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精英 领袖香港:维多利亚海湾闪烁着的星光   》 第13节:冯国经―利丰老板哈佛教授      Li Dahong

  冯国经: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主席、机场管理局主席
  19、冯国经――利丰老板 哈佛教授
  冯国经善于制订宏图大计的才能是公认的。在他的手下,利丰集团从采购代理商过渡到全球供应链管理者,统领分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员工,年营业额超过60亿美元。
  利丰于1906年在广州创立,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有朋友曾警告说,像利丰这样的采购代理商在10年内将会消失。也就在这时,正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冯国经和刚刚获得哈佛大学MBA学位的冯国纶,被父亲召回香港共同接手家族企业,从此带领利丰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利丰在80年代成为无疆界生产计划管理者与实施者。客户提供给利丰一个初步产品概念,由利丰为客户制定完整的生产计划,在各地采购合适的配件,提供最适合的成品制造商。生产过程之中,利丰对生产工序做出规划及监控,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及时交货。在这种生产模式之下,利丰从事如设计和质量控制规划等高附加值的业务,而将附加值较低的业务,例如生产工序,分配到其他最适合的地方,使整个生产程序及流程实现真正的全球化。
  冯国经这样描述:"我们要跟超过26个国家约7500家供货商合作。如果每家工厂平均有200个工人,那么,实际上就有100万以上的工人正在为我们的客户工作。正是这一点使我们不想拥有价值链中任何与管理工厂直接有关的部分,因为要对百多万名工人进行管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那样,我们就会失去灵活性和协调能力。因此,我们把管理的工作交给个别和我们有合作的企业家负责。"利丰的贸易客户和合作伙伴,多是响当当的国际名牌,如可口可乐、迪斯尼、Lego模型等。其所提供的订单,很多时候能占用这些工厂30%至70%的产能。
  以华人管理模式经营家族企业,是利丰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冯国经回港经营的头20年,"完全放弃了美国的商业管理手法",直到利丰真正晋身跨国机构的行列后,"才套用一点西方管理模式"。他坦言,做生意要适应不同社会的文化。比如,通用电气一前总裁不管员工业绩如何,凡表现评估最低的10%一律解雇。对这个备受西方学者推崇的管理良方,利丰就不敢苟同。冯国经认为,公司如何对待员工,员工就怎样对待公司。"我们注重与员工保持长期的合作共事和亲密关系,这是我们最成功的各种关系的核心。用一句话概括: 像大公司一样思考,像小公司一样行动。"
  在利丰集团里都熟知一个有趣的比喻: 一家公司如果能做到适应环境而变,则只是小学程度; 若能先发制人,改革公司面对转变,则为中学阶段; 至于大学程度,是要"再制造"。冯氏兄弟每三年就会从"零"出发,假定公司一无所有,重新考虑是否值得投资某个行业,以及如何从头适应。也许正因为如此,利丰总能快人一步,早着先机。2000年利丰被列入恒生指数,成为蓝筹股; 在2004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富豪榜上,冯氏兄弟名列其中。
  20、冯国经――推销产品 锅上起舞
  冯国经的弟弟冯国纶说:"哥哥的英文名字是Victor,V for Vision(远见),我的英文名字是William,W for Work(执行)!" 他的雄才大略,不仅表现在使家族企业的发扬光大上。作为香港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主席,他早于1991年10月担任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起,就大力推动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经济的融合。在他看来,"发展珠三角地区的最大价值,是为了推动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
  作为香港机场管理局主席,他在过去两届任期里,一直致力于和内地机场的合作,并将之作为未来新的三年任期中的主要目标。未来20年里,世界空运将每年增长6.2%,内地的货物空运每年增长速度则高于10%。他希望能利用香港众多的国际航线和珠三角机场在内地的运输网络,把大珠三角打造成国内和国际的枢纽,以及亚太区最重要的物流运输中心。
  作为香港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他上任第一天就表示,我们的大学不应只从香港着眼,更要放眼中国以至全世界。为此,"就要一流的人才,包括教授和学生,要容纳和鼓励全球最出色的学生来港攻读"。
  作为香港特区政府策略发展委员会成员,他力主香港要将服务型经济融入内地,要同人"斗精细、斗特色、斗高增值"。围绕这一思想,他写下了《香港优势》、《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经济互动》等著作。
  被称为"最佳推销员"的冯国经,也有过"零销售"的时候。据曾任香港立法会议员的朱幼麟回忆,他和冯国经上个世纪60年代在美国读书时,曾经在暑期一起推销化妆品和无水煮食套装。没想到,两个大男人一件化妆品都没卖出去,反而因为自己要先购入有关产品,结果赔了不少钱,直到后来才明白原来是误入了"推销陷阱"。而他们在上门推销无水煮食套装时,一人负责按门铃,看到门一打开就赶快将一只脚伸进去,以免吃闭门羹; 另一人则立即鼓动三寸不烂之舌介绍产品的优点。有一次,冯国经为向人介绍套装的锅如何坚固,竟站到锅上舞动。朱幼麟就在旁边加对白说: 他这么胖,在锅上跳舞也没事,可见这锅是如何坚固。然而,虽然他们奇招迭出,最终还是"零销售"。朱幼麟为此打趣说: "如果有一天看到门外有人在锅上跳舞,千万不要小看对方,说不定将来有可能会成为又一个冯国经呢。"
  在冯国经香港中环的办公室里,本书作者亲眼看到他和下属开会时,就像和家人一样亲切、随便。利丰研究中心执行董事张家敏告诉作者,冯先生的谦和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一点都没有哈佛教授和跨国企业老板的架子。他亲自阅读客户的传真,与客户在日常营运中保持私人联系。他喜欢和人直接交谈,不喜欢e-mail,所以利丰集团有一个内联的voice mail系统。冯国经这样解释,人与人的沟通很重要,用voice mail又快又可听到对方语气,知道事情急不急。现在有人滥用e-mail,真正的沟通越来越少。"我最讨厌有人坐在隔壁房间,还要发e-mail,而不走过去当面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新华出版社
第1节:曾荫权―初任特首任重道远(1)第2节:曾荫权―初任特首任重道远(2)第3节:曾荫权―初任特首任重道远(3)
第4节:唐英年―临危受命脚踏实地(1)第5节:唐英年―临危受命脚踏实地(2)第6节:李国章―外科医生趣谈丑闻
第7节:何志平―承受落差无怨无悔第8节:马时亨―不经风雨怎见彩虹(1)第9节:马时亨―不经风雨怎见彩虹(2)
第10节:梁振英―做大事而非做大官第11节:陈智思―"稀有动物"刚柔兼具第12节:王一鸣―持守信念激情一生
第13节:冯国经―利丰老板哈佛教授第14节:黄英豪―眼向前看快人一步第15节:许智明――"心业有成"无愧社会
第16节:蒋丽莉―君子重财用之有道第17节:林天福―面对挑战"三心二意"第18节:叶剑波―海域胸怀源于责任
第19节:曾智雄―智慧勇敢亲力亲为第20节:李君豪―辉煌求学奋斗人生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