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心得 》
第1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3)
傅佩榮 Fu Peirong
以上兩個例子成為鮮明的對比。就社會背景而言,互鄉的蠻橫落後,遠遠比不上闕黨的開明教化。但是兩個童子的表現卻正好相反:互鄉童子潔己以進,闕黨童子則欲速成。他們選擇的目標都是上進,方法卻有正誤之別。正確的是謙虛學習、按部就班,在行為規範與人格陶冶上,逐漸由成長而趨於成熟。錯誤的則是自以為明白事理,想以外表行動證明自己可以與大人平起平坐,至於內心的修養與知識的探討,則受到漠視。
看到兩個童子的例證,可知教育工作之意義。出身背景如何並不重要,有心嚮學纔是關鍵所在。以此而論,每個少年都是充滿希望的。師徒如父子
父母賜給子女生命,但是談到啓蒙開悟,指出精神生命的方向,則需要老師幫忙。於是,老師成為一個人精神上或心智上的父母。古代男子受教育機會較多,我們不妨以父子與師生相互比擬。
蘇格拉底在雅典,雖有老師之實,卻不願自居老師之名。他自稱為“牛蠅”,衹想喚醒沉睡中的良駒;對於弟子,則以“接生婆”自喻,助人破除偽知,面對無知,進而自行孕生智慧的胎兒。意思是:除非自己覺悟,否則衹能學一點記誦之知。
凡是老師,都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柏拉圖正是這樣的英才。蘇格拉底辭世時,柏拉圖說:“老師死了,我們都成了無父的孤兒。”無獨有偶,顔淵也是這樣的英才,可惜他竟比孔子先死。此事可記者三:
一、顔淵敬愛孔子,一如子之視父。這是孔子深切的感受。孔子在顔淵死後,為了是否厚葬的問題,與其他弟子有些意見出入。這時他提到:“回也視子猶父也。”(《先進》)
二、顔淵實在不願先孔子而死。孔子周遊列國時,由於時局不安,曾在匡被人圍困,當時顔淵走失了,隔幾天才趕上。孔子看到他,心中寬慰,就說:“我以為你遇害了。”顔淵回答說:“老師還活着,我怎麽敢先死呢?”(《先進》)師生情誼躍然紙上,生死之交不過如此。然而,“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顔淵》),顔淵還是在孔子七十歲左右去世。孔子心中之悲痛實在難以想象。他說:“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好像自己一生的努力都落空了。身為老師,理當承先啓後,現在眼見最傑出的弟子先我而去,不衹為個人哀,也為社會悲。
三、孔子哭得非常傷心,近乎過度。其他弟子提醒老師:“子慟矣!”孔子並不掩飾內心的真實感受,他說:“我會哭得太悲哀嗎?我不為這樣的人哭得悲哀,還要為誰哭得悲哀呢?”既宣真情,又明道理。《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我們能說孔子不是“發而皆中節”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 | 第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 | 第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3) | 第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4) | 第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5) | 第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6) | 第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7) | 第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8) | 第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9) | 第1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0) | 第1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1) | 第1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2) | 第1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3) | 第1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4) | 第1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5) | 第1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6) | 第1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7) | 第1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8) | 第1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9) | 第2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0) | 第2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1) | 第2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2) | 第2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3) | 第2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