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老滋味   》 第13节:柳泉居与砂锅居(2)      周简段 Zhou Jianduan

  号称"北京通"的民俗学家金受申,戏剧家景孤血,清睿亲王后裔、新闻界老编辑金寄水,对柳泉居的"碗酒"几乎饮之成癖,此三位文友兼远亲,每得闲暇必相约清酌,酒酣而发诗兴,甚至低唱几句皮黄,一尽兴方归。
  砂锅居,地处西四南大街缺瓦市路东,是一家地道的北京风味饭庄,开业于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至今已有二百几十年的历史。
  这家饭店原名"和顺居",因200多年来,一直用一口直径4尺深3尺的大锅煮肉,人皆称其"砂锅居",遂由此更名。据老北京人说,该饭庄源于清代王府的一个更房。当时清宫有祭天的制度,分年祭、月祭、日祭,祭品皆选用上等整猪,用罢即廉价卖给更房。更夫与曾在御膳房供职的厨师合作,用烧、燎、白煮之法做出各种菜肴。最初,只卖给一些小官吏,后来宫内当差者及庶民也逐渐来吃,于是生意兴隆,九城闻名。不过当年每天只烧煮一只猪,到中午则销售一空,售完便摘掉幌子。所以,北京有句歇后语叫做"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砂锅居的名菜制法是烧、燎、白煮。烧即炸,中炸肥肠、炸卷肝、炸鹿尾儿,先煮后炸,其色金黄,外皮酥脆,内肝松嫩,沾花椒盐儿食之,味道极美。"燎"是将带皮的肘、蹄、头由铁叉子叉之以火燎糊,再由温水浸泡后去掉糊皮,最后以砂锅煮熟切片沾佐料吃,外皮金黄而肉质白嫩,有浓郁的糊香味儿。白煮是将猪肉和肉腻洗净煮熟,使脂肪溶于汤内,上桌时切片放入砂锅,并加原汤、口蘑、海米、粉丝,再沾韭菜花、酱豆腐、辣椒油、蒜泥,入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砂锅居还以经营北京风味的各种砂锅菜而著称,如沙锅三白、沙锅下水、沙锅丸子,都独具风味。此外,象烩酸菜,烩酸菠菜等,则是其它饭庄所没有的了。
  "沙锅居"发展到现在,菜品更加丰富多彩,以猪身上能做出多达百种的肴馔来,以"木墀枣"、"蜜煎海棠"、"蜜煎红果"、"大红枣干"等(见菜谱以为是果脯名称,其实都是用猪肉制成的甜菜品)传统菜品,发展到"猪全席",都是遵循传统的烹制方法,保持一家独特的风味。所以"沙锅居"更是扬名中外,荣膺"京师风味,莫过沙锅"的美誉。游客都竞先光顾,为饱尝一番独特的"京师"风味,而感到齿颊留芳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乾隆赐匾"都一处"(1)第2节:乾隆赐匾"都一处"(2)第3节:便宜坊和全聚德
第4节:仿膳话当年第5节:龙袍、活鱼宴、听鹂馆第6节:历史悠久致美斋
第7节:誉满京华泰丰楼第8节:萃华楼的鸡汤菜第9节:悠久美味话水饺
第10节:"八大楼"外又一楼第11节:"八大堂"中惠丰堂第12节:柳泉居与砂锅居(1)
第13节:柳泉居与砂锅居(2)第14节:谭家菜名重京华第15节:阮元与"满汉全席"
第16节:恭王府畔"厉家菜"第17节:"教席"之首两益轩第18节:东来顺如何发迹?(1)
第19节:东来顺如何发迹?(2)第20节:银锭桥畔"烤肉季"第21节:"清真烤肉宛"沧桑
第22节:誉满京华"爆肚王"第23节:津门"天下第一坊"第24节:难忘的中立园饭馆(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