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中國建築史 》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三節 南北朝實物
梁思成 Liang Saicheng
陵墓 南朝宮殿佛寺,今無存者,陵墓石刻則南京丹陽附近,遺物尚多。其地下建築,未經發掘,難明真相。至於地面,則山陵之前,多列石獸(麒麟或天祿闢邪)一對,碑一對或二對,標一對。碑有龜座。標為柱形,下為蟠螭座,上施覆蓮蓋,蓋上坐獸,柱身刻直溝,近上端處作橫版。《後漢書·中山簡王傳》註“墓前開道,建石柱以為標,謂之神道”[1]。及宋初寧陵被震被吹者[2]即此類也。
雲岡石窟[3] (第11、12圖)沙門曇曜於北魏文成帝興安二年(公元453年),“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鎸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4]。今山西大同縣西之雲岡石窟是也。現存大窟十九,壁龕無數。曇曜所開五窟,在崖壁西部,其平面作橢圓形,佛像形製,最為古拙。洞中僅刻佛菩薩像,壁上無佛跡圖或其它雕飾。其次則中部諸窟,其平面之佈置,多作方形,窟前多有長方形外室,門作兩石柱,壁上多佛跡及建築型之雕飾,為孝文帝太和間所鑿。更有窟中鎸塔柱者,雕為四方木塔形。
就窟本身論,以中部太和間造諸窟為最饒建築趣味,外室之前,多鎸兩柱,為三間敞廊。其外壁多風化,難知原狀。柱則八角形,下承以須彌座,柱頭如大鬥。外室與內室之間為門,門上有鬥拱承屋檐瓦頂。門之上多開窗。外室壁有鎸作佛殿或龕像者。內室或鎸塔柱於窟室中央,或鎸佛像倚後壁。壁多橫分若幹層,飾以浮雕佛跡圖,佛菩薩像,或塔形。窟頂上部多雕為方格天花。窟內雕刻所表現建築形式頗多,其所表現之全部建築,有塔及殿宇兩種。塔有塔柱與浮雕塔兩種。塔柱平面均方形,雕柱,檐,鬥拱。每面分作三間或五間,每間內浮雕佛像。其上部直頂窟頂,故未能將塔頂刻出,其下部各層,則為當時木建築之忠實模型。《洛陽伽藍記》所記永寧寺九層浮圖即此類也。此式實物,尚見於日本奈良之法隆寺,蓋隋代高麗僧所建,其型製則魏齊之法也。窟壁浮雕,亦有此式木塔。
浮雕塔有一層,三層,五層,七層者。多層者木塔型最多,石或磚塔,則多單層,塔下均有座,或素方,或作須彌座。各層檐脊均有合角鴟尾。頂上剎有須彌座,四角飾山華焦葉,其上為覆鉢,鉢上相輪五重或七重,尖施寶珠。《後漢書·陶謙傳》所謂“上纍金盤,下為重樓”殆即此式木塔。
窟壁浮雕殿宇有將壁之一面刻成佛殿正面形者,其柱,檐,鬥拱,屋頂各部,率多清晰,各間作龕供佛菩薩像。壁上淺刻佛跡圖中之建築物,則縮尺較小,建築部分之表現不及前者清晰。
雕刻所表現之建築部分,則有階基,柱,闌額,鬥拱,屋頂,門,龕,勾欄,踏步,藻井,雕飾等等。其柱有顯著印度波斯希臘影響。鬥拱已有漢代所無之新原素。勾欄之製,直傳宋遼;藻井樣式,於今猶見。其各部細節,當於第四節分論之。
竜門石窟[5] 魏既遷都洛陽,於景明元年(公元500年)營伊闕石窟,歷時二十四載始成。今稱古陽洞及賓陽三洞者,即此期所鑿造。窟平面俱為簡單之方形室,地面,窟頂及四壁均雕飾精麗。就全窟圖案言,雕飾較雲岡諸窟為有條理,但窟在建築上之重要性,則遜之遠甚。古陽洞窟壁兩小龕,雕作小殿形,為重要之間接資料,其北壁一龕,鬥拱單杪出跳為漢魏南北朝隋鬥拱出跳之唯一孤例。其南北一龕作歇山頂,則雲岡所不見也。
嵩嶽寺磚塔[6](第13、14圖) 河南登封縣嵩山南麓嵩嶽寺塔,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建,為國內現存最古之磚塔。塔平面十二角形,階基之上,立高聳之塔身。塔身之下為高基,平素無飾,疊澀出檐,塔身各隅立倚柱一根,柱頭飾垂蓮。東西南北四面砌圓券門,其餘八面,各作墓塔形佛龕一座。各券面砌出火焰形尖拱,塔身以上出疊澀檐十五層,頂上安磚剎,相輪七層,塔外廓略如炮彈形,輕快秀麗。塔內部作八角形內室,共十層,但樓板已毀,自下可望見內頂。塔身柱及券面,均呈顯著之印度影響。
神通寺塔[7](第15圖) 山東濟南朗公𠔌神通寺單層石塔一座,俗呼“四門塔”。平面正方形,四面闢門,中立方墩,墩四面各坐一像。塔身單層,平素無飾。上部疊澀出檐,上砌方錐形頂,頂上立剎。塔形製與雲岡浮雕所見單層塔極相似,其剎與浮雕塔剎完全相同。塔無建造年代校註[3],唯造像有東魏武定二年年號(公元544年),揆之形製,或屬此時。
佛光寺塔校註[4](第16圖)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之側有六角磚塔一座,寺僧稱祖師塔。塔高兩層。下層正面闢圓券門,券面作寶珠形拱。下層塔身之上,疊澀出檐,作蓮瓣形。其上為須彌座。座上立上層塔身,其每隅立一圓倚柱,每柱束以蓮花三道。正面砌作圓券假門,券面亦砌寶珠形狀;兩側假窗,方首直欞。窗上柱間,赭色彩畫闌額及人字形補間鋪作。塔頂剎上寶瓶,雖稍殘破,形製尚極清晰。塔雖無建造年月,揆之形製,當為魏齊間物。
義慈惠石柱[8](第17圖) 河北定興縣石柱村石柱,北齊天統五年(公元569年)建。柱八角形立於覆蓮礎上,其上置石刻三間,小殿一間。就全體言,為一種紀念性之建築物;就其上小殿言,則當時木構之忠實模型。殿以石板一塊為階基,殿闊三間,深兩間。柱身捲殺為“梭柱”,額上施椽及角梁。上為瓦頂,四註而無鴟尾。其詳部當於下節論之。
天竜山石窟[見註7](第17圖) 北齊幼主“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9]。即今太原天竜山石窟是也。齊石窟之規模,雖遠遜於元魏,然在建築方面,則其所表現,所予觀者之印象較為準確。窟室之前,鑿為廊,三間兩柱,柱八角形,下有覆蓮柱礎,上為櫨鬥柱頭。闌額施於柱頭鬥上,以一鬥三升及人字形補間鋪作相間。惜檐瓦未雕出,廊後壁闢圓券門,券面作尖拱,尖拱腳以八角柱承之,仍富印度風采。
響堂山石窟[10](第17圖) 河北磁縣,與河南省交界處,南北響堂山北齊石窟為當時石窟中印度影響最重者。窟前廊柱,均八角形,柱頭,柱中,柱腳均束以蓮瓣,柱上更作火焰形尖拱,將當心間檐下鬥拱部分完全遮蓋。其全部所呈現。
[1]《後漢書·中山簡王傳》。
[2]《宋書·五行志》。
[3]《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四捲第三、四期,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雲岡石窟中所見的北魏建築》。
[4]《魏書·釋老志》。
[5]劉敦楨、梁思成、林徽因等測繪攝影。
[6]《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六捲第一期,劉敦楨《河南省北部古建築調查記》。
[7]梁思成測繪未刊稿。
[8]劉敦楨《定興北齊石柱》。
[9]《北齊書·幼主本紀》。[10]劉敦楨測繪未刊稿。校註[3]現已確證此塔建於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校註[4]《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七捲第二期,梁思成《記五臺山佛光寺建築》續象最為湊雜奇特。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百花文藝出版社 |
|
|
第一章 緒論·為什麽研究中國建築(代序) |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中國建築之特徵 | 第一章 緒論·第二節 中國建築史之分期 | 第一章 緒論·第三節《營造法式》與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 | 第二章 上古時期·第一節 上古 | 第二章 上古時期·第二節 春秋戰國 | 第二章 上古時期·第三節 秦 | 第三章 兩漢·第一節 文獻上兩都建築活動之大略 | 第三章 兩漢·第二節 漢代實物 | 第三章 兩漢·第三節 漢代建築特徵之分析[1] |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一節 文獻上魏·晉建築之大略 |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二節 南北朝之建築活動 |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三節 南北朝實物 |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四節 南北朝建築特徵之分析 | 第五章 隋·唐·第一節 隋·唐都市宮苑陵墓寺觀建築之梗概 | 第五章 隋·唐·第二節 隋·唐實物 | 第五章 隋·唐·第三節 隋·唐之建築特徵[1]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一節 五代汴梁之建設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二節 北宋之宮殿苑囿寺觀都市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三節 遼之都市及宮殿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四節 金之都市宮殿佛寺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五節 南宋之臨安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六節 五代·宋·遼·金之實物 |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七節 宋·遼·金建築特徵之分析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