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品三國 》
第13節:三顧茅廬(1)
易中天 Yi Zhongtian
三顧茅廬
諸葛亮的出山,在《三國志》上衹有短短一行字:“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這行文字被羅貫中演義為非常精彩的一個故事。而《魏略》和《九州春秋》則說,是諸葛亮主動去見劉備的。那麽,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顧茅廬的故事為什麽會被一再傳唱?
上一集我們講到,歧路彷徨的劉備與諸葛亮相遇,從此峰回路轉,事業蒸蒸日上。但問題是,他們兩個究竟誰先找誰。是劉備禮賢下士,還是諸葛亮投懷送抱?關於這個問題,歷史上有不同說法。《魏略》和《九州春秋》說,劉備來到荊州後,屯兵於樊城。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北方,諸葛亮料定其下一個攻擊目標必是荊州,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於是“北行見備”。劉備並不認識諸葛亮(備與亮非舊),沒把這個年輕人放在眼裏,衹當作一般士人接待(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座談完了,衆人散去,衹有諸葛亮留了下來。劉備也不問他想說什麽,順手拿起一根氂牛尾巴編起工藝品來。諸葛亮便說,將軍的雄心壯志難道就是編氂牛尾巴嗎?劉備知道諸葛亮不是尋常人等了,就說這是什麽話!我不過“聊以忘憂”罷了。諸葛亮說,將軍度量一下,劉鎮南(指劉表)和曹公相比怎麽樣?劉備說,比不上。諸葛亮又問,將軍自己呢?劉備說,也比不上。諸葛亮說,都比不上,難道就等着人傢來宰割嗎?劉備說,我也發愁,那你說怎麽辦?諸葛亮就給他出了個主意,讓劉備建議劉表鼓勵遊民自力更生,並登記在册,這樣就可以增加荊州的實力了。
這種說法明顯地和諸葛亮《出師表》相異,因此裴鬆之認為不實(非亮先詣備,明矣)。但他同時也表示不可理解。裴鬆之說:“雖聞見異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其實這事並不可怪,道理馬上就要講到。事實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雖然是非主流觀點,也並非沒有人支持。劉嘯先生的《“三顧茅廬”質疑》就贊成此說。劉嘯先生認為,許多人衹看到了劉備求賢若渴的一面,沒看到諸葛亮其實更需要劉備。第一,諸葛亮是一定會要出山的,而劉備則是他最願意選擇的老闆。如果一定要等劉備三顧茅廬纔肯出山,豈非等於說:“你劉備不來請我三次,我這輩子就在南陽耕地算了。”這是不通的。第二,劉備雖然急需人才,但在遇到諸葛亮以前,他需要的是一群人,即一群“賢臣”,並不一定非得是誰不可;而諸葛亮需要的卻是一個人,即一個“明君”,那就是劉備。諸葛亮的選擇餘地更小,甚至別無選擇。第三,以諸葛亮之敏銳,他發現劉備應該比劉備發現他早。既然機會對於他衹有一次,他又豈肯在隆中坐等“三顧”?何況當時形勢急如燃眉,哪裏還有在隆中擺架子的時間?因此劉嘯先生說,三顧茅廬的邏輯結論“實在叫人難以接受”。
劉嘯先生的說法並非沒有道理,但《出師表》的說法也無法否定。《出師表》(即通常所謂《前出師表》)為諸葛亮所作,是沒有問題的。在這裏,諸葛亮說得很明白:“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這就再清楚也不過。第一,劉備確實親自到隆中找過諸葛亮,而且去了多次。第二,劉備到隆中找過諸葛亮,談論的是“當世之事”。第三,諸葛亮决定出山輔佐劉備,直接原因是劉備三顧茅廬。“由是”和“遂許”,意思明明白白。古人的自述當然不可全信,但要說諸葛亮憑空捏造一個“三顧茅廬”的故事,無論從諸葛亮的為人看,還是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恐怕都不可能。從他出山到上表,不過二十一年,許多當事人都還健在,諸葛亮就會當面撒謊?
所以,陳壽在為諸葛亮做傳的時候,不取“登門自薦”說,而取“三顧茅廬”說。另外,陳壽在他的《上〈諸葛亮集〉表》中,也做了很清楚的描述。陳壽說:“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接納。”這就把前因後果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話說三國 |
|
|
第1節:青梅煮酒論英雄(1) | 第2節:青梅煮酒論英雄(2) | 第3節:青梅煮酒論英雄(3) | 第4節:青梅煮酒論英雄(4) | 第5節:天生奇才(1) | 第6節:天生奇才(2) | 第7節:天生奇才(3) | 第8節:天生奇才(4) | 第9節:慧眼所見(1) | 第10節:慧眼所見(2) | 第11節:慧眼所見(3) | 第12節:慧眼所見(4) | 第13節:三顧茅廬(1) | 第14節:三顧茅廬(2) | 第15節:三顧茅廬(3) | 第16節:三顧茅廬(4) | 第17節:隆中對策(1) | 第18節:隆中對策(2) | 第19節:隆中對策(3) | 第20節:隆中對策(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