧二年,置樂善寨。紹興中,為羈縻樂善州,後復廢。
  ○獨秀山縣西一裏。挺然秀發,上幹雲霄。又西裏許為旗山,山巔卓起,坡勢衍逶,舊設香山驛於山下。《志》雲:縣西南四裏有老人岩,疊隆起,度高千仞。山腰削壁,忽開岩竇,軒豁明爽。山後有石徑,縈紆而上,俯眺川原,盡在幾榻。又縣西北四裏有玉華岩,俗謂之竜吟虎嘯岩,以石形相似也。又縣西五裏有彈子岩,中多石子,一名德岩。
  靈岩山縣東南五裏。仰視高遠,青白錯雜,靈壽溪貫串中出。岩中有白石巍然,亦名老君洞。宋鹹平中,改為真仙岩,頒太宗御書百二十軸藏於岩內。《志》雲:縣南五裏為劉公岩,舊名西峰。宋紹定間,郡守劉繼祖洗闢,因名。又南二裏即真仙岩矣。
  雲際山縣北十裏。甚高峻,上有二泉。又石門山,在縣西北十裏,兩峰夾峙江岸,崖石峻削若門,土人謂之上石門。其在懷遠縣境者曰下石門。○聖山,在縣北四十裏長安鎮,高七八裏,上有舜祠,因名。又縣東北四十裏有四盤嶺,上下二十餘裏,嶺道縈紆。《志》雲:縣北五十裏有天堂嶺,有泉長流。
  寶積山縣東五十裏。産鐵及蘆甘石。○采藍洞,在縣東北二十裏。四山環列,洞中平地如砥。
  ○潭江縣城東。一名融江。自懷遠縣流入,與縣境諸水合流至柳城縣而為柳江。今有潯陽渡,在縣東南十五裏,融水津渡處也,為往來要道。
  背江縣西北十裏。《志》雲:背江之水,歷石門山,流經羅城縣界入柳江,蓋即融江支流也。又保江,在縣北二十裏。浪溪江,在縣北六十裏。縣境又有思回江、丹江諸水,俱流匯於潭江。
  靈壽溪縣南五裏。出縣西南之六村,東流入真仙岩。縣東七裏有清潭,其深叵測,流合靈壽溪,下流俱註於融江。又玉華溪,亦曰玉華江,出玉華岩,下流亦註於融江。○都博塘,在縣西南十五裏,大數百畝。又縣北四十五裏有山塘,受諸山溪之水,回環數麯,大如江河。《志》雲:縣境陂塘凡數十處,而都博山塘為最大。
  ○長安鎮縣北四十裏。有巡司。《通志》鎮舊在融江東岸,今徙西岸。又縣西南五十裏有鵝頸鎮巡司,縣東六十裏有思管鎮巡司。《志》雲,縣有清流鎮巡司、大約鎮土巡司,又有保江、西峒、理源三鎮巡司,今皆革。○板江村,在縣西。成化中,懷遠賊侵融縣板江村據之,即此。
  來賓縣府南七十裏。南至賓州二百二十裏。漢潭中縣地,後為獠所據。唐乾封元年,招致生獠,置來賓縣,並置嚴州治焉。天寶初,改為循德郡。乾元元年,復曰嚴州。宋初,州廢,縣屬象州。元因之。明初,改今屬。城周二裏有奇,編戶九裏。
  ○歸化廢縣在縣南。晉義熙中,置縣,屬鬱林郡。宋、齊因之。梁、陳間廢。唐乾元初,復置,屬嚴州。宋開寶七年,省入來賓縣。又循德廢縣,在縣東。唐初,置歸德縣,屬柳州,尋改曰循德縣。乾元初,改屬嚴州。宋初廢。《志》雲:縣東南五十裏有古郎城,以傍有古郎山而名,城周一裏。疑即故循德縣治。
  武化廢縣縣東南八十裏。劉句曰:漢潭中縣地。隋為桂州建陵縣地。唐武德四年,析置武化縣,仍屬桂州,尋屬晏州。貞觀十二年,州廢,以縣屬象州,尋移州治此。大歷十一年,州移治陽壽,縣仍屬焉。宋初因之。熙寧七年,省入來賓。元初,復舊。紹興初廢。又東有長風廢縣。唐武德四年,析陽壽縣置,屬晏州,尋屬象州。大歷十一年,省入來賓。
  ○竜鎮山縣北一裏。縣之主山也。縣北四十裏又有思玉山。○石牙山,在縣南三十裏,平地有石,峭拔如牙。又南五裏有居鬆山。又南五裏為穿山,山有穴,南北相通,相傳馬伏波獲白鹿於此。《志》雲:縣南六十裏又有金峰山,泉石甚勝。
  白雲洞縣北二十裏。洞深邃,嘗有白雲覆其上。○白牛洞,在縣西南六十裏。弘治中,盜賊出沒於此,臺臣萬祥言,賊在柳、慶間者,有白牛、上油、肆滴、二都、四五都諸巢,是也。
  ○大江在縣南。都泥江下流也。其源自貴州定番州界,經慶遠府境,歷遷江縣北、賓州南,又東北入縣界,有雷江流合焉,又東南入於柳江。《元和志》嚴州有長水自流下來賓,即此水也。詳見大川右江及川瀆盤江。
  定清江縣北五裏。又雷江,在縣北三十裏。俱南流入於大江。○白馬溪,在縣西南二十餘裏,下流亦入大江。
  ○界牌鎮在縣南境。有巡司。《志》雲:司舊置於縣西。宣德七年,遷於南岡石牙村,接貴縣界。○在城驛,在縣西二裏。
  象州府東南百三十裏。南至潯州府三百六十裏,西南至賓州二百八十裏,北至平樂府修仁縣百五十裏。
  秦桂林郡地。漢屬鬱林郡。後漢因之。三國吳屬桂林郡。晉以後因之。梁置象郡。隋平陳,郡廢,置象州開皇十二年置,治馬平縣。大業初,州廢,屬始安郡。唐武德四年,復置象州治武德縣。貞觀十二年,移治武化。大歷十一年,又移陽壽。天寶初,改曰象郡。乾元初,復為象州。宋因之亦曰象郡。《宋志》:景定三年,州徙治來賓縣之蓬萊鎮。元曰象州路,尋降為州。明初,以州治陽壽縣省入編戶十裏,領縣一。今仍舊。
  州接壤潯、邕,控臨番峒,山溪錯雜,為肘腋要地。
  ○陽壽廢縣今州治。漢中縣地,屬鬱林郡。後漢因之。晉廢,後復置,屬桂林郡。宋、齊因之。梁改置陽壽縣,又置詔陽郡治焉。隋郡廢,縣屬象州。大業中,屬始安郡。唐初,屬象州,尋為州治。宋、元因之。明初省。《城邑考》:州舊有土城,洪武中,以磚。成化十四年、嘉靖九年及萬歷十三年,皆嘗修治。城周三裏有奇,門五。
  桂林廢縣在州東南。漢縣,屬鬱林郡。吳孫皓分置桂林郡,縣屬焉。《廣紀》:漢改秦之桂林郡為鬱林,孫皓又分立桂林郡。時謂桂林縣為小桂。晉建興三年,陶侃為廣州,執交州叛將劉瀋於小桂是也。陶弘景曰始興桂陽縣即是小桂,誤矣。大興初,又分置晉興郡,桂林縣屬焉。宋、齊因之。隋屬桂州,後屬始安郡。唐屬象州。乾封初,省入武仙縣。○淮陽廢縣,在州西南。梁置,屬詔陽郡。隋開皇十八年,改曰陽寧縣,屬象州。大業初,廢入陽壽縣。
  武德廢縣在州南。唐武德四年,析桂林縣地置為象州治,尋屬象州。天寶初,省入陽壽縣。又西寧廢縣,亦在州南。唐武德四年置,屬象州。貞觀十二年,省入武德縣。○晉興廢縣,在州西。晉大興初,分鬱林郡置晉興郡,領晉興等縣。宋、齊因之。隋郡縣俱廢。
  ○象山在州治西。下有岩,深三裏許,中有白石如象,州名本此。其相連者曰西山,山北為貓兒山,下臨大江。《風土記》貓兒山對鹿兒灘,是也。又鳳凰山,在州治東二裏,與東岡山相連。又東三裏有金雞嶺。《志》雲:州城北有燕子岩,空洞可容千人,群燕巢棲於此,下有碧潭,亦名竜潭山。
  白麵山州南七裏。石壁屹立,橫截大江,中多白石,一名挂榜山。又南三裏有鷺鶿岩,一名鷺鶿峽。○居鹿山,在州東北四十裏,上有鹿池。又雷山,在州東六十裏,廣四十裏,下有仙女池。州東北百裏又有聖塘山,高峻不可登,上有塘水。
  象臺山州西北三十裏,平正如臺。○石門嶺,在州東南十裏。《志》雲:州北七裏又有二仙岩。
  ○象江在州城西,即柳江也。自府城東南流經州西北,自城西而南入武宣縣境,又南入潯州府界。詳見前大川右江。
  七裏江州東七裏。有天堂嶺,江源出焉,流入象江。又溫湯泉,在州東三十裏,水流成河,灌田甚廣,土人謂之熱水江。其下流謂之第四澗,從牛角洲流入象江。又州東四十裏有濮泉,州城東北有東泉,俱有灌溉之利。
  三裏塘在州南。方廣三裏,灌南鄉諸田。《志》雲:州城東有大蓮塘,城北有第一、第二、第三等澗。又古鳳壩在州北,慈悲壩在州南。俱灌溉民田,為利甚博。
  ○竜門寨州東八十裏。有巡司。《志》雲:寨東至永安州二百裏,山溪險僻,為犭賊出沒之處。又州境有雞頸、尖山二鎮巡司,今革。○象臺驛,在州城南。《志》雲:州南三十裏有象臺,平地突起,巍然一臺,四望平遠,相傳州舊治此,驛因以名。《輿程記》:自象臺驛沿江而北,江中有金灘、麻子灘,皆峭險,分道出洛容縣之江口驛凡七十裏。
  武宣縣州南百裏,南至潯州府二百五十裏。本桂林縣地。唐武德四年,析置武仙縣,屬象州。宋因之。明初,改為武宣。城周二裏有奇,編戶八裏。
  ○武仙舊城縣東十餘裏。舊縣治此。宋景德四年,宜州軍較陳進作亂,轉攻象州。時曹利用安撫廣西,遣將敗賊於武仙,遂平之,即此。明洪武三年,築土城。三十年,嘗增拓之。宣德八年,移於今治。成化中,始營磚城,即今城也。
  ○仙岩山縣南四十裏。岩中可容數百人。又石羊山,在縣西六十裏,峭壁上有石如羊,俯臨大江。又銅鼓山,在縣西十裏,下有銅鼓灘。
  羅淥山縣東南百五十裏。其相近有老鼠諸寨,舊為犭賊出沒之藪。洪武二十年,廣西參政湯敬恭討叛犭,敗沒於此。○大藤峽,在縣東南三十裏,接潯州府界。詳見重險。
  ○潯江縣東南三十裏。亦曰大藤峽水,即柳江與諸川匯流處也。中有四灘,曰弩灘、新藤灘、鎖筒灘,牛角灘,灘有巨石,水勢迴旋,其聲如雷,又南入潯州府境。舊為犭賊淵藪雲。○大江,在縣西六十裏,都泥江下流也。自賓州流入界,東合於潯江。
  ○仙山驛在縣南。自潯州府經大藤峽至縣,又北出象州之通道也。又縣東有東鄉巡司,舊為犭犭童出沒處。成化二年,平大藤賊,設巡司於此。《會典》有縣郭、安永二巡司,又舊有周衝、閑得二巡司,今革。
  賓州府南三百裏。東北至象州二百八十裏,西南至南寧府二百五十七裏,西北至慶遠府二百二十裏。
  秦桂林郡地。漢屬鬱林郡。晉、宋、齊因之。梁置領方郡。隋平陳,郡廢,屬尹州。大業初,仍屬鬱林郡。唐武德四年,屬南方州。貞觀五年,改置賓州。天寶初,曰安城郡。至德二載,改為嶺方郡。乾元初,復為賓州。宋開寶五年,州廢,屬邕州。明年,復置亦曰安城郡。元曰賓州路,尋降為州。明初,以州治領方縣省入編戶十五裏,屬柳州府,領縣二。今因之。
  州製邕管之上遊,為兩江之障蔽嘉靖中,林富言:州為兩江障蔽,賓州有警,兩江必不能晏然也。南服有警,批亢搗虛,州其折衝之所矣宋皇中,狄青討儂智高於邕州,勒兵賓州,亦其證也。
  ○領方廢縣今州治。《志》雲:舊縣在今州南三十裏。漢置縣,屬鬱林郡,郡都尉治焉。後漢亦屬鬱林郡。三國吳改曰臨浦。晉太康初,復曰領方縣,仍屬鬱林郡。宋、齊因之。梁為領方郡治。隋初,郡廢,縣屬尹州,尋屬鬱林郡。唐屬南方州,尋為賓州治。宋開寶五年,以琅邪縣省入領方。明年,移州及領方縣於琅邪舊治,即今城也。《唐志》琅邪縣,唐武德四年,析領方縣置,屬賓州。《城邑考》:州城,宋開寶中築,後廢。明洪武初,復修築。成化中,增修。正德八年,復修城瀎濠。嘉靖十五年、萬歷十二年,皆嘗營繕。城周不及七裏,門四。
  保城廢縣在州東南。本領方縣地。梁析置安城縣,並置安城郡。隋平陳,郡廢,縣屬尹州。大業中,屬鬱林郡。唐初,亦曰安城縣,屬南尹州。貞觀五年,析屬賓州。至德二載,改曰保城縣。宋開寶五年廢。○思幹廢縣,在州西。唐武德四年置,屬南方州。貞觀五年,改屬賓州。十二年,省入領方縣。
  ○領方山城東一裏。舊郡縣皆以此名。又圓珠嶺,在城南門外,大江環流,如珠圓抱。又南裏許為銅鼓嶺,人行嶺上,逢逢有聲,如銅鼓然。○頂山,在州南五裏。州南十五裏又有南山,連峰聳峙,為州前案。其相近者曰武淥山。
  馬鞍山州西十五裏。以形似名。其相連者有白村岩,相傳岩中有道,潛通南寧府武緣縣界。又葛仙嶺,亦在州西十五裏,有洞深邃,容數百人。又有淥蒙嶺,在州西北十五裏,盤踞蜿蜒,與淥壽嶺相接,四圍如屏,中有田數十畝。○金雞山,在州西二十裏。又州西南二十裏有甘村岩,岩中幽深,下有潭水。
  石壁山州東北二十裏。其並峙者曰白羊山,旁有廖平岩,清勝奇絶,四圍堅密如城郭。又雙山,在州東二十八裏,以兩山相對而名。○銅泉山,在州東北十七裏,下有泉,嘗出銅。《志》雲:州北十五裏有羅鳳嶺,蜿蜒橫亙,為州後屏。
  古漏山州西四十裏。有泉如滴漏,四時不竭。宋鹹平中,州守王舉鑿崖燒石,開關路以通行旅,往來稱便。又燈臺山,在州西南八十裏,高聳為諸山望,南接南寧武緣界,西接上林大明山,迤邐二百餘裏。○鎮竜山,在州東南八十裏,高出東南諸山,亙百餘裏,與平樂府之永安縣、潯州府之貴縣接界。
  ○賓水在州南。其上源即都泥江也。自慶遠府忻城縣界東南流,經遷江縣北,又東南流,歷州南,復東北入來賓縣界。詳見大川右江。
  李依江州東三十裏。源出縣北,合諸流入賓水。融縣商船道出於此。又武陵江,在州東南三十裏,源出武淥山。又有浮江,亦自州南流入焉。俱匯於李依江。○寶水,在州西南三十裏,即賓水支流也,亦東會李依江。
  古漏水在州西。出古漏山下,註流成川,合於賓水。○白鶴泉,在州南三十裏,源出南山,至城東南,通鷹寨泉,合李依江。
  陷塘州東二十裏。相傳嶺陷成塘,周五六裏許。又東二十裏有梁鴉塘。俱灌溉所資也。《志》雲:州東十裏有清潭渠。州境陂塘,其得名者凡十餘處,俱有灌溉之利。
  ○古漏關州南四十五裏。以古漏山名,宋置。又安城鎮,在州東六十裏,有巡司。○清水驛,在州北八十裏。又北八十裏為來賓驛,接來賓縣界。《志》雲州有在城驛,又有李依驛,今革。
  遷江縣州西北百裏,西北至慶遠府忻城縣七十裏。本蠻地。唐大歷中,置羈縻思岡州,屬邕州都督府。宋天禧中,改為遷江縣,屬賓州。嘉定三年,始築縣城。元毀。明洪武二十五年,始復營築。萬歷十三年,增修,周不及四裏。編戶二裏。
  ○寶積山縣東二裏。疊石崔巍,不通道路。山巔稍平,可居,鄉人常依以避寇。亦作堡積山。又縣北一裏有鐘山,下有岩。又北二裏曰鐘子山,以石峰突兀如鐘也。○印山,在縣西二裏,有泉石之勝。又西一裏曰煙合山,層巒疊嶂,岩壑深蔚,煙雲常聚其上。又縣北五裏有泊艦山,下有岩,容數百人,石筍奇甚,舟行者必駐觀而後去,因名。
  永昌山縣西七裏。石岩奇秀。又瓦山,在縣西十裏,山峰險峻。《志》雲:山下有古縣治。又縣西十五裏有古黨山。《志》雲:唐開古黨洞,置黨州,即此。誤。○雙髻山,在縣南十裏,兩峰並峙。又南十裏有鷓鴣山。《郡志》謂之白鶴山,下有洞,亦名白竜洞。
  ○大江縣東北二裏。即都泥江也。自慶遠府忻城縣流入界,又東南入賓州境。舊《志》:都泥江,亦名渾水江,自宜州落木渡東流,合賀水達柳江。詳大川右江。
  竜江縣南三裏。源出鷓鴣山之白竜洞,下流入大江。又賀水,在縣西二裏,源出上林縣界,石磧險,溪流屈麯,繞縣西而東,亦會於都泥江。○武節水,在縣西十裏,流匯於都泥江。又武繩水,在縣南十七裏,流合賀水,入都泥江。《志》雲:縣西八十裏有潮泉,泉水涌出,一日三潮,流至羅月鎮入都泥江。
  ○石零堡縣東南三十裏。往來者經此,每罹寇患。正德七年,設堡於此,築城置戍。《志》雲:縣有清水鎮巡司,舊有羅目、李廣二鎮巡司,今革。
  上林縣州西八十五裏。西至思恩府一百五十裏。漢領方縣地。唐武德四年,析置上林縣,並置南方州治焉。貞觀八年,改為澄州;天寶初,曰賀水郡;乾元初,復為澄州,皆治上林縣。宋開寶五年,州廢,縣屬邕州,尋改今屬。縣舊無城,洪武三十一年,立屯田千戶所,始築土垣。景泰三年,陷於賊。天順初,改築土城。成化八年,以磚。弘治以後,屢經修築。城周一裏有奇,編戶八裏。
  ○無虞廢縣在縣南四十裏。唐武德四年,析領方縣置,屬南方州。貞觀八年,屬澄州。宋開寶五年,省入上林。又止戈廢縣,在縣東南,亦唐武德四年置,屬南方州。貞觀五年,改屬賓州,尋復來屬。宋開寶中廢。○賀水廢縣,在縣東北。《新唐書》:武德四年,析馬平縣地置,屬柳州。八年,改屬南方州,尋屬澄州。宋初,與州俱廢。
  扶嵐山縣北五裏。八山分矗,若扶搖雲霄之上,一名八角山。又羅勾山,在縣西六裏,山勢盤屈如勾。○大明山,在縣西十裏,接思恩府及武緣縣境。蜿蜒疊聳,中有五峰,直插霄漢;上有潭,深不可測,潭中時吐異光,遠燭數裏,因名。又縣東七裏有爭光嶺,俗稱嶺有夜光,與大明山交映也。又石光山,在縣北十裏,以山石潔白而名。
  鏌鋣山縣南十裏。相傳昔人嘗得寶劍於此。有鏌鋣關。縣南二十裏又有雞籠山,中有洞,宏闊可容百人。又石蓬山,在縣東南三十裏,平地突起,中有岩洞,容數百人;下有小江,穿石縫中,其水清碧多魚。《志》雲:縣東四十裏又有雲陵山,最高秀。○羅洪山,在縣東五十裏,岩洞幽勝。其相近者又有獅山,對峙者曰蠃山,皆平地突起,旁有獅蠃江。《志》雲:魚峰嶺,亦在縣東五十裏,高峻可四望。
  高眼山縣南四十裏。山最高,林木深鬱。又古淥山,在縣西南五十裏,喬林蔥蔚,下有古淥水。○周安岩,在縣東北二百裏。又智城洞,在縣東二十裏,矗立千仞。又羅漢洞,在縣北二十裏,一名白雲洞,有茂林清溪之勝。
  ○澄江縣西二裏。出大明山下,流入馬波江。唐澄州以此名。○馬波江,在縣北四裏,源出縣西之茶山,流入遷江縣境,合於大江。《志》雲:縣北有黃竜、裏仁、化竜諸江,又有周江,皆流合馬波江。又淡竹水,在縣南八裏,亦出大明山,會馬波江。
  周利江在縣西南。又縣南有單竹江。俱東流註合水。《志》雲:縣南三裏有竜馬江,亦出大明山,縣南又有章光江流合焉。又樊廟江,在縣南三十裏,出古淥山。俱流至縣東三十裏而為合水,又東匯於大江。○寶水,在縣西南十五裏,有陂堰,可溉田。
  ○鏌鋣關在縣南鏌鋣山上,宋置。○三畔鎮,在縣北三十裏,有巡司。《志》雲:上無虞鄉有琴水橋,萬歷中置巡司於此。又思竜驛,在縣東百二十裏。舊有思竜、三門灘二鎮巡司,今革。
  周安堡在縣西南。八寨之一也。八寨者,曰思吉,曰周安,曰古卯,曰古蓬,曰古鉢,曰都者,曰羅墨,曰剝丁;後又益以竜哈、布咳為十寨。其地東達柳州三都、皂嶺、北四諸洞,西連東蘭等州及夷江諸峒,南連思恩及賓州上林銅盤、淥毛諸峒,北連慶遠忻城東歐、八仙諸洞,周環五百裏。故遷江八屯及上林二裏民地,賊據日久,寨各千餘人,扼險要,且鷙悍難製。成化初,參將馬義等討之,不剋。正德中,益熾。嘉靖初,王守仁定思恩,密圖八寨,潛師分道搗之,破石門,賊始覺,驚潰。守仁議以八寨諸賊實柳慶諸賊根柢,四山環合,同據一險,各巢賊皆倚八寨為逋逃藪;今幸平蕩,宜據其要害,建置衛所,以為控禦;其周安堡正當八寨之中,宜創築一城,移南丹衛守之。未及行,而守仁病歸。既而撫臣林富議雲:八寨為柳、慶、思恩各賊淵藪,而周安堡委當思恩八寨之中,四方賊巢道路所會,宜就築新成,委官駐札。亦不果。不數年,猖獗如故。隆慶四年,撫臣殷正茂徵古田八寨,賊震恐請服,因設長官司戍守其地。萬歷二年,竜哈犭童樊尚糾黨為亂,撫臣郭應聘密令三寨土司襲破之。其後,諸酋益恣,占上林七裏、武緣五圖橫行四出。七年,督臣劉堯誨等議徵之,分官兵為四部:一由三裏,一由忻城,一由夷江,一由上林,進破賊巢,賊皆披靡。又以北五諸聚落習與賊通,移師破之。因議曰:八寨,原係遷江縣永安鄉地,洪武間設千戶所。後寨賊強盛,所不能製。弘治六年,以其地撥附思恩。正德間,又改屬歸順州。未幾,復叛。今宜分設三鎮,以周安、古卯為一鎮,思吉、古鉢、羅墨為一鎮,古蓬、都者、剝丁為一鎮,各置土巡司戍守,以思恩參將轄之而隸於賓州,建參將署於三裏,竜哈、布咳各築左右堡,募兵置戍,遷南丹衛八所與參將同城而居。自是八寨帖服。《土夷考》:三裏,謂上林之循業、撫安、古城等裏,嚮被寨賊占據,改為竜哈、布咳二寨。萬歷三年,撫臣郭應聘改設思恩參將駐守於此,因築三裏城,又築竜哈、布咳二大堡,設兵戍守。
  附見:
  柳州衛在府治東北。洪武四年建。又守禦融縣左千戶所,在縣治東,洪武二年建。守禦來賓中前千戶所,在來賓縣治東,洪武三十年建。○守禦象州中右千戶所,在州治東,亦洪武中建。又武宣守禦千戶所,在武宣縣治東北,宣德六年建。守禦賓州後千戶所,在州治東,洪武三年建。以上五所,俱隸柳州衛。
  南丹衛在上林縣西北百裏,南至周安堡五十餘裏。本慶遠之南丹州。洪武二十八年,改州為衛。正統七年,徙衛於賓州治東,尋復立南丹州於故地,而衛治不改。嘉靖三年,王守仁平八寨,議移南丹衛於八寨。八年,撫臣林富言:南丹衛舊設於賓州,既不足以遙製八寨,遷之八寨,又不得以還護賓州。獨上林之三裏,守仁議設鳳化縣者,可遷衛於此。其地平曠博衍,多良田茂林,南連八寨,西達思恩,形勢險要,可耕可守。但設縣,則割賓州之地以益思恩,是顧彼失此也;遷衛,則守賓州之險以製八寨、以援思恩,是一舉兩得也。亦不果。萬歷八年,督臣劉堯誨議曰:南丹八千戶所,舊在南丹土州,洪武二十八年建,後徙於柳城屯種。永樂二年,徙於上林縣東二裏,築城以衛之。正統七年,改附賓州。嘉靖七年,王守仁議移南丹衛於周安堡,既而林富議移於三裏,俱不果。今仍議移於三裏,與思恩參將同城駐守。從之,即今衛也。
  遷江縣屯田千戶所舊在縣治東。洪武二十五年建,直隸都司。嘉靖三年,王守仁議曰:遷江八所,皆土官世職,舊有狼兵數千分置八寨。今雖衰耗,尚有四千餘衆。若留四所屯田於外,調四所合南丹一衛之衆以守,足為柳、慶間一巨鎮。既而撫臣林富言:八寨原係遷江八所土官所轄地方,合如守仁議,量遷四所官兵並召募精銳,協力防守。七年,遷置所於縣東南境,接潯州府界,西達八寨,壓屯堡七十二,編戶五裏。
  ◇慶遠府東至柳州府二百三十裏,東南至柳州府賓州二百二十裏,西南至利州界七百裏,西北至貴州獨山州界二百七十裏。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七十裏,至江南江寧府四千六百三十裏,至京師七千九百裏。
  古百粵地。秦屬象郡。漢為鬱林郡地。晉以後,沒於蠻。唐武德中,置粵州。乾封中,改為宜州。天寶初,曰竜水郡。乾元初,復為宜州。唐末,為馬氏所據。五代漢乾三年,入於南漢。宋仍為宜州亦曰竜水郡。宣和初,升為慶遠軍節度。鹹淳初,又升為慶遠府以度宗潛邸也。元曰慶遠路。大德初,改為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明洪武三年,復為慶遠府《通志》:洪武二年,安撫司吳天護歸款,以慶遠為南丹軍民安撫司,授天護為同知。三年,以廣西省臣言,改置今府,領州一、縣四,又羈縻州三、縣一,長官司二。今仍曰慶遠府。
  府江山峻險,土壤遐僻,控扼蠻荒,為西陲之襟要。
  宜山縣附郭。唐置竜水縣,為宜州治。宋宣和初,改縣曰宜山。今編戶三十七裏。
  ○竜水廢縣在府治東南。唐武德中,平蠻洞,置縣於此,尋為州治。《城邑考》:郡舊有土城,唐天寶初築,後廢。明洪武二十九年,因舊址改拓。成化三年,增修。弘治初,復修城瀎濠。正德七年,又增築外垣。嘉靖、萬歷間,又復營繕。有門六,城周六裏有奇。
  洛曹廢縣府東八十裏。唐置洛封縣,屬柳州。元和十二年,改曰洛曹。宋淳化五年,改屬宜州。嘉七年,省入竜水縣。○述昆廢縣,在縣西南。唐置羈縻述昆州,領夷蒙等五縣,隸桂州都督府。宋因之,尋為述昆縣。熙寧八年,廢縣為鎮。相近有古陽廢縣。《宋志》羈縻懷遠軍,領古陽一縣。熙寧八年,廢縣為懷遠寨,即此。今為永順長官司地。
  崖山廢縣在府東南。唐貞觀九年,置崖山縣,屬柳州,後改屬宜州。宋景三年,縣廢。○富安廢監,在府南百六十五裏,宋置此以采朱砂,後廢。《宋志》:宜州有羈縻監二:曰富仁,曰富安,其地蓋相近。《通志》:府北三裏有鐵城,宋寶中築。又有廢寶積監,在府西二百二十裏。廢玉田場,在府西南百三十裏。皆宋置。
  ○宜山府城北一裏。群山皆高大,此獨卑小,下臨竜江,宜於登眺,因名。唐以此名州。宋復以此名縣。又天門山,在城北二裏,兩峰如筍,律參天,亦曰天門拜相山。其相近者又有盧山,與府治對峙。○南山,在城南五裏,岩洞軒敞如屋,洞中有石竜,鱗甲宛然,因名。竜隱洞山之左曰白雲岩。又九竜山,在府西南六裏,山有九竜洞,洞口有潭,深不可測,引流為陂,資以溉田。《志》雲:九竜江陂,在府西八裏。
  會仙山府北二十裏。有白竜洞,一名北山,盤麯數裏,中多佳勝。《通志》:山在城北一裏。○日山,在府東隔江九裏,圓聳特立,拱峙郡城。又有月山,在府西二十裏。
  小曹山府東三十二裏。下有潭,今築為寨,名水寨。又馬蹄隘山,在府南二十裏。其並峙者曰鰲山。○香爐山,在府西六十裏德勝鎮。其並峙者曰文筆山、屏風山。又有羊角山,在府西六十裏河池所。皆以形似名。《志》雲:府西十五裏有觀洞,以靈異稱。
  ○竜江在府城北。自貴州獨山州流經天河縣境,又東南流經城北,復折而東流,至柳州府柳城縣,又東南合於融江,即右江別源也。其兩岸石筍峭立,湍流迅急。洪武二十九年,拓郡城,北倚竜江為險,而東、西、南三面平曠。弘治二年,始環城為濠,引官陂水註之是也。餘詳大川右江。
  小江府東北六裏。源出西北諸蠻峒,經天河縣界,合於竜江。又洛蒙江,在府南六十裏,源出忻城縣山中,東北流經此,下流亦註於竜江。○金水,在府北。《志》雲:竜江自天河縣折而南,與金水諸川合流至城北。是也。
  官陂府南六裏。堰水分流東西灌溉,匯流城南,引入飲軍池。弘治初,郡守王溥嘗疏治之。○飲軍池,在城南。宋景德間,宜州軍較陳進叛,曹利用討敗之,嘗飲軍於此,因名。又竜泉,在府南二裏,泉涌出如勺而灌田甚博。又南一裏為竜塘,即竜泉所瀦也,復導流而南為官陂水。《志》雲:府境陂塘灌溉之利,以數十計雲。
  ○東關在府城東。成化三年,壘石為垣,以護民居。亦曰迎恩關。又西、南二廂亦各為關,皆設兵守之。其西關亦曰香山關。
  大曹鎮府東五十裏。有巡司。其旁為大曹驛。《志》雲:府東四十裏為大曹渡,即竜江渡處也。又有宜陽驛,今革。○懷遠鎮,在府西三十五裏,有巡司。又德勝鎮,在府西六十裏,有巡司,德勝驛亦置於此。《志》雲:萬歷六年,置戎政行館於德勝鎮。是也。又東江鎮,在府西一百二十裏,亦有巡司。
  思立寨在府北。宋淳熙十一年,安化蠻蒙光漸等犯宜州思立寨,廣西將沙西堅討平之。《宋志》竜水縣有懷遠、思立二寨,是也。懷遠,即上廢古陽縣。安化,見柳州府融縣之廢撫水縣。
  天河縣府北九十裏。西北至貴州獨山州界二百裏,東北至柳州府羅城縣百裏。唐武德中,置天河縣,屬粵州,尋屬宜州。宋因之。大觀初,改隸融州。靖康初,復故。今城周二裏,編戶十八裏。
  ○天河舊城在縣西。唐置縣治此。《志》雲:宋時,天河縣治在高寨山下。明洪武二年,遷治蘭石村。正統七年,治甘場村。是時,縣未有城。正德十二年,始營土垣。嘉靖十三年,遷於福祿村,尋改築土城,後毀。萬歷九年,復營木城。明年,始以石,即今治也。
  東璽廢縣在縣東。唐置,屬粵州,尋屬宜州。五代時,馬氏因之。南漢廢入天河縣。○澄海廢城,在縣東南,宋置戍守處也。景德四年,澄海軍較陳進作亂,據宜州,既而轉攻天河寨,官軍敗之,即此城。尋廢。
  ○甘場山在縣治東。形如幞頭,岩險可恃,縣治倚其麓。又東二裏曰鳳頭山,山形昂聳,因名。○榜山,在縣西三裏,形如挂榜。又西裏許曰穿山,以石竇相通也。又交椅山,在縣西五裏,山形回環,因名。
  高寨山縣西二十裏。舊縣治在其下。其相近者曰北陵山,麓有水泉。又烏山,在縣西三十裏,峰巒高峻,上有泉,民恃險築寨其上。○且福山,在縣東北二十裏,山勢高聳,綿亙數裏,縣之鎮山也。
  ○竜江在縣西南。自貴州獨山州流入界,又東南流達於府城北。○三潮水,在縣西十裏,源出北陵山,註於竜江。其水一日三潮,潮至漲滿,潮退則其流一綫,可以溉田。民受其利,謂之聖水。
  東小江水在縣東。發源羅城縣界,流入境,註於竜江。又有東北小江水,亦自羅城縣流入境,二流分導,下流復合入於竜江。居民引以溉田,為利甚溥。○思吾溪,在縣東南二裏,下流亦入竜江。
  ○德謹寨在縣北,宋置。又西有江堡,《宋志》:大觀三年,與縣俱屬融州。靖康初,復舊。元廢。《志》雲:縣有歸仁、思農二鎮土巡司。○江口渡,在縣南二十裏,通道所經。縣北三十裏又有清潭渡。
  河池州府西二百十五裏。西南至南丹州百四十裏,西北至貴州獨山州二百裏。
  唐羈縻智州地。宋初,置河池縣,隸宜州。大觀初,改置庭州。四年,州廢,仍屬宜州。元屬慶遠路。明初,屬慶遠府。弘治十七年,升縣為州編戶十八裏,領縣二。今因之。
  州密邇蠻左,山川環疊,為控扼之地《志》雲:州境思恩、荔波二縣西北界與貴州爛土、黎平諸蠻相接,不通王化。
  ○懷德廢縣今州治。北宋置河池縣。大觀初,即縣置庭州,改縣曰懷德州,尋廢,縣復曰河池。元因之。明初,亦曰河池縣,後改為州。《城邑考》:州治即宋懷德縣,舊有土城。天順六年,遷於屏風山。成化十三年,還治庭州故址。嘉靖四年,以土壤卑窪,城易頽圮,復遷今治,北去舊治三裏而近。隆慶四年,始營土城。萬歷十三年,復增拓之。城周不及二裏,門三。
  富力廢縣在州東北。《一統志》:宋置河池縣,以富力縣並入。或曰,縣蓋湖南馬氏所置,南漢因之,宋廢。疑即智州所領羈縻縣矣。○廢智州,在州西。《志》雲:唐貞觀中,開生蠻置。今《唐志》不載。《宋志》宜州所領有羈縻州十,智州其一也。州蓋宋初所置。或曰,州西南有三旺州,今為三旺裏,蓋明初所廢。似未可據。
  ○屏風山州東北三裏。嵯峨環繞,如屏之峙。天順中,嘗徙縣治此。又四一山,在州治北。州治南有吳山,環拱前後,為州之勝。又移嶺山,在州北五裏,道路縈紆,山崖峻險。州東南三裏又有馬鞍山。
  智州山州西四十裏。盤紆綿亙,凡百餘裏,智州舊置於山下。○都銘山,在州東二十裏,山高峻,舊名都猛。又州東三十五裏有鬼岩隘山,以岩穴深杳而名。又太平山,在州東,下臨金城江。
  ○金城江州東五十裏。源出貴州界,下流入都泥江。《宋志》宜州所領有羈縻金城州,蓋因江以名。○古浪溪,在州東五裏,一名乾溪。又州南一裏有秀水州,西有貓溪水,居民多引為陂塘。其下流註於金城江。
  懷德陂在州南。又州東南有羅傢水陂,州東有將村陂,東北有官村陂。俱灌溉民田,多者至千餘頃。又懸崖泉,在縣南,溉田十餘裏。
  ○安遠寨在州西。宋大觀二年置,屬庭州。宣和五年,移寨於平安山,尋廢。今為安遠裏。
  謝村站州西南八十裏。又六十裏而達南丹州。○金城渡,在州東五十裏金城江上,渡旁舊置巡簡司。《志》雲:州有土堡鎮巡司。又都銘鎮巡司,今革。
  思恩縣州東北七十裏。東南至府城百五十裏。本生蠻地。唐貞觀十二年,開置思恩縣,屬環州。宋熙寧八年,改隸賓州。大觀初,又改屬宜州,尋復故。元屬慶遠路。明初因之。弘治中,改今屬。縣無城,編戶二十二裏。
  ○廢環州在縣西北。本蠻地。唐貞觀十二年,李弘節招撫降附,置環州,理正平縣,兼領福零、竜源、饒勉、思恩、武石、歌良、蒙都七縣。天寶初,曰正平郡。乾元初,復故,後仍沒於蠻。宋為羈縻環州,亦曰南環州,以別於陝西之環州也。慶歷四年,南環州蠻臣希範作亂,陷本州,破鎮寧州,詔廣西提刑田瑜討平之。元初,州廢。○廢鎮寧州,在縣西,宋所置羈縻屬州也。《宋志》:熙寧八年,以環州之思恩縣屬宜州,又省鎮寧州之禮丹縣入焉。縣亦宋所置。宋末,州廢。
  廢溪州在縣北。宋置帶溪寨。熙寧八年,移思恩縣治此。元豐六年,縣還舊治。大觀初,增置溪州於此。四年,州廢,仍曰帶溪寨。
  ○寒山縣南五裏。山高多風,土人謂之寒坂。○紺山,在縣北二十裏,以山色名。亦曰捍山,以捍蔽縣後也。岩嶂層疊,日光少見,土人謂之暗嶺。
  三峰山縣東二十裏。三峰並列,下有石岩洞,泉出其中,引流溉田。○回頭嶺,在縣南三裏,山勢回顧縣治。又竜岩,在縣南五十裏,有洞深邃。
  ○環江縣南六裏。源出縣西北蠻洞中,繞流經此,東北流合於竜江。唐環州以此名。《志》雲:縣西有環江渡,即江流所經也。○帶溪,在縣北四十裏,源出荔波縣,東流經此,旋繞如帶,南流入於竜江。
  ○普義寨在縣南。《宋志》縣有普義、帶溪、鎮寧三寨,是也。元廢。《土司志》:普義相近有苑灘,正德中,南丹酋莫揚侵思恩地,於苑灘築二堡,於普義、六傳、川山、三疃築四堡。嘉靖初,始還屬思恩。《志》雲:縣有安化鎮巡司、歸恩鎮土巡司。又普義、吉定、北蘭三巡司,今革。○白麵山寨,在縣治西。《志》雲:縣治舊在清潭,宣德中,徙於白麵山寨。天順中,又移今治。寨蓋邑民保聚處也,北去清潭不過百武。
  荔波縣州西北五十裏。南至南丹州百八十裏。本蠻地。宋置羈縻荔波州。元初因之,屬南丹安撫司。大德初廢。《一統志》雲:宋置荔波州,明初,廢入思恩縣。洪武十七年,復置荔波縣,屬慶遠府。正統十二年,改隸南丹州。弘治十七年,改今屬。縣舊無城,嘉靖四十年,創營之,尋圮。萬歷三十年,改築,周不及二裏。編戶十二裏。
  ○水岩山縣西十裏。岩穴幽勝,水出其中,因名。又縣北五裏有方林山。○馬鞍山,在縣北;又有分水嶺,俱與貴州獨山州接境。萬歷三十年,界獨山,還所侵甲站等村地,以此為限雲。
  ○勞村江縣東南百二十裏。或曰即金城江之別名。○帶溪,在縣東,流入思恩縣界。
  ○董界堡在縣南,近南丹州境。萬歷八年,南丹酋莫之厚謀侵縣地,毀董界官堡,督臣劉堯誨諭卻之。相近又有金竹隘堡及翁昂等村寨,俱南丹所侵地。萬歷三十年,復來歸。
  附見:
  慶遠衛在府治東北。洪武二十九年建。又河池守禦千戶所,在德勝鎮西二裏。明初,置於河池縣城內。永樂六年,徙於此,隸慶遠衛。有土城,宣德八年,易以石城。內有思恩倉,亦永樂中置。
  南丹州府西二百四十裏。東南至那地州百八十裏,西至貴州豐寧長官司二百裏,北至貴州獨山州二百七十裏。
  唐羈縻蠻洞地。宋元豐三年,置南丹州《志》雲:宋開寶中,土酋莫洪內附。元豐中,置州管轄溪洞,以莫氏世其職。大觀初,改為觀州,尋復故《宋史》:大觀元年,廣西經略使王祖道欲急邊功,誣南丹酋莫公佞阻文蘭州不令納土,發兵取其地,殺公佞,改南丹為觀州。公佞弟公晟密圖報復。四年,廢觀州,仍以公晟知南丹州,歷世承襲。元為南丹州安撫司至元末,莫國麟納土,升州為安撫司。大德初,並入慶遠路時議者以南丹去慶遠為近,戶口少,請省之。因立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明初,復為南丹州。洪武二十八年,州廢,改設南丹衛。正統十年,復置州洪武初,莫金內附,後復叛,遣都督楊文討平之,因廢州置衛。後衛治屢徙,州地既虛,夷民屢叛,乃復置州,以授金子莫祿,世守職貢,屬慶遠府編戶十九裏,秋米七百二十石有奇,貢錫。州今省。
  州蠻峒錯雜,控據咽喉,稱為形要《西粵風土記》:南丹視田州、泗城差小,而兵力悍勁。東蘭、那地兵亦精勇。
  ○廢觀州在州東。本南丹州之高峰寨也。宋大觀初,改南丹為觀州。四年,南丹復故,移置觀州於高峰寨。紹興四年,復廢州為寨,即此。○廢永州,在州境。《一統志》:明初,省永、鸞、福、延四州入南丹州,建置未詳。
  中平廢縣在縣北。宋所置羈縻縣也。大觀初,置靖南寨於此,屬庭州。四年,移寨於廢孚州。政和七年,寨還治中平縣。宣和三年,仍置於廢孚州,以其地廢入南丹州。
  ○孟英山州西五十裏。産銀。永樂十五年,遣內臣開礦,歲不過九十餘金,旋變錫,遂罷。《志》雲:州西有長春、三寶諸山,州南有金雞等山,皆高峻。
  ○都泥江在州南。自貴州定番州界流入境,又東歷那地州,入忻城縣界。詳見大川右江。《志》雲:州東南有紅盆江,西有青雲溪,下流俱入於都泥江。
  ○羅侯關《圖經》雲:在州西。又西有下城關。又甲界關,在縣東南三十裏。《志》雲:縣東北二十裏有蓮花寨,又東有金雞寨、巴峨寨。又有蒙寨,在州東南四十裏。
  木門寨在州東。《宋志》州有存留、木門、馬臺、平洞、黃泥、中村等堡寨,今皆廢。○君峒,《輿程記》:在州南六十裏。又東南六十裏為中坑錫場,又六十裏而至那地州。
  東蘭州府西南四百二十裏。東北至那地州二百四十裏,東南至思恩府二百四十裏,西南至田州界百三十裏,西至泗城州界二百裏。
  唐羈縻蠻洞地。宋崇寧五年,置蘭州《土夷考》:宋時,韋君朝者居文蘭洞為土夷長,傳子宴鬧。崇寧五年,內附,置蘭州,以宴鬧知州事,世其職。元曰東蘭州。明初因之洪武十二年,土酋韋富撓歸附,世襲知州,修職貢,屬慶遠府編戶十二裏,秋米一千一十三石有奇,貢馬。州今省。
  州群山森立,地僻而險。
  ○廢文州在州東。本羈縻蠻洞。宋崇寧五年,納土,置文州。大觀初,改置綏南寨。紹興四年,寨廢,仍置文州。《一統志》,洪武十二年省安習、忠、文三州入東蘭州,建置皆未詳。
  廢隆州在州南。宋政和四年,置隆州,治興隆縣。宣和三年,州縣皆廢,改置威遠寨,隸邕州。又東南有廢兌州,亦宋政和四年置,治萬鬆縣。宣和三年,州縣俱廢,改置靖邊寨,亦屬邕州。元初,二寨俱廢。
  ○五篆山在州西南。又州北有青雲山,州西有勝山,州南有雙鳳等山,為州之勝。○福山,在州東北。其東有三佛山,又東北曰伐山。皆高勝。
  ○隘洞江在州東北。流入南丹州界,合都泥江。又州西有九麯水,流經州南,合於隘洞江。《輿程志》:自州東南渡清水江,越狗遁關,出思恩府之道也。
  ○雷山關在州東南。其地有雷山,因名。
  那地州府西南二百四十裏。西南至東蘭州二百四十裏,南至思恩府百七十裏,西至泗城州界三百裏。
  唐羈縻蠻洞地。宋崇寧五年,置地、那二州《志》雲:宋熙寧初,土酋羅世念等歸附。崇寧五年,諸蠻納土,因置地州及那州。元因之。明洪武元年,省那州入地州,改為那地州時地州酋羅黃貌帥先歸附,詔省那入地,以羅氏世管州事屬慶遠府編戶二裏,秋米四百一十石,貢錫、馬。州今省。
  州界蠻犭之中,山川盤紆,有險可恃。
  ○廢那州在州南。宋崇寧五年,蠻酋納土置。元亦曰那州。明初廢。○廢孚州,在州東。本地州之建隆縣。宋大觀初,析置孚州,其倚郭縣曰歸仁。四年,州縣俱廢,移置靖南寨於此。政和七年,復置孚州及歸仁縣,以靖南寨還舊治。宣和三年,州縣仍廢,置寨如故。紹興四年,寨廢。
  ○虎山在州南,以山形蹲踞也。又有馬山,在州北。馬山之西曰感現山。俱高聳。又有屏山,在州西,以卓立如屏而名。○紅山,在州東南。又東曰翠屏山。《志》雲:州北有慕曉嶺,州東北有懷峽嶺,俱峻險。
  ○都泥江在州北。自南丹州流入界,又東入忻城縣境。《志》雲:縣東有竜泉江,州西有巴羅江,俱匯於都泥江。
  ○盤利關《圖經》雲:在州東北。又州東有竜泉寨,州西北有思廉寨。○水竜坑,在州西南六十裏。《輿程記》:水竜坑山路險仄,沿溪越嶺,三日而至東蘭州。
  忻城縣府南百四十裏。東南至柳州府賓州百六十裏,西南至那地州百裏。本蠻地。唐貞觀中,開置芝州,治忻城縣。天寶初,曰忻城郡。乾元初,復曰芝州。宋為羈縻地。慶歷三年,廢芝州,以忻城縣隸宜州。元屬慶遠路。明初,屬慶遠府。《土夷考》:元置八仙屯千戶,授土官莫保。洪武初,罷屯官,籍屯田兵為民,莫氏遂徙居忻城界。正統以後,犭犭童屢亂,知縣蘇寬不事事。犭童老韋公泰等舉莫保玄孫敬誠為土官,寬請於監司,奏授世襲知縣。一縣二令,權不相統,流官徒擁虛名印,蹴居府城。弘治中,革流官,獨任土官莫氏世居其職。編戶一裏,秋米二百一十九石。縣今省。
  ○廢紆州在縣西。唐所置羈縻州也,領東區等六縣,隸桂州都督府。其南又有羈縻廢歸思州,亦唐置。宋初因之。慶歷三年,以二州地並入忻城縣。○廢思順州,在縣東,亦唐所置羈縻州也,領羅遵等五縣。宋初因之。又有廢歸化州,宋所置羈縻州也。慶歷四年,以二州地並入柳州府馬平縣,後析入縣境。蓋縣與馬平接界也。
  ○疊石山縣北六十裏。岩石重疊,因名。又竜塘山,在縣北六裏。○張帽山,在縣東北,山高聳,與疊石山相映帶。
  ○烏泥江縣西六裏,即都泥江也。自那地州流入境,經縣北,下流入賓州遷江縣界。○竜塘江,在縣北,源出竜塘山,東南流入烏泥江。《志》雲:縣舊設三寨巡司,旋革。
  永順長官司府西南六十裏。本宜山縣古陽、述昆等鄉。弘治間,增置是司,以鄧文茂等世其職,割宜山西南百二十四村畀之,秋米三百五十九石。
  永定長官司府東南八十裏。本宜山縣歸善、洛三等鄉。弘治中,增置是司,以韋槐等世其職,割宜山東南一百八十四村畀之,秋米三百三十五石。《土夷考》:宜山南境與思恩府接界。正統六年,老人黃祖記與思恩土官崇瑛合謀割地歸思恩,土人韋萬秀不服,遂倡亂。成化二十二年,覃召管等復作亂。弘治間,遣官撫之,叛者願以黃祖記所謀割地別立長官司。撫臣鄧廷瓚奏,從其請,遂置二司,設正副長官各一。自是遂為羈縻之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敘寧都魏禧敘南昌彭士望總敘一總敘二總敘三凡例二十六則
目次歷代州域形勢紀要序捲一捲二捲三捲四
捲五捲六捲七捲八捲九北直方輿紀要序
捲十捲十一捲十二捲十三捲十四捲十五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