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当代悬疑小说之父:丹·布朗传 》
第四章 首尝败绩(1)
莉萨·罗格克 Lisa Rogak
1998年2月,历时三年的《数字城堡》终于面世了。
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他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布莱斯担负起为这本小说进行公共宣传的任务,撰写新闻稿,为丈夫安排节目访谈,以及联系记者采访事宜等。
在这段时间里,布朗第一次体会到为什么人们都说职业作家工作起来就像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一边创作《天使与魔鬼》,一边与记者和出版商斡旋,为早在一年前完工的《数字城堡》作宣传,既要顾此又不能失彼。
为了能让布朗更多地走上荧屏宣传《数字城堡》,让大众参与到国安局和邮件隐私保护的讨论中来,布莱斯中止了自己的工作,全力帮助丈夫进行市场宣传。在出版业内,几乎没有哪本小说能凭借几篇新闻稿或是宣传材料的吹捧而一炮走红,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方法对非文学作品——特别是那种探讨技能或说明性质的科普书籍——却特别奏效,因为出版商可以利用书籍的实用性大做文章。
《数字城堡》恰恰符合这一点。由于它契合了时下网络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布莱斯就建议丈夫以这本书为模本和范例,向读者和观众介绍一些如何在网上保护个人隐私的方法。
1998年的时候,电子邮件还是一门全新的技术,大部分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就算听说过也只是一知半解。在世人眼里,这只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新鲜玩意。针对这种现状,布莱斯编写了大量宣传资料,着重揭发大众闻所未闻的内幕:谁在偷窥你的电子邮件?谁在网上秘密地监视着你?布朗也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深入浅出,侃侃而谈,赢得了众多记者和出版商的青睐与好评。有时,他一天甚至要做四个电台节目。
就这样,布朗一边不停地参加布莱斯为他安排的电台和报社访谈,一边不停地忙于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每个书店签名售书(这种自产自销的零售方式让主管托售的出版商捞不着半点油水)。渐渐地,布朗也懂得了一些推销小说的诀窍。他和布莱斯认为,如果这些宣传真的可以刺激书的销量,那么下次他们或许可以从出版商手里多拿些书来自己卖。
为了开辟市场,布朗使出了浑身解数。早期的音乐生涯告诉他,多个朋友就意味着多条门路。于是,他准备了大量印有小说封皮的贺卡。贺卡的背面是各界人士的感言和评论,以及一个可以订购书籍的免费电话。他还为小说设计了一个简洁的标语:“政府最大的秘密就是他们知道你们的一切”。然后,他把贺卡寄给了昔日的音乐界同行,以及阿默斯特学院和埃克塞特学院的老同学。
在这些邮戳为1998年2月26日的贺卡上都写有这样一句话:“该书的第一版印刷在上市九天后就在全国市场上脱销,现在仅剩库存”。这句话听上去相当气派,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实际上,《数字城堡》第一版印刷总共也才几千本。不过平心而论,这也不是布朗一个人所面临的问题,任何一本书第一版印刷后都无法保证能有再版的机会,即使是等上好几年。
布朗之所以能卖出这么多书,除了归功于布莱斯为他精心安排和筹划的各种媒体宣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布朗十分珍惜手里的新书赠本,绝不肯轻易送给家人和朋友。一般说来,出版社会送给作者不超过二十本的赠书。布朗为了让圣马丁出版社知道他们的书没有白送,不惜想尽办法用这些免费书换来真金白银。
《数字城堡》最早的读者只是些电脑怪客和电脑技术爱好者,这点我们丝毫不必感到奇怪。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问世后没有引起其他人注意。在《数字城堡》出版后两个月,布朗应邀出席了美国工业安全协会新罕布什尔分会举办的月会。布莱斯还从该州最大的日报社《联邦领导者》请来了一位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虽然此前布莱特·特罗特和其他一些读者通过邮件向布朗指出了书中的一些错误,但对布朗而言,与众多计算机领域真正的专家面对面地交谈还是第一次。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上海译文出版社 |
|
|
关于作者 | 关于译者 | 第一章 密码之源(1) | 第一章 密码之源(2) | 第二章 羽翼初丰(1) | 第二章 羽翼初丰(2) | 第二章 羽翼初丰(3) | 第三章 运筹帷幄(1) | 第三章 运筹帷幄(2) | 第三章 运筹帷幄(3) | 第三章 运筹帷幄(4) | 第三章 运筹帷幄(5) | 第四章 首尝败绩(1) | 第四章 首尝败绩(2) | 第四章 首尝败绩(3) | 第四章 首尝败绩(4) | 第五章 迷茫岁月(1) | 第五章 迷茫岁月(2) | 第五章 迷茫岁月(3) | 第六章 破釜沉舟(1) | 第六章 破釜沉舟(2) | 第六章 破釜沉舟(3) | 第七章 时来运转(1) | 第七章 时来运转(2)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