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學以致用(1)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篇,而本章是學而的第1章。對於這句話的正確理解,不僅關係到我們能否抓住《學而》篇的中心思想,也關係到能否抓住整部《論語》的中心思想。這一點,等我們研究完整部《論語》大傢就知道了。
古今註解在此處有較大分歧。一般認為孔子是說人生有三樂:所學的知識經常去復習,是學習之樂。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是交友之樂。別人不瞭解我卻不惱火,是君子之樂。可生活告訴我們,讀過的書再看第二遍,樂從何來?學海無涯而人生有限,如果學了一點知識便反復復習,既無趣又無益,哪裏還有時間廣泛涉獵?朋友來了高興是不錯,可也挺麻煩,擔心對朋友照顧不周,樂從何來?受人誤解多令人惱火,樂又從何來?
我不能贊同“三樂”的解釋。首先這是孔子說的一段完整的話,不是隨意拼湊起來的,應該是要表述一個完整的意思。如果理解為“學習之樂、交友之樂、君子之樂”,三者之間沒有什麽內在聯繫,這樣的情況在《論語》其他章節還沒有出現過。南懷瑾先生認為,“學而時習之”是“學習要經常見習”,“有朋友自遠方來”的遠方指時間上的“遠”,即後人中的知己。這樣理解整章的意思也是零碎而無主旨的。其次,將“三樂”作為“學而”的開篇,比較莫名其妙,跟“學習”不搭界。其三,從句子的解釋看,“學”理解為以前學過的知識,很勉強,似乎衹是為了配合後面的“習”要解釋為“復習”而生硬配套的。
“學”在句首,是個主語,既可作“學過的知識”解,也可作“學問、主張、學術”解。“時”既可解釋為時常,也可解釋為時代、時世。“習”可理解為復習,但古字卻是見習、演習、實習的意思。如“習禮樂”、“習射”等。“朋”在過去是指志同道合的人。《說文解字》將朋作“鳳”的古字,“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朋為朋黨字。”可見朋字是因追從萬鳥之王而延伸出來的,更見其“追隨”本意。“來”則有歸附、認同的含義。如“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再說說“君子”。君未必指國君,而是受人尊敬的人,可以理解為領導、官員、長者等道德之士。以前將《論語》定義為封建王權的捍衛者,“君”是罪行之一,其實是冤枉了。中藥配伍講究“君臣佐使”,我們是否也要把中藥理論定為封建王權的捍衛者?君就算指代國君的意思,也不見得就在捍衛封建王朝的君主制度。總統、首相、主席、國王等等稱呼,今天依然存在,這也是政治制度演變而不離其宗的明證。至於其他更多的內容,諸“君”要細讀《論語》,自然知曉。
所以,本章可解釋為:
孔子說:“學術主張能被時代所接受,付諸實踐,不是件欣慰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遠方來親近,大傢互相切磋,不是件高興的事嗎?即使別人都不理解我,也不心存怨恨,不也是君子風範嗎?”
這樣就非常清楚了,本章開宗明義,孔子是用三句話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學問能為時代所用,利益這個時代,當然很好。不能影響時代,能被別人接受使之獲益,也很好。縱然沒人理解,為學也可以讓自己變成謙謙君子,改變氣質。細細分析“不亦說乎”、“不亦樂乎”、“不亦君子乎”,這並非簡單排列的“三樂”,而是有層次感的:欣慰、高興、不怨天尤人。孔夫子是教我們擺正為學的心態:立大志、發大願,堅持學以致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
|
|
作者簡介 | 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 | 《論語》今註逐個捉(1) | 《論語》今註逐個捉(2) | 《論語》今註逐個捉(3) | 《論語》今註逐個捉(4) | 《論語》今註逐個捉(5) | 《論語》今註逐個捉(6) | 《論語》今註逐個捉(7) | 目錄(1) | 目錄(2) | 目錄(3) | 學以致用(1) | 學以致用(2) | 本立而道生(1) | 本立而道生(2) |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 |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 | 態度决定一切(1) | 態度决定一切(2) | 態度决定一切(3) | 態度决定一切(4) | 知人識禮(1) | 知人識禮(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