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講義   》 學而第一(6)      李裏 Li Li

  最後是“傳不習乎”,講傳習之功。老師傳授給我的人生大道、知識學問,我下課以後有沒有反復實踐?儒傢是很講實踐的,這是東方文化的特點,講修行,講證悟。光是講理不行,講了這個理還要去修,修了自己還要去證,還要證出這個果來。你如果不傳習老師的道,你就做不到為人忠,與人信。比如我們講了這麽多儒傢之道、聖人之道,可是我回到寢室裏邊,就和我的室友搞不好關係,我就是要和他吵架,我回去就吵,天天吵,這叫什麽呢?傳而不習。我衹是學了這個道,我沒有在生活當中去實踐。三省吾身,用什麽來反省呢?就看在生活當中這幾點做到沒有:是不是忠,是不是信,是不是在實踐。你衹有實踐了,你纔可以稱“忠”、“信”。你不實踐,你就不算“忠”、“信”。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道”要讀dǎo,引導的“導”,“乘”要讀shèng,道千乘之國,即要引導一個千乘的國傢,什麽叫千乘的國傢呢?所謂千乘之國,是用數字來表示一個國傢的大小,怎麽表示呢?四匹馬拉一輛車,車上有三甲士,後面跟着七十二個步兵,這是一乘。一千乘就是一千輛戰車,四千匹戰馬,七萬二千步兵,這在當時是較大的諸侯國。“道千乘之國”,就是引導千乘這樣大小的一個國傢,治理它,引導它。“敬事而信”,要治國,你要敬,什麽叫“敬”?你要尊重你所做的事情,你既然在當領導,你就要愛當領導這個工作,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有敬業精神。你既然做這個工作,就要敬你所做的,就要愛它。“敬事而信”,我在治理一個國傢,我就要尊敬這個國傢,愛這個國傢。我要尊敬我當領導這個工作,我纔會對老百姓守信用。如果我根本不愛我這個工作,我就會對老百姓隨便敷衍一下,今天出一個政策明天改了,朝令夕改,答應的事情也不做。這就是不敬。無論做什麽事,衹有存了誠敬之心,才能夠守信用去對待之。“節用而愛人”,節用才能夠愛人,這就奠定了我們中國兩千多年的美德:節約。你要真正愛你的百姓,你怎麽愛?你必須要節約,開源節流,你要節約、保存老百姓的勞動果實,你纔有節餘來為老百姓做事。統治者掌權以後,對老百姓的勞動成果就任意揮霍,怎麽愛人?現在整治的那些貪官污吏就是不節用,他們認為老百姓的錢,反正又不是我的,我肆意揮霍浪費,花完了就算了。衹有真正愛百姓的人,纔會為百姓節約,反過來,節用才能愛人。“使民以時”是這句話的關鍵。你使喚老百姓,要在恰當的時間。什麽叫恰當的時間?你要在農閑的時候,像鼕天。因為春天農忙,老百姓要耕種,要撒種,要栽秧子,收麥子;到了夏天要收苞𠔌;到秋天就更忙了,要秋收了,要種紅苕,栽苕藤,忙得不得了。到了鼕天農閑了,中國人過年為什麽要在鼕天過啊?因為鼕天農閑,沒有事了,閑下來,所以大傢要娛樂,要過年。你為什麽要使喚老百姓呢?因為你在做領導,你要為老百姓做事情,公益事業,要築城墻,要興水利,要修橋鋪路……這些事情都要人力,這都是統治者要考慮的事情。你什麽時候用人力啊?你要在合適的時候用老百姓,老百姓纔不會怨聲載道,纔會擁戴你,因為你做的是為大傢造福的事。可是如果你使民不以時,想什麽時候用就什麽時候用,你在春天的時候找老百姓做事,他們肯定怨聲載道:他一天想着他傢的田還沒耕,地還沒有犁,秧苗還沒有栽,該怎麽辦。他這時做事不僅三心二意,而且抱怨連連。
  前面四句都是說做人、做學問的道理,為什麽這裏突然來一句治理天下的話呢?這是有內在聯繫的。因為求學、讀書、反省自己,目的是什麽呢?完善自己不是最終目的,所謂自覺覺他,自己完成了,還要去度衆生,還要為民之父母,要真正為人民服務。成就了自己以後還要去為民之師,為民之君,還要去教導衆生,要去給衆生做事。這就是治國平天下之道。這一句話是一個綱領,下一句又沒得說了,下一句說什麽呢?話鋒又轉了,又變了,為什麽要轉呢?因為你要做一個好的統治者,光說是不行的,你僅有理論不行,還要從點點滴滴的生活做起。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一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序三 讀《〈論語〉講義》
序論(1)序論(2)序論(3)學而第一(1)
學而第一(2)學而第一(3)學而第一(4)學而第一(5)
學而第一(6)學而第一(7)學而第一(8)學而第一(9)
學而第一(10)學而第一(11)學而第一(12)學而第一(13)
學而第一(14)為政第二(1)為政第二(2)為政第二(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