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湾漳墓(13):湾漳墓墓室发掘外景。砖筑墓室顶部清理出来后,可以看出墓室的5层青砖结构。
墓室地面铺设正方形磨光青石,大小与甬道的铺地石相同,表面平洁,对缝严紧。
墓室西侧是放置皇帝梓宫的石质棺床,棺床呈须弥座式样,长约6米,高约60厘米。棺床用青石围边垒砌,内铺白色或灰白色石板,在青石条、石条与白石板之间,有灌铁亚腰形锔榫加固连结,从而使得石棺床成为坚固的整体。棺床表面正中,即放置梓宫的地方,有用朱红彩单线勾绘的八瓣仰莲;须弥座的立面上,以白、红、绿色画出忍冬纹、连环形等图案。
1湾漳墓(18):湾漳墓墓室彩绘须弥座棺床棺床整体效果考究、庄重,遗憾的是东北角已局部被盗墓者破坏。
可以想象,盗墓者进入墓室盗宝的时候,最主要的目标应该是棺床上放置的皇帝梓宫,所以棺床上的棺椁早已受到严重破坏,散乱的棺椁木板漂移在棺床的上下,散乱无章。经仔细分辨,我们推测至少有一棺一椁,残存椁板的长度达到5.2米,可见当初梓宫的规模是很大的。可能由于盗洞长期开敞,墓葬中的人骨已不见丝毫痕迹。
墓室四壁原来是有壁画的,但盗墓者进入时使用烟火照明,使墓室的壁画遭到严重熏染。后来地下水位不断升高,墓室近一半处于地下水面以下,使白灰壁面附着了一层深褐色的钙化物质,加上积年浸泡,白灰壁面结构犹如一触即碎的酥海绵状物质,这种种因素相加,造成墓室壁画的绝大部分内容已不能知晓。
墓室和甬道,是我们第一阶段发掘的内容,时间是1987年。由于墓室和甬道内水深达4米,需要水泵日夜不停地抽水才能作业,不然地下水会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位。我们进出墓室的通道,利用的是当年盗墓者在墓顶开掘的盗洞,通过架设的一部简易"电梯"出入墓室发掘现场。
墓葬初次被盗掘的年代很早,由于墓顶盗洞长期洞开,墓室内涌入了大量泥沙,在墓室中央逐渐淤积成一个近2米高的圆形土丘。在土丘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到地下水的冲击作用,墓室内的陶俑位置有一些移动;后来,又有一批新的盗墓者利用初期盗洞进行再次盗掘,墓室中的土丘被扰动了,在土丘中下层中找到了一些被扰乱上来的陶俑。
随着不断的抽水,墓室中央的土丘被全部清理干净,这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青石地面上一层密密麻麻的随葬陶俑和其他随葬器物。我们随即对这些随葬品的出土位置进行了一一测量,并绘图照相。
由于盗墓者在墓室中大肆破坏,有不少陶俑被砸碎,许多还身首异处。例如在发掘结束后进行整理时,我们发现124号骑马俑的躯体测量位置在墓室东南角,而武士坐骑的陶战马底板的测量位置,却远远地散落在墓室中部靠近棺床的地方,这显然是盗墓扰动造成的;另外,在棺床南侧与墓壁之间的空隙内,原来是主要放置陶俑的地方,但在清理完成时却看到,一些陶瓷容器凌乱地压在上面,而且大多数已经破碎成多块。这些陶瓷容器的原始位置很可能是在棺床和棺椁的周围,由于盗墓者破坏棺椁,才将它们像倾垃圾一样地倾堆一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靠近墓室东、南壁的一些陶俑,基本没有受到人为的扰动和破坏。
由于五层砖砌墓室的自重量非常大,加上长期处于地下水的浸泡之中,墓室地面有所下沉,特别是墓室四壁有明显下沉的迹象。从棺床平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棺床西侧边缘由于墓室西壁的重压而倾斜,包边青石条之间的倾斜和位移,还造成亚腰形铸铁锔榫的破损和滑脱。东、南、北三面的墓室壁在下沉时,和地面的青石板之间形成夹缝,不少随葬陶俑被牢固地夹嵌在其中,这给我们的清理工作、特别是清理后的取出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