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揭秘旷世文物的传奇内幕:《故宫》导演看台北故宫   》 第二次迁移: 三路转运大后方(5)      Zhou Bing

  据那志良后来回忆说,“汉中到成都有五百多公里,全靠汽车运输。途中有五个渡口,没有桥梁,必须用木船载汽车过河。汽车上船后,用人力把木船向上游拉一段路程,再放了绳索,任其顺流而下,借水势拢到对岸。”
  那志良原本估计,这样的行程,每一车次需要两天时间。没想到所有的文物花了十个月才全部到达成都。一路上真是艰险重重:找不到车,找到车却没有汽油,进入四川之后蜀道难于上青天,乃至途中频频翻车……至于沿途吃、住之苦更不在话下:黑米饭,馊馒头拉得出“丝”,旅馆满是臭虫,洗手间设在猪圈里……好不容易抵达成都之后,重庆被炸,成都也不安全,文物再次往一百五十公里外的峨嵋运送,最后终于在峨嵋安定下来,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峨嵋办事处。
  一万九千五百五十七箱文物精华,就这样穿越遍地烽火,各自找到隐蔽处喘息稍歇。途中翻车翻船,惊险无数,却又总是死里逃生,人、物无恙。那志良后来曾回忆说:“我这才开始相信古物有灵,否则大家为什么总能在敌机轰炸,千钧一发时安然离去,翻车、翻船也都平安无事?” 甚至在文物东归的路上,也是如此。1946年1月,文物开始运回南京。这其中有10个石鼓,可能是西周的,年代最晚也应该是秦代,其价值不可估量。在黔江到龙潭的一段下坡山路上,装有石鼓的汽车司机为了省油,将油门关掉,任由车子按惯性往下冲。谁知在一个弯路处突然对面有一辆汽车开来,司机赶紧把方向盘一转,碰上了山头,于是他又再往反方向转动方向盘,车到崖边,翻进了山涧。幸运的是,一是人在车掉崖之前跳了出来,没有受伤,二是由于石鼓本身很沉,所以仅放在车上,没有用绳索捆扎。第一次翻车,车底朝天时,石鼓已经落到地上,第二次车子再翻,落入山涧时,石鼓仍在地上。如果当时将石鼓和车子捆在一起,这件稀世文物就一定被毁了。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分散在安顺、峨嵋、乐山的文物又集中到了重庆,等待长江水涨,能行大船,“即从巴峡穿巫峡”,越长江三峡运回南京。
  在重庆等了三个月。这三个月里工作人员谁也没闲着,新任务是——捉白蚁!每天早上八点开始,每人拿着棉垫、手电筒进入库房,跪在垫子上,打着手电筒寻找地上的白蚁隧道。一旦发现,马上卸下箱子,在地上挖个坑,倒入防蚁药水,再把箱子搬回原处。一天两次,实在是烦人。但是因为战事终于结束,回乡在望,文物也完好无损,大家心里都非常高兴,捉起白蚁来也劲头十足。
  1947年12月9日,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之魂的国之瑰宝终于回到了南京朝天宫。第二年春天,胜利后的第一次文物展揭幕,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欣赏这批历经战火,却毫发无损的国宝。那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批文物注定是要远离故土的,仅仅一年之后,它们又一次踏上远去的旅程,并且再也没有回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金城出版社
名人推荐语《台北故宫》作者周兵简介序言:走进故宫 靠近平静(白岩松)
序言:一切诸法,缘会而生(郭长虹)(1)序言:一切诸法,缘会而生(郭长虹)(2)《台北故宫》自序(周兵)
南迁避战火第一次迁移:从北平到上海第二次迁移: 三路转运大后方(1)
第二次迁移: 三路转运大后方(2)第二次迁移: 三路转运大后方(3)第二次迁移: 三路转运大后方(4)
第二次迁移: 三路转运大后方(5)从大陆到台湾(1)从大陆到台湾(2)
第三次迁移: 风雨中鼎轮第四次迁移:仓皇海沪轮第五次迁移:飘摇昆仑舰(1)
第五次迁移:飘摇昆仑舰(2)马衡的坚守第六次迁移:白市驿机场(1)
第六次迁移:白市驿机场(2)第七次迁移:最后的飞离(1)第七次迁移:最后的飞离(2)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