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考 何以为生:文化名人的经济背景   》 第13节:对琉璃厂的眷念      Chen Mingyuan

  对琉璃厂的眷念
  鲁迅在上海定居后,仍没有忘情于琉璃厂。1929年5月15日,鲁迅回北京省亲,住了19天,1929年6月3日回上海。其间他除了作讲演外,还到西山去探望未名社老朋友、身患重病的青年翻译家韦素国。之后,鲁迅曾三次去琉璃厂,21日购买六朝墓铭拓片7种,23日和28日又在静文斋、宝晋斋、淳菁阁、松古斋、清秘阁等南纸店买了几十种信笺,说明当时鲁迅已着手笺谱的研究。此外还去日本人办的东亚公司购书一次。
  1932年11月,因母亲生病,鲁迅再次从上海赶到北平。他住了15天,主要为母亲延医诊治,另外还要与朋友聚会,并应邀到多所学校讲演,就是著名的"北平五讲",时间格外紧凑。从11月11日启程到28日返沪,他仍挤时间两次去琉璃厂,并到一新书店为他的母亲买了《海上花列传》。他于23日和25日,专访琉璃厂,分别买了信笺和纸。他毕竟曾经是那里的常客,在北京时期他买的绝大多数书皆是从琉璃厂各书铺一一访寻到的。
  自然,琉璃厂在北京生活时买书并不仅仅在琉璃厂,尤其后几年,东亚公司便是他重要的买书处;另外,其它购书形式如函购或托人在外地凭单买也是经常的。
  总之,鲁迅总是利用各种机会,想方设法搜购心爱的图书。买书,对鲁迅来说,不仅仅是阅读、教学和研究著述的需要,而且成为了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营养来源。跟随鲁迅母亲生活了多年的王鹤照回忆:一次,她劝鲁迅买几亩田,自吃白米饭,省得向人家买。鲁迅听后笑了笑说:"田没有用,我不要!"最后又说:"还是多买点书好!"
  鲁迅收支概况
  鲁迅的日本友人、《中国小说史略》的日文译者增田涉,曾于1931年3月到12月之间,在上海跟鲁迅直接交谈,过从甚密。增田涉后来在《鲁迅的印象》一书中回忆道:"初头的十个月,每天午后在他家度过三小时及至四小时,到了傍晚,也常在他家吃晚饭。现在谈到他,大体是以当时的见闻做中心……"根据1931年这10个月间与鲁迅的交谈,增田涉叙述了当时鲁迅的收入与开支概况如下--
  "在中国仅仅靠稿费和版税生活是非常困难的,这也只有像他(按:指鲁迅)那样出名的人才可能,一般的文学家要没有教授、编辑等固定职业是不可能的。他的收入,据我所知,也仅限于版税;稿费呢,像他那样地位的也只是千字两圆,因为他写的都是短文。不成问题,他说,稿费之类大抵让和杂志社联系的青年拿去,自己是一个钱也没有拿。尽管这样,竟然有人谩骂他,说他常写短文是为了"花边"(银圆的铸纹,也就是指当时一块钱的银币),他很愤慨,就利用了这个话,把当时的随笔集题名为《花边文学》。据我所知,他的收入是靠从前的书--主要是《呐喊》与《彷徨》继续重印的版税。版税是二成五(按:即25%),听说那时候在中国是最高的。据说他一个月的用费需要400圆(那时是昭和六年)(按:即公元1931年),日本钱100圆约等于中国钱245圆,生活费200圆,买书费100圆,给母亲的生活补贴100圆。--他说,周作人在北京,不照顾母亲,所以我不能不汇钱去。母亲跟他的前妻一道生活,他寄送生活补贴虽说不是没有理由,但同样住在北京的弟弟(指周作人)不稍微照顾母亲的生活,却是奇怪的事。而当时周作人在四个大学教书,收入不少,而且是可以从容写作的身份。鲁迅却是被压迫、被搜捕的不自由的人,尚且靠一支笔,继续着真正的"恶战苦斗"。只看他连窗口也不能靠近的日常生活,听见只有他每月给母亲寄生活费用,我对于周作人无论如何也没有好感,尽管他写作多么有名的随笔说着漂亮话,但在为人上我是不喜欢的。或者,其中也许是介在着周作人夫人(羽太信子)的缘故吧?而当初,周作人夫人从日本来的时候,鲁迅给她娘家汇寄生活费的事,在《鲁迅日记》里却是记载着的。"(引自《鲁迅思想研究资料》下册第456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新华出版社
第1节:我算清了鲁迅一生挣的钱(1)第2节:我算清了鲁迅一生挣的钱(2)
第3节:《新青年》同人为何不要稿费(1)第4节:《新青年》同人为何不要稿费(2)
第5节:鲁迅参与"索薪"斗争(1)第6节:鲁迅参与"索薪"斗争(2)
第7节:鲁迅参与"索薪"斗争(3)第8节:鲁迅为版税而奋斗(1)
第9节:鲁迅为版税而奋斗(2)第10节:致命的昏和卖(1)
第11节:致命的昏和卖(2)第12节:鲁迅、琉璃厂和旧书、文物
第13节:对琉璃厂的眷念第14节:鲁迅和电影(1)
第15节:鲁迅和电影(2)第16节:鲁迅和电影(3)
第17节:王韬的经济状况(1)第18节:王韬的经济状况(2)
第19节:康有为的经济状况(1)第20节:康有为的经济状况(2)
第21节:康有为的经济状况(3)第22节:康有为的经济状况(4)
第23节:章太炎的经济状况第24节:蔡元培的经济状况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