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情 新华社记者笔下的神秘大陆:多彩的非洲   》 第13节:山国山情(2)      高秋福 Gao Qiufu

  我们沿路访问了一个山头。山头婉蜒约两公里,散居着七、八户人家。每家都是圆顶茅屋,一、二座,或三、四座,掩映在硕果倒挂的香蕉林中。妇女们在房前屋后的木薯和豆子间作的田地里锄草,使用的是锄头和砍刀。当日,附近有集市。男人们赤裸着汗水淋淋的上身,头顶上呈十字形放着两大串香蕉,正运往市场出售。我们应邀到一户农家小坐。男主人像不少卢旺达人一样,不知自己的年庚。但他看上去不过四十岁,讲一口流利的法语,显得精明强干。比他年轻得多的妻子,已给他生下六个儿女。他家有两座茅屋,小的是仓库,大的是住室。住室一分为二,里为卧室,外为客厅。卧室中有木床一张,由男主人独享。妻子和儿女就只有席地而寝了。客厅中,有两个半新的塑料桶,那是从山下提水用的器具;三把用树枝编制的小凳,那是招待来客的雅座。墙壁上,挂着一个两波段的半导体收音机,看来这是家中唯一的奢侈品。这个农户,据说是本山头的殷实之家。其他农户没有去拜访,但他们的生活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山头养育了卢旺达人,也给他们的生活和发展带来许多不便。用水困难,交通阻隔。人口增殖很快,而耕地有限,山头难以容纳。居住太分散,给教育、医疗、水电都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从1973年开始,卢旺达在全国推行一项村庄化计划。根据这项计划,国家出钱在山麓地带建立居民点,将山上居民逐步迁下来。这样,人口相对集中,不但有利于人民生活,也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农业、手工业、矿业、运输业和各种服务性行业。从根本上说,削平山头,把人们从传统的个体生产和小农意识的桎桔中解放出来,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卢旺达有胡图、图西和特瓦等三个民族。它们基本上是杂居,保存着许多共同的生活习俗。其中,最突出的是“乌姆冈达”活动。“乌姆冈达”在卢旺达语中是街坊邻里互相帮助的意思。一家建房、迁居或有红白喜事,同一山头或邻近几个山头的人都自动前来相助,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人出人。帮忙者不要酬谢,只要有几葫芦用香蕉酿制的“卢瓜瓜”酒,痛饮一场,也就够了。这种传统的邻里间无私互助的活动,现由政府倡导,在全国推广,发展成为一种为集体、为国家建设出力而不计报酬的义务劳动制度。每个星期六上午,上至总统、部长、军队司令,下至工人、农民和士兵,病残者除外,举国出动,筑路、修桥、建房、开荒、植树。十几年来,全国就这样完成大小项目上千个,促进了国家建设。由邻舍间互助发展到全国性公益劳动,“乌姆冈达”精神得到发扬和光大。
  卢旺达同中国相隔万水千山,但其纯朴、勤劳的人民,却对中国怀有真挚、友好的感情。在中国援建的基加利—鲁苏莫公路旁的一家农舍中,我们看到主人同中国筑路工人的一张合影高挂堂中。六、七年过去了,他还记得每个中国朋友的名字。其中一个回国前脚踝受伤,他至今仍然挂记在怀。他也许以为我们同他那位朋友像在卢旺达一样,在同一个山头上比邻而居,因而极为认真地打听他的伤情。在鲁奔迪附近,从浓密的香蕉林中钻出六、七个青年人,用中文喊着“你好,你好”,将我们的车子拦住。他们每人腰间都挎着一个大葫芦,一定要我们尝尝他们自制的土酒。他们说,原来用香蕉酿制的“卢瓜瓜”酒,虽然浓烈醇香,但有点酸涩。中国朋友帮他们学会种水稻之后,他们做酒时掺上大米,酒味不但醇香,而且甘甜了。盛情难却,我们仿效着他们的样子,举葫芦畅饮。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高喊:“中国—乌姆冈达!”我们放下酒葫芦,也高喊:“卢旺达—乌姆冈达!”
  (1984年11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新华出版社
第1节:令人动情的非洲(1)第2节:令人动情的非洲(2)第3节:非洲之巅远眺(1)第4节:非洲之巅远眺(2)
第5节:东非裂谷行(1)第6节:东非裂谷行(2)第7节:美丽而神奇的大湖(1)第8节:美丽而神奇的大湖(2)
第9节:皑皑赤道雪第10节:月亮山传奇(1)第11节:月亮山传奇(2)第12节:山国山情(1)
第13节:山国山情(2)第14节:腹地边镇第15节:花都亚的斯亚贝巴(1)第16节:花都亚的斯亚贝巴(2)
第17节:刚果河上两都城(1)第18节:刚果河上两都城(2)第19节:好望角风云(1)第20节:好望角风云(2)
第21节:攀登桌山第22节:南非双城记第23节:丁香血泪(1)第24节:丁香血泪(2)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