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 孟子卷·论性善(11)      Li Xian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孟子卷·论性善(11)
  严正的批判之后,孟子再用简明扼要的言词作心理建设:“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因此居上位者若倡导仁义,鄙弃功利,臣民自能风行草偃,崇仁尚义,而爱亲敬长,勤勉为国了。孟子的结论是:“仁义”才是治国的至德要道。
  (五)
  宋①将之楚,孟子过于石丘②,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③,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④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⑤。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⑥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告子》下·四)
  章旨
  孟子指出君王治国要怀仁义而去私利,才能王天下。注释
  ①宋战国时宋国有名的学者,属墨家。,音kēng。
  ②石丘宋国地名。
  ③秦楚构兵秦、楚两国交兵。构,交也。楚怀王十七年,楚与秦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县南),秦大败楚军。
  ④遇契合。
  ⑤指通“旨”,大意。
  ⑥号用以号召的名义。
  析论
  楚怀王十六年,秦、楚交恶,一场恶战正要开打。在大战前夕,宋要说服秦、楚之君不要打仗,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但是在孟子看来,宋的手段、说辞却不大高明。因为宋打算用利害来劝服秦、楚之君,这会让秦、楚两国趋向唯利是图,最后必然导致亡国。孟子劝宋要以仁义来说服秦、楚之君,让秦、楚两国都趋向仁义,最后必然能够完成王业。
  战国时代,各国诸侯穷兵黩武,侵略邻国,并其土地,虏其人民,而秦国最为称霸。秦自秦孝公变法,一百五十余年后,吞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雄心勃勃,传位万世,但是不仁不义,残民以逞,导致上下交征利,结果传国仅十五年就被灭亡了。
  近世以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先后掀起两次世界大战,当他们为了私利,用飞机大炮、军舰、战车来进攻别国;当他们杀人盈野、破城亡国的时候,气焰是多么地高涨!但是没有多少年,德、意、日战败投降了,徒然留下历史的喟叹而已。这就说明了“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六)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①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②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③也。”(《尽心》上·二五)
  章旨
  孟子指出舜和跖的差别,只在于追求善与利的不同而已。
  注释
  ①孳孳勤勉不怠。本作“孜孜”。
  ②跖音zhí,相传为柳下惠的弟弟,春秋时代的大盗,有九千名手下,横行天下,侵暴诸侯,驱人牛马,取人妇女。
  ③闲音jiān,间隙也。今作“间”。
  析论
  人的本性原本相去不远,后来的发展所以不同,往往是因为后天的修为不同的缘故。如果每天起来都努力行善,久而久之,心中充满了仁义慈惠,就跟舜是同类的人。相反的,每天起来想的都是牟利,久而久之,心中充满了利害猜忌,就跟盗跖没有什么分别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新华出版社
目录孟子卷·论性善(1)孟子卷·论性善(2)
孟子卷·论性善(3)孟子卷·论性善(4)孟子卷·论性善(5)孟子卷·论性善(6)
孟子卷·论性善(7)孟子卷·论性善(8)孟子卷·论性善(9)孟子卷·论性善(10)
孟子卷·论性善(11)孟子卷·论性善(12)孟子卷·论行为(1)孟子卷·论行为(2)
孟子卷·论行为(3)孟子卷·论行为(4)孟子卷·论行为(5)孟子卷·论行为(6)
孟子卷·论行为(7)孟子卷·论行为(8)孟子卷·论行为(9)孟子卷·论行为(10)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