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新解——思與行 》
為政篇第二(5)
何新 He Xin
[原文]
哀公問曰①:“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②,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譯文]
(2.19)魯君(哀公)問:“怎樣做才能使百姓信服?”
孔子答:“提拔正直的人,放到邪麯小人之上,民心就會順服;提拔邪麯小人,使他居於正直之人之上,百姓就不會順服。”
[註釋]
①哀公:魯哀公,姓姬,名蔣,定公之子,繼定公而即位,在位二十七年。前494—前467年間在位。“哀”是謚號。
②錯諸枉,“錯”讀為措,處也,放置。諸,之也。枉,彎也,彎麯。
[原文]
季康子問①:“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②?”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譯文]
(2.20)季康子問:“要使百姓恭敬、忠心而且勤勉,該怎麽做?”
孔子說:“對他們莊重,他們就會恭敬;孝敬老人、慈愛孩子,他們就會忠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差的人,他們就會勤勉。”
[註釋]
①季康子,季孫肥,魯哀公時正卿,當時魯國政治上最有權力的人。“康”是謚號。
②以,亦也,而且。勸,勤也。之,即今語“這”。
[原文]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①?”
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②。’是亦為政,奚其為政③?”
[譯文]
(2.21)有人問孔子:“您為什麽不做官?”
孔子說:“《尚書》說:‘孝啊,衹要以孝道教好兄弟,就能治好國傢。’這也就是從政,何必一定要做官呢?”
[註釋]
①奚,古音與“何”通,即為什麽,為何。政,通正,“長也”。(《爾雅·釋詁》)
②“《書》雲”見《尚書·君陳》。友,誘也,教育稱誘,所謂“循循善誘”。
施於有政:“有”,通“或”。或,國也。即施之於國政。《廣雅·釋詁》:“有,或也。”有古音與或(讀域)通,“或”即國之本字。
③《集解》引包鹹註:“或人以為居侯乃是為政也。施,行也。所行有正道,即是與為政同耳。”
[原文]
子曰:“人而無信①,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②,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
(2.22)孔子說:“一個人不守信,就不知他還能做什麽!大車沒有了車轅,小車沒有了車軸,車子又如何還能行走呢?”
[註釋]
①人而無信:“而”讀為若,“如果”也。言而不行曰不信。
②音倪,音月。古代牛車叫大車,馬車叫小車。車轅前有橫木,大車叫做“鬲”,小車叫做“衡”。鬲、衡兩頭都有關鍵(活銷),就是鬲的關鍵,就是衡的關鍵。車子沒有它,無法套住牲口。
[原文]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於夏禮①,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②。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譯文]
(2.23)子張問:“十代以後的禮製可以預知嗎?”
孔子說:“殷代沿襲了夏代的禮製,當然也有所增減,其增減是可以知道的。周代沿襲了商代的禮製,當然也有所增減,其增減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繼承周代的朝代,即使過了一百代,以此也是可以推知的。”
[註釋]
①因,沿也,繼承。
②《漢書·杜周傳》:“殷因於夏,尚質。周因於殷,尚文。”《漢書·董仲舒傳》:“夏因於虞。”夏、商、周,初皆地名。《呂氏春秋·本味》:“和之味者,大夏之????。”《水經·涑水註》:“涑水西南過安邑,禹所都也。”又引《地理志》:“????池在安邑西南,許慎謂之????,此即大夏之????。”殷本稱商,在今商州。周,岐周也。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①,諂也②。見義不為,無勇也。”
[譯文]
(2.24)孔子說:“不是他的祖宗卻要去祭祀,這是諂媚。見了正義的事卻不去做,這是沒有勇氣。”
[註釋]
①鄭玄曰:“人神曰鬼。非其祖而祭之者,是諂求福。”《爾雅·釋訓》:“鬼之言歸也。”《禮記·祭義》:“衆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左傳》:“民不祀非族(類)。”
②《集註》:“諂,卑屈也。”“諂,求媚也。”何按:諂、譖字通。譖,姦也,作偽也。諂,詐偽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
|
|
編輯推薦 | 內容簡介 | 圖書目錄 | 序 | 學而篇第一(1) | 學而篇第一(2) | 學而篇第一(3) | 學而篇第一(4) | 為政篇第二(1) | 為政篇第二(2) | 為政篇第二(3) | 為政篇第二(4) | 為政篇第二(5) | 八佾篇第三(1) | 八佾篇第三(2) | 八佾篇第三(3) | 八佾篇第三(4) | 八佾篇第三(5) | 八佾篇第三(6) | 八佾篇第三(7) | 裏仁篇第四(1) | 裏仁篇第四(2) | 裏仁篇第四(3) | 裏仁篇第四(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