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放虎归山   》 第13节:纸上谈兵--装孙子(2)      Li Ling

  "军事著作家"和"名将"是有一定区别的。"军事著作家"未必会打仗,"名将"也不一 定写 兵书。如《百将传》里的很多名将就都没有写过兵书。所以若有人说:资本家会写《资本论 》,妓女会写《妓女史》,金庸必为大侠,您千万别信。
  兵者,不祥之器,古人慎言之。赵括徒读父书,"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连他爸都不放 眼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忒狂。后人称为"纸上谈兵"。但他坏 事还不是坏在 "纸上谈兵",原书也没有说他"纸上谈兵"(赵括那个时候还没有纸)。谈兵只能口谈或笔 谈。口谈可以心领神会,笔谈必须形之文字。这都是打完仗,回到家里的事。毛泽东说,一 上战场,兵法就全都忘了(大意)。战场上瞬息万变,也没法像球赛那样叫"暂停"。可见" 谈兵"和"用兵"是两码事。孙武和克劳塞维茨都在纸上谈兵,而且谈得真漂亮,连名将也 不能不服。赵括幼承家学,又执桴鼓为将帅,要是不打大败仗,拣条命回来,写本书,问题 倒也不大,甚至说不定还能出点成绩(好教练不一定是最优秀的球员)。他坏事是坏在"易 言之"--拿"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当儿戏,并且不会带兵,既不懂与士卒同心,又"悉 更约束,易置军吏",结果造成四十万人活埋,自己也被杀。
  书生慨然谈兵如杜牧者,古代也出过个把人,但要说谈兵误国,那可都是军人。赵括是世 将,不是书生。书生只要不心血来潮,投笔从戎,是插不上手也负不起责的。
  韩非说,"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学者多引之,用来光耀祖国兵学的发达 之早,但他们忘记了,这后面还有一句是"而兵益弱"。
  宋代养兵多,武器精(发明火器),论军力装备,在当时是世界第一。兵学研究也很发达, 兴武举,刻《武经》,极一时之盛。但这个中国兵学最发达的时期,也是中国军事史上最 耻辱的时期。
  现在的《孙子》研究和古代兵法研究,仍是笼罩在宋代兵学的巨大影响之下。宋代学风空 疏,讲究的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时流行的《武经七书》最初只有《孙子》有曹操 注,后来干脆就是白文本,让军人自己去体会。保存古注的十家注系统的版本没有多少人 读,弄到后来,几乎鲜为人知。元明以来,仿效科举制的武学教育,粗说文义、引附战例 的高头讲章是占主导地位,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和学院派气息。直到现在,很多的《孙子 》注本仍是这个模式,大家还是把大批庸滥的武学教本当宝贝,把施子美、张贲、刘寅、 赵本学奉若神明,读不懂就猜就改,甚至搞新编。"活学活用"的味道很浓。
  宋代为什么老打败仗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新版序言(1)第2节:新版序言(2)第3节:放虎归山(代序)(1)
第4节:放虎归山(代序)(2)第5节:汉奸发生学(1)第6节:汉奸发生学(2)
第7节:汉奸发生学(3)第8节:汉奸发生学(4)第9节:汉奸发生学(5)
第10节:汉奸发生学(6)第11节:汉奸发生学(7)第12节:纸上谈兵--装孙子(1)
第13节:纸上谈兵--装孙子(2)第14节:纸上谈兵--装孙子(3)第15节:纸上谈兵--装孙子(4)
第16节:纸上谈兵--装孙子(5)第17节:纸上谈兵--装孙子(6)第18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1)
第19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2)第20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3)第21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4)
第22节:万岁考(1)第23节:万岁考(2)第24节:传统为什么这样红(1)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