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老子新解:何新全新詮釋古代經典 》
第1節
何新 He Xin
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③。[故]常無,欲以觀其妙④;常有,欲以觀其徼⑤。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⑥。玄之又玄,衆妙之門⑦。
①《說文》:“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此句中道字多見,義各不同。第一個“道”,名詞,天道,道理。第二個“道”,動詞,言說。道、兌音通。兌,曰也,說也。第三個“道”,名詞(義同第一字)。
在漢語中,道有四義:(1)天道;(2)道理;(3)道路;(4)言道(道說)。道之語源,一為動詞,引導;二為名詞,道路。
“常”字,帛書《老子》甲乙本均作“恆”。恆、常義通。虞翻《易註》:“恆,常也。”常有二義:(1)通尚,上也;(2)通長,不變曰常,經常、恆常、永恆。《左傳》昭公二十三年:“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服註:“常,久長也。”此二句中“常”,亦釋作久常。
“非常道”者,“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謂常”(《韓非子·解老》)。
老子所言“道”,以及後來道傢、道教所言之“道”,初義皆非抽象之辭,乃指天道也。即宇宙之道,統率萬物之道。道乃是秩序與周期。《古文尚書》:“滿招損,謙受益,時(是)乃天道。”“天道福善而禍淫。”《易·傳》:“天道虧盈而益謙。”《春秋傳》:“天道多在西北。”《後漢書·桓譚傳》:“天道性命,聖人所難言。自子貢以下,不得而聞。”《左傳》昭公十八年:“天道遠,人道彌,竈焉知天道?”《老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國語》:“天道賞善而罰淫。”
②第一個名,名詞,名稱、記號的意思。第二個名,動詞,命名的意思。第三個名,同第一個名。《管子·心術》:“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者,聖人之所以紀萬物也。”《太平廣記》捲一七三引東方朔:“夫大為馬,小為駒;長為雞,小為雛;大為牛,小為犢;人生為兒,長為老。豈有定名哉?”名稱,即概念。
名分問題,似為孔子所提出。《論語·子路》:“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有二義:(1)名號及名分;(2)即概念,名即記號。《論語疏證》引惠子:“大道無形,稱器有名。名也者,正形者也。形正由名,則名不可差。”章太炎說:“名傢本出孔子正名一語,其後途徑各別,道至南轅北轍。”
老子此論,似為正名與名辯思潮的總結。
③萬物,諸本均作“天地”。帛書《老子》甲乙本則作“萬物”。馬敘倫說:“《史記·日者列傳》引作‘無名者,萬物之始也。’王弼註曰:‘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前漢古本及司馬遷所見本當做“萬物”。母者,孕婦、産婦也。上古漢語,少婦曰女(乳、好),有子曰母。始,即胎,人之初形曰胎。物未成形曰胎,即胚胎。《詩經》“采采苤萌”,苤萌亦即胚胎,初芽也。
《文子·道原》:“有名産於無名,無名者,有名之母也。”
無名:未被命名,指無物存在。始,胎也。胚胎,即元始。
有名:有物存在,因而得到命名。名,概念,意念,理念,是萬物之母。老子是唯理論者。
此二句意謂:天地初造,萬物未成其形,亦無命名;已成形,則始而有名。
④羅振玉說:敦煌三本均無“故”字,景竜本、《大典》王本亦無“故”字。王本、傅本、範本均有“故”字,帛書《老子》乙本(甲本缺)亦有“故”字。
這兩句有兩種讀法:一為“常無欲”、“常有欲”為讀,一為“常無”、“常有”為讀。古人如王弼、河上公等多以“常無欲”、“常有欲”為讀。此乃以莊學解老學,不可據也。
自宋以下,司馬光、王安石、蘇轍,以“常無”、“常有”為讀者漸多,如葉夢得、白玉蟾、趙秉文、俞樾、易順鼎、馬敘倫、高亨、朱謙之等。
何按:老子之第1章乃老子之“道”本體論。所論皆指道而非指德。故當以“常無”(道動而萬物無),“常有”(道動而萬物有)為讀。“常無欲”、“常有欲”,則言人欲而關乎性德,非言天道也。
常無:永恆存現的虛無。妙,渺也。消失曰渺。
⑤常有:永恆存現的實有。徼,王弼讀字為極、為究。何按:當讀為繼,後繼也(激存徼之古音,與繼近)。繼,接,交接,交替。王弼註:“徼,歸終也。”異本又作,讀為皎、交,亦有交替相接之意。
“渺”是存在之失滅,即存在的質變、間斷和有限性。而“徼”(繼)是更生,即新質的再生、連續和無限性。宇宙存有同時是這種有限與無限的統一體。有無,即空間與時間。空間乃是宇宙乃至萬物存在的本體。萬有存在的絶對抽象,就是空間。時間隱秘於空間之中。空間的本體變異(不是單純位移)是一個矢嚮的流程,在抽象意義上即呈現為時間。因此時間統一於空間,空間亦統一於時間,空間是感知的抽象直觀形式。時間及時空連續體則是邏輯知悟的産物。
一切存在均存在並顯現於空間中的形態。空間呈現萬有。而一切存在,消磨與消逝於時間之流中——並非有一個時間之流,流逝的是存在本身,衹有一個流逝的存在本身,流逝即失滅於無。康德認為,時空是人類感性的抽象直觀形式,這是錯的。衹有空間是感性的先驗形式,而時間則已屬於智性。
人類對於有無問題最直觀、最直覺的感知,就是關於生與死的問題。所謂“死生亦大矣”。一死一生,乃知有無皆為虛幻。
熊十力《新唯識論》雲:“故一切物,但有假名,都非實有。(不獨現前桌子,幾子,乃至日星,大地,都是假名,而無實物。即原子,電子等等,也都不是實在的東西,也衹是假名。——原註)大用流行,雖復生滅宛然,而實汩爾空寂。如其執有物界,又從何澈悟一真耶。故知遺相(棄相)而實相斯存。(遺相,謂不計執有實物界或宇宙萬象也。實相謂本體。——原註)觀變而不變可悟。(變,用也。不變,體也。誠知用非實有,則無執物之迷,故乃於用而見乎體。——原註)夫宇宙萬有,本自空無。(萬有,唯依大用流行之跡象而假設,本無所謂萬有故。——原註)哲學家於此,猶多不悟,矧乃欲其了知大用無實,是事誠難。(無實二字吃緊。大用流行,剎那剎那,都不暫住。本無形相可求,故非實有。非實有故,即等若空無,故云非不空了。此中理趣深微,讀者宜霍懷沉玩。——原註)不了用之無實,即不了神變無方。……所以本論從大用之非不空的方面來說,卻是即用而見體。因此,在科學上所施設的宇宙萬物,或外在世界,在玄學上,不得不遮撥。同時,玄學也要超過知識,而趣歸證會。”
⑥玄:深幽曰玄,又,玄即係之本字,係,係連、係統也。玄、幻同源字。幻,幻變也。範應元說:“玄者,深遠而不可分別之義。”同出:同一根源。異名:不同名稱。
⑦妙,音轉可讀為“秘”,亦讀為“美”。衆妙之門,即衆秘之門及衆美之門,贊嘆及贊美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
|
|
新版序 | 序(1) | 序(2) | 序(3) | 序(4) | 序(5) | 序(6) | 序(7) | 序(8) | 序(9) | 序(10) | 序(11) | 第1節 | 第2節 | 第3節 | 第4節 | 第5節 | 第6節 | 第7節 | 第8節 | 第9節 | 第10節 | 第11節 | 第12節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