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断代 》 帝國的終結 》
制度之爭(3)
易中天 Yi Zhongtian
這種不倫不類的制度給西漢統治集團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不是異姓王造反,就是同姓王叛亂。柳宗元在他的《封建論》中列舉了這些事實: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反,漢高祖前往平叛,被睏七天。這就是“睏平城”。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高祖又前往平叛,被流矢所中,一命嗚呼。這是“病流矢”。此後,惠帝劉盈、文帝劉恆、景帝劉啓,居然“陵遲不救者三代”。朝廷不得不殫精竭慮,軟硬兼施,又是“削藩”(削減藩國支郡),又是“推恩”(分封藩王子弟),直到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纔算解除了帝國的心腹之患。柳宗元認為,這就是封建製的弊玻
相反,中央集權的郡縣製卻很快就體現出它的優越性。柳宗元說,秦末天下大亂,有叛逆的民衆,沒有叛逆的官員(有叛人而無叛吏)。漢初天下大亂,有叛逆的封國,沒有叛逆的郡縣(有叛國而無叛郡)。中唐天下大亂,有叛逆的將領,沒有叛逆的州府(有叛將而無叛州)。柳宗元認為,這就是郡縣製的好處。因此,封建製不可恢復,郡縣製不可廢除———“州縣之設,固不可革也”(《封建論》)。
始皇和李斯的立論,主要着眼點於當時的政治需要(休兵);柳宗元的立論,則主要着眼點於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的安定。然而郡縣製的意義卻遠不止於此。西漢武帝之後,各封國名存實亡,郡縣與封國並存的“郡國製”退出歷史舞臺,以州領郡、以郡領縣的“三級地方制度”開始浮出水面(漢初衹有郡縣二級,州也有一個由武帝所設之監察區變成行政區的過程,此處不細論)。州有刺史(後為州牧),郡有郡守,縣有縣令,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地方官,完全取代了分封的諸侯。皇帝册封的藩王,不再有獨立主權。此後,這一制度一直為歷朝歷代所采用。粗略地說,唐,是道、府、縣三級;宋,是路、府、縣三級;元明清,是盛府、縣三級(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建製多變,郡取消,州降格,層次也未必就是三級,此處也不細論)。郡縣製,貫穿了帝國的始終。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無郡縣製,即無帝國製。
那麽,帝國又是一種什麽樣的制度?
帝國制度是從邦國制度過渡而來的。所謂“邦國”,是指西周封建到春秋戰國時期所實行的一種特殊的國傢制度,是我們民族國傢形態的初級階段。當時,中華大地上遍布着許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封國)。它們各自獨立,相互交往(通婚、通商、結盟、戰爭),又共同擁戴其中一個(具體地說就是周),作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天子),組成號稱“天下”的鬆散的聯邦或邦聯。這就是“邦國制度”。它的建立,如前所述,就是“封建”(封土建國);它的特點,則是“一個天下,許多國傢”。天下衹有一個天子(共主),各國卻有各自的國君(君主),因此又是“一個天子,許多國君”。由於這些國傢和國君其實是有獨立主權的,因此“邦國”類似於聯邦或邦聯。邦國與聯邦或邦聯的不同之處,在於有一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諸侯各國也由這個所謂的天子“封建”而成,因此史書上一般都把諸侯國稱為“封國”。但我們要說清楚,封建也好,共主也好,都衹是名義上和禮儀上的。各國的領地,其實不少是他們自己打下來的。而且,要擴大地盤,還得再打,衹不過打下來以後,要到周天子那裏去辦個手續罷了。但這個手續仍很重要。沒有這道手續,就不是邦國制度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目錄 | 簡介 | 轟然倒塌的帝國(1) | 轟然倒塌的帝國(2) | | 轟然倒塌的帝國(3) | 轟然倒塌的帝國(4) | 來之不易的勝利(1) | 來之不易的勝利(2) | | 來之不易的勝利(3) | 來之不易的勝利(4) | 制度之爭(1) | 制度之爭(2) | | 制度之爭(3) | 制度之爭(4) | 邦國與城邦(1) | 邦國與城邦(2) | | 邦國與城邦(3) | 邦國與城邦(4) | 封建的秘密(1) | 封建的秘密(2) | | 封建的秘密(3) | 封建的秘密(4) | 集權是一種必然(1) | 集權是一種必然(2) | |
| 第 I [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