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感悟 少有人走的路II:與心靈對話   》 第13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6)      M·斯科特·派剋 M. Scott Peck

  對大多數人來說,如果有跡象表明我們自己可能犯下了錯誤,並因此而反躬自省,我們通常就會找出問題所在,並做出相應的自我調整。我把那些不會自我調整的人稱為"說謊的人",因為他們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對自己、也對別人說謊,而對自己的錯誤和陋習茫然無知。他們的習慣性思維就是認為自己最好,無論何時何地。不管有什麽跡象表明他們的過錯和錯誤,他們都不會做出自我調整,反而試圖抹殺這些跡象,而這經常要消耗一個人大量的能量。他們動用自己的所有力量,把他們的意願強加於別人,以便保護他們自己的病態。這種抹殺和責備,恰恰就是他們的罪惡之所在。
  我們一定要警惕,責備與憤怒和仇恨一樣,都會給人帶來痛快的感覺。發泄憤怒能讓人一吐為快,責備他人能讓人舒服,仇恨則讓人過癮。它們就像其他使人快樂的活動一樣,容易讓人上癮--你甚至會迷上它,並養成習慣,無法自拔。
  人們在讀一些志怪小說時,常常會把讀書時的感覺不知不覺帶到傢裏。我聽到過這樣的例子。一個着了魔的人蜷縮在角落裏,啃着自己的腳踝。這圖景令我想起中世紀的地獄畫,你在畫裏面能看到同樣或類似的景象--一個可惡之人在啃自己的腳踝。這使人陷入非常怪異和不舒服的狀態。我對此頗為不解,直到我讀了弗雷德裏剋·比尤坎內的一本小書,書名是《如意算盤:神學ABC》。書的開頭,比尤坎內描述了"憤怒"這種情緒,並把它與啃一根骨頭作類比:總有一點肌腱,總有一點骨髓,總有點剩下的,你就不停地啃它。唯一的問題是,你正在啃的骨頭是你自己。
  責備他人會成為一種習慣。當你總是責怪某人對你不好,你就會這樣不停地啃下去,直至生命終結。正因為如此,或許我們可以認為,"心理遊戲"最基本的特點就是"責備遊戲"。術語"心理遊戲"後來被偉大的心理治療大師埃裏剋·伯恩在他的著作《人玩的遊戲》中使用。伯恩不是寫關於玩耍的遊戲,儘管有些類似。心理遊戲可能有趣,更確切地說,他把心理遊戲定義為兩方或多方之間因一些沒有說明的原因而發生的"反復的互動"。這種"反復的互動",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而且沒有任何新意,是一種無創造力的勞什子。而"沒有說明的原因",指的是一些沒說出口的東西,一些隱藏在外表下的、秘密的東西,甚至是一些心理遊戲的慣用伎倆。
  "責備遊戲"也可被稱作"要不是因為你"遊戲。我們大多數人都玩過。婚姻遊戲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例如,瑪麗會說:"是啊,我知道我是個愛嘮叨的人,但那是因為約翰總是用一層感情的外殼罩住他自己。我不得不嘮叨以便與他交流。要不是因為約翰的外殼,我纔不會嘮嘮叨叨的。"而約翰說:"對了,我知道有層外殼罩住了我,但那是因為瑪麗的嘮叨,我不得不用這層殼來保護自己。如果不是因為瑪麗是個嘮叨的人,我就不會有這層殼。"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吉林文史出版社
第1節:前言第2節: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1)第3節: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2)
第4節: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3)第5節: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4)第6節: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5)
第7節:第一章 意識和痛苦(6)第8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1)第9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2)
第10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3)第11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4)第12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5)
第13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6)第14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7)第15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8)
第16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9)第17節: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10)第18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1)
第19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2)第20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3)第21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4)
第22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5)第23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6)第24節:第三章 不知死焉知生(7)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